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4500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2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出版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4章阐述了公路卫星图像基础控制测量、像控点测量以及图像调绘的技术要求及方法;

第5章全面阐述了有理函数模型卫星图像自动匹配,以及有/无控制条件下多模型、长条带卫星图像的区域网平差理论与方法;

第6章阐述了地质遥感的基本原理与地质遥感解译的方法,以及地质灾害量化分析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第7章阐述了基于卫星图像的数字地面模型采集、处理、建模及公路工程应用方法;

第8章阐述了卫星图像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理论及方法;

第9章阐述了卫星图像生成数字线划地形图的技术要求及方法;

第10章阐述了卫星图像地质遥感与灾害遥感量化分析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及地质选线技术;

第11章全面阐述了基于设计模型和设计文件的道路、桥梁、隧道、地质和景观自动三维建模方法,以及公路路线及景观虚拟仿真技术与工程实践;

第12章系统阐述了以高分辨率卫星图像勘察技术为核心的全新公路勘察设计理论体系与技术模式,并以我国工程建设极限地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典型公路工程——西藏墨脱公路建设为例,全面展示了公路卫星勘察与CAD设计集成示范应用。

本书介绍的公路卫星勘察原理与方法不仅适合公路交通领域,而且也适合铁路、电力、水利等领域。

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有大量典型工程案例,可以进一步促进全国公路勘察设计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可供大专院校、科学研究及公路勘察设计人员、测绘遥感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参考。

2

震区公路走廊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

孔亚平、韩用顺、朱颖彦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为了形象、直观、系统、科学地反映震区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监测预警和灾害评价等研究成果,本书运用灾害系统与灾害风险管理的观点,采用数字制图技术,广泛收集和分析了大量数据资料并汇总了相关研究成果,为震区灾后恢复重建、防灾减灾管理、重大工程选线设计、社会经济布局规划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学者、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师生了解地震次生灾害及其监测与评估技术方法和我国公路交通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成就。

本书内容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震后灾区公路走廊次生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研究》的研究内容进行编写,共分为7个图组,包括142幅图。

第一图组是震区概况、12幅图,主要介绍了汶川地震灾区51县的三维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历史地震、震前山地灾害和道路交通状况,是整个图集的引导。

第二图组是汶川地震、18幅图,主要根据地震及其次生地质灾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孕灾条件,选编了龙门山区地理环境、地质背景、气象条件、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灾区51县的气温、降雨、径流、社会经济,以及汶川地震主震余震等图件,反映了西部山区主要地震带的孕灾环境及强震活动。

第三图组是次生地质灾害、16幅图,主要介绍了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与危害,是科学认识次生地质灾害的基础。

第四图组是灾害分布规律、30幅图,根据震后近4年的次生灾害野外考察和遥感调查结果,从行政区、流域、线性工程区和单沟(小流域)等不同时空尺度,介绍了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演化特征,是科学研究和防灾减灾的基础。

第五图组是公路灾害监测、18幅图,主要包括潜在地质灾害野外判识、次生地质灾害遥感判识、次生灾害形成机理、重大灾害点原位监测和区域次生地质灾害动态综合监测等,构成了次生地质灾害识别诊断和动态监测技术体系。

第六图组是公路灾害评价、24幅图,介绍了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原理与方法,进行了单灾种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多灾种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区域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泥石流灾害淤埋强度评估和小流域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震区次生灾害防灾减灾管理的技术基础。

第七图组是灾害防治规划、24幅图,主要介绍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防治工程优化设计、次生地质灾害辅助决策支持、震区公路交通抗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和次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与方案优选等技术方法,为震区公路选线设计、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震区公路走廊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外地震次生灾害监测与评估方面的地图集设计与制作的空白,不仅响应了交通运输部关于公路灾害防治与管理工作的号召,而且在震后灾区重建公路选线、规划、设计、养护管理等方面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3

长江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深水急滩航道整治技术

郝品正、冯小香、陈冬元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长江是我国唯一一条贯穿东中西部的水路交通要道,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这三大战略的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峡、葛洲坝枢纽建成后,使长江流域水上运输网络得到整体改善,但由于三峡-葛洲坝两坝间峡谷型河道汛期大流量时具有“天然河道”特性,船舶航行条件较差,成为长江黄金水道水运的“瓶颈”河段。

本书针对两坝间汛期航道条件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深水急险滩航道整治技术,为长江航道系统整治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内容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三峡两坝间大流量复杂水流下航运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内容进行编写,共分为9章。

首先介绍了山区自然河流急险滩航道整治技术已有研究成果和三峡-葛洲坝两坝间航运现状及枢纽运行调度概况,分析两坝间深水急险滩整治面临的技术问题与研究思路;

在两坝间河道形态基本特征的分析和全河段二维三维水流模拟计算、物理模型和船舶航行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河道水力特征、滩险分类和碍航特征,创新性地提出整治原则;

第6章针对深水急险滩常见的剪刀水、回流、泡漩等不良流态的水力简化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

为验证整治原则的合理性,在第7章对最为复杂的水田角、石牌险滩航道整治方案及整治效果进行分析;

为了解决长江黄金水道两坝间的“瓶颈”问题,在第8章就两坝间航道系统整治提出建议;

最后对两坝间深水急险滩航道整治技术进行了总结。

本书是针对“两坝间”特殊河段、以“深水”为特征、受上下游枢纽运行调度控制的峡谷型河道急险滩航道整治技术研究专著。

比较系统和全面地研究了该河段河道型态特征、水力特性,碍航原因,提出了全新的航道整治理念,并已经应用于两坝间乐天溪航道整治工程。

该技术将逐步应用于长江三峡-葛洲坝两坝间其它急险滩段的航道整治,并可进一步应用于“两坝间”特殊河段、以“深水”为特征的急险滩航道整治工程,也可供从事河流渠化、航整治等专业的设计、科研和教学人员参考。

4

长江上游干支流汇合口水沙特性及整治技术

王平义、刘怀汉、张华庆、喻涛、李晶

重庆交通大学

长江上游干支流交汇河口众多,其独特的水沙交换机理造成在河口容易出现出潜碍航现象,同时,为了加快内河航运建设与发展,近年来长江上游梯级开发程度加大,势必会对下游航道特别是水沙运动更加复杂的干支流交汇口河床演变件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长江上游干支流汇合口通航水流条件及整治技术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针对干支流汇合口整治的主要技术难题,结合该区域港口码头的建设与运行,揭示了长江上游干支流汇合口航道水沙变化特征及滩险演变的规律,提出了汇合口航道及滩险整治技术、港口码头布置及航道维护管理技术等,可为干支流汇合口河段的航道整治和维护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内容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长江上游干支流汇合口通航水流条件及整治技术研究》的研究内容进行编写,共分为7章。

首先从干支流汇合口水沙特性研究现状入手,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第2章中基于对长江上游干支流交汇形式的总结与分析,首次提出将干支流汇合口分为弯曲干流型、顺直干流型和分汊干流型汇合口三种类型。

第3章中针对长江上游干支流汇合口绝大部分为支流入汇弯曲干流的特点,介绍了采用水槽概化模型试验重点对弯曲干流型汇合口三维水流特性和泥沙输移规律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初步揭示了弯曲干流型汇合口河段淤积碍航机理。

第4章中介绍了长江与沱江汇合口水沙特性的河工模型试验成果,主要包括:

模型设计与验证、试验方案的确定、水力特性和河床变形规律等,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长江与沱江汇合口的整治工程之中。

第5章中以长江与沱江汇合口金钟碛滩为例,系统分析和总结了该类滩险的成因、碍航特征、整治标准、整治原则、通航水位及整治参数确定方法等,也介绍了上游水利枢纽修建对汇合口通航条件的影响等试验及理论分析成果。

第6章中介绍了干支流汇合口水沙数学模型:

包括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三维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上游水利枢纽建成前后汇合口河段的水沙运动规律及通航水流条件的计算分析等。

第7章介绍了干支流汇合口船舶航行、航标配布及航道维护技术,提出了码头布置及港址选择的原则等。

本书介绍的干支流汇合口水沙特性及整治技术不仅适用于长江上游航道系统整治和维护管理,对其他山区河流干支流河口河段的航道整治及维护也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可供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工程设计和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5

火山灰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陈志国、陈东丰、于丽梅

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火山灰是火山喷发时随同熔岩一起喷发的大量熔岩碎屑和粉尘沉积在地表面或水中形成松散或轻度胶结的物质,在我国东北及西部地区分布比较集中,且储量巨大。

本书以火山灰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工程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火山灰的特性、火山灰在道路工程中用于填筑路基、修筑路面基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以及用于改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相关技术,为火山灰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本书内容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火山灰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细火山灰改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内容进行编写,共分为9章。

首先从火山灰材料的分布及特性分析入手,分析火山灰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矿物组成情况及其应用情况。

在此基础上,在第3章中对火山灰用作路基填料的压实技术、抗冻性、隔温性及边坡防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解决了火山灰填筑路基的压实稳定、边坡稳定、隔温特性利用等问题,为火山灰路基修筑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依据。

第4章对火山灰材料用于道路基层的路用性能包括力学性能、抗冻性能、弯拉疲劳性能、收缩性能、抗冲刷性能以及反应机理和推广应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分析,提出了火山灰混合料基层、底基层的技术指标和火山灰混合料集料的颗粒组成范围及施工工艺,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火山灰材料在路基填筑方面的应用。

第5章通过对火山渣的压碎值、洛杉矶磨耗损失等指标进行测试,从强度、抗冻性及抗磨耗性等角度综合确定火山渣替代水泥混凝土粗集料的比例。

对掺加不同比例磨细火山灰的水泥混凝土进行工作性、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试验,确定了最佳掺配比例,为火山灰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第6章中以DSR、BBR以及DMA试验为主要手段研究了磨细火山灰对沥青胶浆高低温稳定性的影响,并进行了磨细火山灰改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在高温性能改善方面具有优越性,并通过电镜实验对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灰用于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可用于特殊气候条件下重载交通沥青路面建设与养护,提高路面使用性能。

第7章以北岗至松江河、公路砬子河至安抚界及长白山南坡旅游边防二级公路为实体工程,分别修筑了火山灰填筑路基、火山灰基层及火山渣和磨细火山灰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试验路,验证了项目研究成果。

第8章结合火山灰应用实体工程和成果推广,论述了火山灰材料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9章,对火山灰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及未来仍需深入系统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本书介绍的火山灰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对于促进火山灰资源丰富地区公路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及科研人员参考。

6

水下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技术研究

尹海卿、顾春光、熊文峰、徐明贤、周国然等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随着全球经济与集装箱运输业的高速发展,海港码头向离岸、开敞、深水海域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外海筑港,人工岛的建设也向深水区推进,地基加固已成为外海筑港交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施工技术。

为了处理人工岛的软弱地基,必须大量使用各类地基处理技术,而水下挤密砂桩与传统地基处理方法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加固效果明显,可以快速提高地基承载力,因而可以快速推进施工进程,缩短工期,为软弱地基上建造重力式结构创造了条件。

本书内容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水下挤密砂桩加固软土地基的技术研究》成果进行编写,共分七章。

文章首先通过挤密砂桩复合地基对砂质地基及粘性土地基的加固机理入手,述明了这种地基加固技术适应性强,用于软弱地基加固时,具有置换作用、挤密作用、加快固结(排水)作用,可以直接、快速、显著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能力。

第三章主要按照挤密砂桩的技术、质量要求,介绍了施工工艺、施工设备、施工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及施工管理软件的研究开发,这套设备经现场试验验证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运行较稳定。

在第四章中通过各种工艺试验,提出了一定地质条件下的管内气压、供气量、端部处理位置、拔管速度及高度、回打高度等工艺参数,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为了全面验证挤密砂桩的加固效果,在第五章介绍了通过现场水下挤密砂桩加固地基荷载板试验,得到加固地基的P-S曲线,提出了挤密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沉降及整体稳定的计算方法,为挤密砂桩加固地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文章最后对不同的加固方法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分析,并以洋山三期临时工作船码头的实例为应证,实现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重力式码头。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可以预见,水下挤密砂桩技术还将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7

沥青路面用改性矿料技术

关长禄、陶志政、吕得保

吉林省交通基本建设质量监督站

沥青与矿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沥青混合料结构形成的决定因素,直接关系到沥青混合料的强度、温度稳定性、水稳定性以及老化速度等一系列重要性能。

目前,沥青与矿料之间为物理吸附,主要以范德华力相互作用。

矿料改性技术是用表面改性剂对矿料表面进行改性。

表面改性剂具有不对称性,其分子中同时具有能和无机质材料化学结合的反应基团及与有机质材料化学结合的反应基团。

将矿料改性后,矿料表面活性发生改变,由亲水变为亲油,与沥青接触后,分子引力对沥青产生吸附,沥青中的表面活性分子以其极性端定向于石料方,与表面改性剂产生化学连接,使矿料与沥青之间由粘附变为粘接(键桥联接),把矿料与沥青之间主要以物理吸附变成化学吸附,化学作用的强度远远高于分子力之间的物理吸附,明显提高了矿料与沥青之间的作用力和表面自由能。

室内试验和铺筑实体工程证明,沥青混合料的矿料改性后,明显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和抗水害性能,极大地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品质,提高了耐久性及稳定性,有效地解决沥青路面的早期损坏问题。

本书内容依托交通运输部联合攻关项目《改性矿料沥青混合料的应用研究》的研究内容进行编写,系统地介绍了沥青路面的材料组成、矿料改性表面机理、沥青混合料矿料改性技术、沥青混合料矿料改性后的效果、矿料改性沥青路面实体工程验证等方面内容,首先在理论上证明了矿料改性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然后以翔实的数据和工程实体验证证明了该技术的重要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本书介绍的改性矿料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和抗水害性能,提高沥青路面的耐久性,而且在筑路材料方面也是一次革命,因为矿料改性技术的应用不但使沥青混合料当中的矿粉不再必须是强基性岩石生产,而且使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回收粉尘的重新利用成为可能。

因此,矿料改性技术不但使沥青混合料的材料选择更加广泛,而且更加体现出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也为沥青混合料界面理论的研究填上了重重地一笔,为解决沥青路面病害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措施。

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8

流冰与桥墩的相互作用

黄美兰、于天来

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

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普遍存在冰情危害,尤其以北纬35°

以北地区及青藏高原的江、河春季凌汛危害最为严重。

位于高寒地区的桥梁等构造物常受到春季流冰的威胁,大面积冰排在水流的推动下对河道中的桥梁墩台形成巨大的撞击力,对桥墩的损伤、桥墩的稳定性及桥梁结构振动的影响比较严重,对桥梁结构的安全运营构成了严重威胁。

而流冰对桥墩撞击力的大小,受河冰的强度、冰的破坏形式、冰流速及流向、风速、水流速、桥墩的形式及破冰体的形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流冰对桥墩撞击作用计算变得十分复杂。

本书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西部地区流冰荷载撞击力计算及桥梁防撞措施的研究》的研究内容进行编写,共分为9章。

首先从我国冰冻河流冰情及桥梁安全性实地调研入手,总结了我国冰冻河流的冰情特征及变化规律(第1章至第3章)。

第4章至第8章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江河冰情和试验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试验及统计理论对本区典型河流河冰的力学性能、流冰的温度场分布、影响流冰强度的因素及强度取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基于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及接触碰撞理论对流冰对桥墩撞击力的计算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冰压力计算方法和桥梁防冰撞措施,同时总结阐述了本书的核心内容:

⑴首次系统地论述了流冰期河冰温度沿冰厚的分布规律;

建立了流冰期气温、水温与冰温的相关关系,为确定流冰期内的河冰温度奠定了基础。

⑵研究并揭示了冰温、应变速率对河冰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建立了河冰力学性能及冰温、应变速率的数学模型。

⑶首次运用接触碰撞理论,研究了流冰对桥墩撞击力计算机仿真分析模型,提出了影响仿真分析模型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冰排特性和桥墩特性对流冰撞击力的影响。

⑷提出了桥墩设计中有关流冰荷载作用力的计算方法,并确定了基于冰温和应变速率的冰强度取值方法,以及其它有关参数的取值方法。

⑸提出了冰冻地区桥梁的防冰撞措施。

第9章对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冰压力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并对规范中的相关条文提出了修改意见。

本书编写的最终目标是向广大读者提供下列技术信息:

一是提出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流冰荷载作用下桥墩冰压力和撞击力的计算方法;

二是对现行设计规范相关条文提出某些修改意见或建议。

我们希望本书能给广大读者些许参考借鉴,为有关桥梁设计人员和科技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吸引广大同行加入对河流流冰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研究的团队中来以便加强良好的协作及专长互补。

9

长白山区公路建设的生态、景观恢复技术研究

韩继国、陆旭东、陈东丰、陈济丁、顾卫

长白山区具有重要的区域生态价值和地位,作为东北平原的生态屏障,对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影响。

本书针对该区域公路建设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结合长白山区的生态景观特征,提出了公路建设生态、景观恢复与再造的目标和具体技术方法,为公路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内容依托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长白山区公路建设的生态、景观恢复技术研究》的研究内容进行编写,共分为9章。

首先从长白山区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基本特征的分析入手,分析该区域内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遇到的生态问题。

基于公路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和RS)技术理论方法和地貌侵蚀动力指标和生态敏感性指标(隔离效应、生物保护重要性系数等)的差异性,在第3章中通过叠加计算分析和标准化处理,创新性地对长白山区公路建设生态影响和植被恢复进行了区划分类,并按区划提出了主要的生态保护措施和建议。

第4章中通过生态特征调查和路域环境下的植物抗逆性试验对比分析,筛选出了一批适合该地区公路生态、景观恢复的植物种类,可为公路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中采用。

第5章中根据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土壤的结构特征,介绍了项目组开发研究的“厚层基材双层喷附+保育块苗移栽”适合恶劣条件坡面的生态恢复技术,到目前安全使用近7年多,已证明构建的人工土壤层稳定可靠,经受住了多年的雨水冲刷和冻融侵蚀作用,坡面植被逐渐向自然生态系统演替。

书中还介绍了自主研制的组合式柔性排水边沟(PE材料),该产品可替代浆砌片石的作为公路的排水边沟,安全、环保。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在第6、7章中提出了长白山区公路景观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首次建立了“环保绿线”的概念,总结了不同区划、不同路段类型、不同公路内部结构部位的生态、景观恢复模式和植物种类配置要求,给出了生态景观恢复工程效果检验与评估标准。

本书介绍的生态景观恢复技术方法不仅适合长白山区域内的公路建设,而且也适合东北东部润湿冻区的大小兴安岭山区,幅原辽阔,覆盖整个东北三省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可以进一步促进公路设计新理念的推广应用,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10

中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枣庄模式”

牛佳棠、李平、辛超、李月光、姜丽华等

枣庄市交通运输局

农村公路是广大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先导性、基础性、服务性设施,是我国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快速增加,农村公路养护需求与养护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是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促进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本书针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问题,结合农村公路的特点,提出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与决策、路政管理、安全保障以及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具体技术方法,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内容依托农村公路专题研究课题《县乡公路养护管理策略研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研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体系研究》、《农村公路路政管理评价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平台开发应用》、《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技术系统化研究与应用》的研究内容进行编写,共分为五篇二十一章,涵盖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策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与决策、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模式与评价、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农村公路集成应用平台等多方面内容。

第一篇详细诠释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策略和“枣庄模式”;

第二篇为有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与决策技术内容,构建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体系、农村公路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决策模型;

第三篇为有关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内容,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模式和路政管理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第四篇为农村公路安全保障技术内容,构建了具有农村公路特色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第五篇为有关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化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运用先进的GIS技术,以理论研究为支撑,搭建农村公路养护、路政管理与安保工程的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信息化平台。

本书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结晶,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突出了理论性、系统性、操作性和指导性,对我国各地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探索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有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本书可以作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的培训用书,也可供公路养护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11

坝下冲刷

乐培九、张华庆、李一兵

水库建成后,坝下发生了严重冲刷,对交通运输业、工业、农业及民生的取水工程、生态环境等都产生重大影响。

坝下冲刷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本书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