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386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docx

5、小结:

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

都是怎么丢的?

请小朋友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第一次: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

因为,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2)第二次: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得祸。

这时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

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什么反应?

(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一次丢羊后,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他说:

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5、出示:

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比较有什么不同?

6、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

此时,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是怎么做的呢?

7、思考:

第二次丢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8、修好了羊圈后,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那这时修好羊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在生活学习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情?

(老师可以先举个身边的例子:

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

5、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呢?

6、总结:

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第一次第二次

丢丢

不补赶快堵

又少再没丢

为时已晚为时不晚

南辕北辙

教材分析:

《南辕北辙》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下册第七板块寓言故事的第一课。

这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

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以对话为主,适于儿童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本剧。

设计理念:

寓言是为适应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人们规劝和自我教育的生动形式。

而“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一、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将寓言故事背后的道理紧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努力达到“教学做合一”。

二、“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充分经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合理想象,填补文本空白。

课堂的学习是有限的,我们要教孩子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无疑是对所学所悟的一个检验。

教学目标:

1、抓住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辕、辙”2个生字,会写“袁、辕、紧”3个生字。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南辕北辙”的意思。

2、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懂得做事时要选准方向再去做,让行动和目的保持一致,否则将一事无成。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积累像“南辕北辙”这样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南辕北辙”的意思。

一、激趣导入——引发学生思考。

1、请一位同学帮个忙,到李老师那里帮张老师取一下水杯(手却指着相反的方向)。

追问:

为什么取不到?

2、在古时候,也有这样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却偏要往北去,下面我们穿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看看他。

(板书:

南辕北辙)

二、教学生字——-扫除字词障碍

1、用手遮住“辕”字的偏旁,这是什么字?

(袁)给这个字交个朋友?

加上车字旁,它还读——

2、手指着课题“辕、辙”认真观察这两个字的字形,有什么发现?

在生活中你们看见过“辕”和“辙”吗?

教师随机出示辕和辙的课件,解释:

辕:

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辙:

车轮压的痕迹。

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辕就会指向哪个方向。

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辙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三、深入研读——体会故事道理。

1、叫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文章的第一段)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楚国在南面,这个人却往北面走。

)教师相机在黑板上贴楚国的图片,找学生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

4、再读这段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坐车人很愚蠢、固执等)

5、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

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A、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B、师指名回答。

(马好,路费多,驾车人技术好)

C、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

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

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D、填补文本的空白:

为人物的对话加上恰当的提示语,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心理。

加上提示语再指名读3段对话。

E、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

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F、课文读到这里,这个前往楚国的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愚蠢、好笑、自以为是、不听别人的劝告)

6、他就是认为自己有这样优越的条件,所以即使朋友再三的劝他,他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7、放飞想像:

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你们想像一下,楚国在南方,而他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

预设一:

我觉得他往北走,就会走到俄罗斯。

预设二:

我觉得他一直往北走,到了一个大海边,过不去。

预设三:

他可能走到一个三叉路口,前面被挡住了。

预设四:

我觉得他往北走,也可以到达楚国呀,因为地球是圆的,走了一圈也可到达楚国。

引导有没有可能。

(第一个环游地球的人是葡萄牙的麦哲伦,他当时坐的是什么?

在联系地图,北边是什么?

8、那将会是多么可悲的下场!

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

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他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9、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结果。

随机提供关联词来说说。

(虽然…但是…尽管…可…无论……都……不管……都……即使……也……)

10、此时,你想对那个坐车人说些什么?

11、再次读题,南辕北辙字面上是说——实质上就是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

)形容这个意思的还有一个成语:

背道而驰。

四、了解出处——与生活实际结合。

1、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2、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3、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

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

(如:

某食品质量不过关,却通过精美包装去吸引顾客,耗费人力、物力也没能提高购买率。

4、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如:

考试抄袭以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五、课处延伸——积累四字成语

1、看课题,你还发现了什么?

(由一对反义词组成。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四字成语?

(生汇报)

2、指导看书54页,重点理解“瞻前顾后”的意思,在这些词中,有一个词和它很相似,看谁是火眼金睛,一下子找到它?

六、布置个性化作业。

(任选一个)

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想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呢?

1、表演课本剧。

2、搜集寓言故事。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设计:

北▲行动

相反结果:

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南▼(楚国)目的地

 

10、惊弓之鸟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查找资料,了解大雁的相关知识;

小黑板(生字词)

教学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出示小黑板: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什么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导入:

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的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板书“惊弓之鸟”)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会揭开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段读课文,对读不好的段落重点指导读好。

3、认读生字词:

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大吃一惊、孤单失群

提醒:

“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

ng。

弦,读xiá

n,不要读成xuá

n。

“愈”读“yù

”,不要读成“yuè

”;

“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并归纳问题。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3、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1)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2)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解决难点

(一)说“更羸不用箭能射下大雁”是哪几自然段?

(1——4)

1、指名读1—4自然段。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

(用“”画出来:

一只、慢慢的,边飞边鸣)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他的话?

(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

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

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

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师:

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

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1、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

大雁听到弦声怎样?

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掉下来。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

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

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师:

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1、默读7—9自然段。

思考:

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

每一句话讲什么?

(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

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

看到的是——“它飞得慢”;

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

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

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

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语言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说话:

因为,所以。

5、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

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第三课时

一、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书写练习。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同步练习。

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儿童网站()

11、画杨桃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课件等。

课时: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课题质疑

1、(视频欣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

(介绍杨桃)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跟杨桃有关。

(课件:

画杨桃),生齐读课题。

3、看了这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课件:

(1)谁画杨桃?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

(2)怎样画的?

画得像不像?

(3)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欣赏课件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注意生字的发音。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入手,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的气氛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调。

从一些列的简单问题,初步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产生较强的思维碰撞,从而增加对学习文章的欲望。

]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方法理解生词,同时想想刚才我们提的问题。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

叮嘱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教诲想当然一生受用

a.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b.齐读生字词。

c.对这些词语有什么不懂的?

说一说,共同解决

d.请学生回答:

▲谁画杨桃?

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

▲画得怎样?

像不像?

(待下节课再讨论)

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老师的引导,最限度地扫除学习课文中的拦路虎,落实目标。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

(课件)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时发生的事)

2、写图画课上的事从哪开始,到哪结束?

请同学浏览课文并想想。

3、你最喜欢读课文哪一段呢?

现在让我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一系列的问题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增加信心]

四、指导书写生字词

1、课件出示“会写”生字。

2、学生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3、分析字形,加强记忆,出示课件重点提示笔画笔顺:

嘱,肃,晌,熟,悉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后总结。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课件)组词:

悦()晌()海()幅()小精灵儿童网站]

说()响()诲()福()

一、复习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画杨桃。

首先老师检查一下大家是否能把上节课的内容记住啦!

请同学们看屏幕。

叮嘱、前排、靠边、审视、严肃、半响、喜悦、熟悉、教诲、

谁能把他读准确(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很好,读的方面掌握得很好,相信大家也会写了。

请拿出练习本听写。

(叮嘱、审视、严肃、教诲)

请同桌交换,互相对着批改,对着屏幕检查。

全对的请举手,看来大家都掌握得不错,没全对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改正过来。

2、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看看投影,看能否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在上,我地画杨桃,从我观察的角度看,我把杨桃画成了,被同学们。

(很好,三

(1)班的孩子真聪明,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二、精读感悟

过渡:

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因为我记住了父亲的话。

3、出示句子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怎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齐读。

4、你明白父亲的意思吗?

谁来说一说。

(每当我告诉他今天有美术课时,父亲就说“……”每当我一提起笔画画时,父亲就说“……”)像这样再三反复的说就叫做“叮嘱”。

齐读句子。

5、我在以后的美术课上是否按父亲的要求做了?

从哪里看出来。

以旧带新,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引入到课文新授,抓住课文中贯穿主线的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理顺课文脉络,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铺垫。

三、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2—18自然段。

思考这个问题:

1、出示思考题:

我在美术课上是否按照父亲的叮嘱做了?

找出句子,用“-----”画出来。

2、学生汇报句子,老师相机出示。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指名读,体会到了什么?

(我在画杨桃是很认真,按照父亲的话做啦)

4、学生谈。

再次出示父亲的话。

(1)、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

“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大家一起来读读,注意父亲的语气。

(2)指名读“父亲”的话,对父亲的话你现在有更深的理解吗?

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画走了样)。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5、我遵从父亲的教诲,认真地看,老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满以为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得到是同学们的(哈哈大笑)。

你觉得这种笑是一种怎样的笑?

_

6、同学们会想些什么呢?

相机出示同学的反应的句子。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7、当同学们看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时,他们在耻笑我,而老师怎样做呢?

读读课文找出句子来。

(1)、出示: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大家关注一下这个词(审视),你知道什么叫审视吗?

“审视”是指很认真地观察。

老师为什么要审视一下,才举起我的画。

大家想想,在当时老师会想些什么呢?

8、到底我画的杨桃是不是真的像个五角星?

你觉得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与谁相似呢?

9、、情景引路。

(出示图片)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杨桃啊?

”“不像!

”老师评价:

真肯定。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真整齐。

10、画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吗?

“好笑”。

真的好笑吗?

这时老师的神情变得()了。

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了呢?

(老师看到的确实是五角星,同学们没有看清楚就笑别人,所以严肃)

11、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一起来研讨一下。

请同学们看图片,这是侧面看的杨桃,画出以后就像杨桃,这是正面看的杨桃,画出以后就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作者的画,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那作者画的杨桃有没有画错啊!

12、真的没错,老师认真审视后也觉得没有错。

Xx同学,此情此景,你会想些什么?

你呢?

(3个人)

通过情景再设,让学生回到当时的课堂,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当时的课堂情况,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人物心理的变化,从而掌握内容,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情况,达到教育效果。

13、(过渡)所以,老师和颜悦色的说:

(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

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4、全班齐读。

老师的话说得多好啊!

谁来读一读?

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假如画的不是杨桃,变成其他东西呢?

a、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所不同;

不同角度,不同样子)

b、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17、指导读:

老师的教诲是语重心长的,谁能把这个语气表达出来?

先自己练一练,看看那些地方应该重读,体会体会。

(抽读评价)

18、我听了老师的话会想起谁的话?

出示父亲的话。

齐读,他们的话太像了,使我一生受用。

19、读最后一个自然自然段,这是父亲和老师对我的教诲。

“教诲”和哪个词意思相近?

对啦,有时候理解词语我们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都行的。

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朗读、交流、父亲与老师的话语相同点,来理解老师的含义,使学生受到启发。

四、提升

1、这堂美术课对作者影响太深刻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也是这样做的。

于是通过努力成为一个作家。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出示)1:

岑桑,生于1926年,我国当代着名作家。

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

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着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

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