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833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5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Word格式.docx

11月6日上午参观元谋博物馆,中午于元谋土林实习,下午至攀枝花至会理开展考察实习;

11月7日至以巧家为中心开展野外实习,上午到达金沙江沿岸考察,巧家至东川沿途下车实习;

11月8日由东川至会泽沿途下车实习;

11月9日8点半参观唐继尧故居,江西会馆,下午至宣威沿路下车实习;

11月10日由宣威至曲靖沿途下车实习,途经彩云洞,珠江源实习;

11月11日由曲靖至石林实习;

11月12日-18日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

2.实习地点

武定、元谋、攀枝花、会理、巧家、东川、会泽、宣威、曲靖、石林

3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是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自然地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野外综合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课堂教学完成后的具体实践环节,许多在课堂上学习过的内容在此次实习中都会有所体现和应用。

本次实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工作意识,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思路与途径,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

理解自然地理学各个要素之间、各个地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够从结构、功能和演化及它们的协同等角度理解认识其整体性和差异性;

(2)通过讲解和启发,使学生回顾观察、测量和记录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够独立采样、摄影、素描、填图和访问,对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进行思考(3)培养学生在野外的独立生存能力的能力。

4实习人员

指导教师:

 

5实习准备

2012年10月24日~11月11日:

其中10月24日进行野外实习动员大会;

实习指导教师普及关于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相关知识,并强调实习期间相关事宜,将班上同学分为7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上网检索相关实习点的地理概况,和地图的解译。

6.实习基本内容与经过

11月5日

实习地点:

武定狮子山

实习内容:

在通往武定狮山的途中下车实习,了解海拔1660米左右的岩石,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到达狮子山,从经纬25°

32’N,102°

26’E~25°

31’N,102°

2225°

26”E~25°

22’E,从1650-2360米海拔,感受途中气温、土壤及其植被的变化,了解黄壤到棕红壤的形成过程,岩石由灰变黄的演化,识别植被类型。

11月6日上午

元谋

参观元谋人博物馆,联系元谋地理类型,推测元谋地区的地质变迁,认识了河谷萨瓦娜景观,了解人类的演化,学习从猿人—直立人—智人的形成过程,同时,还了解了恐龙的演变和灭绝,观赏远古化石。

11月6日下午

元谋—攀枝花—巧家

干热河谷成因分析,附近的植被状况和土壤状况,了解土林的岩石、气候、土壤及其植被的种类。

通往攀枝花沿路下车实习,从海拔1300—1960,植被及其土壤、岩石的变化(植被从以乔木为主到灌丛,土壤从红壤—黄壤—白壤—灰壤,岩石质地也发成变化),途经雅砻江,昔格达组,学习其特征及其演化。

11月7日上午

巧家

了解巧家逆温形成的原因,由古老积岩—滑坡体,学习山体滑坡的原因,到达金沙江沿岸考察,探测金沙江石头的组成元素,识别粉砂和粘土的特征,岩石种类,从1150—610米海拔,感受地形变化。

11月7日下午

,巧家—东川

通往东川的路上,沿途下车实习。

了解梁山组,灯影组的形成过程,在经纬度26°

7’1”N,103°

9’7”E的地方,历经1350—2200米左右的海拔,出现了燥红壤,泥石流洲,小江断裂带,植物以乔木为主。

11月8日上午

东川—会泽

地形起伏开始减小,海拔到2800多米,经纬度26°

4’42”N,103°

21’38”E,沿途下车实习,探测土壤层的组成,Ph值,途经以礼河上游的水库,了解飞仙光祖,到了亚洲第一土坝,海拔到了2150米左右,植被开始变化。

11月8日下午到9日上午

会泽

参观唐继尧故居,江西会馆,了解会泽人文历史

11月9日下午

会泽—宣威

沿路下车实习,海拔开始降低,地形起伏减小,土壤以红壤为主,途经牛栏江河谷,金沙江支流,出现了会山岩,植被类型垂直分异。

11月10日

宣威—曲靖

由宣威至曲靖沿途下车实习,途经彩云洞,观赏洞里的奇景,探测岩石组成,了解石芽的形成过程,及其岩溶作用,植被类型及其侵蚀作用,至珠江源,大量云南松出现,在经纬度25°

46’37”N,103°

58’0”E位置,观测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海拔2370米左右的地方,出现了高大的乔木。

11月11日

曲靖—石林—昆明

沿路石芽出现,到了乃古石林,发现大量的白云石和方解石,学习区别这两种岩石,探究石林形成的原因,找寻远古化石,总结一路上实习成果,分析变化的原因。

二.实习沿线和实习区自然地理状况

(一).地质地貌状况

本次野外实习的区域范围主要集中于云南省东南部由昆明至巧家之间的区域。

本区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

我们从出发点开始海拔高度在1900m左右时地形起伏都较小,到武定的时候四周群山环抱,而中间地势平坦即出现了小型的盆地,当海拔达到2000m时地形高低起伏较大此时所处地称为丘陵。

随着海拔的降低出现了河流阶地,面状河流。

面状河流中往往含有较多的泥沙,由于此地区以前出现过泥石流。

当海拔2300m时,由于地壳运动处于这个海拔高度的土壤里面都夹杂着鹅卵石。

同时一路上我还见到了很多的泥石流沟。

途中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其中有著名的云南石林,彩云洞等风景旅游区。

以下是我们这次实习主要观察到及其涉及到的地质地貌:

1.地层时代

1.1地层年代的划分

(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

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

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1.2沿路涉及地区地层演化

(1)武定:

云南武定地区旧城组的时代相当于早泥盆世Emsian晚期。

武定地区泥盆系连续沉积,旧城组之下为具“坡脚动物群”的坡脚组,与郁江组相当。

旧城组应是四排阶的沉积,产有丰富的节甲鱼类化石,面貌与欧洲及澳大利亚同期的节甲鱼类相近。

海口组应归入中泥盆世早期的Eifelian阶,大致相当于湖南的跳马涧组。

(2)攀枝花:

昔格达组是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第四纪湖相沉积地层。

对攀枝花青龙山砖厂内31.5m厚的昔格达组剖面进行了稀土元素的研究,剖析了稀土元素及其比值在该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和古环境意义。

研究表明,剖面从31.5~14.8m,各稀土含量较高;

而从14.8~0m,稀土含量整体降低。

这一特征表明,在该地层沉积时期,沉积环境经历了从弱还原环境(31.5~14.8m)向还原环境(14.8~0m)转化的过程;

各元素含量在整个剖面上具有整体波动的特点,但波动较大,说明沉积过程中存在多次亚一级的环境阶段性变化;

总体来说,该地层沉积环境表现为弱还原/还原环境交替,大体以暖湿还原环境为主导。

2.东川小江断裂带

小江断裂带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向南经东川、宜良、通海、建水,最后并入红河断裂,走向近南北,平均水平滑移速率10mm/s。

自东川小江村起,小江断裂分东西两支,近乎平行向南延伸。

小江断裂是一条构造成熟度较低的断裂带,带内有多条次级断层,彼此雁行排列,形态复杂,不仅断裂阶区多,断层面陡且转弯亦多,这些部位常处于闭锁状态,应力易强烈集中而引发强震,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大于6级的地震,小江断裂东川段具有中等偏大应力水平。

东川小江断裂带之所以切割深是因为断层面很陡,且经常发生滑坡。

如今为了改善小江断裂带的情况,政府修建了防护堤,这样使得岩石滑坡下来冲击减小。

我们组测量了流水沟的坡度,在6度左右。

山体的倾斜度很大。

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很多黑色岩石,经过史正涛等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了这里很多的大块岩石是小江断裂带滑落下来的,而这里大部分黑色的,且薄的片里面上常见小的皱纹和微细绿泥石和绢云母的丝绢光泽,有时可见变斑晶即千枚岩。

千枚岩属于变质岩,小江断裂带具有中等偏大的应力水平,千枚岩变质时遭受较强的应力,变质程度较板岩稍深。

3.红土地阶地地貌

红土地海拔高度达到了2420m,湿度41.6,温度23.3,.红土地的壮观景象受很多摄影爱好者的青睐,红土地上的阶地地形特别好看,阶梯形状尤为明显,还有山原红壤映衬更显壮观。

下车之后我们找到了一块土壤中夹杂着岩石的剖面,据老师的讲解,这里的岩石大部分都是夹杂在红壤之间的,据推断以前这里可能是河流抬升,才会有这么多的变质岩夹杂在土壤里。

这是由岩浆沿地壳的裂缝上升,停留在某个部位上,侵入到围岩之中,因为高温,发生热力变质作用,使围岩在化学成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出现重结晶作用和化学交代作用。

故在这里大部分的都为变质岩。

几种变质作用

4.金沙江河谷地貌

在海拔很高的金沙江上面,老师带领我们纵观了整个巧家地貌以及金沙江。

金沙江河谷地貌特征可以德格县白曲河口和马塘县玛曲河口附近分为上、中、下三段。

其中上段为峡宽相间河谷段,中段为深切峡谷段,下段为峡谷间窄谷段。

在金沙江我们还找到了很多不同的岩石,如:

玄武岩、千枚岩等。

金沙江河谷

5.喀斯特地貌

5.1喀斯特地貌形成环境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

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条件是:

可溶性岩石、岩石的透水性、流水作用、气候条件。

到达石林后喀斯特地貌更加的明显,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5.2实习所见到的几种喀斯特地貌

沿途离开曲靖到石林的途中看到了很多的喀斯特地貌,孤峰,峰丛裸露的石芽,很多的石漠化岩石。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

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

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

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

峰丛地貌可以说是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

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它需要地壳长期稳定而无太大的地质运动。

奇特美丽的桂林山水会把大自然对它的宠爱告诉你。

在曲靖的附近老师带领我们爬山观察了下面的洼地,地形。

喀斯特地貌

(一)

喀斯特地貌

(二)

在石林景区外具有很明显的喀斯特地貌的地方,岩石的颜色大部分为灰白色,用盐酸滴在上面会少量冒泡,即碳酸盐含量并不高,当用小刀划出了擦痕,仔细看里面时往往混有石英。

根据岩石的这些性质特征,推断该岩石为白云岩。

来到了另一片喀斯特地貌地方,该区域的岩石颜色较先前地方岩石灰一些,用盐酸时与岩石反应剧烈,即岩石含碳酸盐很高,用小刀也能划出擦痕。

最特别的是在这些岩石里能发现根据很多的化石如:

珊瑚化石、介壳化石,藻类化石等。

说明在很久以前这里是浅海,浅海中碳酸盐失去水分紧压胶结起来而形成的岩石,故会有这么多的化石。

白云岩珊瑚化石

(二)气候水文状况

实习区内多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在南部边缘有北热带气候出现,在较高的山地上,有部分南温带气候存在,在亚热带气候内有中亚热带。

区内河流有金沙江、小江、龙川江、雅砻江、以礼河等水系,湖泊众多,多分布于东部和北部,类型大都为断陷湖泊,小型则为喀斯特溶蚀湖泊。

2.1武定县:

地处滇中高原北部,云贵高原西侧,其自然环境形成了县境地表崎岖,群山连绵。

山地、丘陵、谷地、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当地人称坝子)相互交错,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坝子及水面占4%。

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金沙江谷地热量丰富,东部高原、坝区次之,东西部山区气温较低;

形成北热、南暖、东西凉的分布格局。

呈现出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带的景象。

2.2元谋:

位于云南省北部,地处东经101度35分~102度06分、北纬25度23分~26度06分之间,元谋属南亚热带干热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9度,极端最高温度42度,最低温度零下0.1度。

由于分山区、半山区、坝区,形成立体气候:

地处金沙江河谷的江边乡年平均气温达23.1度;

地处山区的花同乡年平均气温仅13.4度;

处马街坝的能禹镇年降雨量625.5mm,坐标与其相距10公里,地处山区的凉山乡年降雨量883.2mm。

2.3攀枝花:

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8°

08′-102°

15′,北纬26°

05′-27°

21′。

攀枝花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著称。

年平均气温20°

C,年平均日照2754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因此,四季都是旅游的好季节。

2.4会泽:

海拔2100米左右,境内河流水源主要靠降水补给,蓄水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全县年均降雨总量 

54亿立方米,减去地面径流等,水资源总量为24亿立方米。

会泽属典型的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四季不明,夏无酷暑,冬季冷寒,干湿分明。

常常是:

山脚赤日炎炎,酷暑难耐 

;

山顶云雾缭绕,寒气袭人。

2.5曲靖:

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河——珠江的发源地,曲靖也因此得别名——珠江源头第一城。

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

C,极端最高气温35.7度,极端最低气温一16.2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9.7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6度。

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境内有乌蒙、梁王两大山系。

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河、黄泥河等,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三)植被土壤状况

1土壤类型分布状况及规律

这次实习地区土壤以红壤为主,一路上见到最多的就是颜色以红色为主的土壤,但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也随之发生变化。

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它是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

因此,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土壤肥力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土壤形成的一般规律适用于各种土壤,然而,由于地球表面成土条件的多种多样,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又有其特殊的成土过程,土壤都是由母质发育而来的,大致可以分为原始阶段、中年阶段和老年阶段。

整个的实习过程我们所见的土壤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1主要的土壤类型

1.1.1山原红壤

地点:

红土地

地形:

阶地

剖面结构:

剖面发生土层分化明显。

在植被茂密的林地,地表常有枯枝落叶层(O)。

A层呈暗红棕色,一般厚度为10-20厘米,碎块状或屑粒状结构,疏松,植物根系较多。

红壤B层是脱硅富铝化的典型发生层。

该土层粘粒含量高于相邻的上下土层,多半是由原生矿物就地风化的“残积粘化层”。

形成条件:

山原红壤地区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伴随着新构造运动,大面积间歇性均衡抬升隆起,形成高原面。

以后,侵蚀、剥蚀作用又较弱,使残存高原面和古红色风化壳较多地保留下来。

该区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

年均温15℃左右,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其中80%以上集中于5-10月;

≥10℃积温4000-5500℃,相对湿度约70%。

1.1.2燥红壤

地点:

从巧家到会泽的路上小山坡上

起伏的山岭

剖面结构:

燥红土土层深厚,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其剖面构型为Ah-Bs-C型。

Ah:

腐殖质层(有腐殖质积累的淋溶层),其厚度一般为10~15㎝,在自然植被下,表面具有一定的干残落物。

灰棕色,粒状或团块状结构,疏松,向下层过渡不明显。

可能有石灰反应。

Bs:

氧化铁铝聚集的淀积层,厚度一般为50~80㎝,红棕或红褐色,是铁质化在颜色上表现比较明显的层次。

质地为砂质至壤质,呈小块状或棱块状结构。

C层:

化学风化度较大的母质层。

\燥红壤剖面

在这个区域形成燥红壤的原因主要是焚风效应,海拔970m,且气候干燥。

燥红土的成土母质大致可分两类:

一是片岩、花岗岩和石灰岩的风化物;

另一类是老沉积物,包括古老河流沉积物和浅海沉积物。

1.1.3砖红壤

所在地地形:

低丘地

表层为浅黄色,砂质粘壤土至砂质粘上,呈酸性反应。

砖红壤的水热条件最优越,有机物合成量最大,虽然分解迅速,但在土壤中仍能积累较多的有机质。

因经长期高温高湿的风化,有的砖红壤母质已形成厚达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红色风化壳。

在湿热气候作用下,土壤中铝的富集作用高度发展。

砖红壤的富铝化作用较强,风化度较深。

砖红壤

1.1.4.黄棕壤

地点:

海拔2700m左右的地方

丘陵

黄棕壤剖面结构:

Ah层:

呈红棕色或亮棕色。

质地多壤质土,粒状或团块状结构,疏松,根系多向下逐渐过渡。

因利用情况不同,耕种黄棕壤则为耕作表层。

Bts层:

棕色心土层是最醒目的,该层虽因母质不同而色泽不一,但一般棱块状块状结构,结构面上覆盖有棕色或暗棕色胶膜或有铁锰结核,由于粘粒的聚集,质地一般较粘重,有的甚至形粘磐层。

基岩上发育的黄棕壤,其母质仍带基岩本身的色泽,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则呈大块状结构,结构面上有铁锰胶膜,并有少量的灰白色网纹。

现在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称为黄褐土。

黄棕壤剖面图

由于海拔2700m左右存在较多的阔叶林,且温度在15度左右,湿度在32度左右,受这些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较多的黄棕壤。

黄棕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的土壤。

其主要特征是,剖面中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

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以上的几种的土壤为这次实习最常见的几种土壤,同时在老师的讲解中我还了解到寝室阶地形成残积红壤,基座阶地形成成熟红壤,堆积阶地形成了初期的红壤,而河谷阶地则形成了冲积土。

初期的土壤形成过程是从裸露岩石表面及其风化物上低等植物着生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土壤的过程。

包括着生蓝藻、绿藻、甲藻、硅藻等岩生微生物的“岩漆”阶段,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细土和有机质不断增多,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准备了肥沃的基质。

这一成土过程主要发生在高山区。

之所以我们这次实习所见到的土壤大部分为红色,是因为这里的气候环境而决定的,出现红壤的地区一般都为降水量多且温度高,这样的环境会导致脱硅,也就是富吕铁的过程。

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风化产物和土体中的硅酸盐类矿物被强烈水解,释放出盐基物质,产生弱碱性条件,可溶性盐类、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如镁、钙,它们盐基及硅酸大量流失,而铁、铝等元素却在碱性溶液中沉淀,形成土体中铁、铝氧化物的富集,使土体呈红色。

有些土壤呈现灰色,这是因为降水量不多,土体表层SiO2残留,Al2O3和Fe2O3淋溶、淀积的过程。

在寒带或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由于凋落物富含单宁和树脂类物质,在真菌作用下生成有机酸,它使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强烈分解。

伴随着有机酸溶液的下渗,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难溶的Al2O3和Fe2O3也从表层下移,淀积于下部,只有极耐酸的SiO2残留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强酸性的灰白色淋溶层,称为灰化层。

以砖红壤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分别形成的红壤为下图所示:

2植被类型分布状况及规律

刚开始出发时我们所处的海拔高度在1940m,经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了先前老师所问的那些植被分别是云南松、柏树、桉树,且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植被一般为针叶林,针叶林是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类森林的总称。

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耐旱和喜温、喜湿等类型的针叶纯林和混交林,我们一路上所经过的区域环境是干热河谷气候。

经过这次的实习我知道怎样去辨别这些生长在海拔较高区域的植被。

(1)植物特征表:

植物名称

叶序

单复叶

形状

叶尖

叶缘

叶脉

叶质

紫茎泽兰

对生

单叶

四边形

渐尖

锯齿

树杈

软质

扭簧茅

互生

披针形

滴水叶尖

细锯齿

射线

龙舌兰

轮生

大披针

斑纹

硬质

合欢树

复叶

羽状

镰状长圆形

全缘

膜质

坡柳

叶倒卵状

滇橄榄

羽毛状

全缘由浅齿

射线平行

纸质

戟叶酸模

戟状

箭尖

中裂

放射状

近革质

桉树

心脏形或扩披针形

滴水剑尖

革质

刺天茄

卵形先端顿基部心形

钝形

波状

网状

深裂

滇朴

卵形卵状

急渐长尖

有锯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