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485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杂文随笔1000字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精忠报国则世代赤胆忠心,汉有李广虎父无犬子,宋有杨家将满门皆骁勇;

淡泊明志则为吏廉洁奉公,廷敬系宦途,无关儿营生,诸葛诫子书,修身不受污。

或曰,今时不同往日,家族流散,谱系断裂,世路多漂泊之客,乡间少安土世家,家风式微,再无用武之地。

此论谬矣!

家风无关乎族人众寡,而关乎心之向背。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乃家道益兹、人丁兴旺之本。

宗族衰而风骨存,家道落而精神在,必得天地护佑,定有重光之日。

家风如和风细雨,润泽后代,又惠及邻里。

家风乃文化之沉淀、民族之传统、家国之根基,家风良善,则民风淳、社风正,则国运昌、民富强。

反之,家风贪惰,则为学不勤,为人不义,为商不信,为官不廉,波及党风政风,国将危矣。

故今时今日,家风之倡树,乃大势所趋,复兴之需。

“沂蒙母亲”王换于支援革命、爱党拥军,“红嫂精神”接力传承,代代发扬,影响万千人;

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立家规三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不搞特殊,成“焦家家风”,再定“干部十不准”传之于今,家风促政风,政风带民风。

皆如斯,则建设文明昌盛之邦大有希望矣。

而贪官污吏、锒铛入狱者,莫不痛悔家风不正,骄奢无度,步步堕落,终酿人腐而家败之恶果。

天地有正气,无处不流化。

家风亦应秉天地之正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随基因而传承,随文化而广布。

一身之不修、一室之不扫、一家之不齐、一族之不睦,何天下之为?

仁、义、勤、俭、信、善、厚、健之家风,于家于国于民之利,昭昭然矣。

杂文随笔1000字【第二篇】:

邂逅“洛阳”

邂逅,常指与人不期而遇,那是种美妙的感觉,否则南宋洪迈何以将“他乡遇故知”列入人生四喜?

然而,另一种邂逅,更令人心旌摇曳、久而不息、不吐不快。

这种邂逅,是“阅读遇故乡”;

这个故乡,是“洛阳”,是洛阳在历史长河中的几鳞波光、几斑碎影。

于我而言的最近一次邂逅“洛阳”,是在网络阅读之时。

近日浏览网站看到陈志武的一篇演讲稿,是讲关于家族企业、民营企业寿命问题的。

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任教于耶鲁大学,曾写过《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24堂财富课》等财经读物。

陈志武说,原来的传统家族、民营企业实现百年字号的办法,是通过联姻。

他最喜欢的一个例子,来自一位美国白人教授的著作《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这本书研究的话题是,宋朝之前望族靠什么方式将其世家地位巩固发展几百年,其中集中讲到一个卢氏家族。

唐朝时,卢氏的一个女儿14岁就嫁到另一个望族,生了五个孩子。

丈夫早亡,卢氏的任务只有两个:

一是让自己的儿子好好学习考中进士,结果其中两个果然金榜题名;

二是给女儿挑选很好的对象,后来其女婿真的做了宰相。

这似乎只是一个古代版的“励志”故事而已,然而陈志武文章中的一句话,特别是两个字,却“击中了我”:

这句话是“卢氏家族从汉朝时就成了世家,到了唐朝末期这个家族还是洛阳非常大的望族”,这两字是“洛阳”。

由此,我经历了一次与“洛阳”邂逅。

此前阅读报纸时与“洛阳”的邂逅,也曾让我心动不已。

那是今年5月“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举行期间,《南方周末》刊发了一组策划报道,其中一篇是《古丝绸之路缘于文明的相互吸引》。

报道开头说,1868年秋天,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初次来华。

两年后,李希霍芬来到洛阳城,连日走访山陕会馆、关帝庙等,还重点考察了城南关的丝绸、棉花市场。

报道中引用了数年后李希霍芬在著作《关于河南及陕西的报告》中的描述:

“河南府地区主要贸易品为棉花,此间各种输入品主要是由出售棉花支付的。

据说棉花的买卖终年不断,(洛阳)城内的交易额每天约一万两。

”报纸的报道中如此概括:

“从洛阳到‘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这条古老的商道,就此被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

“丝路东方起点之一”,洛阳人常挂在嘴边,但看到李希霍芬的洛阳城内棉花交易的描述,看到《南方周末》的“从洛阳到‘撒马尔罕’”说法,我还是心生涟漪、荡之许久。

我产生与“洛阳”他乡偶遇之感的经历,可以追溯到7年之前。

那次是参加一个新疆采风团,在库车的宾馆房间里看到一本宣传册子,名叫《库车旅游全攻略》。

随手翻阅,看到其中记载:

三国时期“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龟兹人白延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小乘部《除灾患经》一部和大乘部《无量清单净平等觉经》两部”。

我一时激动,竟想做一回“雅贼”带走这本小册子,但最终只是将这一页“拍照留念”,照片至今存在电脑中。

还是那次采风中,行至鄯善县,又是在宾馆中看到一本书,其中引用历史学家向达于20世纪30年代完成的著作。

向达认为,“鄯善人至中国姓鄯氏,前贤论及西域姓氏,从无注意及此者”。

向达提及三位“俱卒于洛阳”的鄯姓者,其中鄯乾、鄯月光为北魏时的鄯善人,鄯昭为唐代时的鄯善人。

当时特别觉得“鄯月光”是个好有意境的名字,后来从洛阳学者的文章中了解到,鄯月光来自鄯善国,其丈夫为车师国的太子。

夫妇应是或以质子(派往他国的人质),或以就学身份,寓居洛阳。

鄯善国、车师国均为当时西域的重要王国。

生于此、长于此,工作、生活于此,却是在阅读之中如故知般的邂逅,想来实在颇有一种意味。

杂文随笔1000字【第三篇】:

浅说韩信

近日和朋友交谈,无意中说到了历史人物,很多历史上名声赫赫的人物,最后被冤死,汉朝的韩信、宋朝的岳飞、明朝的袁崇焕等人。

我当时开始了反驳,因为这三个人的死亡并不是被冤枉那么简单的,我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从汉朝的韩信开始分析。

当时,韩信是刘邦得意的大将,也是刘邦提防最深刻的大将。

应该说,韩信所立下的功劳,是汉朝时期所有大将中最大、最多,也是最不应该被刘邦杀了的。

但是,细细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韩信被刘邦所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为这是韩信的性格所致,也是刘邦对韩信的了解所致。

韩信年轻的时候,带着剑,被小痞子戏弄,从小痞子的胯下钻过去。

放到今天,我们也来看一下。

如果我们在锻炼的时候,手里拎着剑,或者是拎着刀,遇到了一个小痞子,小痞子逼迫着我们从他的胯下钻过去。

想一想,是不是这个小痞子自己在找死?

即使是剑刀再不锋利,杀死他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因为小痞子挑衅在先,这是取死之道。

即使当时我们再老实,也会怒火中烧的,也会挥起剑或者是刀,劈向这个小痞子的。

可是,当时的韩信,却并没有这么做。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这是常人都难以忍受的侮辱,而韩信忍受下来,韩信的理想并不是简单的,用一句话说,就是“所谋者甚,所求者大。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开始为他后来的路做准备了,而不是简单的“胯下之辱”所能遏制的,相对来说,“胯下之辱”只是一件小事情,而他的志向,才是大事情。

楚汉争霸在经历最为困难的时候,韩信是袖手旁观的,而且对刘邦进行了要挟,就是想要“代齐王”。

而这个时候,刘邦带领的很多人都挣扎在死亡线上的。

即使是后来汉朝建立,刘邦怎么可能会忘记这件事情?

还有,刘邦有着识人之明,知道这个人将会做什么。

这是刘邦的长处。

当时的韩信,尽管汉朝已经建立,他并没不觉得就是天下太平了,否则也不可能会收留一些刘邦通缉的人。

从这一点上看,韩信并不是老老实实的人,本来就深有野心的人;

从“胯下之辱”中就可以看出韩信的野心,直到汉朝的建立,韩信也没有多少改变,依旧有着野心,有着想要对汉朝不利的野心。

但是,他出于什么理由迟迟不动手,就不知道了。

很有可能是,他缺少一个反叛天下的借口。

那个时候的人,是很看重借口的;

说的简单明了一点,就是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

而且,他也从心里看不起刘邦,因为刘邦“善将将”,就是善于带领将领;

而韩信则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个时候,他也知道刘邦对他不敢轻举妄动的,否则他就会有了反叛的借口了。

刘邦用计谋算计了韩信,把韩信困守在长安。

因为韩信对刘邦的轻信,对自己的自信,所以,并没有想到刘邦会对他实行看押。

这件事情出乎他的意料。

韩信这个时候是不可能会有任何的反抗,就被刘邦带到了长安。

刘邦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对他动手的念头;

可是,韩信这个时候很显然已经心中不服气,想着要推翻刘邦的统治。

因为刘邦一直都不曾放心他,所以,严密地监视着韩信。

而韩信如果是聪明一点,就会老老实实地做人;

可是他却做出了一些让刘邦不可能会容忍的事情,就是韩信写信给别人,联合一些人准备谋反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不要说,古代,即使是今天,也可能不会容忍的。

所以,韩信就这样被杀了。

这是他的取死之道。

杂文随笔1000字【第四篇】:

西泰山情思

峰峰皆绿色,浓重地凝着,似乎要泻下来。

蓝天上,云朵肆意地涂着张张好画。

风拂过肌肤,如水般清凉、柔软。

情人谷,能把人的思绪拉得很长的名字。

谷口有水,水聚成潭,树、石、天、云、游人,倒映其中。

谷中溪流淙淙,为潭,为瀑,为溪,为湖,如碧玉,如白绢,如珠串,细处可握,阔处可荡舟。

小径缘溪而行,忽左、忽右,或石板铺桥,或凿石为阶,皆有林荫。

头顶太阳可畏,身却在清凉世界中行走。

谷的尽头,是情侣峰。

两座山相拥而立,千万年相看两不厌,但终究是一个悲剧。

这谷中的水,该是流不尽的喜与悲、笑与泪、爱与怨、相思与嗔怨。

羽化成仙,总不如人间烟火爱情,相伴百年——带着懂得的疼,带着体温的暖。

炎黄峰,登不尽的台阶,看不完的树。

一棵树的种子,落在了巨石上薄薄的土层里。

风吹日晒,它在饥渴中忍耐,无数根须伸向巨石下的土层。

千年过去,它一条又一条的根泻下巨石,成为凝固的瀑。

团团的瘢节,是飞溅的浪花与漩涡。

树冠仰起不屈的头,身体抱住巨石,四肢钻进土层。

它就以这种姿态,站成令人崇敬的风景。

一棵树的种子,落在了巨石小小的裂缝里。

汲取雨水的营养后,它在发芽抽枝。

小小的裂缝,怎能禁锢它的渴望?

在疼痛中成长,只会让它更坚韧、更顽强。

十年,百年,千年……

裂缝一点点被撑开。

在坚定者面前,巨石也不得不让路。

在夹缝中抗争的根,也美到让人肃然起敬。

它们都不喊冤,不喊疼,不嫉妒,不张扬。

它们以静默的语言传达着智慧。

满山遍野的树啊,没有一棵不美,没有一棵不是吾师。

阳光从树丛中流淌下来,在台阶上作着抽象画。

视野步步开阔,周围的山头渐渐沉下去。

孤峰突兀,一柱擎天,台阶在岩石上凿出,仿佛垂下的登天梯。

很多人止步。

行百里者半九十。

功亏一篑,岂不可惜?

无限风光在险峰。

天高地迥,群峰逶迤至天际。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勇气和坚毅为双腿,会带你站得高看得远。

山朦胧,树朦胧,山间的黄昏,夕阳和晚霞的演出渐渐地拉上纱幕。

开满花的小路带着我前行,一家又一家的农家宾馆,青瓦小楼,楼前空地,可招待两三桌客人。

房后有柴垛,整齐地码着。

楼前必有花,格桑、向日葵、大丽花,天真地开着。

爬山虎在墙上作画,紫藤垂着一串串的绿色的长豆荚。

有一些外地的老人在此避暑,他们说,打算住上两个月,一天才50元钱。

在不远处的角落里,半截土坯墙,一间青瓦屋,小窗,小门。

荒草长上墙头,院中草深齐窗。

这是当地人以前的生活。

这片山水,此时,才终于明媚了他们的眼。

广场上燃起篝火,强劲的音乐响起。

夜的手,褪去人们的矜持。

身,随着火苗一起跳跃。

走出狂欢的海,是寂寥的山路。

路两边的修竹摇出夜的凉,夜的静。

抬头,竟然满天星。

草丛中有小小的亮光。

原来,是萤火虫打着小灯笼。

大多时候,自己不过是个耳朵塞满了热闹的聋子。

且行山中,心空下来,耳空下来,于无声之处,听山之细语。

杂文随笔1000字【第五篇】:

一剪宋朝时光

盛夏的雨夜,窗外雨水漫漫。

凉风拂过,庭院里花木的芳香,飘散于潮湿的空气里,清甜温润。

所有浮华,皆关于门外,独坐于书桌前,内心沉静无波,翻一本线装宋词选,仿佛穿越回了宋朝的时光。

煮茗听雨,等待春日缤纷,等候静美秋阳,期盼与故人的重逢。

宋朝的雨总是寄托着无限的愁绪和思念。

李重元在《忆王孙》里的那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真是既唯美又透着淡淡的忧伤。

那年春时,梨花胜雪,开满了田埂阡陌,看不到世上人家。

烟雨江南,如梦如幻,落花铺满石阶,静谧黄昏,重门深掩,时光美的惊心动魄。

忽想起在《红楼梦》里,宝玉和冯紫英、蒋玉菡、薛蟠等在一起喝酒行酒令,宝玉唱完一首《红豆曲》,接着拈起一片梨,说道:

“雨打梨花深闭门。

”那时只觉得一个妙龄女子,卷帘看窗外的梨花雨,她思念的人还在天涯,没有归来。

心中落寞,轻轻叹息,放下帘幕,掩上重门,悄然转身。

对着红烛,一夜相思到天明。

原来这无奈的转身,亦菲薄情负义,而是情意深重。

我想当年的李重元定是位背井离乡的男子,为了前程或国家安危而离开心爱的女子,也许正因为离别,才会有这样刻骨的相思。

正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为了一个人,为了一段真爱,纵然蹉跎一生,亦是甘愿。

再看辛弃疾的《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江南的夜,美得让人心醉。

仿佛看到了灯火辉煌的夜景下,古典的楼阁,旧式的牌坊,一扇扇雕花的老窗,半开半掩,低诉着风情。

墙院上,檐角边,被星星点点的灯火围绕,似银花绽放,璀璨迷人。

此时的朝廷已经风雨飘摇,国难当头,而江南却依旧一派盛大的繁华景象,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人们却不知宋朝已失去半壁江山。

辛弃疾中年受到排挤,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内心抱负无处施展。

他忧国忧民,在茫茫人海之中寻找的那个身影,原来就在阑珊灯火处,在皎洁的月光下。

她或许是一个超凡脱俗,洗尽铅华,心怀一颗淡然的心去看世间万象的女子。

那女子在他心中是那枝清绝高傲的红梅,不与凡尘有任何纠缠。

在如此不得志的情况下,能觅得一位知音,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对于苏轼的欣赏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每当读起《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我能想象到在微风细雨的春季,杨柳依依,看一江春水,满城花开,行走在乌衣巷,那湿润的石板路上流淌着过往的醇香。

巷子里的人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不知谁家,用寒食过的新火,煮着谷雨前采的“雨前茶”,袅袅茶香,从窗内飘出,熏染了一季的相逢,喜欢这份恬淡闲适,洗尽尘埃的洁净。

最后一句“诗酒趁年华”是千古流传的绝笔,纵使官场失意,颠沛流离,也要随遇而安,犹记清风明月,对酒当歌,珍惜年华岁月,悠然忘尘,是一种洒然于世的超脱。

东坡居士总能在平淡的人生中寻觅出乐趣。

他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味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泊。

他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

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红柳绿,吟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雅。

他在密州的烟雨丛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况味。

苏轼的词句,蕴含了大自然的钟灵钟灵毓秀,也藏着人世百态,万般豪情。

在他的云水生涯里,品出淡定与从容。

很喜欢蒋捷的那首《一剪梅》,尤其是最后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是的,流年易逝,转眼间春光已过去一半,樱桃红了,芭蕉已绿。

时光仓促,已经不容许他再去虚度,仿佛转瞬间,他就被流光抛掷。

其实这世间,没有谁敢和光阴下注,唯有好好把握青春年华,让人生不留下遗憾。

内心最同情的还是南唐后主,千古词帝李煜,翻到《浪淘沙》,且看“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山人间”。

他的性情,注定做不了一代贤君,只能做一个风流词客。

他枕雨而眠,悄然入梦。

梦里让他暂且忘却俘虏的身份,只想贪恋那片刻的欢愉,可是好梦由来易醒,那料峭春寒惊醒了他的梦。

醒来深切地感怀自己的人生境况,独自凭栏远眺,看无限江山,风云万里,可惜都已物是人非。

一切都成了落花流水,春去春且回,可他的春天却再也回不去了。

他深切感受到了亡国之恨,切肤之痛,可一切都晚矣。

也许生命中留下些许遗憾是一种凄冷的美吧。

带着一颗洁净的心,翻读一卷宋词,会发觉每一阕词,都有风韵;

每一个字,都有情感;

每一个词人,都有故事。

在时光的阡陌上,我们可以感受宋朝的风风雨雨,花开花落,仿佛能够穿越厚重的历史帷帐,揭开漫长的岁月之幔,在流逝的时光中寻找生命的真谛,追忆快乐的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