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088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简答)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简答)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

  

(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多选)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单选)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单选)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单选)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简答)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单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简答)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单选)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单选)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多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认识的产生

  (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单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多选)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单选)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单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多选)认识客体的性质:

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简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单选)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单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前一条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后一条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第四,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单选)哲学上的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哲学认识论。

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是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单选)第三,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在认识上,唯物论都是反映论,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机械的。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单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单选)感性形式产生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

然而,它是表面的、个别的、不深刻的。

  (多选)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单选)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多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包含感性的成分。

  (多选)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认根源。

  (多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二、(单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单选)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把第一次飞跃获得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论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单选)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多选)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

从客体方面来考察,人的认识必然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单选)每个时代的人的第一次具体的认识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单选)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其属性

  (简答)简述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其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简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单选)检验真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单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生、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

  (单选)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相互依存。

第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多选)在哲学上有两个对待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的错误态度,即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多选)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第一种,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如在我国古代有人提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第二种,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实践标准,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到得检验。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单选)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多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表现在:

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

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多选)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第四节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一、(单选)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单选)思想路线,是指一个阶级与其政党作为指导思想并用以支配行动的认识路线。

  (多选)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单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单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单选)实事求是最早出现于东汉班固《汉书》中的《河间献王传》,文中写道:

河间献王“修书好古,实事求是。

  (单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认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单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多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多选)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论述)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1)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

  

(2)地理环境还可以通过对军事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多选)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这是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简答)(单选)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续社会的发展。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合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单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多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单选)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质。

  (多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发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第三,(单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多选)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简答)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简答)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单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多选)生产关系包括三项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

  (3)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作用。

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单选)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个类型。

这两大类型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段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A,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一种客观过程,但却不是纯粹自发的过程,而是自发过程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2)生产关系的作用于生产力

  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这个辩证关系从连续的动态过程来看,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

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合的。

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地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多选)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简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单选)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单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单选)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经济社会形态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

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单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

  (多选)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有: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多选)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序列: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单选)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单选)“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果,由各个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面的‘合力’造成的。

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简答)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不一致的、不矛盾的。

  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于逻辑中。

  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必的因果联系,即或然决定。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主体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