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43185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AF、DF协作通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1.1MIMO系统原理 6

2.1.2MIMO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 7

2.2协作通信系统概述 8

2.2.1协作通信系统模型 9

2.2.2协作中继方式 10

2.3分集技术 10

2.3.1分集方式 12

2.3.2显分集合并方式 14

2.3.3分集增益 16

第三章 AF与DF原理及性能 17

3.1放大转发模式(AF) 17

3.1.1AF模式基本原理及性能 17

3.1.2单中继AF协作通信过程 18

3.2解码重传模式(DF) 19

3.2.1DF模式基本原理及性能 19

3.2.2单中继DF协作通信过程 20

3.3理论误码率性能 21

第四章 系统性能仿真 23

4.1程序流程、结构及变量说明 23

4.2程序模块实现说明 25

4.2.1信道模型 25

4.2.2MRC实现 26

4.2.3BER实现 27

4.2.4AF实现 28

4.2.5DF实现 29

4.3仿真结果分析 31

第五章 总结 35

致谢 36

参考文献 37

绪论

1.1MIMO及协作通信产生背景

1.2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本文旨在研究多中继环境下采用固定中继的协作系统在采用不同中继结构时的系统性能,通过对AF模式和DF模式进行MATLAB仿真,分析其BER及分集增益验证协作通信在恶劣环境中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全文共分五章,后续章节安排如下:

第二章,概述MIMO及协作通信系统,简要介绍协作通信的技术基础——协作通信的中继方式以及分集技术的相关概念。

第三章,详细介绍两种最基本也是本文所采用AF与DF的协作协议的原理和其通信过程,以及它们的理论误码率。

第四章,详细讲述仿真实现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协作通信技术基础及其实现

2.1MIMO技术概述

2.1.1MIMO系统原理

图2.1.1MIMO系统原理图

2.1.2MIMO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

2.2协作通信系统概述

2.2.1协作通信系统模型

根据无线网络中是否存在空闲节点资源,可以建立两种不同的协作通信模型:

如图2.2所示,当系统中存在空闲节点资源时,空闲节点可相应充当转发节点;

当系统中不存在空闲节点资源时,可采用图2.3所示的协作通信系统模型(本文中,S代表源节点Source,R代表中继节点Relay,D代表目的节点Destination)。

协作通信的整个数据传输分为两个部分:

第1阶段,接入用户作为源以广播的方式发送数据,中继用户和目的地均接收其数据;

第2阶段,中级用户为接入用户按约定的协议转发数据,目的地将这两个阶段接收到的数据按某种方式合并。

图2.2有空闲节点资源的协作通信系统模型

图2.3无空闲节点资源的协作通信系统模型

该系统中,一方面信源节点会浪费部分资源(包括带宽、发射功率等)以用于节点间相互转发信息,因而造成有效通信数据流量的下降;

另一方面协作通信系统产生的协作通信增益会使系统中的有效通信数据流量增加,当由协作通信产生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时,系统便会相应获得性能增益。

当然,协作通信并不局限于两个用户之间,可以是多用户之间的相互协作,即一个用户可以同时拥有多个合作伙伴,协作分集以多个用户共享天线或其他网络资源的形式构造虚拟阵列,利用分布式传输和信号处理获得分集增益。

因此,协作通信不局限于蜂窝系统,同样适用于无线Adhoc网络,无线局域网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等多种应用环境,今后还有可能将这些网络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智能网络,引起移动通信领域的重大变革。

2.2.2协作中继方式

协作通信协议可分为固定中继和自适应中继两种。

在固定中继方案中,信道资源是以固定的或确定的方式在源节点和中继之间进行分配的。

固定中继协作通信策略包括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AF)和解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DF)两种基本协议。

AF策略中,中继仅仅将收到的信号进行衡量并且将其放大传输到目的地;

在DF策略中,中继对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并重新编码,然后再将其发送到接收器。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两种自适应的选择中继(Selection-Relaying,SR)和增强中继(IncrementalRelay,IR)。

选择中继模式时,当信源节点与中继节点间的信道条件较好时,中继节点便转发其从信源节点所接收到的信息至接收端;

否则,中继节点不转发其从信源节点所接收到的信息,此时系统等同于非协作通信系统。

增强中继模式时,类似于ARQ协议,中继节点对源信号解码,并反馈解码判决信息给源节点,告知源节点译码是否正确,然后由源节点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协作。

这种对是否协作的选择,形成了自适应中继。

随着对协作通信研究的深入,各种中继协议不断被提出,本文主要旨在采用AF和DF来论证协作通信的性能,对此不再深入讨论。

2.3分集技术

图2.4传统分集技术直观理解图

2.3.1分集方式

2.3.2显分集合并方式

本文中的仿真,在目的节点使用MRC策略对直传信号和中继信号进行合并处理。

图2.5三种合并方式的性能比较

2.3.3分集增益

分集性能指采用分集技术与不采用分集技术两者相比,对减轻深衰落影响所得到的效果。

为了定量的衡量分集的改善程度,常用分集增益和分集改善度这两个指标来描述。

本文中,采用分集增益来表征协作分集的性能。

分集增益(diversitygain),在所查找的资料中,对分集增益的概念一般比较含糊:

有的指分集增益等同于分集阶数(diversityorder),即在传输过程中所能提供的最大的同一信号独立副本的数目;

有的指分集增益的本质是提高SINR,量化为提高几个db,某种程度上与分集阶数有关;

还有很多概念——功率增益、阵列增益、自由度增益、复用增益等N多增益。

本文的理解,增益,即增加收获、增加益处,通常用两个参量(其数值能确定一个系统的特征或行为的一组物理性质中的任何一个性质)的比较来表征。

对于分集增益,采用误码率的斜率的观点:

G=-(lim)┬(SNR→∞)⁡〖lg⁡〖P_e〗/lg⁡SNR〗式(2-3-1)

其中P_e为系统误码率。

可见,分集增益是采用相关的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时所获得的SNR曲线斜率的增加。

分集阶数(收发天线数)越高,斜率越大,分集增益越大。

分集增益在高信噪比下对系统性能的提高尤为重要。

因为在高信噪比时分集增益近似为误码率曲线的斜率。

所以,本文中,采用直观观察误码率曲线斜率的方法来定性分析系统的实际分集增益。

那么,分集是如何带来增益的呢?

举例来讲,对于同一个信号,分别从两个天线发送出去,这个时候,如果两条链路信道状态是独立同分布的,那么其各链路的接收SINR也是近似相同。

这样,经过接收合并,其SINR接近于单链路的2倍。

可以直观上的理解,在接收端接收到的有用信号强度变为单链路时的2倍,但噪声可不一定是原先噪声的2倍,视噪声分布情况将会有不同程度的抵消作用,只会小于2倍,那么此时合并后的信噪比将大于单链路时的信噪比了。

这个大出来的部分就是分集得到的增益。

AF与DF原理及性能

无线通信系统利用协作传输技术,在接收节点通过合并来自多条独立衰落信道的数据样本,可以有效地抵抗信道衰落的影响,获取分集增益,提高系统的传输可靠性。

目前,已经有许多协作传输协议被相继提出。

其中,从协作中继节点的转发方式上区分,主要有两大类:

放大转发(Amplify-and-Forward,AF)和译码重传(Decode-and-Forward,DF)。

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类协作传输协议进行优化,提出了具有协作中继节点选择能力的协作传输协议、采用有效编码技术(空时编码、协作编码等)的协作传输协议以及增加有限反馈(增量中继等)的协作传输协议。

本文旨在验证协作通信理论对系统性能的改善,故仅对最基础的AF与DF模式进行分析、仿真,对于其他协作协议,不作深入讨论。

3.1放大转发模式(AF)

3.1.1AF模式基本原理及性能

放大转发模式(Amplify-and-Forward,AF),有文献中也称为前向放大、非再生中继。

在AF协议下,中继采用模拟处理,不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而是直接对接收到的带有噪声的信号进行放大,然后发送给接收端。

图3.1所示为单中继AF协议的原理及其基本过程。

图3.1单中继AF协作通信原理

AF模式是最简单的一种中继方式,相比于直传方式,AF协作通信总能带来一定的信噪比增益,但是由于中继节点除了转发源节点的有用信息外,引入的噪声也同样被放大转发,因此,当源节点与中继节点之间的链路信道条件较差时,信号几乎淹没在噪声之中,因而转发的大部分为噪声,从而会降低目的节点的接收性能。

3.1.2单中继AF协作通信过程

1.源端广播过程

源节点S以广播的方式向周围发送信号x_s(在程序中表示为x_s),其中一路直接发送到目的节点D,一路发送到中继节点R。

经过信道后,则

中继节点R接收到的信号为y_(s,r)(程序中表示为y_sr):

y_(s,r)=√(P_s)〖h_(s,r)x〗_s+n_(s,r)式(3-1-1)

目的节点D接收到的信号为y_(s,d)(程序中表示为y_sd):

y_(s,d)=√(P_s)〖h_(s,d)x〗_s+n_(s,d)式(3-1-2)

其中,P_s源发送的信号的功率为,n_(s,r)为源节点与中继节点间信道噪声。

2.中继端放大转发过程

中继节点R直接将收到的来自源节点S的信号y_(s,r)以系数β进行功率放大,然后转发给目的节点D(基站)。

AF方式可以看成是具有两个发射端的重复码,唯一不同的是中继节点将自身接收到的噪声信号也放大并发送到目的节点。

目的节点通过合并两路信号,对源节点的发送信号进行估计。

为保证中继节点功率受限,放大系数β应满足:

β=√(P_s/(〖P_s|h_(s,r)|〗^2+N_0))式(3-1-3)

可见β取决于信道的衰落系数h_(s,r)、源发送的信号的功率P_s和噪声功率N_0。

那么,中继放大后的信号为y_AF(程序中表示为x_AF):

y_AF=βy_(s,r)式(3-1-4)

目的节点接收的来自中继的信号为y_(r,d)(程序中表示为y_rd):

〖y_(r,d)=√(P_r)h_(r,d)y〗_AF+n_(r,d)式(3-1-5)

其中P_r为中继节点发送的信号的功率。

3.目的端接收处理

目的节点将接收到的来自源节点的直传信号y_(s,d)和来自中继节点的信号y_(r,d),按照MRC方案进行合并,得到信号y(程序中表示为y_combine_AF):

y=a_1y_(s,d)+a_2y_(r,d)式(3-1-6)

其中a_1、a_2分别为目的节点接收到的来自源、来自中继的信号的加权系数,为:

a_1=(√(P_s)h_(s,d)^*)/N_0式(3-1-7)

a_2=(β√(P_r)h_(s,r)^*h_(r,d)^*)/((β^2|h_(r,d)|^2+1)N_0)式(3-1-8)

式中,P_s和P_r分别为协作情况下源节点和中继节点的发送功率,h_(s,d)^*、h_(s,r)^*和h_(r,d)^*分别为源节点与目的节点、源节点与中继节点、中继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瑞利衰落信道系数的复共轭,N_0为噪声功率。

3.2解码重传模式(DF)

3.2.1DF模式基本原理及性能

解码重传模式(Decode-and-Forward,DF),有文献中也称为前向译码、再生中继。

在DF协议下,中继先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采样判决、存储、译码等数字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编码调制后再转发。

图3.2所示为DF协议的原理及其基本过程。

图3.2单中继DF协作通信原理

DF方式通过译码,避免了噪声对下一跳的影响。

但是,如果中继节点对所接收到的信号直接进行译码,之后将所译出的信号转发给目的节点,将有可能引起错误传播。

这是由于中继节点可能得到的是错误信息,这样对协作传输反而是不利因素。

3.2.2单中继DF协作通信过程

同AF模式一样,源节点S以广播的方式向周围发送信号x_s,其中一路直接发送到目的节点D,一路发送到中继节点R。

2.中继端解码重传过程

中继节点R直接将收到的来自源节点S的信号y_(s,r)进行解调译码,并通过某种方式校验译码是否正确,如果错误则中继不再发送该信号,如果正确,则将该信号重新编码调制,然后转发给目的节点D(基站)。

在编码过程中,可以选择与源节点一样的编码方案,或者采取不同的编码方式。

有两种简单办法可以降低错误解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影响:

第一种方法是信号在源节点发射之前先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RC)码处理。

这样,中继节点接收到源节点的信息后先进行译码处理,之后通过CRC来判别接收到的信息比特里是否存在错误。

如果检测出错误,则不进行信息转发;

反之则转发信号。

但是,CRC的引入将降低了信息的传输速率。

第二种方法不需要对源信号进行CRC编码操作,只需在每个中继节点处设定一个门限值。

在对接收信号译码处理之前,先比较它的等效信噪比与门限值的大小。

如果大于门限值,中继节点将进行译码处理,并进行信息转发;

反之不对信号处理。

基于门限的方法虽然简便,但是门限值的选择至关重要。

如果太小,中继节点译出的信息很可能存在错误;

如果太大,每个中继节点可能都不会进行信息转发,这样协作将失去意义。

另外,即便是等效信噪比大于门限值,也并不能保证中继节点译出信息的一定正确。

经过中继重新编码调制信号为y_DF(程序中表示为x_DF),目的节点接收的来自中继的信号变为y_(r,d)(程序中表示为y_rd):

〖y_(r,d)=√(P_r)h_(r,d)y〗_DF+n_(r,d)式(3-2-1)

同AF模式一样,DF协议下的目的节点按照MRC方案得到合并信号y(程序中表示为y_combine_DF):

y=a_1y_(s,d)+a_2y_(r,d)式(3-2-2)

不同的是,加权系数a_1、a_2取决于两路信号的信噪比最优值:

a_1=(√(P_s)h_(s,d)^*)/N_0式(3-2-3)

a_2=(√(P_r)h_(r,d)^*)/N_0式(3-2-4)

3.3理论误码率性能

假定所传输的信号功率归一化,采用MRC合并方式,则此单中继模型下的AF、DF协作通信系统的理论信噪比为:

γ=γ_1+γ_

(2)式(3-3-1)

其中,对于AF模式:

γ_1=|a_1√(P_s)h_(s,d)|^2/(|a_1|^2N_0)

=(P_s〖|h_(s,d)|〗^2)/N_0式(3-3-2)

γ_2=|a_2√(P_r)/√(P_r〖|h_(s,r)|〗^2+N_0)√(P_r)h_(r,d)h_(s,r)|^2/(N_0^'

|a_2|^2)

=(〖P_r〗^2/(P_r|h_(s,r)|^2+N_0)|h_(s,r)|^2|h_(r,d)|^2)/(((P_r|h_(r,d)|^2)/(P_r|h_(s,r)|^2+N_0)+1)N_0)

=1/N_0(〖P_r〗^2|h_(s,r)|^2|h_(r,d)|^2)/(P_r|h_(s,r)|^2+P_r|h_(r,d)|^2+N_0)式(3-3-3)

对于DF模式:

γ_1=|a_1√(P_r)h_(s,d)|^2/(|a_1|^2N_0)

=(P_r〖|h_(s,d)|〗^2)/N_0式(3-3-4)

γ_2=|a_2√(P_r)h_(r,d)|^2/(|a_2|^2N_0)

=(P_r〖|h_(r,d)|〗^2)/N_0式(3-3-5)

对于BPSK系统,当发送“1”符号和发送“0”符号概率相等时,最佳判决门限b*=0,则系统的总误码率P_e为:

P_e=P(0)P(0/1)+P

(1)P(1/0)=1/2erfc(√γ)式(3-3-6)

其中,P(0/1)为符号“0”被判为符号“1”的概率。

在大信噪比(γ≫1)条件下,式(3-3-4)可近似表示为:

P_e≈1/(2√πγ)e^(-γ)式(3-3-7)

可见,无论是AF还是DF协作通信系统通过中继产生分集,其信噪比大于非协作通信系统信噪比(γ≫(P_s〖|h_(s,d)|〗^2)/N_0),因而其误码率得以降低。

系统性能仿真

这里仿真以MATLAB实现,系统采用BPSK调制、无信道编码、MonteCarlo仿真方法,信道的状态信息对接收节点是已知的,对发送节点是未知的。

接收节点对接收到的信号采用相关检测。

源节点与中继节点之间以及二者和目的节点之间的信道是相互独立的,服从瑞利慢衰落。

4.1程序流程、结构及变量说明

图4.1.1为程序中通信过程的说明及各环节信号、信道参数等的命名说明。

一个有统一的一定命名规则的程序,是方便自己调试和他人阅读的。

图中,每个节点之前为接收到的信号,节点之后为经过该节点处理后的信号:

图4.1.1程序通信过程及各环节参量的命名说明

图4.1.2为程序的流程图,在生成信号并进行BPSK调制后,生成信道参数,之后对直传、AF和DF方式采用并行顺序仿真并获得理论与实际BER,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在相同的信道下比较三者的性能,从而使结果更具可比性。

图4.1.2程序流程图

图4.1.3为程序的总体结构图,在生成信号、BPSK调制和生成信道之后,进行不同信噪比下的仿真循环,每个信噪比均进行Monte_MAX次蒙特卡罗循环。

图4.1.3程序结构图

4.2程序模块实现说明

4.2.1信道模型

为简化程序,信道采用恒参的瑞利衰落信道,即在一次通信过程中(一次蒙特卡罗过程),衰落系数表现为一恒定复数的形式:

functionH=RayleighCH(sigma2)

%averagevalue(0)

mu=0;

sigma=sqrt(sigma2);

%Standarddeviation(σ)

H=normrnd(mu,sigma)+j*normrnd(mu,sigma);

信道的正态分布的均值为方差μ=0,只需输入方差σ^2,即可得到信道系数H。

函数R=normrnd(MU,SIGMA)的功能是生成均值为MU、标准差为SIGMA的正态分布的随机数据。

高斯白噪声通过函数y=awgn(x,SNR,SIGPOWER)实现。

如果SIGP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