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720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秀教学案例选登稻谷和大米的观察Word格式.docx

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

(从袋中拿各种种子,倒入托盘中,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

黄豆,蚕豆,绿豆,玉米,还有稻谷。

哦,裘江小学的同学真的不一样,认识这么多的种子,那你们哪个同学能帮我把水稻的种子找出来。

这么多同学愿意帮我,那我就给每个小组这么一袋种子,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把稻谷找出来,放入桌上的盘子中。

好吗?

对了,稻子比较小,而手又比较大,拿起来麻烦,我们可以用镊子或

牙签来帮助一下。

(师:

演示方法)我还有一个要求,找出来的稻谷要放在托盘里,其他种子仍旧放在信封里。

明白了吗?

明白。

(齐)

那就请左边的同学拿出抽屈里的一号信封。

比赛现在开始。

活动:

生找稻谷,师指导将稻谷放入托盘中,其它种子仍旧放入信封里。

全部找出来了吗?

找到的同学请坐好。

(哦第二组同学最快,第四组同学也已经找出来了。

谢谢同学们帮我把稻谷找出来了,假如说我们要仔细的观察一颗稻谷,那我们该怎么做,用哪些方法呢?

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尝。

把它剥开来看看里面是怎么样的。

先剥开来还是先观察外表面呢?

先观察外表面,再把它剥开来。

剥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

要小心的剥,要完整,别剥破了。

看来我们裘江小学的同学们都有一种良好的观察习惯,知道从事物的外表面开始观察,当外表面观察已没法再发现什么的时候,就想到观察事物的内部了。

外——内)

还有一个问题,有些比较细小的地方我们怎么观察呢?

可以用放大镜。

以前我们观察蚂蚁的时候就是这么观察的。

放大镜会使用吗?

会。

那你来说说看怎么使用。

先把放大镜靠近稻谷,然后把放大镜慢慢向上移,直到看起来清晰为止。

说的很详细也很完整。

那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由外到内仔细观察一颗稻谷,等一下呢,我请几个小组来说说稻谷是怎样的?

(出示课件:

稻谷是怎样的?

生观察稻谷,师巡视指导,预约回答。

都观察好了吗,现在哪个小组站起来说说看稻谷是怎样的?

(要求四个人全部站起来,可以补充,穷尽所有回答)

第三小组:

生1:

有毛,细细长长的,表面是黄色。

毛、细长、黄色)

生2:

形状是椭圆形的。

椭圆形)

生3:

摸起来感觉粗糙。

粗糙)

生4:

上面有一条条的痕迹。

上面的一条条的痕迹我们把它叫条纹。

条纹)其它小组还有补充吗?

第五小组:

没有味道。

里面是一颗米粒一样的东西,可以长大。

里面是白色的,摸起来的有点光滑。

形状近似椭圆形,但两头尖。

两头尖)

第二小组:

很硬。

这个米粒是白色的。

米粒的两头是圆的。

……

(三)比较观察,糙米和精米的细微差别。

刚才有同学说到去掉壳的水稻种子是米粒,那这个是不是我们平时吃的大米呢?

平时吃的大米是这样的吗?

不是。

这么坚信,有什么不一样?

拿出2号信封中大米,给你60秒时间再仔细的比较一下。

看谁能够发现一些细小的差别。

用放大镜观察比较糙米和精米。

师巡视指导,预约汇报。

有什么不一样呢?

哪个小组来说一下。

A小组:

表面颜色不一样,有一条一条的条纹。

B小组:

剥出来的米有一个小黄点,平时吃的大米有一个缺口。

C小组:

平时吃的大米透明的,有点白色。

其实我们刚才用子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去掉壳的水稻种子与平时吃的大米有什么不同。

比较也是一种很好的观察方法,(板书:

比较)经过比较同学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这两点上。

第一表面颜色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第二有个缺口。

(师板书:

表面,缺口)先来看第一点表面颜色不同,光滑程度不同。

正因为它表面有一些黄色的细条纹,比较粗糙,所以给它取个名字叫糙米,(板书:

糙米)我们平时吃的米把糙米的这层表皮也去掉了,所以就叫他精米。

精米)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去掉糙米的表皮呢?

用小刀刮,用沙皮磨,用手搓。

这么多办法,其实我们古代人就用木棰捣米,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明了机械,开始用碾米机碾米,进去的是稻谷,出来的是精米,而这其中就有把糙米加工成精米的过程,现在已经用流水线生产了。

(出示课件)

再来看看这个缺口,大米上的这个缺口,在糙米上是怎样的?

一个小黄点。

我们来猜猜看这个小黄点可能是什么?

胚。

对,这个小黄点就是胚。

胚)。

什么是胚?

……(无语)

我们来看大屏幕。

胚包括胚芽、胚根、胚轴、子叶四部分。

(出示课件)以后会变成植物的芽。

(出示发芽的稻谷),芽又会长成秧苗,(出示秧苗图),再长大就变成整株水稻,(出示水稻)。

随着水稻的长大,渐渐地抽出稻穗,稻穗上结满了稻谷。

稻穗的头低的越下,农民伯伯就会越开心,知道是为什么吗?

稻谷丰满。

对了,农民伯伯面对自己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庄稼丰收了,当然开心了。

你们说对吗。

(四)分类观察,认识不同种类的大米。

刚才我们用放大镜按由外到内的顺序,观察了稻谷,用比较的方法发现了糙米和精米之间细微的差别。

其实我们还仅仅经历了对一种米的观察过程,要对大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观察一种往往是不够的,想不想了解更多种类的米?

想。

我这里就有许多种类的大米。

(出示一包混合的米)不过来的匆忙所以都混在一起了。

我们怎么研究呢?

先来看看研究提示。

(单击鼠标,出示课件研究提示)

一起读一下。

提示:

先看看有几种米。

再试着把混合在一起的不同品种的米区分开。

(分的时候想想你们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把你的依据简单的记录下来。

明白了。

那请一个同学把盘子里的东西倒入回收袋里,另一个同学拿出三号信封按提示研究。

别忘了记录。

生分类,师指导。

哪个小组同学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我们小组把这袋米分成2类。

我们分的依据是把透明的归成一类,白色不透明的归成一类。

我们小组把这袋米分成4类。

我们分的依据是把胖胖的归成一类,白色不透明的归的归成一类,瘦瘦矮矮的归成一类,长长细细的归成一类。

大家分的都很有道理,大家看像这种胖胖的米,我们就把它叫粳米。

粳米)像这种瘦瘦的米,我们把他叫籼米(板书:

籼米),像这种白色不透明的米,我们把他叫糯米,(板书:

糯米)像这种长长瘦瘦的米,我们把他叫杂交米。

杂交米)说起杂交米,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比我更伟大农民,不应该是农民科学家,(课件出示袁隆平图),它就是袁隆平爷爷,是他发明了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产量大大提高,是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

五)简单统计,对同一种米的观察。

老师非常高兴看到同学们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又发现了不同品种米之间的细微差别,那同一种米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是。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出示一小袋粳米)。

我这里有一袋粳米,我们可以怎么研究呢?

也可以用分类的方法,把相同的米分成一类。

你真厉害会活学活用。

还是先看看提示。

生看提示。

那就请小组里的一个同学把盘子里大米倒入回收袋里,另一个同学拿出4号信封里的大米。

开始研究。

分类,统计。

师巡回指导。

看样子,大家都差不多好了,那我请几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

我们这一袋米粒中有透明米粒33粒,透明碎米粒6粒,白色米粒1粒,白色碎米粒1粒,带黑点米粒0粒。

总共合计40粒。

我们这40粒大米中有透明米粒7粒,透明碎米粒22粒,白色米粒6粒,白色碎米粒1粒,带黑点米粒4粒。

其他小组是不是也都分好了。

太棒了,同学们通过分类、数数来处理观察到的信息,这其实是一种统计的方法。

统计)看看这两组的统计表,你认为哪一袋米比较好?

为什么?

(很多同学跃跃欲试)

(1)种较好,因为透明米粒比第

(2)袋多。

(1)种较好,因为第

(2)袋碎米粒太多了,而且有很多带黑点的米粒,有可能霉掉了。

说的真好,看样子统计真能够帮我们认清大米质量好坏。

(六)课后延伸:

回顾观察方法,认识米饭来历。

你看经过统计我们又发现了这两袋米的质量好坏,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观察方法,(板书:

方法)今天我们对这么细小的东西进行研究,按这样的过程(板书:

↓)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细小的特点,以后,我们在进行观察研究时都可按这样的方法来观察。

(教师指板书)

中午为了准备给同学们上课忘了吃中饭,所以带了碗米饭,现在肚子饿了,让我拿出来吃一口好吗?

(出示米饭)哦,对了,哪个同学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说米饭的来历。

米饭是由稻谷种到田里后变成秧苗,长大成水稻,结出果实,用碾米机碾出大米,然后煮熟。

(补充板书:

   米饭)

看来这一碗米饭真是来之不易,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得来的,我们可要珍惜每一粒稻米呀,你们说是不是。

那我们把桌上地上的每一粒米捡起来,放进回收袋里好吗。

(课件:

锄禾)

捡好了吗?

好了。

那我们就下课。

同学们再见。

老师再见。

(此实录根据执教者2005年11月21日在裘江小学学校三年级1班的施教过程而整理。

执教者签名:

戴军方2006年05月30日

二、教学设计(教案)执教者:

戴军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稻谷、糙米和精米的观察比较,让学生获得新的发现,培养观察事物细小部分的能力。

2、通过区分不同种大米的操作实践活动和将同一品种的米寻找差异进行分类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分类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认识稻谷、糙米、精米之间的关系,了解事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变化、联系的观点。

4、培养简单的统计能力。

5、通过对米饭来历的认识,体验米饭的来之不易。

培养学生珍惜每一粒稻米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对稻谷、糙米、精米的系列观察活动。

区分不同品种大米和将同一品种大米进行分类的活动。

三、教学难点:

胚的有关知识。

将同一品种大米进行分类的活动。

四、教学准备:

学生:

以4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

每组均准备一份学习材料。

放大镜1个,稻谷几十粒,其他小种子数粒,籼米、粳米、糯米、杂交米数粒,牙签,镊子。

教师:

学生的学习材料,课件。

五:

教学过程:

谈话:

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猜猜我是干什么的?

稻谷)

评价:

你观察的真仔细,要知道观察也是科学家必备的条件。

1、出示一小袋种子。

让学生找出稻谷。

指导使用镊子、牙签等工具。

2、比一比:

哪个小组最先把稻谷找出来。

3、观察稻谷的外表面。

(1)怎样观察?

指导使用放大镜。

(2)说说稻谷外表面是怎样的。

4、猜测:

去了壳后的水稻种子是怎么样的?

1、剥去稻谷的外壳。

每组至少剥一个完整的水稻种子。

2、比较观察,糙米和精米的细微差别。

(1)比较糙米和精米的细微差别。

(2)汇报交流。

(3)想办法把糙米变成精米,认识从木棰捣米,碾米机碾米,流水线生产等碾米技术。

(4)课件出示胚,认识胚及作用。

1、课件出示:

(提示:

想想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

2、按提示分类,认识各种不同米之间的细微差别。

3、汇报交流。

4、小结:

这些米可以分成四类,有籼米、粳米、糯米、杂交米。

介绍袁隆平。

(五)简单统计,对同一种米的观察。

1、提问:

同一种米是不是完全一样呢?

2、讨论研究方法。

3、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

4、汇报交流,比较大米的质量。

1、小结:

由外到内,比较、分类、统计,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观察方法,(板书:

↓)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细小的特点,以后,我们在进行观察研究时都可按这样的来观察。

2、出示米饭,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说米饭的来历。

知道米饭的来之不易。

意识到要珍惜每一粒稻米。

3、捡稻谷和大米放入回收袋,整理器材。

课件播放:

锄禾动画。

六、板书设计:

 

设计者签名:

戴军方2006年5月30日

三、小组点评点评执笔者:

倪国锋

三年级的科学是非常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戴老师的《稻谷和大米的观察》一课更是如此,学生经历了大树的观察、水的观察、纸的观察后,尽管观察能力大大提高,但对没什么新鲜事物出现的观察活动已有点“审美疲劳”,显现出了倦意,不再象先前那样兴趣盎然了。

科学探究实则是枯燥无味的,更何况面对的是对学生而言相应是缺乏一些吸引力的材料。

戴老师及时的洞察到这一因素,以鲜活的引入开场,把一堆没有生活气息的稻谷大米,布局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使之产生真实的问题,形成真实的探究动机。

在愉悦、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学生细心观察,互相讨论,抢着回答,欢快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

在教学中戴老师力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但不乏细致的指导,恰当的引领,从细节中体现着教者的教学理念。

如让学生经历一种观察的渐进,从由表及里,到比较认识、到分类观察,到简单统计等,体验完整的过程,使他们明白如何从相似的事物中发现细微差别的方法。

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一种看惯了的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探究欲,改变“熟视无睹”习惯,培养一种对司空见惯事物的超常的究察能力。

点评者签名:

倪国锋2006年5月30日

四、教学反思执教者:

我在对本课教学设计时力图体现这三点教学理念:

第一,以对教材的重新组合来优化课堂结构。

第二,以有效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与习得。

第三,以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来引起学生思维冲突。

从实际教学来看,对这三点都有较好的体现。

第一,以对教材的重新组合来优化课堂结构。

因为这是一节考核课,教研室规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要求将原本稻谷的观察、大米的观察这两课时的内容在同一课时内完成。

这对执教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按教材的安排试教下来,课堂教学时间都显得不够,且学生活动草草过场,效果不佳。

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对教材进行重组,将教学分成“稻谷是怎样的?

”“糙米和精米的比较?

”“不同种类大米的认识。

”“同一种米的观察。

”“米饭的来历。

”五个逐步深入的活动进行。

按一般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到内,比较,分类,统计等)逐步推进,以米饭的来历小结本课的教学,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渗透要爱惜每一粒稻米的意识。

从教学实际效果来看,这样做一方面优化的课堂结构,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一方面还使得原本有些脱节的教学内容浑然一体,教学结构清晰。

第二:

以有效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与习得。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近半个学期的观察训练,己经具备了运用感官去观察事物的能力。

本课力求以有效的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与习得。

例如:

本课第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身粘着的稻谷,一方面是让学生体验稻谷可以粘在衣服上,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验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的评价是这样的:

你观察的真仔细,要知道仔细观察也是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必备条件。

通过评价进一步体验了仔细观察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观察”。

在其他几个环节中教师都采用了相应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观察研究进行小结、指导、引领。

“看来我们裘江小学的同学们都有一种良好的观察习惯,知道从事物的外表面开始观察,当外表面观察已没法再发现什么的时候,就想到观察事物的内部了。

”用这样的评价引领孩子们由外到内对事物进行观察。

在学生对糙米和精米进行比较用用“其实我们刚才用子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去掉壳的水稻种子与平时吃的大米有什么不同。

比较也是一种很好的观察方法,经过比较同学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这两点上。

……”这样的评价来引领孩子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

其他如“刚才我们用放大镜按由外到内的顺序,……用比较的方法发现了糙米和精米之间细微的差别。

”“老师非常高兴看到同学们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又发现了不同品种米之间的细微差别,……”“太棒了,同学们通过分类、数数来处理观察到的信息,这其实是一种统计的方法。

……”“你看经过统计我们又发现了这两袋米的质量好坏,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的观察方法。

”这样的评价让孩子们认识到分类、统计是一种较好的观察方法,今后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过程对一些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最后用“今天我们对这么细小的东西进行研究,按这样的过程(指板书)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细小的特点,以后,我们在进行观察研究时都可按这样的方法来观察。

”小结了本课的学习方法,也再一次地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指导。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一方面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深入细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与习得。

至少以后在观察与稻谷类似的物体进他们会学着用这样的方法与过程去探究去发现。

第三,以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来引起学生思维冲突。

探究材料的准备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成败,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目的是要让学生的探究能朝着既定目标发展。

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合适的结合点。

三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观察事物不能把握主观特征,如果盲目追求课堂生成,采用“撒大网”式的研讨模式,必将使课堂陷入困境。

所以预设显得尤为重要,做为教师就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个活动的目标指向是什么?

提供的教学材料会不会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会不会分散注意力,会不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对提高课堂效率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先前提供的种子都是学生早已认识的玉米、蚕豆、绿豆、赤豆等。

为每组提供的稻谷数量是有限的,每组5颗颗粒饱满干燥的种子,这样的话在剥稻谷的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且每组至少能有一个完整的糙米,留下的那一颗稻谷可以用来进行比较。

在认识不同种类的大米时,为学生提供了一小袋大米,其中每一种大米的粒数不超过4粒,且每一个大米特征明显(粳米精而短,杂交米长而细,籼米细而短,糯米是白色不透明的)。

在对同一种大米的进行统计观察时,为各组提供了比例不同,颗粒数相同的大米,且每一小袋米的数量控制在40粒,以比较大米质量的好坏。

既达到的分类统计的目的,又节省了时间。

总之教师材料的准备是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准备的。

回顾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前前后后,我觉得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时时为学生考虑,考虑学生的方方面面,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如,有的放矢的驾奴课堂。

执教者签名:

戴军方2006年5月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