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4146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4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宝兰Ⅱ标监理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方案2 精品Word下载.docx

本工程所经地区为关中渭河平原,沿线公路发达,国道、省道、县乡路纵横交错,可充分利用。

干线公路主要有:

国道G310,宝天高速,国道G107、G108等。

铁路主要有:

本段线路东端与西宝客运专线相连,中间宝鸡至天水市东岔镇基本与既有陇海铁路并行于渭河两岸。

线路与国道G310并行于渭河南岸,太宁隧道进口至林光村隧道出口距国道4~7km,南马棕山隧道出口至牛背隧道距国道1公里以内。

横向便道可充分利用既有乡村道路,晁峪隧道1#斜井、安平隧道横洞、安平出口等部分工点需修建便道。

(2)地形地貌

线路位于渭河冲积平原东南部,南倚秦岭,北临黄河、渭河,总体地势由南而北呈阶梯状递减,西略高于东。

⑶水文地质特征

沿线水系为黄河水系,沿线地表水可利用的主要河流有渭河及其支流清姜河,河流均常年有水。

沿线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河水、人工灌溉地表水体垂直入渗及秦岭山区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地下水位较浅。

⑷工程地质特征

地层岩性:

标段内地层较单一,按时代由新到老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粘质黄土、燕山期花岗岩层及上元古界片岩夹片麻岩和大理岩。

地质构造:

太宁隧道至安平隧道位于西秦岭北麓中低山区;

晁峪隧道至牛背隧道段属于秦岭褶皱系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

沿线主要不良地质问题有滑坡、错落、坡面溜坍、危岩落石,其次为泥石流、岩堆、人为坑洞等。

⑸气象特征

据宝鸡市气象站气象资料显示:

宝鸡属半干旱气候区,季节性温差较大,雨季和旱季分明,年降水量较少。

年平均气温14.1℃,极端最高温度41.7℃,最热月平均气温27.7℃,极端最低温度-11.3℃,最冷月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雨量606.5mm,年平均蒸发量1370.6mm,平均相对湿度64%,最大积雪厚度11cm,最大季节冻土深度32cm。

3、工点分布情况

本标段结构物密集,桥隧比例达99.6%。

路基土石方54520断面方,大中桥1074.7m/7座,桥位制梁23孔,1联32+48+32m连续梁,2联2*40mT构,隧道27055.8m/6.5座,无砟轨道道床56.344km,本标段正线隧道全长27.055km,占标段全长的96.02%。

全标段大中桥7座、共长1074.7m。

各工点概况见表。

BLJL-2标段个工点概况表

序号

隧道桥梁名称

起讫里程

长度m

围岩分级/结构形式

1

太宁隧道DK658+397.5

DK655+448~DK661+347

5899

Ⅴ级161m,Ⅳ级1280m,Ⅲ级1060m,Ⅱ级3370m,明洞28m

2

晁峪大桥

DK661+347~DK661+571

224

1-24m+5-32m+1-24m简支箱梁

3

晁峪隧道DK665+410.5

DK661+600~DK669+221

7621

Ⅴ级231m,Ⅳ级640m,Ⅲ级1540m,Ⅱ级5156m,明洞54m

4

庵平东沟大桥

DK669+221~DK669+461

240

7-32m简支箱梁

5

路基

DK669+461~DK669+530.7

70.6

半填半挖

6

庵平沟大桥

DK669+530.7~DK669+689.3

158.6

2-24m+3-32m简支箱梁

7

安平隧道DK672+841

DK669+688.35~DK675+994.05

6305.7

Ⅴ级76m,Ⅳ级270m,Ⅲ级1870m,Ⅱ级4020m,明洞69.7m

8

大沟大桥

DK675+994.05~DK676+135.95

141.9

4-32m简支箱梁

9

林光村隧道DK678+015

DK676+150~DK679+880.9

3730.9

Ⅴ级99.5m,Ⅳ级330m,Ⅲ级700m,Ⅱ级2564m,明洞37.4m

10

南马棕山大桥

DK679+880.9~DK679+987.6

124.6

(32+48+32)m连续梁

11

南马棕山隧道DK680+649

DK679+987.6~DK681+311

1323.4

Ⅴ级27.71m,Ⅳ级65m,Ⅲ级354m,Ⅱ级838m,明洞38.69m

12

大水沟中桥

DK681+311~DK681+370

92.8

2-40m砼T构

13

千家沟隧道DK681+590.5

DK681+370~DK681+811

441

Ⅴ级30m,Ⅳ级84m,Ⅲ级116m,Ⅱ级200m,明洞11m

14

长沟中桥

DK681+811~DK681+885.2

15

牛背隧道DK685+100

DK681+885.2~DK688+315

1734.8

Ⅴ级13.9m,Ⅳ级130m,Ⅲ级700m,Ⅱ级880m,明洞10.9m

二、组织机构

1、组织机构框架图

甘肃信达宝兰客专监理站根据施工进度及西成西兰陕西铁路公司平行观测的相关要求成立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管理领导小组,具体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

李建军

组员:

杨兵、金鑫、王雪心、孟军、陈西川及现场监理人员

2、组织机构人员职责

组长由副总监理工程师担任主要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组织安排。

平行观测小组负责隧道、桥梁、路基的主要观测项目和相关资料的编制汇总。

旁站见证核查小组主要负责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并做好旁站记录和对观测记录进行签认。

3、测量仪器配置

设备名称

品牌

型号

精度

备注

1

全站仪

徕卡

TS06

2〞

2台

电子水准仪

天宝

DiNi03

0.3mm

2m铟钢条码尺

冠博

 

四、监理单位平行观测频率及方法

1、平行观测数量:

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20%;

施工单位观测的数量表附后。

2、组测量监理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

3、测量监理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

五、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

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

二等

±

0.5

0.3

3.0

三等

1.0

6.0

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梁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

每站高差中误差(mm)

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0.15

0.4

DS05型仪器,宜按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0.6

0.8

DS05或DS1型仪器,宜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作业要求

一等

1.5

<300

0.7

≤1/250000

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50

≤1/120000

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1.8

≤1/70000

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350

<200

2.5

≤1/40000

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四等

12.0

<400

5、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

(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

(2)工作基点。

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

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

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

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按设计文件实施。

2)监测网的检测:

监测网的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3)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4)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

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6、实施测量工作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对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4)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施工单位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

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5)沉降观测均采用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6)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7)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9)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10)水准仪使用DS05或DS1型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

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

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11)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1)往测:

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2)返测:

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12)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

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13)电子水准仪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

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

14)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

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

15)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16)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

六、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路基沉降控制标准

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

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

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

2)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2、路基地段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内容

(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2)路基底沉降观测

(3)过渡段沉降观测

(4)路基稳定性观测

2)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

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同时还应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3、观测断面布置原则

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

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路桥过渡段必须设置,距桥台2~5m设置一观测断面。

对于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地段每5~50m设一个监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必须设置,且应加密。

在深厚层第四系路桥过渡段及不同地层结构设置地基分层沉降监测。

2)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覆盖型岩溶地段,沉降监测断面适当加密。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原则上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观测断面优先选用设计文件给定的观测断面桩号,当设计文件给定的断面桩号与实际地质不符时,应加以调整。

4、观测方法、精度与观测要求

1)观测方法

(1)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

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2)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二等水准测量标准,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3)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

采用全站仪观测,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2)观测测量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

1.0mm,读数取位至0.01mm;

位移观测测距误差±

3mm;

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

2.5″。

5、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控制标准

路桥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2)一般规定

(1)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2)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

(3)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降。

3)观测技术要求

(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2~5m设置观测断面,其他断面按设计文件中给定的断面设置。

(2)过渡段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3)沉降观测装置的具体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4)观测精度、频次及资料整理要求同路基。

七、桥梁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一般规定

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

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2、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1)梁部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

(1)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

(2)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天后,L≤50m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

L>

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

梁体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与设计值对比,应满足设计要求。

2)桥梁墩台

对于桥梁基础的沉降控制,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

墩台均匀沉降量:

对于有砟桥面桥梁≤30mm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20mm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

对于有砟桥面桥梁≤15mm

对于无砟桥面桥梁≤5mm

对于高速铁路,控制桥涵沉降,主要是工后沉降,计算工后沉降的值,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偏差很大。

因此有必要进行实测验证,积累观测数据。

八、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一般规定

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2、沉降观测的内容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3、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为隧道进口隧线分界里程至出口隧线分界里程。

2)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暗洞地段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