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2205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讲解文档格式.docx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简析】见《手册》51页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2006年北京卷)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将:

岂②纪:

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Ⅰ、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Ⅱ、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简析】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

(2006浙江卷)

[正官]叨叨令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

我②鹦鹉洲:

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1)流水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

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例3.(2004年全国高考重庆卷)

东溪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

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送别诗

古诗中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等。

  送别诗的常见意象如长亭、南浦、杨柳、美酒,此外又如:

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兰舟等。

(2006年安徽卷)

柳梢青·

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简析】见227页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

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

(2006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

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

请作简要说明。

(4分)

【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咏物诗

咏物诗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

常用手法:

象征,比拟等。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

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

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简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高考试题举例:

(2004年北京卷)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③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

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2006年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

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作答指导】“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

“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

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正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代表作品有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等,其中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堪称此类诗的典范。

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

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咏史八首(其六)(晋)左思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简析】见《手册》第10页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简析】见《古诗词曲鉴赏手册》第73页

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回答问题。

(2004年上海卷)

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

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

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

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

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作答指导】

(1)对仗(或:

对偶)

(2)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3)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2004年青海卷)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1、注意题干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明写景,暗喻历史沧桑;

结合全诗)

2、注意答题基本步骤:

“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所在句的内容、寓意;

写景的作用;

“六代”句的意思,在文中的作用

【重点句简析】“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记行诗

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羁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杜甫的《旅夜抒怀》(见《鉴赏手册》92页)、马致远的《秋思》(见《鉴赏手册》242页),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表思乡怀亲之情时常用意象:

明月、鸿雁、家书、梦境等,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节日。

明月皎夜光(《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简析】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

更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

(2006四川卷)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

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

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分析“夜归”包含了哪些信息,要从哪些角度答题

2、由题干中的“全篇”“全诗”可以确定答题的范围,句句都要分析“夜”“归”

【作答指导】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

请简要赏析。

1、概括回答蕴含了哪些感情。

2、具体分析每种感情,立足该句诗歌。

【作答指导】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

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

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简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

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2006年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作答指导】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

【作答指导】“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

【简析】苏轼先写了“雨洗东坡月色清”这样一种纯净澄明的夜景,在这种景色的映衬之下,虽然坡前的道路是崎岖坎坷的,但苏轼“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里蕴含了一个道理——如果没有“荦确坡头路”,就不会有“铿然曳杖声”,而对“铿然曳杖声”的喜爱则是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表现。

(2006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闿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

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作答指导】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

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作答指导】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例4:

(2004年全国卷)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答指导】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简析】这首词表情达意曲折婉转,写“乡思”却不平铺直叙,而是去写有心之鸟、无意之人,以物观我,情为物动,辞意反复回荡,而且“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纯情秀雅,读来动人心弦!

咏怀诗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抱负、恨别、怀远、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主要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联想等。

代表作品有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

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

月上瓜州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

寒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

【简析】感时伤事之作。

见228页

(2005年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作答指导】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