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906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23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全套专题限时集训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乐记》记载: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

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过制则乱,过作则暴。

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

A.源于自然法则B.体现神权思想

C.强调等级对立D.规范社会秩序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礼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与秩序,因为和谐,万物能发育生长,因为秩序,万物能显现出差别。

自然法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

神权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没有秩序,就会造成混乱,强调以“礼”来区别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调和“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故C项错误;

材料强调礼乐制度的合法性和重要性,以此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规范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4.(2017·

晋中调研)王亚南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说:

“官僚政治是一种特权政治,在特权政治下的政治权力,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

”他认为官僚政治的本质是(  )

96084007】

A.皇帝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特权政治

B.中央高度集权的特权政治

C.打着“国民幸福”旗号的特权政治

D.努力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治

C [材料论述的是官僚政治的本质,与皇权至高无上无关,故A项错误;

中央高度集权是官僚政治的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反而是在‘国家的’或‘国民的’名义下被运用于管制人民、奴役人民、以达成权势者自私自利的目的”可知,官僚政治实质上是以国家或者人民利益为名义,随意侵夺人民权益,故C项正确;

材料“不是被运用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图谋人民的利益”与D项表述矛盾,排除。

5.(2017·

石家庄质检)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

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

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

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

A [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项正确;

材料规定针对民众,而非职业官员,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的人伦秩序,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由“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可知,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故D项错误。

6.(2017·

安阳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

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这主要说明当时(  )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D [根据材料“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

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可以看出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评”可知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

政府在选官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

7.(2017·

临沂质检)《辞海》称:

“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

”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

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

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

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

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A [根据材料“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

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可知,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并不配套,才有了唐朝使职大量出现,说明唐朝现行官制是有弊端的,故A项正确;

唐朝使职大量出现是由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的官制不配套,而不是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故B项错误;

材料提供的信息只是有关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不切合题意,故C项错误;

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也不切合题意,故D项错误。

8.(2017·

德州期末)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

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

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D [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原则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区数量的变化,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说明犬牙交错划界逐渐盛行,而以自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因素,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域,以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错误,D项正确;

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9.(2017·

石家庄一模)有学者指出:

“(通判)自国初置倅,与监司太守俱名按察。

异时,独衔发僚吏,奋笔涂书判,长史一举手,辄从旁掣止,倅尝横矣。

及其久也,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更以督经总制钱为业。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96084008】

A.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的削弱

B.提刑按察使司职权范围扩大

C.经济发展导致地方制度转变

D.中央集权促成地方权力调整

D [通判“有按察之名,无事权之实”,这符合宋朝分化事权的做法,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监察权力加强,故A项错误;

提刑按察使司是元明清三代设立的省一级司法部门,与材料中北宋地方权力调整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地方制度转变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

北宋地方权力调整,通判的权力受到限制,这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故D项正确。

10.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

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元朝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主要是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大原则,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根据材料“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可知,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故B项正确;

行省制的推行使“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C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材料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故D项错误。

11.(2017·

德州模拟)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

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

A.阁臣权位渐重B.阁臣制约皇权膨胀

C.外戚权力过大D.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的倚重使内阁大臣的权力增加,故A项错误,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阁臣起不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

题目问的是内阁所处地位变化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与外戚权力无关,故C项错误。

12.(2017·

洛阳第一次统考)雍正初年设军机房时,仅为处理西北军务,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这表明军机处(  )

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

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

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

D.已失去其绝密特征

B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可知,军机处(房)从只是临时负责西北军务到专管(全国)军务再到成为中央机构并知会各省,这体现了军机处逐渐成为中枢机构的发展历程,B项正确;

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

洛阳第一次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96084009】

材料一 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为了抵制血缘、门第等因素对选官的干扰,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锁院、糊名、誊录、搜检、严惩舞弊等。

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

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

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

——摘编自田澍《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材料二 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

梁启超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

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

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

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举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钱穆先生对此论道:

“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

废除科举百年祭》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基本特征,并说明这些特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价值。

(12分,不得抄袭原材料)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13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科举之制始于隋,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至清末方废除”“科举制强调应试者的文化素养及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防范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其特征为延续时间长;

选拔标准相对客观,方式相对规范、公正;

在政府主导下不断发展完善;

考试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科举制的发展,使中国古代社会逐渐从门第社会演变为科举社会,尤其两宋的320年间,在社会上日益形成了‘读书人人有份’的观念”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

根据材料一中“科举制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可知其有利于社会和政治稳定;

根据材料一中“而且以人文化成天下为理想,以载道的‘四书五经’为核心,以造就传道的学者为目标,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绵长”可知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推动古代教育的发展,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2)问,第一小问即从中国近代的阶段特征和科举制的弊端角度回答,如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西学东渐,近代工业的发展和近代学堂的创办;

科举制日益僵化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

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举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可知,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开展;

加剧了晚清统治集团的分化,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也导致中国军阀统治的发展,政治更加腐败黑暗。

【答案】 

(1)特征:

延续时间长;

(任答三点即可)

价值:

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扩大并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稳定并推动了古代传统政治的发展;

整合了社会价值取向,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

(2)背景:

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影响:

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和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14.(2017·

南充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中国古都成为首都的次数(部分)

今名

古都名称

定都次数

西安

镐京、长安

9

洛阳

洛邑、洛阳

8

北京

蓟、中都、大都、京师、北京

5

南京

建业、建康、江宁府、应天府

开封

大梁、开封府、东京

7

安阳

殷、邺城

成都

4

杭州

杭州、临安

2

解读材料,围绕“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迁”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性强)

【解析】 提炼观点可以从都城的位置变化归纳观点,即我国古代王朝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

也可以从都城选址的因素归纳,即都城的选址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如果选择第一个观点,需要结合古代王朝都城的变化分析;

如果选择第二个观点,需要结合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分析。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我国古代王朝的迁移出现了一个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趋势。

阐述: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天然屏障形成了良好的军事防御优势;

隋唐定都长安,但同时兴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宋朝先后定都开封和杭州;

明朝定都南京后为制内御外迁都北京。

总之,历史上各朝代选择都城,都是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和加强边防的需要。

示例二:

古代都城的选址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政治因素:

便于巩固统治,制内御外,如明迁都北京;

战乱、少数民族的威胁,如南宋定都杭州;

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如孝文帝迁都洛阳。

经济因素:

经济发达、富饶,交通便利。

如汉代长安、洛阳。

地理因素:

凭险可守,便利的交通运输。

如隋唐长安、明代南京。

所以各朝都城的选定适应了当时形势的变化,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其他示例略,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专题限时集训

(二)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对应学生用书第145页)

德州模拟)管仲认为:

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

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这体现了(  )

96084014】

A.重农抑商的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以农促商的理念D.“工商皆本”的主张

B [根据题干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可知,抑制商业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可得出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

“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干材料中体现的是在农业与商业中,国家所应扮演的角色,故D项错误。

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调研)据史料记载,广州、博罗、四会等附近有大城,有市、官员和机构对陶瓷贸易进行管理,而且三地都处江边,四会则控制着现在的佛山、南海、高明、三水等地,是西北江的交汇处,也是货物流通的枢纽。

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交通枢纽对商品集散地的重要性

B.广东与中原的经济来往频繁

C.官方对商品贸易进行严格管理

D.广东瓷器经河道运输至中原地区

A [题干强调的是交通枢纽在货物流通中发挥的作用,故A项正确;

题干并未出现与中原的经济来往,故B项错误;

官方对商品贸易的管理是为了凸显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广东瓷器经河道运至中原,故D项错误。

东北三省四市联合体模拟)读下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  )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

市斤/市亩)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隋唐

明清

全国粮

食亩产

87.84

96.48

94.92

90.84

83.28

115.68

156.24

南方

(稻区)

64.32

136.32

166.44

231.24

312.48

A.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

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

B [古代中国“南稻北粟”的格局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

在魏晋尤其是“永嘉之乱”时期,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南方,使得南方获得初步的开发和发展,农业重心开始出现南移的趋势,故B项正确;

尽管两宋都不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通过表格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偏安一隅的宋王朝粮食亩产量并没有过多下降而且南方更是出现了长足的增长,故C项错误;

题干中并没有提及明清税赋的相关状况,故D项错误。

潍坊模拟)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

“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C [宋明法律的不同规定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反映不出内容更加细密严苛,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关系不是雇佣关系,体现不出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富豪之家,役使佃户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合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可得出明代租佃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的进步,不涉及社会矛盾日趋缓和,故D项错误。

濮阳一模)下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

B [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只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是粮食亩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

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是粮食亩产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济宁模拟)据《全唐文》记载,歙州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

”由此可见唐代(  )

96084015】

A.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

B.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

C.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

B [材料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茶叶的种植情况,不能说明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可以得出唐代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茶叶的种植情况,不能说明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

宋真宗时,知滨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

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

据此可知(  )

A.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

B.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

C.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

B [草市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

材料中免除农具税和为了方便农具购买设草市体现出国家及政府官员对农业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本思想,故B项正确;

宋朝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及政府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故C项错误;

材料未提及宋朝商业环境与农具市场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黄冈质检)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屡出现诉讼纠纷缘由在于“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下令“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