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178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

《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及园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Word文档格式.doc

为国家提供大量税收和劳动就业机会,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中国再生资源行业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方面,我国自然资源十分匮乏,主要45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天然气、石油、铝和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1%、8.3%、9.7%和25.5%,某些重要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目前原油的35%、铁矿石和氧化铝的约40%、铜和天然橡胶的60%以上依靠进口,增大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风险;

另一方面,每年约有500万吨的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的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废旧电子产品等废弃物没有被回收处理,资源严重浪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明确了目标。

加快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不仅可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还可减轻因资源过度开发和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50~60年代,为了解决社会物资严重匮乏问题,政府大力提倡勤俭节约、收旧利废,建立起了较完善的废旧物资回收系统。

90年代以来,为了实现资源再利用,减轻环境污染,国家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较快。

目前,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厂3000多个,从业人员140万人,年再生资源回收量5000万吨以上,年回收总值接近500亿元。

  1.非公有制已成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主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原来计划经济时期物资部门和供销社系统垄断经营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大量农村人口进入这个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的行业,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蓬勃兴起;

国有回收企业因历史包袱重,经济效益低,经营日趋萎缩,不得不相继改行转业。

目前,回收行业中个体和股份制等非公有制企业占70%,国有企业仅占30%。

  2.经营逐步向深加工、多领域发展。

近几年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不断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基本摒弃了"

收进来,卖出去"

的传统经营模式,采取了清洗、除油、去污、干燥、拆解、剪切、打包、破碎、分选、除杂等加工预处理手段,提高了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率。

如:

对废塑料进行清洗后粉碎、加工成塑料颗粒状原材料;

废有色金属经过提炼加工压延成原材料;

将边角余料等可用材料加工成各种小型产品;

将不能直接利用的废料进行拆解、打包、压块,供给生产企业。

  3.进入国际化的“循环经济”。

一批具有现代化拆解手段、设备的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料进口拆解加工基地或再生资源工业园已建成投入使用,年可加工进口废料400-450万吨,产值可达50亿元。

据统计我国废钢铁进口量连续三年超过1000万吨,废杂铜、废铝、废电线、电缆、电机等五金电器进口超过500万吨;

废塑料、废纸分别为1000万吨和6000万吨。

来料加工技术水平逐步提高,与外商合作也由原来的松散型向紧密型方向发展。

 

中国已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企业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回收加工厂3,000多个,从业人员1500-1800多万人,行业年产值达450亿元;

中国每年回收废钢铁约35O0万吨,回收率29%;

废有色金属约150万吨,回收率70%;

废塑料约250万吨,回收率25%;

废纸约29O万吨,回收率29%;

废橡胶约8O万吨,回收率47%;

废玻璃约250万吨,回收率13%;

报废汽车回收量约40万辆。

从事进口废料企业(7类)502家,从业人员3.5万多人,目前中国废旧塑料年产生量约1000万吨,再加上每年进口近500万吨,社会拥有量每年约1500万吨。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废旧塑料市场和再生利用国,同时也是全球废旧塑料进口量最大的国家。

目前,我国每年可回收利用而没有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高达300-350亿元。

2007年我国的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已达18亿吨,综合利用率56.1%,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5亿吨,无害化处理率50%。

我国的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才刚刚走入起步阶段。

上海每天平均就要清运生活垃圾近7000吨,有机垃圾占67%左右,而纸、塑料等可回收资源占28%。

如果全部填埋,每年损失的效益达6800万元。

北京市生活垃圾中废塑料含量约为3%,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其中又以各类塑料袋、塑料纸为主,垃圾分类收集率只涉及300万人口,只达到35%。

目前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1.47万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6万吨,现在实际日处理能力为1.2万吨,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生活垃圾处理仍然以卫生填埋为主,占本市垃圾处理量的88.5%。

焚烧及综合处理等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设施建设进程缓慢。

根据规划,到2010年城市垃圾处理要实现焚烧、填埋、堆肥处理4比3比3的比例。

三、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生资源的品种和数量有了很大变化,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相应的管理法规和行业标准。

2002年国务院取消了设立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企业特种行业许可后,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没有一个国家性的法规,出现了管理真空,回收渠道混乱,严重影响公共安全。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电力生产和城市公用设施被盗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回收网点甚至成为收脏销赃的场所。

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废旧物资分类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没有各类再生资源企业生产技术标准,造成回收网点无序发展,市场秩序混乱,不仅给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带来了困难,同时也导致大量可再生资源流失,更重要的是再生后的资源质量没有保证。

  2.资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

回收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普遍存在。

对废钢铁、废铜、废铝、废纸等获利大的品种争抢收购;

对废玻璃、废塑料等获利小的品种收购积极性不高;

对废家用电器、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回收,由于难度较大,基本上是随垃圾丢弃,导致大量应当和可以回收的再生资源白白流失,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3.行业技术进步缓慢。

再生资源行业是企业利润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的行业,近年来,由于缺乏国家和地方投资和技术投入,行业技术落后。

目前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

大件废钢铁解体仍采用氧割和锤砸;

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及对废家用电器、电脑中贵金属的回收,仍采用酸浸、火烧、人工拆卸,工艺流程落后,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同时由于科技投入低,加之行业的经营与“破烂”相关,行业内的科技人员比重远远低于其他行业,企业自我发展能力的不足。

  4.与国外同行业差距较大。

目前,我国单位能源产出仅相当于德国的1/6、美国的1/10和日本的1/20,单位GDP的金属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资源重复利用率大大高于我国。

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已达到90%左右,且回收加工水平较高,并有一整套完备的防污措施。

而我国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回收利用率不到20%,绝大多数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企业严重缺乏深度加工的能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小,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 

建设再生资源加工园区的意义

l加工园区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的发展方向;

l加工园区有利于环保,海关,商检的统一监管;

l加工园区有利于环境保护,防治污染,和污染物的统一处理;

l加工园区有利于防止废物走私,倒卖批文,海关税收的增收;

l加工园区有利于职工的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

l加工园区有利于企业向现代化,集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五、建议

再生资源回收工作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必须切实按照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规范行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研究制定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宜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1.加快法规和标准建设。

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行业管理基础较差,经营秩序混乱,迫切需要出台一部调控力度较强的行政法规,以加强行业管理。

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各类再生资源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弃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弃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由政府负责回收,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适当缴纳费用;

制订充分利用再生资源的鼓励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再生资源回收采取激励措施。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要引进并吸收国外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促进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另一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导外商向再生资源行业投资,鼓励外商到中国投资建立再生资源加工处理中心。

同时,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再生资源协会建立广泛联系,吸取他们在工业化过程中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经验教训,借鉴其对再生资源行业的管理措施和相关政策,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3.给予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政策扶持。

目前国家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只能维持企业的生存,不能解决行业的发展问题。

应制定有效的措施,在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研究加大公共财政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并在信贷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对经济效益差、但社会效益显著的不易回收的再生资源,国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回收和利用,包括支持一些经营好、符合上市条件的物资回收企业上市,为企业直接融资创造条件;

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处理中心、再生资源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示范项目,优先安排技改投资并给予财政贴息,缓解开发的资金压力。

  4.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加工网络体系。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行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愈趋重要,应当作为特殊行业来管理,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纲要、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按照方便、卫生、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城市回收网络体系,包括:

社区回收站点设立;

集回收、分拣、市场交易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加工交易市场;

综合利用加工网络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环境卫生差、城市综合管理难的问题。

  

5.加强宣传教育。

要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将有关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知识列入中、小学教育课本,让循环经济在下一代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在大中专院校设立再生资源专业教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全社会都来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

六、再生资源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发展目标(3个阶段进行):

2005年至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2011年至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经济社会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循环型社会的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

2021年至2050年,全面建成人、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循环型社会。

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等循环经济的主要指标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极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整体改善生存空间,全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发展重点与示范工程

l加强再生资源加工设施建设,提高加工质量,加快产业化进程(再生资源加工基地)。

l建设若干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基地和规范化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规模经营和一体化进程,提高社会综合效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l重点建设几个规模适度、管理先进、符合环保要求的废家用电器、电脑,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中心,减轻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l集中力量支持一批示范工程,包括:

以钢铁企业为龙头的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一体化示范工程,废旧铬镍电池(二次电池)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示范工程,废纸回收分选造纸示范工程,废家用电器、电脑再制造及加工处理示范工程等。

l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实行战略性调整,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开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等形式,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废旧物资回收企业集团,以此带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3)、把握投资政策与投资环境

l当地政府是否作为重要产业发展,是否有优惠政策,是否有规划许可;

l当地环保部门、国家环保总局是否支持,有没有批复;

l区位优势是否明显,港口条件、交通条件、通关条件是否具备;

l了解土地政策,是否有土地指标;

(4)在中国再生资源园区可用下列方式进行投资

l举办外商拥有全部资本的独资经营企业。

l与境内企业共同举办的合资经营企业。

l与境内企业签订合同,举办契约式合作经营企业。

l在境内参股,购买部分股权和生产经营权。

l租赁、承包经营再生资源企业。

l收购境内中小型再生资源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