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3936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指导题库Word格式.docx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

三、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

“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

战马撅,骑士绝;

骑士绝,战事折;

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5.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画饼不能充饥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3.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4.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6.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8.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D.“和实生物”

9.“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A.整体依赖于部分B.部分依赖于整体C.整体是部分之和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6.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四、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

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

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

从平面产生出立体;

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

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

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

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2.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

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

他还指出:

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

“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

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

“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

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3.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

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

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

于是他们着手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

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

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

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

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

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4.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8.“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1.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12.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13.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4.“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5.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6.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7.“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

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

”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9.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

这表明()

A.知行相互促进B.行先知后C.知行不可分割D.知行合一

10.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A.真理原则B.价值原则C.效率原则D.公平原则

11.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12.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13.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1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1.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1.〔材料1〕孔子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之;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材料2〕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3〕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

〔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

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

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

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

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

(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2.[材料1」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他进一步指出: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

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材料3]正当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

”“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

(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认识?

(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热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4.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5.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6.“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7.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单项选择题答案〕

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

2.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3.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明()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7.“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8.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3.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5.“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1.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

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