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588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重庆市第八中学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Word文件下载.docx

建立健全个人征信体系,不仅是在完善现代金融治理,也有利于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锅要(20420)》指出,“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强和创新杜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信息社会本身就是信用社会。

当个体在信息时代被高度“信用量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信用时代”。

建立国家级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大踏步迈向信用时代,必将为国家治理提供更优质的资源、更有效的手段。

着力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大力发展覆盖全社会会的征信系统,以信立人、以信立国,一个优良信用环境必将更为可期,也必将有利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摘编自《人民日报》《建好“信用时代”的基础设施一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立国家级网络金融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能够打破信息垄断,更好地实现信用数据的联通共享,降低信用市场的交易成本。

B.日益成为借贷主要渠道的互联网金融,因为缺乏可靠的相关征信产品供给等因素而可能身陷困境,面临不断累积的风险。

C.绕过信用卡迈入“网贷”时代,这本是时代的进步,但不少人遭遇了不准在传统的央行征信体系中查验信用度的尴尬。

D.个体被高度“信用量化”,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得以建立,是身处“信用时代”的重要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立国家级网络金融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取得重大进展,作者开篇对此持赞赏态度并对其未来抱有较高期待。

B.文章通过对时代背景及征信实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揭示,阐明了建立国家级网络金融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必要性。

C.文章从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和个人更好地展开信用生活两个维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健全个人征信体系的重要性。

D.文章从推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的角度强调了建立国家级网络金融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从根源上解决了企业获取个人信用信息难、信用信息共享难等征信难题,大学生网贷最终酿成悲剧的情况应该会有所改观。

B.未来,如果通过支付宝、微信等手机软件进行按揭支付等行为,可能因为涉及信用问题而对你的生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C.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传统信用体系有被快速赶超并取而代之的明显趋势。

D.如果“信用时代”到来,人们对“义”与“利”的关系将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得益于科技对道德建设的倒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散步

梁实秋

①《琅還记》云:

“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

”好像是散步限于饭后,仅是老人行之,而且盛于古时。

现代的我,年纪不大,清晨起来盥洗完毕便提起手杖出门去散步。

这好像是不合古法,但我已行之有年,而且同好甚多,不只我一人。

②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地尽量地深呼吸,这便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

据估计:

“目前一般都市的空气中,灰尘和烟煤的每周降量,平均每平方公里约为五吨,在人烟稠密或工厂林立的地区,有的竟达二十吨之多。

”养鱼的都知道要经常为鱼换水,关在城里的人真是如在火宅,难道还不在每天清早从软暖习气中挣脱出来,服几口清凉散?

③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

一切只要随缘。

我从前沿着淡水河边,走到萤桥,现在顺着一条马路,走到土桥,天天如是,仍然觉得目不暇接。

朝露未干时,有蚯蚓、大蜗牛,在路边蠕动,没有人伤害它们,在这时候这些小小的生物可以和我们和平共处。

也常见有被碾毙的田鸡野鼠横尸路上,令人触目惊心,想到生死无常。

河边蹲踞着三三两两浣衣女,态度并不轻闲,她们的背上兜着垂头瞌睡的小孩子。

田畦间伫立着几个庄稼汉,大概是刚拔完萝卜摘过菜。

是农家苦,还是农家乐,不大好说。

就是从巷弄里面穿行,无意中听到人家里的喁喁絮语,有时也能令人忍俊不禁。

④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下去之后五内如焚,浑身发热,必须散步以资宣泄。

到唐朝时犹有这种风气。

元稹诗“行药步墙阴”,陆龟蒙诗“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

所谓行药,就是服药后的散步。

这种散步,我想是不舒服的。

肚里面有丹砂雄黄白矾之类的东西作怪,必须脚步加快,步出一身大汗,方得畅快。

我所谓的散步不这样的紧张,遇到天寒风大,可以缩颈急行,否则亦不妨迈方步,缓缓而行。

培根有言:

“散步利胃。

”我的胃口已经太好,不可再利,所以我从不跄踉地趱路。

六朝人所谓“风神萧散,望之如神仙中人”,一定不是在行药时的写照。

⑤散步时总得携带一根手杖,手里才觉得不闲得慌。

山水画里的人物,凡是跋山涉水的总免不了要有一根筇杖,否则好像是摆不稳当似的。

王维诗:

“策杖村西日斜。

”村东日出时也是一样地需要策杖。

一枚在手,无须舞动,拖曳就可以了。

我的一根手杖,因为在地面摩擦的关系,已较当初短了寸余。

手杖有时亦可作为武器,聊备不时之需,因为在街上散步者不仅是人,还有狗。

不是夹着尾巴的丧家之狗,也不是循循然汪汪叫的土生土长的狗,而是那种雄赳赳的横眉竖眼张口伸舌的巨獒,气咻咻地迎面而来,后面还跟着骑脚踏车的扈从,这时节我只得一面退避三舍,一面加力握紧我手里的竹杖。

那狗脖子上挂着牌子,当然是纳过税的,还可能是系出名门,自然也有权利出来散步。

还好,此外尚未遇见过别的什么猛兽。

唐玄奘大师“独静行禅,不避虎兕”,我只有自惭定力不够。

⑥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在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

天覆地载,孑然一身。

事实上街道上也不是绝对的闻无一人,策杖而行的不只我一个,而且经常的有很熟的面孔准时准地地出现。

还有三五成群的小姑娘,老远的就送来木屐声。

天长日久,面孔都熟了,但是谁也不理谁。

在外国的小都市,你清早出门,一路上打扫台阶的老太婆总要对你搭讪一两句话,要是在郊外山上,任何人都要彼此脱帽招呼。

他们不嫌多事。

我有时候发现,一个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见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见,第三天也不见,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哪里去了。

⑦太阳一出山,把人影照得好长,这时候就该往回走。

再晚一点便要看到穿蓝条睡衣睡裤的女人们在街上或是河沟里倒垃圾,或者是捧出红泥小火炉在路边呼呼地扇起来,弄得烟气腾腾。

尤其是,风驰电掣的现代交通工具也要像是猛虎出柙一般地露面了,行人总以回避为宜。

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诗:

“晚来天气好,散步中门前。

”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们住的地方不一样。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写作此文时已处晚年,但文中呈现出的生命状态是那么恬静、那么乐观,不管生命之舟划向何处,路上的诗意长存其心!

B.本文结构上充分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从散步的方法、作用、“去处”……到散步的时间,看似信手拈来,率性为之,实则处处表达自己的人生况味。

C.六朝人喜欢服五石散,服用之后需急行出汗,方得畅快。

这与“风神萧散,望之如神仙中人”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D.中国的散文历来讲究一种含蓄的美,提倡“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散步遇狗,“我只有自惭定力不够”正表现了这一特点。

5.结合第③④两段,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5分

6.散文大家梁实秋以“闲适小品”闻名于世,其文章别具一格,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鲜明的语言表达特点。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最早开展的全国大型抽样调查,旨在收集家庭的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保险与保障、人口与就业等方面信息,全面追踪家庭动态金融行为。

根据2015年数据,中国家庭金融储蓄占GDP的比例在2014年达到了31.8%。

但微观数据显示,并非家家户户都在存钱,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真正在当年有储蓄的家庭只有60%,40%的家庭当年是入不出的。

有储蓄家庭比例

高收入阶层的储蓄率

2014

中国

美国

城镇

64.1%

收入阶段

平均储蓄率

在总储蓄中占比

储蓄率

农村

55.6%

最高5%

72.2%

50.6%

37.2%

全国

60.6%

最高10%

45.2%

62.4%

27.5%

最高25%

42.9%

77.1%

21.3%

西南财大经管学院院长甘黎认为,储蓄主要来源于高收入阶层这一现状说明,之前的消费刺激政策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作用有限。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以前普遍认为消费不足的原因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消费意愿不足。

这十年来我国社保制度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好转,但这对促进消费并没有起到根本性作用。

材料二:

“我国的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并非消费意愿不足,而是收入分布的问题。

”甘黎说,收入差距大既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自然结果,也是我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

家庭低收入群体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却通常入不出,提高他们的收入将对促进消费起到根本性作用。

甘黎建议对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给予大幅度的转移支付。

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一些国家来说已经很高了,如果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把钱转移到相对贫困的老百姓身上以后,他们把钱花出去,那中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材料三:

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情况,揭示中国财富悬殊现象极为严重。

就目前而言,这种储蓄结构分布会带来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一方面,影响中国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迟滞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众所周知,目前靠投资和外贸两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有限,刺激内需应是中国政府提振经济的“发动机”。

而这种分布极为不合理的储蓄现状,使低收入社会群体想消费而没有能力消费,而少数各种消费已近饱和的高收入社会群体却占据大量社会财富,这种财富拥有量与消费需求量严重错位的尴尬现状,无疑成了制约内需扩大和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

另一方面,这种储蓄分布结构图表明,中国财富分化现象严重,造成这种分化严重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因素之外,还有我国在收入分布政策、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这不仅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且也会形成社会对立矛盾,加剧社会不满情绪,不利于社会长久稳定。

此外,这种储蓄分布状况还会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因为它会让高收入阶层成为金融信贷的主要获得者,从而使银行加剧信贷风险,不利于整个金融扶贫事业的推广,甚至涉及整个金融业运行生态。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储蓄分布严重不均,存在相当一部分入不敷出的家庭

B.从收入排名前5%的家庭的国际对比来看,我国高收入家庭的储蓄率远高于美国。

C.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困难是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消费意愿不足。

D.尽管我国社保制度已有了较大改善和好转,但对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刺激作用不大。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支付,才能刺激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意愿,从而促进消费。

B.通过转移支付增加收入的措施一旦不完善,低收入者会对现金福利求助更加依赖。

C.中国居民家庭储蓄分布现状,表明贫富分化严重。

这必将导致银行陷入信贷危机。

D.居民转移性支出明细表显示,我国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比重仍然偏小。

E.中国迫切需要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不能只靠投资和外贸这两驾马车。

9.如何改变目前中国居民储蓄分布结构,请根据材料提出合理建议。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

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

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

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

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

未几,进尚书。

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

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

贤曰:

“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

”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

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

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

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

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

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

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

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

帝难之。

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

贤退曰:

“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

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

石亨谮贤曲护。

帝浸疏贤,寻悟,待之如初。

每独对,良久方出。

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

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逼草奏释己罪。

赖王翱救,乃免。

贤密疏请擒贼党。

得疏,帝大喜。

裹伤入见,慰劳之,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

帝从之。

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

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

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

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

是年春,日黯无光,贤言:

“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

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放还其家。

”帝从之,中外欣悦。

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

贤言:

“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

崇信老成,共图国是。

成化二冬卒,年五十九。

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

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孛来近塞猎/享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至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享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东,指在山的东面。

古代的“山东”专指崤山以东地区。

B.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C.疏,作为一种文体,是上给皇帝的奏章。

如《谏太宗十思疏》。

D.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代始称经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贤很有学识。

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曾两次遭遇危险。

曹钦谋反时,逼他起草奏章开释自己的罪行;

门达因李贤进谏而借袁彬的案件陷害他,李贤几乎不免于难。

C.李贤很受皇帝信任。

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D.李贤善于进谏,他常借天象劝谏皇帝改正错误。

而皇帝想禳灾时,日黯无光时,五月大雹大风时他都借机指出皇帝的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

(5分)

(2)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

唐·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争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名列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中,彼此是诗友。

14.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竹是高洁之物,在微风动竹之夜,诗人想起诗友,意在表明自己与诗友都有高洁情怀。

B.思而“临牖”,上承临窗暮坐;

思而“悠”哉,下领抒发怀友之情的三联。

就全诗所抒之情来看,“思”是全诗之眼。

C.“稍沾阶下苔”一句,既写出了傍晚霜露之重,又巧妙的写出了诗人生活清静简朴,少与人游。

D.绿琴之上已生尘埃,是说已经很久不弹琴,意在表明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心灰意冷。

E.全诗先写微风惊醒自己,继写微风动竹坠露,终写望微风拂去琴上之埃。

微风是结构全诗的线索。

15.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且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2)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讳莫如深,《琵琶行》中有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此应景。

(3)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廉洁政治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以不懈的努力换得政治清明、河清海晏。

②洛宁县城关镇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河洛大鼓传人孙克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

③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美好的、高尚的力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出言讥讽,要么肆意打压而对负面的信息则摇旗鼓噪,如蚁附膻。

④历代学者都很重视资料的整理,但若像1985年还出版了专著的孙楷第(1898-1986)那样皓首穷经,海内外学界实无二人。

⑤他这人平素爱出风头,工作华而不实,喜欢夸夸其谈,我任他自言自语,不落言筌,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⑥《国家宝藏》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成为了一档网红节目,一时间去各大博物馆参观的人趋之若鹜。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⑥D.②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B.当前,企业生产利润如何?

投资方向会调整吗?

记者日前在多省市展开调查,不少靠实业起家、仍依靠实业创新发展的企业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C.从地理关系的角度看,最明智的选择是建立亚欧非经济体,用高铁连接起所有陆上国家,让所有人都得益于中国的发展。

D.这些车辆的日交通违法率曾高达10%,但自今年上半年大力开展“礼让斑马线”活动以后,其违法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5倍。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中医院杨医生治好不少患者的顽疾,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相赠,上写道:

“杏坛高手,医者仁心。

B.面对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乡长不禁也“文绉绉”了起来:

“穷乡僻壤,无以招待,略具薄酒,聊表芹意!

C.董杰与张红闹别扭,为了重回友谊,董杰说:

“让我们握手言和,结为秦晋之好吧。

D.我们是多年的同窗好友,情谊深厚,现在你需要我的帮助,我一定玉成此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时常含鄙夷之情。

然而,我以为,林子大了,①,否则就有违物种多样性的自然法则。

况且,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林子,多有一些选择,多一些不被理解的“怪现象”,②。

有的鸟唱歌收费,有的鸟唱歌不收费,等有一天收费的鸟没人听了,自然也会考虑降价,甚至赔本赚吆喝;

③,涨成天价了,也颠覆不了日益扩大的公共空间。

毕竟,网络时代已经来临,那些由经院和贵族垄断知识与真理的时代也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21.请参照文段中所举前一例句,合理进行逻辑推断,续写后面一个句子。

当下很多励志鸡汤,常被冠以一些商界名人的名义到处传播,给不同境遇的人以鼓励。

当然,很多句子也存在矛盾,经不起推敲。

譬如:

“你穷,是因为你没有野心”,然而,人有了野心,并不一定就真的不会穷了。

“网络上面就一句话,光脚的永远不怕穿鞋的”,①。

“上当是因为自己太贪”,那么,贪心,是不是一种对成功的贪婪?

“这个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永远不要走捷径!

”,②?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赏水观山,你可以跟随,走大众之路,看已辟之景,在轻松惬意中获得耳目之娱;

你也可以独行,走别样的路,抑或是披荆斩棘,另开新途,你孤单疲乏甚至危险重重,但你却可能得到丰厚的回赠——那无人见过的绚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