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513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54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三五规划-宝安区经济促进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五章保障措施 40

第一节规划实施保障 40

第二节资源要素保障 41

第三节督查考核保障 42

附件 44

附件1.宝安区工业“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44

附件2.宝安区十三五规划工业布局图 57

附件3.“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纳入龙头企业培育库名单 58

附件4.宝安区重点拟上市企业名单 61

第一篇总体篇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宝安区坚持以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为标杆,按照“三化一平台”主攻方向,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结合起来,深入贯彻市里关于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扎实做好服务企业工作,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了新的进步。

“十三五”时期,宝安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产业第一、企业为尊、纳税为荣、就业为重、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业空间再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创新+金融+人才”深度融合,推动实现宝安由“产业大区”向“产业强区”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第一节发展基础

工业发展稳步提升。

在外部需求环境趋紧、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稳中有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2015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46.7亿元,相比2012年,年均增长约10.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0.24亿元,年均增长10.7%。

产业集聚优势凸显。

“十二五”以来,我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为支柱、金属制品业和塑胶制品业为配套的产业格局更加强化。

2015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28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52.9%,增长12.8%;

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6%;

我区已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集群。

企业实力显著增强。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63家,比2012年的1964家增长13.2%;

其中,产值超100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9家,超10亿元企业82家。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83家增长到123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3家。

上市企业达2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1家。

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3.89亿美元,2012-2015年期间年均增长率为2.9%;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产值的比重33.7%,2012-2015年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2%;

2015年,一般贸易出口126.7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2年的19.9%提高到29.8%;

加工贸易出口269.67亿美元,占全部产品出口的比重由2012年的74.9%下降到63.3%。

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区级及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91个。

2012-2015年,区级科技创新园由5个、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增加到31个、278.8万平方米,16个园区被认定为市级科技孵化载体科。

2015年,政府科技投入2.2亿元,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102亿元。

2012-2015年以来企业立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631个,其中国家级44个;

参与制订、修订国际、国家、行业标准229项;

2015年专利申请总量1.6万件,增长27.8%。

累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2项。

共组建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涵盖半导体照明、新一代信息技术、激光及3D打印、智能穿戴、机器人等领域。

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2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比2010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

涌现出一批省、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第二节发展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突破。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快突破,生物工程、互联网、智能制造、3D打印等新技术和新兴生产系统不断取得进展,新技术革命将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新技术革命还衍生出新商业模式,弱化要素成本,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重塑各国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重新分配全球利益格局,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

世界各国正积极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战略等,谋求再创技术、产业新优势。

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转移进程,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再分工,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

产业经济高度融入全球化的宝安,必须顺应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与潮流,积极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原有的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要形成经济增长新的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要把制造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

为此,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分三步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建设制造强国,就要突出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自有企业、依托自主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

“一带一路”是中国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推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部署,旨在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实现繁荣共进。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要冲,具有中国最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广东着力将其打造成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为“一带一路”构筑更强大经济纽带。

宝安位于粤港澳湾区核心地带,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有利于提高宝安的区域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

“两区两城”规划建设进程加快。

宝安有9个片区共92.28平方公里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国务院要求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引领区和创新创业生态区。

宝安空港新城片区共14.28平方公里被广东省认定为省市共建智能制造示范区,广东省要求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打造高端企业集聚、产业链条健全、服务功能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宝安区委区政府提出在福永、沙井、松岗约6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打造高端产业空间倍增、创新要素汇聚、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产业城和科技创新产业城,使“两城”成为宝安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

第三节发展挑战

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不明朗。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的复苏过程非常曲折,西方国家的“再工业化”浪潮将会加快本国中高端制造业回流,低收入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吸引世界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

全球贸易规则正在发生改变,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基本达成,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正在推进。

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将使宝安区外需增长面临挑战,必须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高端产业载体不能满足需求。

高端产业载体空间数量不足、分布零散,政府掌握的储备用地不足,列入市计划的城市更新项目共102项,其中“工改工”项目仅28项,部分园区配套差、功能杂,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重大产业项目落地难;

企业服务机制体制不完善。

为企业服务的体系不完备、机制不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创新性、导向性不强,产业发展资金使用模式单一,人才引进政策碎片化现象突出,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紧缺,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

这些问题制约了宝安的新一轮发展。

产业布局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宝安的产业是从加工贸易发展起来的,产业布局都是早期街道、村集体经济自发形成的,“镇镇点火,村村冒烟,人人招商”,缺乏科学的规划引导,土地利用粗放低效,形成了产业布局杂乱、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产生活不配套、环境较差的现状。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区五届六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建设“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的总目标,坚持“产业第一、企业为尊、纳税为荣、就业为重、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两区两城”规划建设为突破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产业+创新+金融+人才”的产业发展综合生态体系,推动宝安从产业大区向产业强区迈进,为打造“产业名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节基本原则

——稳定增长与提质增效同步。

工业仍然是我区的优势产业,是支撑我区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保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并处于合理区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依然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区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提高工业增加值率是突破口,也是在工业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下,实现中高端水平发展的关键点。

——增量优质与存量优化结合。

当前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改造老引擎,打造新引擎。

支持现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扩产增效,提升存量工业发展水平。

同时,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积极引进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和税收贡献大的企业和项目,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协调。

以国际化城区建设和特区一体化为抓手,落实宝安综合规划落地实施,高标准建设宝安中心区、大空港区和活力海岸带,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精细化城市管理水平,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彰显“美丽宝安”新形象。

以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新城的魅力,促进科技、产业、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打造湾区经济核心区。

——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重点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人工智能行动,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培育工业互联网新应用。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

——内生发展与开放合作并重。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稳定出口,更要扩大内销;

既要发挥外资企业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过程中“稳压器”作用,又要加快培育本土跨国企业;

既要引进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和管理,又要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

同时,主动对接前海、蛇口自贸区,积极参与湾区经济和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建设,加强与欧美、以色列等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宝安现代湾区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未来产业形成规模,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力推动宝安有制造业大区向制造业强区跨越。

预计到2020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规模效益稳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宝安工业发展进入中高速阶段,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8.3%,到2020年将达到8100亿元以上;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8.3%,到2020年将达到1800亿元以上;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约10%,到2020年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0%。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到“十三五末,”宝安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

企业质量明显提升,上市企业家数倍增到50家以上,销售产值超100亿元企业总数增加到5家,新增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5家;

外贸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40%,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达到36%。

——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按照“三带两心两城一谷”的总体空间布局,我区高端产业载体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先进制造产业城和科技创新产业城基本建成,对全区工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到2020年,力争产业类项目用地占比提高到40%以上,推动实施产业统筹片区10个,市级特色工业园总数超过20个,区级新兴产业园区总数超过30个,实施旧工业区环境综合提升项目超过40个。

——绿色生产效果显著。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扎实推进,资源能源消耗大幅下降,工业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到2020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达到10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5%,万元生产总值水耗年均下降5%。

宝安区“十三五”工业发展主要调控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年

目标

2015年

预期值

指标属性

规模效益

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8100

5447

预期性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800

1200

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25

21.3

4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

5000

3300

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200

170

结构调整

6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40

33.6

7

上市企业家数

50

24

指导性

8

销售产值超100亿元企业总数(家)

9

新增企业技术中心(家)

75

15

10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

33.7

11

一般贸易出口比重(%)

36

26

空间优化

12

旧工业区城市更新项目(个)

30

——

13

产业统筹片区(个)

14

市级特色工业园(个)

20

区级新兴产业园区(个)

16

旧工业区环境综合提升项目(个)

绿色生产

17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100

80

18

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

19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

4.5

约束性

万元生产总值水耗年均下降(%)

第二篇任务篇

坚持“产业第一,企业为尊,纳税为荣,就业为动,民生为本”的发展理念,依托宝安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两城”建设,加强优质企业服务,深化内外开放合作,加快构建以主导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势传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三章产业发展重点

立足制造业优势,以智能制造为战略重点,提高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智能化、高端化、专业化水平,巩固提升主导支柱产业,壮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传统产业,打造产业发展的“四路纵队”。

第一节巩固提升主导支柱产业

以整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关键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等电子核心基础产业,推动计算机、通信设备及视听产品升级换代,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基础电子

集成电路。

聚焦移动智能终端和网络通信领域,重点开发量大面广的移动智能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智能穿戴设备芯片等,加快开发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业态、新应用的信息处理、传感器、新型存储等芯片,强化工业控制、智能卡、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集成电路的开发。

顺应集成电路产品向功能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推进高密度堆叠型三维封装产品的进程,支持封装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提高封装测试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

新型显示器件。

重点支持6代以上尺寸TFT-LCD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的开发,提升薄膜晶体管(TFT)性能,突破PDP高光效技术(高能效、低成本)、高清晰度技术(三维、动态清晰度、超高清晰度)以及超薄技术,提高PDP产品性能。

围绕移动终端等需求,重点开发触摸屏功能、宽视角、高分辨率、轻薄节能的小尺寸显示产品。

推进中小尺寸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大尺寸OLED相关技术和工艺集成,推动OLED照明技术和产品开发。

加快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大尺寸、触屏式、彩色、柔性有源驱动电子纸显示屏、触摸屏、3D显示等新技术新产品。

关键电子元器件。

大力发展基于表面贴装技术(SMT)的新型片式元件、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的新型元器件和基于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的无源集成元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系统所需的继电器、连接器、微电机、超级电容器等关键电子元件;

加快发展动力型、储能型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电池成组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推动低成本光纤光缆、光器件、频率器件、数字音频声器件等产业的发展。

积极开发高性能、高可靠传感器、电力电子功率元件、超薄锂离子电池、专用真空电子器件等产品。

加快发展高密度互连板、特种印制板、发光二极管(LED)用印制板及现代光学所需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紫外探测器、微光像增强器等关键核心器件。

电子专用设备和仪器。

重点发展8英寸和12英寸半导体级单晶生长、切割、磨片、抛光设备;

突破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设备和后封装设备;

大力发展新型元件生产设备和表面贴装设备。

着重研发和进口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高性能微波/毫米波测试仪器、数字电视及数字音视频测试仪器、物联网测试仪器、新型电子元器件测试仪器、高性能通用电子测试仪器,以及医疗、环保等电子应用仪器。

二、计算机、通信设备及终端

计算机及智能终端。

进一步增强计算机产品自主研发、工业设计和制造能力。

把握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便携、轻薄、低功耗、触控与三维(3D)显示等特点的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以及适于云计算、大数据的服务器和存储系统。

大力发展安全性工业控制计算机、工控产品及系统,推动工控产品及系统在过程控制、智能交通、安全生产、环境监控、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通信设备。

重点支持新型移动互联网终端、终端核心芯片、操作系统及中间件等关键技术和产品。

加速宽带无线接入,加快高速激光芯片、光多片集成组件、关电集成芯片、高速数模芯片等高端芯片的研发与应用。

建设面向行业领域的专业通信系统,提升相关技术产品在资源动态分配、管理和调度,以及网络安全和信息保密等方面的能力。

三、数字视听

加快发展3D电视、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等新型产品,推进数字视听终端制造业与内容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整机生产制造企业向面板、模组等行业中上游领域延伸。

重点支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多业务系统及应用支撑平台的研发与产业化,促进智能化、网络化视频监控设备及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在数字电视、音视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与修订中的地位。

专栏1主导支柱产业重大项目

基础电子产业:

华星光电8.5代显示面板项目、燕川臻鼎基础电路扩建项目、劲拓自动化电子装备产业项目、领亚高新科技产业项目

计算机、通信设备及终端产业:

方格凤凰城智能终端研发中心项目、辉烨智能终端研发中心项目、高新奇智能终端产业项目、松岗金环宇现代数字高速网线研发总部项目

数字视听产业:

创维科技产业项目、定军山数字电影文化项目、西乡骏业创意影像产业项目

第二节壮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瞄准现代科技前沿,依托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基础,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和产业联盟的作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率先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抓住“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机遇,发挥全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优势,紧跟全球电子信息业前沿领域,发挥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协同创新。

推动高速宽带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终端、核心芯片、射频器件、核心软件等产品技术攻关,重点发展光纤和无线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和光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

推进“中国天谷”建设,构建国家级信息网络设备创新基础平台,完善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推动安全领域操作系统、智能设计与仿真、制造物联与服务、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和自主可控工业平台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高端服务业,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能力,集中力量突破可信网络计算、多核并行计算等核心关键技术。

加快推进无线局域网在重点区域和公共场所的部署,积极推进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商业服务模式,不断拓展业务领域。

新材料产业。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节能环保和节能建筑等领域关键支撑材料,加快基础材料升级换代。

鼓励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研发及产业化,支持特种玻璃、高性能功能陶瓷、医用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加强工程塑料改性及加工应用技术开发,加快发展环保型高性能涂料、防水材料、防火材料,积极发展石墨烯、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及制品。

重点发展超材料平板卫星天线、超材料小天线、超材料双工器等超材料产业。

推进纳米材料在新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绿色印刷、功能涂层、电子信息和生物医用等领域的研究应用,积极推进西乡超材料产业集聚区、松岗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园区或基地建设。

生物产业。

进一步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发挥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作用,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提高生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品种,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发达国家GMP等权威认证。

加快创新药物产业化基地建设,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

促进生物医学工程与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的产业融合,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数字医疗设备、精密医疗器械和再生医学组织等医疗设备产品。

推进“互联网+”与生物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B2B、O2O平台,创新生物农业发展模式。

新能源产业。

积极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燃料电池、新能源装备等新能源领域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升新能源产业能级。

依托区内新能源企业,重点发展以锂离子电池、动力储能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为发展重点的燃料电池,推进以风电设备、LED设备、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发展方向的新能源装备产业。

积极发展以薄膜太阳能电池、新型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为主的太阳能产业,以垃圾焚烧发电、垃圾焚烧炉排放和烟气处理装备及其它生物燃料为主的生物质能产业。

以新能源技术转移中心为支撑,吸引更多的优质新能源成果技术转移至宝安,支持新能源产业园、低碳生态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发展。

推动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