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5164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银行业分析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投资报酬与盈利能力分析 16

(三)银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17

(四)银行业专项指标分析 18

五、银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21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二)针对各个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23

一、银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银行业概述

银行业在我国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

我国银行业伴随着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而迅速成长,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完善融资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至2013年七年间,我国银行业的人民币存款与贷款余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8.7%和19.2%。

(二)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史

1953年我国建立了集中的国家银行体系,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银行业一直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银行体制,在此期间人民银行不仅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如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进行结算和清算服务。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银行将其原承担的商业银行职能逐步分离出来,专注于承担中央银行以及银行业监管者的职能;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成为独立的机构,担当了国有专业银行的职责,分别主要承担城市商业信贷业务、建筑和基本建设信贷业务、农业信贷业务和外汇与贸易融资的业务职能。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纷纷建立,部分新成立的银行业机构获准提供全国性的商业银行服务。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针对商业银行业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在1994年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接了上述四家国有专业银行的大部分政策性贷款职能。

1995年,《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更清晰地界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以及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和银行业监管者的职能和权力。

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承担了人民银行的大部分监管职能,成为我国银行业的主要监管者,于2003年12月颁布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来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增强银行的资本基础,其中包括:

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政府债券并以股本形式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以改善上述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

1999年,我国政府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以收购和管理上述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1999年及2000年,上述四大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公司转让不良贷款;

2003年,我国政府通过汇金公司以股本形式向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

2005年,汇金公司以股本形式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

2008年,汇金公司以股本形式向中国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

除上述四大商业银行外,2004年,财政部和汇金公司以股本形式一共向交通银行注资人民币80亿元,随后交通银行也将约530亿元的不良贷款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

通过以上努力,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大为改善。

同时,大多数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自身努力,借助一般经营手段包括核销、剥离和转让不良贷款、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等,持续改善其资产质量。

近年来,多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增强资本实力,加强经营管理,也使其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

(三)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格局

目前,我国银行业体系由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其他类金融机构组成。

下表列出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银行业各类机构境内外的资产和负债总额的情况:

1.大型商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机构和个人客户主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机构和个人客户主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机构和个人客户主的融资来源。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均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和负债的44.9%。

2.股份制商业银行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境内共有日,我国境内共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获准在全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获准在全国范围内从事商业银行务。

截至2012年12月31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全国银行业资产和的17.6%和17.8%。

3.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通常在获得经营许可的地域范围内各类业务,部分商业银行获准在所地以外的区跨经营。

近年来城市资本实力大幅增强,资产质量不断提高。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均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9.2%。

4.其他类金融机构

其他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其他类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分别占全国银行业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28.2%和28.1%。

二、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带来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货币一体化、金融市场自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银行业的制度结构、运作模式和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2008年由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全球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日趋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各国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及资本全球配置需求的推动促使商业银行进一步推行外向型扩张战略,并采用跨国兼并收购等方式将分支机构、产品和服务延伸到全球市场,竞争日趋全球化。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国际金融机构经营困难,甚至陷入危机,其中一部分被其他经营情况较佳的商业银行兼并,另一部分被迫选择破产。

全球化导致的联动效应对各国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逐步向金融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变

伴随着各国金融管制政策的调整、全球金融市场日益自由化、客户金融需求多样化,全球金融体系趋于向综合化经营模式转变。

为适应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混业竞争要求,商业银行在不断完善传统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的同时,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将业务范围拓展至理财、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保险业务等领域。

综合化经营成为不少商业银行追求的新型经营模式。

3.银行业金融创新速度加快,专业化要求提高

近年来,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对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不断提高,银行愈加注重市场细分、客户细分、产品和服务细分。

一方面,综合性银行更为注重专业化经营理念,借助创新的金融工具、专业化风险管理手段防范风险、降低资金需求和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业银行应运而生,如从事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信用卡公司、房地产抵押贷款银行、小额贷款银行、中长期项目贷款银行、专业化金融产品分销商和专业化国际贸易融资银行等。

4.国际金融监管加强,重视防御系统性风险

2008年由美国次级抵押债券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对世界实体经济的影响延续至今,也引发了全球对金融监管的反思,促使国际金融的监管加强。

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发布,在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包括:

大幅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从现行的4%上调至6%;

引入2.5%的资本留存缓冲,资本留存缓冲由扣除递延税项及其他项目后的普通股权益组成,以备危机时期使用;

建议银行建立反周期缓冲资本金储备及拨备制度,对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设定更高的资本金要求;

此外也提出新的流动性监管框架。

5.重视强化风险与内控管理,审慎进行规模扩张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银行业更加注重审慎经营、强化监管以及防御系统性风险,实施更广泛而严格的风险审查,商业银行自身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的技术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公司治理、内控与合规管理,重新审视并强化公司治理功能。

全球银行业去杠杆化趋势明显,杠杆水平的降低使银行业的整体增长态势趋缓,一些大型国际商业银行均调整其战略思维,谨慎对待规模扩张,转而谋求独特竞争优势的构建,追求资产负债表平衡与稳健经营将日益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心。

(二)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给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挑战,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变幻莫测使得大多数银行在经营中感受到了压力。

宏观经济呈现这种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因此国内宏观经济对银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来实现,商业银行既是调控的对象,也更多地承担了调控工具的部分角色。

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而宏观形势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最终有很大一部分将由商业银行承担。

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对银行业外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做一个整体的度量,即整体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融资结构、金融监管体系、银行业同业竞争市场格局以及外部环境带给银行业的挑战。

首先,中国整体经济形势表现出经济增速有所回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稳定。

具体的说:

2014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

一季度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三季度比前两个季度略有回落,基本维持在7%的水平,同时,CPI在同比和环比的比较中都稳中有落,就业状况保持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已经超过1000万人,基本完成全年的预期目标。

与此同时,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企业效益指标也保持总体稳定。

这对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银行资产质量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GDP增速影响企业盈利状况和贷款需求。

当宏观经济环境向好时,企业盈利增加,引起投资增加需求,从而引起贷款需求增加,银行资产规模扩大。

当宏观环境不景气时,企业盈利减少,投资需求下降,同时由于企业盈利困难,银行为了风险控制,贷款增速放缓,同时由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进一步加剧还贷的难度,从而引起不良资产上升。

 

其次,中国经济仍旧保持平稳增长,并将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长期发展的核心。

今年以来,服务业增长继续快于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来源。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上升,超过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

另外,近年来调整幅度较大的一些领域,包括重化工业去产能、房地产挤泡沫、融资平台去杠杆、消费领域挤浪费等,都呈现出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良性变化。

中国未来市场化改革将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也将向高级化发展。

这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的影响表现为银行的存贷业务可能会发生变化,银行相关业务的风险也会慢慢提高。

三是直接融资加快发展,融资结构趋于改善。

目前我国的融资结构仍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从1992年到2013年我国非金融企业间接融资(银行贷款)比例平均为88.3%,直接融资(证券)比例仅为11.7%,直接融资中股权融资比例严重失调,目前我国企业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比重大约为四比一,而成熟市场这一比例为一比四。

未来直接融资占比将会逐渐提高,债券融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五年我国间接融资比重将逐步下降到70%左右,直接融资比重将逐步上升到30%左右。

其中,股市融资比重平稳上升到7%,企业债务融资比重将快速提高到23%。

直接融资发展加快,对于金融中介机构银行来说,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会受到挤压,对银行的盈利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次,银行会面临多元化的竞争,压缩银行业的生存空间,对银行的发展产生影响。

四是国内外金融监管更趋审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首先,国际金融监管出现新变化,例如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杠杆率作为新的监管工具,控制银行规模过渡扩张,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其次,国内金融监管将更加审慎,例如会继续强化资本监管。

可能引入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6%的要求,另外也会完善动态拨备,可能要求拨备占贷款总额的2.5%或者要求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不得低于100%,而且会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的监管。

利率市场、汇率形成机制以及人民币境外贸易等方面的金融体制改革也会不断增强完善。

五是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市场格局深刻变化,中国银行将进入“群雄逐鹿”的白热化阶段。

大型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告一段落,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活力明显增强,规模优势不断巩固。

中型银行将加速向二线城市扩张,并着力完善发展战略,打造自身特色。

小型银行纷纷谋求跨区域发展,大力拓展业务空间。

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继续稳步推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正雄心勃勃、蓄势待发。

外资银行进一步加快市场布局,在发达地区和高端客户进一步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

此外,随着综合经营的进一步推进和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银行与信托、证券、机构的竞争将逐渐展开。

第三方支付、第三方理财等机构逐步规范化发展也将“分食”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领域。

六是外部环境变化对银行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催长催生出大量信贷融资和其它需求,同时客户需求的巨大转变也为银行业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开辟了新的途径。

但是宏观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稳健发展能力构成考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也对商业银行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三)国家相关经济政策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

中央银行不再通过行政命令来决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但可通过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为:

先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后存款;

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当今,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阶段—存款利率市场化。

目前,金融界公认,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是利率市场化最终完成的标志。

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点:

(1)竞争加剧、利差收窄、利润下降

我国的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仍然主要来自存贷款利差,目前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差高达2.75%,由于贷款利率上浮,实际利差远超3%,世所罕见。

首先,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为招揽存款势必会竞相抬高存款利率水平。

其二,优质企业在银行信贷中的议价能力较强,导致贷款利率难以明显提升。

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存贷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

(2)利率定价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首先,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利率定价难度骤然增加。

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利率如何定价,必须综合考虑考虑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充裕情况、利率市场竞争状况、重要对手利率定价、自身经营管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利率变化趋势进行准确判断。

存款、贷款如何定价,期限结构如何确定,都依赖于对上述因素的综合考量。

其次,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将是一种常态,并且波动幅度也将加剧,这使商业银行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3)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依靠服务等中间业务收入,仍然难以满足利润增长的需要,不可避免要选择一部分高风险客户,此即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导致信贷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一旦对行业、企业、产品判断失误,或者管理环节出现漏洞,或者出现重大技术革新冲击,形成不良资产、甚至于出现大额损失也将不可避免。

(4)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方面,居民的储蓄行为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与此同时,各类客户的信贷行为对利率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可能出现较为频繁的存取、贷款还款行为,将进一步增加了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难度。

(5)中小银行面临风险较大。

一般而言,由于在资金实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大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处于有利位置,而广大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自有资金不多、吸储能力不强、议价能力不足,将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

2.人民币汇率改革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指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在不同的时代,为了适应中国自身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变更的过程。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改革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具体有以下方面:

(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银行业外汇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

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

根据最新数据,2001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95万亿美元。

外汇储备的增加反映在离岸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和在岸远期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上。

同时我国自2013年5月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日间波动幅度的进一步放开,也可能吸引更多的投机资本流入,加重对汇率的压力。

而市场的一致性预期导致提供做市商服务的商业银行只能被动的接受过多的升值中的外汇,加大了相应的外汇风险。

(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银行业汇率风险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汇率风险的防范。

受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外汇资本金面临的汇率风险。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来源可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在境外股票市场,通过公开发行上市募集的外汇资金;

二是由境外的战略投资者认购一部分股权形成的外汇资本金;

三是由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方式形成的外汇资本金。

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折算成人民币资本数额也会发生变动。

当前人民币出现较大幅度升值,则商业银行的总资本金数额可能会发生较大缩水,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经营绩效会产生不利影响。

资产与负债的汇率风险敞口。

在国际汇率有变动时,银行外汇资产的头寸匹配和币种搭配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外汇资金需求不断上升。

对比快速增长的外汇资金需求,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来源并没有显著增加。

在过去两年中,国内银行体系的外币业务贷存比一度高达90%以上,反映出银行外汇资金供应相当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外汇信贷业务的需要,多家银行向主管部门申请了以人民币资金购买外汇,并向客户发放外汇贷款。

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外汇资金来源问题,但是也造成了银行外汇资产与人民币负债之间的币种不匹配。

当人民币出现升值时,必然给商业银行带来汇率损失。

(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银行业授信业务发展的影响

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小幅升值,这使得国内部分行业和企业的景气状况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相应影响到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信贷资产的质量。

若人民币中长期进一步升值,则受不利影响的行业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响程度也将更加显著。

对于受到人民币升值不利影响的行业来说,可能会面临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下降,这增大了银行在相关行业贷款的风险,势必会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其相关的授信业务。

总体上看,因人民币升值而明显受益的行业相对较少。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上述行业信贷投放的占比较高,约为30%-45%,所以说,汇率制度的改革会对商业银行的授信业务造成影响。

(四)国家对银行业监管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巴塞尔协议Ⅲ》,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紧密结合国内银行业经营和监管实际的基础上,中国银监会颁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确立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政策框架《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

新的监管标准出台,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对资本约束的强化

“新办法”一方面通过建立四个层级的资本充足要求,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底线,另一方面又通过严格资本定义、扩大资本覆盖风险范围,降低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达标的难度,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约束。

基于201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报披露数据的测算表明,仅考虑操作风险增加的影响,四大行2011年资本充足率将在现有计算结果基础上下降约1个百分点,部分银行将面临资本充足不达标的风险。

尽管从国际实施惯例来看,实施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能够带来一定的资本节约,部分缓解由于资本覆盖范围扩大所导致的资本增加,但是“新办法”实施后银行所需的资本总体上将呈增加趋势,而合格资本标准的提高则增加了银行资本补充难度,未来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将受到更强的资本约束。

2.对资本管理方式的影响

“新办法”一方面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全面性、准确性、长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商业银行传统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主的资本管理模式提出了较大挑战。

由于现行方法下监管资本在风险覆盖范围、计算结果准确性等方面较差,监管资本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差异较大,银行主要通过经济资本管理的方式确保资本对损失的覆盖,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管理泾渭分明。

“新办法”下,资本实现了对各类实质性风险的全覆盖,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等监管资本计量模型是对国际性大银行内部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全面总结和提炼,本质上是一种监管视角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资本管理过程中要重新界定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关系,经济资本管理的侧重点需要从传统的反映风险向主要体现业务发展战略转变。

3.对业务经营的影响

“新办法”在加强资本对银行业务约束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内部模型法、高级计量法等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计量各类业务的资本占用情况,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走资本节约化发展道路。

以信用风险为例,内部评级法下公司、个人贷款的资本要求将不再是统一的100%,而是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所估计的PD、LGD、有效期限等风险参数呈差异化的变化,而这些参数又与银行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期限结构等密切相关。

在贷款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业务经营结构,减少风险权重较高贷款占比,增加风险权重较低贷款占比,从而降低单位贷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