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7402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Word文件下载.docx

松菊秀美坚贞、不畏风霜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如在眼前。

松、菊是陶渊明诗中常见的意象,现在我们先看看菊这一意象,金秋时节,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菊花。

在月光之下花海如潮,夜色里淡香悠然。

人们欣赏菊花,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

菊花是一种君子花:

淡如云的是花朵,淡如月的是花色,淡如风的是花香……在菊花的世界里,淡香来自天外,浓情藏于心间,美意流淌风韵。

常言道:

黄菊是一片梦,白菊是一片情,红菊是一片霞,紫菊是一片歌……其实菊花的风情在于细腻入微的品味观赏,更在于一种悠远宁静的丰富想像。

菊花是寂寞的———秋风萧条,秋叶凋谢,万花“齐杀”的世界只有菊花孤芳自赏。

然而寂寞的菊花在秋天磨练出独立寒秋的品质,修炼了高洁淡远的性格,展示着丰富多彩的生机,营造出回归自然的情谊。

菊花是一种平凡心境的真实写照:

寂寞如歌,淡香如诗。

菊花浮动在恍然如梦的月色之间,仿佛有一种人文的芳香悄然爬上心头———咏菊之诗散发着气象万千的绵长回味,咏菊之情弥漫着经久不竭的文化深意,咏菊之魂荡漾着纷至沓来的人情暖流……菊花有两种独特芳香:

一种是静如月光的“人文芳香”,另一种

人千秋神往的“心境芳香”———这是中国文人集体崇拜的精神典范。

菊的意象是如此,那么松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餮异类,卓然见高姿。

连林人不觉,独树种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诗的开头,作者以孤松自况,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

诗的结尾“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两句,从表面上看好像消极,实际是诗人是说人生如梦幻之中,何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之中呢!

这里重点是要摆脱世俗尘网,表现了对现实政治的藐视态度。

在全诗中,尤其“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那几句,作者把自己比作青松,在寒冷的季节里,许多野草被冻死而它却傲然挺立。

读《饮酒》这首诗,似乎有一种超然的气韵漫上心间,明净、轻柔、舒缓,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

诗人就是在这种恬淡安然的心境中,感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

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不尚用典,然在平淡中却传达出他崇尚自然的真意,表达出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

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

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

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好、超脱红尘之外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青松之下提着壶是那样的悠闲自在,这就是松菊意象想要表达的内涵,陶渊明的诗除了松菊意象外其次是鸟这一意象,这意象具有独特之处,他写的不是一种鸟而是多种鸟.

二、 

众“鸟”意象的象征意义

以鸟意象而言,以往鸟的诗歌意象,多是自由、和平生活的象征。

赏阅陶诗,我们却发现《 

陶渊明集》中鸟的意象,则不尽然,而是诗人在各个不同生活时期的多重思想的反映,甚至有的颇为隐晦,不易明白其意象所指。

但可以肯定地讲,在陶诗中,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陶渊明的心。

可以想象,这是诗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把自己不愿折腰事权贵而弃官归耕,以及归田后的清贫等多种痛苦与愿望,只能托之于多种鸟的意象表达出来。

这些鸟意象有的是自由飞翔或在林中往返栖息、觅食;

有的则是倦鸟知返,归林若家;

有的是随季节而迁徙,秋去春来;

有的是居无处所,无所归止的悲鸟等等,多是自己生活的一种幻化。

在此陶渊明生活三个阶段为主,探索其具有代表性的鸟类意象,认为少年时代以“时鸟边生”自由快乐的高飞鸟、“羁鸟恋旧林”受困牢笼的羁鸟、“飞鸟相与还”日暮还巢的归鸟。

一、立志高远的少年时代——高飞鸟意象

在众多的鸟意象中,高鸟应该说是最能代表陶渊明少年时代的人生阶段。

他少年时代就对鸟产生了好感:

“少学琴书……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 

(《与子俨等疏》)同时也有托鸟言志,大济苍生的愿望,仰慕那高飞的鸟。

如他所言: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其五)。

可见陶渊明这时既热爱大自然,又“猛志”存心,意欲仕进。

而这种高鸟意象的形成一方面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他早期主要接受儒家的教育,使他很早就有步入仕途的愿望。

他又受社会环境,即魏晋时期谈玄思想的影响,因而崇尚自然,如他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当然他也爱“丘山”林中自由飞翔的鸟类。

这样的双重影响因素均促使他对鸟类有了好的印象,但是他这一时期在思想上起着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家庭环境使他有迈向仕途的愿望,自己也希望成为胸怀“猛志”而 

“远翥”的高飞鸟。

二、第二种是受困牢笼的羁鸟

这无疑让我们联想到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一幕幕仕途惨象真让诗人触目惊心,他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现实,便自觉归园田居。

“久在樊笼里”,便是这一段出仕生活的概括,而“误落尘网中” 

则是他这一段出仕生活内心感受。

在他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却没有一展“猛志”的机会,诗人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抑,而后吟唱出自己的心声: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此诗虽然是归园田居后所写,但却道出了他对俯仰由人的十年仕宦生活的切身体验,抒发的是往日居官时的痛苦情怀。

鸟即归田居家的诗人,鸟对“旧林”的依恋和向往,实际上是鸟对自由飞翔的渴望,更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愿望,鸟是他的化身,“旧林”则是诗人的田园。

这两句诗无异于对现实反抗,看似平淡,而实际上是发自内心较为强烈的一种呐喊。

诗中“羁鸟”和“池鱼”显然是诗人做官为宦生活形象的自我写照。

诗人感到自己正犹如笼中的鸟或池中鱼,不仅在形体上受到限制和拘束,而且还有着生命危险,正如“密网裁而鱼骇,宏罗置而鸟惊”(《感士不遇赋并序》),时刻在担惊受怕,不得安宁。

陶渊明在仕途中不得意而产生的羁绊感是较为强烈的,在其他的诗篇中也有所流露,如“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杂诗四首》其二)。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等等。

由此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的寄慨是较为深沉的。

如“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四)。

无疑这首诗也是陶渊明的自述。

三、归隐田园的真实写照——归鸟意象 

  归鸟的意象多源于他对自然的亲近与回归。

而亲近自然与回归园田,那主要是出于对政治现实的不满与畏惧心态,但求自保。

在他的诗文中也可找到明确的答案: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感士不遇赋并序》);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拟古九首》其四);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拟古九首》其九)等。

这些都具有政治内容,也是他回归的真正原因。

但他的回归与一般士大夫有所不同,是十分自觉地从自己饱受煎熬的黑暗政治中退了出来。

同时他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并且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

他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自然流露于其文辞中的是一种满足感的表白。

所以,其诗文中归鸟的意象从总体上看,就以欢乐、吉祥、悠然的性情为主体现出来。

归鸟意象具体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也呈多样性,如他三十九岁开始躬耕之时,一种欢鸟的意象反映出他的心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癸卯岁始春怀古二首》其一)初春的鸟声显得格外的欢快,初春的和风也好像特别的轻柔。

鸟儿欢鸣不止,宛若是诗人的欢声笑语,时时随着和风飘荡。

当他与邻里相携出游时,感受到春日“风物闲美”的景色,看到的也是欢鸟:

“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游斜川》)在另外一首诗中,他直接使用了诗经中诗句也表示的是一种欢乐的春天气氛:

“昔我云别,仓庚载鸣。

”(《答庞参军》)因为仓庚始鸣于春日。

他居家念友,以鸟之相鸣求侣作比: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停云》其四)读来让人觉得宛若友朋来访,彼此促膝相谈。

   

他《 

归鸟》一组诗的意象以鸟自指,是自己的回归园田,且与羁鸟意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一致的。

正如王瑶先生所言《 

归鸟》一组:

“诗中歌颂归鸟,如‘岂思天路,欣及旧栖’等语,都与‘羁鸟恋旧林’同义;

当与《 

归园田居》五首同是彭泽归田后所作。

”飞鸟入林的意象是诗人实现了理想,达到了目的。

诗人挣脱了世俗的一切羁绊,过上了田园躬耕生活,是一种思想的解脱,找到了归宿。

也抒发了自己傲然不群,质性自然的情怀。

还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在这里,陶渊明为自己放弃仕途,重返田园而感到心情舒畅,所以他把在晚霞中飞回的鸟,暗示为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而眺望此景,其心情恐怕也是十分复杂的。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其六)则是一个倦鸟知返的意象,是鸟儿归林时发出的欢叫,是喜悦与归宿感的流露,以上这两组均应该算是“归鸟”的意象。

但是“归鸟”的回归原因也各不相同,像“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岁暮和张常侍》),“鸟还”是因外界岁暮天寒,这既是自然界的岁暮,也是东晋的岁暮,加之,日将西落,寒气凛冽,飞鸟只得回归山林,借指士人应该归隐。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辉”(《 

于王抚军座送客 

》)也是一个日暮知返的“归鸟”意象。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鸟回归的原因在于“倦飞”,是诗人形容憔悴,不堪奔波于仕途,而欲安居田园的影射。

再如虽然他“贫居依稼穑”,却“不言春作苦”,仍然是“林鸟喜晨开”,欢喜万分,自得其乐地劳作,此处“林鸟”意象是一个欢鸟,也应是自比(《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馔田舍获》)。

不难看出,诗人回归园田,自食其力,饱受仕宦羁旅之苦后自我性灵得到了大自然的慰藉,托之于鸟儿归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总之,鸟是自由的飞翔,也是倦怠后的安然栖息,如果现实的生命可以呈现为这样的形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恬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界,我们在此看到了缠绕在作者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容与,高洁脱俗。

而洁身自好,不慕功名利禄是他的柳,酒意象所表达内涵,接下来就来看看这两意象。

三、“柳”,“酒”意象的象征意义

历史上、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爱柳呢?

原来呀,柳树是人的象征啊,柳树的喜怒哀乐,实际都是人的情感的表露。

依依杨柳,传递着复杂的人生况味,不管人们的脚步延伸向何方,柳树始终相伴左右而令人感动。

世界上现有几百多种柳树,与各种草木均能和睦相处,绝无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

柳树总是俯首垂下青翠柔曼的千万枝条和片片细叶,哪怕高出屋脊,粗过合抱,也依然如故,即使冰封雪压,也依然如此。

柳树,枝无旁逸,条条不忘根土,它俯首垂臂,默默地将全部青春献给根土的事业。

世上有多少花木啊,只顾花果蒸蒸日上,高高傲踞在枝头上,却毫不低首顾怜生它养它的根土,甚至根土已遭破坏,它还在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

可柳树绝不会这样,它升高,是为了能顾恋;

它升得越高,枝垂得越低,时时刻刻不忘生它养它的根土。

哪怕忍辱负重,遭人误解,决不抱怨,决不逃避。

柳树受到的议论太多,赞之者有之,毁之者亦有之,你看,“水性杨花”、“败柳残花”,“柳昏花暝”、“寻花问柳”贬意词纷纷扬扬,甚至有人以为它只是轻薄和哀怜的象征,来自古诗中那“轻薄柳絮随风舞”的嘲弄,也源于一代文豪苏东坡笔下的“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柳树却毫不在意,一场春雨过后,青青柳色依然那么清新,依然那么恬静,依然生机盎然,依然风情万种。

一棵柳树,就是一段历史,每棵柳树都在叙述自己的故事,都在展示着一种典雅的人生哲学,都在描绘着美好的理想与渴望,都在承纳着天地亘古的博大与无垠。

而在陶渊明的笔下的柳又有着自己的内涵。

如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五首)就有句关于柳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作者就像“羁鸟”归“旧林”,“池鱼”回“故渊”一样无比欢欣他所见到的一草一木,都染上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给人以十分愉快的感觉;

方宅草屋、绿树掩映、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简直到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神化世界。

诗人对这种朴素自然的环境感到那么热爱。

正是他贯注了自己生活理想的缘故,诗人把农村生活看成了唯一可以保全纯洁生活结合起来抒写所以感情才会表现得那么热烈境界才会表现得那么美好。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柳”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代表农村生活中特有的一种生活景色,呈现给我们农村中那种宁静、安逸生活。

而在《五柳先生传》中的柳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里的五柳先生其实是作者自己,使陶渊明寄托个人理想和志趣的抒情文,诗人以绘声绘色的彩笔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五柳先生不慕功名利禄立志攻读著文的生活理想和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这里的柳也就赋予这种崇高的品质、洁身自好不慕功名利禄的崇高品质,我们不但但可以从柳这意象中看出陶渊明的崇高品质亦可以从酒这意象中看出。

以嗜酒著称的陶渊明,五柳先生就是他的代称,他似乎特别善于遣酒入诗,在那些清新又极富奇趣的田园诗中,仿佛时时可以闻到江南乡村飘逸的酒香,时时可以看到诗人诗酒耕读、极富情趣的田园生活。

酒,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增添了无尽的思想和艺术魅力。

脍炙人口的《饮酒》其五,是诗人酒后的作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写农村自然景色的恬美静穆和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

诗中不见“南山”,是古传唱的名句,其艺术魅力应该说与酒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人们常常慨叹“悠然见南山”中一个“见”字,十分地精妙,如果把“见”换成“望”,意思一样,而意趣就尽失了。

而诗人为什么用“见”不用“望”呢?

这里一半的功劳恐怕要归之于酒。

诗人酒后薰薰然、陶陶然,在东篱采菊,偶一抬头见到南山。

只有这一“见”字,才能准确、传神地表现诗人薰薰然的神态。

而这一如神来之笔的“见”字,诗人恐怕也只有在酒意的朦朦胧作用中才能得到。

陶渊明爱酒,“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李白的酒里有浓得化不开的抑郁,而陶渊明才是真正懂得酒的滋味的。

虽然没有什么“酒中仙”的美誉,他自醉卧南山,欲辨无言……陶渊明的酒是最有深意的,倘若不知陶渊明酒中之意,也就不解其人、其诗的真味。

陶渊明是醉者,但他更是醒者。

他虽然沉醉在酒中,但醉眼看世界却分明!

无论他的诗或是散文,总是带着酒的随意而非浓烈――“淡”,甚或是“平淡”,在他的“淡”里,有着他无处宣泄的豪情,有着他无法实现的理想;

在他的“淡”里,有那么点的无奈和心酸。

经历了仕途的几翻沉沦,他开始变得淡然,心性也愈加的淡泊。

他选择了回归田园,到大自然中去耕田劳作,闲游山水,消去满身尘埃与曾经矛盾起伏的心理。

“携将酒去,载得诗归”,而酒与诗便成了他的知己,成了他余生所有的慰藉。

陶渊明自称“性嗜酒”,朋友颜延之在悼念他的诔文中也称之“性乐酒德”;

《陶渊明集》,有近一半的作品也写到饮酒,的确,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是有着不解之缘的。

饮酒二十首其五广为后人传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出了田园里恬静自然的景致,也写出了陶渊明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

虽见不到酒字,却写出了酒的韵味,在酒的陶然下采菊,一览云雾飘渺的南山清境。

这个时候陶渊明才真正明白,田园才能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

回忆过往,仕途的险恶,尘世的污浊只会让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曾经远大的抱负难以驰骋,只能借酒来浇去满腔的悲愤。

而今归隐家园,面对乡村的风光,杯中的菊花酒,泛着的是飘逸的芬芳。

酒在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性质,面对不同的人又会有不同的悲喜。

在名利中追逐与竞争,换来的只是喜忧无常,患得患失的焦虑与矛盾。

真正完美的人生,要在回归自然中才能求得。

他虽然远离现实,但对于世事并没有完全忘却和冷漠,杯中的酒承载了他所有的梦想!

那些对他不问世事,逃避现实的指责,正是他遗世独立的孤寂。

心中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对无法实践的抱负的遗憾,使他无法全然地超脱于世外。

他,只是选择了失望后的静穆。

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他对政治是极为关心的。

陶诗中有不少篇章,就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如“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饮酒三》)、“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饮酒八》)、“一世皆尚同,愿君泗其泥”、“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饮酒十八》)、“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世道的沦丧,表现了自己卓然独立、高洁坚贞、不合流俗的人格。

他称当时的社会,“巨猾肆威暴,钦鸪违常旨”(《读山海经•十三》),所以,陶渊明的饮酒绝对不是一种“悠然”,而是寄托了不少愤激的感情。

陶渊明的饮酒还表现了他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

陶渊明以酒入诗,把酒和诗直接联系起来,从此酒和文学发生了更加密切的关系,对后来诗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像唐朝的很多诗人,特别是李白,我们吟诵他们的诗,自然会想到陶渊明。

同样的他的无弦琴也会让我们想起他来,那他的无弦琴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四、“无弦琴”的象征意义

古人每以琴书诗酒佐其雅兴,抚琴弄弦,在文人学士中颇为风行。

然而东晋名士陶渊明(陶潜),这位写过《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并以“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却独异其趣。

他好琴而不谙音律,在家中备有“素琴”一张。

这素琴与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所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素琴”并非一种。

刘之素琴应指“素雅之琴”,或作“不奏尘俗之音”解。

但既可“调”,则是应有琴弦的。

而陶渊明的“素琴”是一张“无弦琴”,即仅有其形而不能发其音者。

然而陶渊明却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

每当朋友们携琴饮酒聚会时,他更是要取出无弦琴和着大家的琴声抚弄一番(准确地说应是“作抚弄状”),十分悠然自得。

别人甚为不解,而陶渊明却说: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有琴而无弦,陶醉于“自得其乐”的情趣而不拘泥于弹琴是否发声,看似有悖常情,实则别有寄托。

陶渊明的意趣高雅与不同流俗,由此可见一斑。

这与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及辞官归田“觉今是而昨非”的旷达情怀是一致的,与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闲适、乐天自在的性格也是一致的。

这也使我们从他身上领略到魏晋名士风度超然飘逸的气概。

无独有偶,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琴亦“情有独钟”,他不仅通于“琴道”而写过不少谈“琴”的小品文,还写过一首别有妙趣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声既不在“琴上”,又不在“指上”,那么发自何处呢?

诗人设问奇诡而并不作答(也无须作答),诗中充满了“禅意”,其间之雅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渊明得“无弦之妙”,而东坡穷“有弦之声”,看似各有其宏旨,而实则相映成趣,殊途同归。

其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这两位大诗人所洞幽烛微者,乃琴之“趣”也。

说到底,弹琴之目的,并不在于娱耳,而在于娱心,“琴趣”也就是一种“情趣”。

而人生的妙处就是要有情趣,有境界。

情趣、境界愈高,则愈能体察艺术的“况味”,甚而进入艺术的“化境”。

陶渊明和苏东坡,都是历史上有着大情趣、大境界的杰出文人,又都才华横溢且性情率真,旷达豪放,他们对艺术的体验所留给我们的启示,自是殊为珍贵而颇有价值的,”优美的琴声居然能“浸”人心骨而使人飘飘欲仙。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东坡《前赤壁赋》)也许苏东坡体验过这种微妙而独特的感受。

而陶渊明的无弦琴却是那样追求心灵的平静的最高境界。

五、结语

陶渊明的“好奇”,首先最为显明地体现在好用“奇”字上,他用“奇”字表现自己独特的人格与理想,抒发不同时俗的情怀与志趣,刻意地展现了对“美”的限定与追求。

其人与其作,都归属于“奇美”之中。

这些都体现在反复出现的“奇”字上:

这些“奇”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

奇怀、奇心、奇情;

奇踪、奇功、奇名;

还有奇文(包括文章与色彩)、奇树、奇鸟、奇色、奇光、奇翼、奇歌以及奇绝。

读奇书而生“奇怀”,有奇怀而自具“奇心”,因而对“奇功不成”、“奇名不立”自然就有许多感慨,就有不少的悲愤、沉痛与激烈。

总之说起襟怀、心意、志趣、理想、功业、名声,乃至所读之书,所想之歌,甚至山石、峰岑、树木、飞鸟,都烙上“奇”字的鲜亮印记。

  平平淡淡的陶渊明,怎么发出这许许多多的奇情异想,奇绝得让人惊诧!

这些奇绝异语,在他淡化的一生与诗文里,一经发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对于他的人格与诗风,都须重新审视一番。

至于审美追求,如果仍停留在“真率”、“自然”、“平淡”上,似乎就再不能那么惬人心意。

  以上诸多“奇”字,和他审美追求最为密切的,应是《饮酒》其八的“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陶诗之美是人格化的,他的审美追求极境,亦属人格化的。

他不愿做普通的像“连林”之树的人,企求“卓然见高枝”,岁寒而后凋式的人格美。

这种人格美在“众草没其姿”的春夏是显不出来的,只有“凝霜殄异类”时俗树凋落,松树仍青,方显高枝之卓然,突现出独特与奇异。

秋菊与东园之青松,无不寄托岸然自异、远弃流俗的胸襟抱负。

”“奇树”所体现的“奇气”与“奇姿”,正是他紧接下一首的“禀气寡所谐”独立不群的性情流露。

所追求的人格与企望的审美境界,就是独特与奇异。

陶渊明诗的外在风格与内在的审美倾向,存在微妙而不易觉察的悖论形态,然而又非常协调有机地融成一体。

以往论及他的创作态度、文艺思想、文学倾向,或者美学思想,都归之于人格的“真率”,风格的“平淡”,主要特征是追求“自然”。

如今看来这种认识涉及的只是外在表象,其内在实质却与此迥然有别。

内与外的绝大差异——外淡而内奇,这种外象和内涵的悖逆,于内尽力拉大其间的距离,在外尽量淡化这种落差。

二者既是矛盾的,不平衡的,又呈现出协调与统一。

它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横岭侧峰,视白却赤,是一片平静而奇异的沼泽,往往使人陷入误区,而不能自拔。

透过“平淡自然”的外美层次,走近内外结合的审美境界,这就是我们竭力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华选《陶渊明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本论文的陶渊明诗句都出自于该本书)

(2)《元稹集》中华书局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