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6493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私奉献成语典故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Word格式.docx

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B.要重视量的积累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D.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11.(04年两广卷)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12.(03高考政治广西卷)"人无近忧,必有远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全面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联系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13.(95年全国政治试卷)“满招损,谦受益”。

这说明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14.(07高考政治江苏卷)“大智若愚”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要把握好事物的度B.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C.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15.(04年江苏政治试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16.(04年江苏卷)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17.(00年全国卷)“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18.(03年春季试卷)"

耳听为虚"

的错误是

A.否认经验有直接和间接B.把读书和实践割裂开来

C.否认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D.认为认识分感性和理性

19.(04年江苏文科综合试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0.(04年两广政治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21.(99广东政治试卷)俗语说:

“花在林则生,离枝则死;

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2.(02年广东、河南高考卷)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揠苗助长,苗枯田荒。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23.(87年全国卷)“居安思危”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D.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4.(06年文科综合浙江卷)国泰民安是中国人历来的社会理想,而要长治久安就必须居安思危,因为“思所以危则安矣”。

居安思危、思所以危则安是因为

①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不同质的事物②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是同质的事物

③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包含④安和危作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5.(06年江苏政治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这体现的哲理是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6.(03年江苏政治试卷)“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段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07年江苏政治卷)“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史记`货拉列传》),据此回答27-28题。

27.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28.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

A.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计划机制作用的结果

C.劳动决定价值的体现D.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

29.(99年全国政治试卷)“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活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认识是由浅入深的过程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30.(04年全国高考大综合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31.(2004年内蒙海南卷)强调求真务实,就必须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意味着

A.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是否听从上级指标B.书本知识对于认识事物没有价值

C.不必强调理论创新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2.(06年文科综合天津卷)“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某市政府广开言路,首创了“信访民主听证评议制”。

以“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来比喻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说明

A.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B.意识是感觉的综合体现

C.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33.(2004年内蒙海南卷)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突出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

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历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4.(00年广东政治卷)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骄。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B.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C.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05文综全国卷Ⅲ,甘肃、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据此回答35-36题。

35.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

36.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

②严于律己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

④道德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7.(88年全国政治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段话意味着:

①任何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②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④要学习间接经验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38.(97年全国政治试卷)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

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

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9.(01年春季政治试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哲学道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C.事物会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有一个过程

40.(97年全国政治试卷)《孙子兵法》曰: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1.(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兵者。

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A.按客观规律办事B.透过现象看本质

C.准备走曲折的路D.坚持从实际出发

42.(07高考文科基础广东卷第16题)王夫之说: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3.(99全国高考政治卷)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如知;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①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③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④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4.(00年全国政治试卷、01年春季政治试卷)“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矣;

不学者亦难矣。

”这段话说明

A.难与易因人而异B.学与不学因时而异

C.学与不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D.难与易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2000全国文科综合卷)中医讲求辩症施治、对症下药,有时对同一类疾病根据不同病因施以不同疗法,称为“同病异治”;

有时又对不同的疾病根据相同的病理表现施以同一类疗法,称为“异病同治”。

据此回答45-46题。

45.“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重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B.意识的能动作用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从整体上把握现象之间的联系

46.异病同治是有条件的,而某些江湖“神医”声称可以用一种药包治百病,这违背了

A.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原则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的原则D.对立统一的原则

47.(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灵魂。

以“四物汤”为例,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治疗血虚、头痛、头晕等症的基本方剂。

但在临床运用上,若兼有气虚就要增加人参、黄芪;

若血虚有寒加炮姜、肉桂;

若血虚有热加黄连。

“四物汤”的临床运用体现了

A.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B.在共性的指导下研究个性

C.从这践到理论的过程D.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2002年10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期间在布什图书馆发表了重要讲话,阐述了“和而不同”的重要观点。

江主席说: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回答48-50题。

48.在这里,“和而不同”体现着

A.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矛盾

49.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指的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所体现的辩证法的正确思想是:

A.有修养的人在任何问题上都要追求思想上的一致性

B.由于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构成了事物的多样性

C.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统一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50.江主席接着说:

“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出可以说是必然的。

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这表明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A.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与合作、冲突和对抗

B.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多个方面

C.国家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相悖的利益

D.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

51.(05年全国文科综合卷)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这种价值取向依然具有积极意义,是因为它

①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能指导人的行为方式

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④是多数人的习惯想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4年全国文科川吉黑卷)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

“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

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

柑蚁。

”回答52-53题。

52.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53.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

A.蚂蚁能够消灭虫害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

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

54.(03年春季政治试卷)《吕氏春秋》中说:

"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有道之士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A.发挥了主观能动性B.借鉴了前人的经验

C.把握了事物的内在联系D.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现的原则

(00年全国文综卷)鲁人身善织屦(用布或麻织成的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而欲徒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

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回答55-57题。

55.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事物发展的方向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56.假如日后鲁人果真“徒于越”使得越人不再“跣行”、“被发”,带动越地纺织业日渐兴盛。

A.不断创造需求,生产才能发展B.生产决定需求,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

C.环境的变化决定需求的变化D.需求引导生产,有什么需求才能生产什么

57.从上述产品和市场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B.随着环境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意创造需求

C.时代变了,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D.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东西

58.(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Ⅱ)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了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福兮,祸之所伏”。

这个命题表明

①矛盾双方逐渐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诗歌/名言类高考哲学试题汇集

1.(95年全国政治试卷)“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

阴咽管弦。

”这首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2.(07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2题,双项选择)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这说明

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

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

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3.(04年北京文科综合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

A.想象是突发的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02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回答4--6题:

4.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人反映的是认识主体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5.“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经济生活D.共同文化心理

6.“月有阳晴圆缺,人在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C.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D.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7.(05年江苏政治试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8.(06年文科综合浙江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森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到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9.(2005年春季高考文综卷)“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这两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10.(98年全国政治试卷)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呤”的诗句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01年全国政治试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看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

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

回答11--13题:

11.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

①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③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④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的制约

A.①②③B.③④C.①④D.①②④

12.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地势高下之不同”解释了白诗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①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②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14.(05年广东政治试卷)“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5.(0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卷)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咬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