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1932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痛经修正Word文件下载.docx

(5)精神因素 原发性痛经研究最多的两个情绪因素是抑郁和焦虑。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抑郁和焦虑等情绪因素影响痛觉,使痛阈值降低。

(6)其他因素 吸烟、饮酒会增加原发性痛经的危险性。

原发性痛经可能还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2.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是多种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感染、宫腔粘连、宫颈狭窄、盆腔瘀血综合征、宫内放置节育器等的典型症状之一,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数年后,以育龄期女性多见。

(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致痛经 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常见而突出的症状。

患者既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月经前期、经期及经后均可发生,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呈进行性加重,伴性交痛,重者难忍,需卧床休息或服用药物止痛。

月经前,由于雌激素水平不断高涨,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增生、肿胀,如再受孕激素影响则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引发疼痛。

(2)盆腔感染致痛经 盆腔感染是引起痛经的重要原因之一。

女性产后感染、妇科手术后感染、月经期卫生不洁等原因,导致内生殖器及周围的结缔组织、腹膜炎症发生。

盆腔感染迁延不愈,形成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可引起下腹部疼痛,连及腰骶部,常在劳累、性生活后加重。

一、学术思想

(一)病因病机

胥老认为,妇女平时(非月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正气较盛,致病因素处于邪不胜正阶段,尚不能造成冲任、胞宫气血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痛经。

待到经期或行经前后,由于血海由满而溢,由溢而虚时,冲任、胞宫气血变化急骤,正气较弱,正不胜邪,这时致病因素就会乘虚而入,伤及冲任、胞宫,造成气血瘀滞或不足,发生痛经。

所以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及冲任,变化在气血,分实证与虚证两类,即“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故胥老认为痛经的病机为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而引起痛经的病因多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外感六淫中,以寒湿热多见。

经期感受寒邪,寒凝血滞,瘀阻胞宫,血行不畅导致痛经;

湿邪重浊粘滞,阻滞气机,导致血行不畅引起经行腹痛;

感受热邪,迫血旺行,则经行灼热腹痛。

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冲任失调引起痛经;

或素体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素体阳虚,或房室过劳,或孕产过密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致腹痛。

胥老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痛经无论虚实不离滞和瘀,而滞和瘀的根源在于肾。

肾阳不足,一方面不能温煦胞宫致使胞宫虚寒,寒凝血阻,滞而作痛;

另一方面,不能助肝疏泄,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瘀阻胞络产生实证痛经;

肾气虚则胞脉失养,气机不畅则发为虚证痛经。

同时胥老也在临床经验中发现痛经实证居多,最常见的因素是寒凝胞宫,以致胞宫气血瘀滞,不通则痛。

1.气滞血瘀:

平素多抑郁,经期或经期或产后(包括堕胎、小产、人工流产)前后复伤于情志,肝郁更甚,肝郁则气滞,气则血海运行不畅,气血郁滞,余血内留而成瘀。

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2.寒湿凝滞:

素体阳虚,起居不慎,经期冒雨、涉水或贪食生冷、坐卧湿地,寒湿侵袭下焦,客于冲任及胞宫,与经血博结,阻于胞脉,经行不畅,血滞不行而痛。

3.湿热瘀结:

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包括堕胎、小产、人工流产)感受湿热之邪,乘虚内侵,流注冲任或蕴结胞中,湿热与冲任博结于胞脉而留瘀,致经行不畅,而成痛经。

4.气血虚弱:

素体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亏虚,行经之后,血海更虚,冲任及胞脉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5.肝肾亏虚:

禀赋虚弱,肝肾亏虚,或多劳房产,损及肝肾。

精亏血少,冲任、胞脉失养,行经后血海更虚,冲任及胞脉失于濡养,故而作痛。

6.阳虚内寒:

禀赋虚弱,脾肾阳虚,寒从内生,经脉拘急,阻滞气血运行,不通则痛。

(二).辨证论治

1.诊断要点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经行第一、二天或经前一二天或经净后小腹疼痛,随后逐渐减轻或消失,疼痛可及全腹或腰骶部,或外阴、肝门坠痛。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手足厥冷。

疼痛一般不伴有肌紧张或反跳痛。

既往可伴有不孕、人工流产手术史、放置宫腔节育器、盆腔炎等病史。

妇科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者为功能性痛经,部分患者子宫体过度屈曲或宫颈口狭窄也可发生痛经;

盆腔内发现包块、粘连等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导致。

B超、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镜、腹腔镜有助于明确诊断痛经的原因。

2.辨证要点

痛经的辨证要点,关键是辨别疼痛的发生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程度。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指出:

“凡经来腹痛,在经后痛,则为气血虚弱;

经前痛,则为气血郁滞。

若因气滞血者,则多胀满。

因血滞气者,则多疼痛”。

疼痛发于经前或经期之初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作痛者属虚;

绞痛、灼痛、刺痛且拒按属实,隐痛、喜按喜揉属虚;

冷痛、绞痛,得热缓解者属寒,灼热,得热加重者属热;

痛甚于胀且持续者,属血瘀,胀甚于痛且时作时止者,属气滞;

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

辨证时须结合月经的期、量、色、泽、舌苔脉象及临床体征综合分析。

痛在经前、经期、疼痛剧烈拒按,经来有血块,经色黯红,舌质红,脉弦或弦数多属实性痛经,多由外邪侵袭、气滞血瘀、湿热交阻所致。

痛在经后,隐隐而痛,喜揉喜按,经行量少,色淡质稀薄,舌质淡,脉细弱多属虚性痛经,多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痛经表现为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色黯黑,有血块,或畏寒身冷,舌淡苔白,脉沉紧,多属寒湿凝滞所致。

痛经表现为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黄稠,舌红苔黄,脉弦数多属热,大多由湿毒、热毒等外邪入侵,瘀滞胞宫所致。

胥老认为,痛经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亦有病情复杂,虚实夹杂者。

临床中以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为最常见证型。

本病病位在冲任及胞宫,变化在气血,治疗时当以调理气血冲任为主。

治疗分两个阶段,月经期行气和血止痛以治其标,以通为法,实则泻而通之,虚则补而通之;

平时审证求因以治本,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之气顺血和,冲任流通,经血畅行则痛可愈。

3.辨证分型

(1)气滞血瘀型:

偏于气滞者

主要证候: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胀甚于痛,月经色紫黯,胸肋乳房作胀,心烦易怒,或小腹憋胀,矢气则舒,时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行气活血止痛。

方药:

行气通经汤(经验方)。

药用:

当归、香附、郁金、延胡索、桃仁、红花、白芍、丹参、柴胡、川芎、甘草。

方解:

方中当归、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

白芍、川芎、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升达清阳;

香附、延胡索、郁金行气止痛。

若见口苦,苔黄,为肝郁化热之象,加炒山栀、夏枯草疏肝泄热;

若见胸闷、食少,为肝郁伐脾,加茯苓、陈皮健脾。

(2)气滞血瘀型:

偏于血瘀者

经前或经期腹部持续作痛,痛如针刺或刀割,拒按,经量少,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白黄相兼,脉沉弦或涩。

治法:

化瘀理气止痛。

活血通经汤(经验方)。

当归、赤芍、白芍、川芎、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香附、延胡索、牛膝、甘草。

当归、白芍养血和血;

川芎、香附理气调经止痛;

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五灵脂、蒲黄通利血脉、活血止血,二者相须为用,起活血散结,祛瘀止痛之效;

延胡索行气止痛;

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全方活血而不耗血,祛瘀生新。

若见恶心呕吐,为肝气横逆犯胃,加生姜、吴茱萸和胃降逆。

(2)寒湿凝滞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甚则痛引腰骶,得热则舒,遇寒加重,经期多有延长,经行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身痛,肢冷面白,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弦、沉紧或沉细等。

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

温经止痛汤加减(经验方)。

当归、白芍、香附、桃仁、红花、艾叶、吴茱萸、小茴香、炮姜、桂心、甘草。

方中吴茱萸辛苦大热,散寒止痛;

桂心辛甘温,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炮姜、艾叶、小茴香温宫祛寒;

当归、白芍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与甘草同用,可制吴茱萸、桂心之温燥,白芍、甘草共用起缓解止痛之效。

若见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面色青白,加制附片温阳以行气血。

(3)湿热瘀阻证

经前或经期少腹部刺痛或灼痛,伴腰骶胀痛,灼热,月经色暗红,质稠,带下量多色黄,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清热除湿,凉血化瘀止痛。

清利活血汤(经验方)。

当归、赤芍、白芍、桃仁、红花、丹皮、薏苡仁、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甘草。

方中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薏苡仁清热利湿;

蒲公英、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

当归、白芍调血和营;

甘草调和诸药。

若见月经量多,加地榆、槐花;

若见月经先期,加生地、地骨皮。

(4)气血虚弱证

月经将净或经后少腹部疼痛隐隐,喜按,腰腹部空坠感,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头昏目眩,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益气养血。

八珍归脾汤(经验方)。

黄芪、党参、白芍、何首乌、当归、白术、熟地、茯苓、香附、女贞子,炙甘草。

方中党参、茯苓、白芍、白术、当归、熟地、炙甘草取八珍汤之义,大补气血;

黄芪补益元气;

何首乌、女贞子健脾益气养血;

香附理气止痛。

若见头晕、心悸,加鸡血藤、酸枣仁;

若见腰腿酸软者,加菟丝子、续断。

(5)肝肾阴虚证

经行之后,小腹疼痛绵绵,腰酸膝软,经来时,色稍淡或正常,经量少,伴有耳鸣,头目眩晕,视物昏花,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弦无力。

益肾养肝止痛。

自拟乙癸滋血汤(经验方)。

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枸杞、香附、熟地、肉苁蓉、山药、甘草。

方中熟地、山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山茱萸、枸杞补养肝肾;

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

当归、白芍、香附理气调经止痛。

若见胸胁胀痛,加川楝子、延胡索;

若见腰酸,加续断、杜仲。

(6)阳虚內寒证

经来腹痛拘急,经行之后,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经量少,色黯淡,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舌淡或胖大、苔薄,脉细弱。

温阳散寒活血。

自拟温宫活血汤(经验方)。

药用:

党参、熟地、香附、黄芪、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白术、制附片、干姜、甘草。

方中黄芪、党参甘温益气,健脾温中;

茯苓、白术健脾燥湿;

附子、干姜温宫散寒、佐以当归养血理血;

熟地滋肾养阴补血;

川芎、香附调畅气血;

若见手足不温,加附子温肾暖宫。

若夜尿多而小便清长者,酌加桑螵蛸、益智仁。

二、临证经验

胥老治疗痛经多采用“三步疗法”:

即经前防,经期治,经后固。

第一步:

经前防,即以上月行经为标准,提前一周开始服用温通气血、暖宫散寒的药物。

第二步:

经期治,即患者在行经期间临床症状表现较重较急,而寒象明显,采用大辛大热、温通阳气的药物使阳气四布,阴霾自散,血海得温,经水畅行。

第三步:

经后固,即在月经干净后,腹痛虽已消失,但小腹部仍有空虚感,常常伴有神疲、乏力、腰酸等症,选用养血暖胞、调和营卫的药物使得胞络充养,气血调达。

1、理气活血贯穿始终

痛经,无论是气滞血瘀,或者寒凝胞宫,或者湿热瘀结,或者肝肾不足,或者气血虚弱,其总的病机是气滞血瘀,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气血通畅,才不至于痛经,故治疗时理气活血需贯穿始终。

胥老在运用理气活血药物时,以“行气不伤阴,化瘀不伤正”为原则,合理用药。

行气之药多芳香辛燥,易伤阴耗血,故药以辛甘淡为宜,如合欢皮、月季花等、香橼、佛手;

化瘀药多为攻伐破峻之品,易损伤阳气,故药以辛平或微温为宜,如当归、益母草、蒲黄、五灵脂等等。

胥老在运用理气活血药时,常用的配对药物有:

延胡索与川楝子,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二者皆入肝经,合用增加行气止痛之效;

赤芍与白芍,《本草求真》:

“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

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二者一散一敛,一泻一补,宜用于血虚夹瘀热之证;

香附与郁金,香附开郁散气,“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郁金为血分气药,“行气解郁,……治妇人经脉逆行”,二者共用增强行气活血祛瘀之效;

蒲黄与五灵脂,蒲黄“血分行正之药也,主诸家失血。

至于治血之方,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五灵脂“其功长于破血行血,故凡瘀血停滞作痛……血滞经脉,气不得引,在所必用,故刺疼痛等征,在所必用”,二者共用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乳香和没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二者关系:

“乳香没药,二者并用,为宣通脏腑,疏通络之要药……虽为开通之药,不至耗伤气血”,二者合用活血定痛,而不耗伤气血。

2、寒凝胞宫是常见因素

胥老认为,痛经的主要病机示气滞血瘀,寒凝胞宫是导致气滞血瘀最常见的因素,张从正谓:

“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或平日不慎寒凉,致凝聚作痛,而无虚者,须祛寒,宜调经饮加姜、桂、吴萸,或和胃饮。

”因此,治疗痛经需温阳,即温经散寒,助阳活血。

寒邪客于胞脉,阻滞气血,不通而痛,故治以温阳,加以活血,推动气血运行,使通而不痛。

胥老用药偏温,忌大苦大寒之品,药性平和,补益而不滋腻,理气而不伤阴,活血而不攻伐。

胥老喜用肉桂、吴茱萸、小茴香、艾叶、紫石英等药物,肉桂补肾助阳,活血化瘀,溶解痰浊,配伍吴茱萸温经散寒,暖宫止痛;

小茴香、艾叶暖宫散寒止痛;

紫石英温肾暖宫。

患者如需用细辛、附子等辛热之品一二味,仍需反佐一二味温热药物。

3、经血与湿浊的关系

胥老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经血主要是天癸之水,内含大量的液体,即湿浊,特别

指出“败精成浊”,即精卵没有受孕,而化为浊液,通过经血排出体外,故湿浊存在于经血之中,故治疗的同时加入利湿化浊之品有助于经血的排出,常用的药物有茯苓、泽泻、泽兰叶、车前子等等。

在湿热蕴结引起的痛经治疗中,胥老喜用红藤、败酱草、墓头回、鸡冠花清热解毒,茵陈、椿根皮清热除湿,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清热,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

临床用之常奏奇效

4、止痛药物的选择

子宫出现痉挛性收缩必然出现疼痛,所以治疗痛经时,需加入止痛药物控制疼痛。

解除痉挛有利于解除疼痛,解除痉挛常用的药物有白芍、甘草、全蝎、广地龙等,而白芍必须和甘草共用,起缓急止痛之效。

在温经止痛时,可选用既能温阳又能止痛的药物,如艾叶、小茴香、吴茱萸等;

治疗气滞血瘀;

在理气活血时,可选既能行滞又能止痛的药物,如乳香、没药、五灵脂等。

5、配合使用镇静安神药物的运用。

痛经的患者心情紧张、恐惧,对疼痛敏感,“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明疼痛与心有关,所以胥老认为治疗痛经时安定心神亦显得非常必要,可用远志、合欢皮、丹参、青龙齿等等,可选用2-3味入药,消除紧张情绪。

6、预防及调护

痛经的发生不仅与生理因素相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情绪及环境的改变均能诱发或加重痛经。

所以在积极治疗痛经的同时,要正确面对,消除顾虑。

平素注意精神和体能的调整,按时早餐,经期不吃冷饮及刺激性食物,月经期忌淋雨、涉水、游泳、吃冷饮或坐卧湿地,以免寒湿之邪入侵。

注意经期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注意营养,保证睡眠,生活有规律,积极消除心理压力,自我缓解紧张情绪,并加强自制力和意志力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可冲泡花茶来缓解痛经症状:

(1)玫瑰花茶:

玫瑰花15克,沸水冲泡代茶,可理气解郁,活血化瘀,适用于痛经胀痛者;

(2)姜枣茶:

生姜3片,大枣5枚,沸水冲泡代茶饮用,可散寒以痛,适用于痛经下腹冷痛者;

(3)当归茶:

当归6g,川芎3g,沸水冲泡代茶,可补血活血,适用于痛经体质虚弱者。

四、医案精选

病案一

李某,28岁,未婚。

主诉:

痛经发作10余年。

初诊:

患者平素性格内向,心情抑郁,每于经前小腹胀痛,胀甚于痛,胸肋乳房作胀,心烦易怒,月经周期正常,经色紫黯,舌红苔黄,脉弦数。

目前正值经期第二天。

辨证分析:

患者平素性格抑郁,肝主疏泄,司血海,肝气条达,则血海通条。

情志抑郁,冲任气血运行欠畅,故经前小腹胀痛,胀痛于甚;

经血瘀滞,故色紫黯;

肝气不舒,故胸胁乳房作胀;

肝郁化火,故心烦易怒。

舌红苔黄,脉弦数为气滞之征。

中医诊断:

痛经(气滞血瘀型偏于气滞者),西医诊断:

当归10g、香附10g、郁金10g、延胡索10g、桃仁10g、红花10g、白芍10g、丹参10g、柴胡6g、川芎10g、川楝子10g、月月红10g、甘草2g。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

嘱复诊时为月经前7日前来就诊。

二诊:

药后小腹胀痛好转,目前正值月经前7日,诉乳房作胀,心烦,口苦,苔黄,此为肝郁化火,当疏肝清热,方药如下:

当归10g、香附10g、郁金10g、桃仁10g、红花10g、白芍10g、白术10g、陈皮6g、川芎10g、丹皮10g、夏枯草10g、甘草2g。

三诊:

患者目前月经来潮前5天,小腹疼痛明显好转,胸胁不胀,诸症好转,治以行气疏肝,巩固疗效,方药如下:

当归10g、香附10g、郁金10g、延胡索10g、桃仁10g、红花10g、白芍10g、枳壳10g、川芎10g、川楝子10g、月月红10g、甘草2g。

嘱患者保持精神愉快。

按:

胥老认为“经水来,临经将来作痛者,血实也,一曰瘀血郁滞也”,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若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经血瘀滞于冲任而作痛。

气血畅,脉络通,则经水畅行,通则不痛。

当归、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

二诊月经前期,心烦,口苦,为肝郁化热之象,加丹皮、夏枯草疏肝清热,三诊患者各项症状好转,继以原法治疗,巩固疗效。

病案二

谢某,29岁,已婚。

痛经2年。

患者2年前经期淋雨,出现小腹冷痛拒按,此后每于月经来潮小腹疼痛作凉,痛引腰骶,得热则舒,经期时间延长,经行量少,色黯有块,恶心呕吐,畏寒身痛,肢冷面白,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弦。

目前正值月经前两天。

1-0-0-1。

寒湿之邪重浊粘滞,流注下焦,客于冲任及胞脉,并与经血相搏结,以致经血凝滞不畅,故经期小腹冷痛;

得热则凝滞稍解,疼痛缓解;

血为寒凝,故经色黯有块;

寒为阴邪,其性拘急,抑遏阳气,故畏寒身痛、肢冷面白。

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弦寒湿凝滞之征。

痛经(寒湿凝滞),西医诊断:

方药如下:

当归10g、白芍10g、香附10g、桃仁10g、红花10g、吴茱萸5g、小茴香5g、桂心3g、陈皮6g、茯苓3g、甘草2g。

药后患者自觉腹痛缓解,仍怕冷,予温通经脉,方药如下:

当归10g、白芍10g、香附10g、桃仁10g、红花10g、艾叶10g、吴茱萸5g、小茴香5g、炮姜2g、桂心3g、甘草2g。

药后患者腹痛大减,未见恶心呕吐,月经来潮时血块减少,色红,继以原法巩固疗效,方药如下:

当归10g、白芍10g、香附10g、丹参10g、桃仁10g、红花10g、艾叶10g、吴茱萸5g、小茴香5g、炮姜2g、桂心3g、甘草2g。

嘱患者避风寒,勿食生冷及刺激性食品。

胥老认为:

寒凝血涩,“寒则温之”,治疗当以辛温大热之品。

桂心、小茴香温经散寒,通利血脉;

陈皮、茯苓健脾燥湿;

当归、白芍活血祛瘀,养血调经,并可制吴茱萸、桂心之温燥,白芍、甘草共用起缓解止痛之效。

二诊患者仍觉怕冷,加炮姜、艾叶暖宫祛寒。

三诊腹痛大减,继以原法治疗,温经散寒止痛。

病案三

陈某,30岁,已婚。

痛经1年余。

患者平素体弱,一年前剖宮产一女婴,术中出现大出血,乳汁不多,停止哺乳两月后出现月经来潮及经后小腹疼痛隐隐,喜按,腰骶部空坠感,月经量不多,色淡红,质稀,面色萎黄无华,神疲乏力,带下量少,质地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患者平素体虚,产后气血不足,冲任及胞宫失于濡养,血海不足,经行之后,血海更虚,故经行或经后小腹疼痛隐隐,喜按;

血海不充,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痛经(气血虚弱),西医诊断:

益气养血

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熟地黄10g、山萸肉10g、香附10g、女贞子10g、制首乌10g、茯苓10g、甘草2g。

7剂,水煎服,分两次早晚饭后温服。

患者自觉疼痛好转,腰部空坠感仍作,乏力好转,带下量增多,色白,自觉乳房微胀,月经将至,加重益气养血之品,佐以补肾壮腰,方药如下:

黄芪30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