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3710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枣庄市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含答案 17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体积相同的甲和乙,乙物质的质量大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及它们之问的距离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光屏上的像跟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似

B.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像变为原来一半

C.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f>15cm

D.将凸透镜换为焦距更小的凸透镜后,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

11.

如图是一个噪声监测仪,在监测仪上可以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

54.4______,当噪声过大时通常要关闭门窗,从减弱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______降低噪声的。

12.身高为1.75m的同学,站在平面镜前2m的地方恰好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全身像,当他靠近至平面镜前1m的地方时再次站立。

此时,他与像的距离为______m,他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3.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表面有一层白色的“霜”,它是由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需要热量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

14.无人机利用携带的焦距“定的微型摄像机进行航拍,来于地面景物的光通过摄像机镜头会聚在感光器件上,形成的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当无人机下降时,需要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镜头与感光器件间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洁晰的画面。

15.有一只氧气瓶,刚启用时瓶内氧气密度为ρ,使用半小时后,瓶内氧气的质量将______,密度将______(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6.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行驶,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经过10s后,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_(选填“东”或“西”)行驶了______m。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分)

17.小致一家开车由家到某地游玩。

他们先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1h后到达目的地。

返程时从该地开车回家用时1.5h,求:

(1)他们从家到达目的地的路程?

(2)他们返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18.一个容积为2×

10-3m3的瓶子。

(1)用它装满某种未知液体,可以装2kg,该未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2)如果用它装密度为0.8×

103kg/m3的油,最多装多少千克?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9.如图所示,画出图中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

20.如图所示,画出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21.如图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1)实验原理是______。

(2)为了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______(选填“大”或“小”)

(3)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消,为了便于测量全程时间,小致同学在C点放置一块金属片。

小车通过AC段时,测得时间为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22.

“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致同学用锤敲击音叉时,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

(2)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23.在“研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

(1)甲装置所用的温度计是利用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此外,还需要测量工具是______。

(2)小致同学使用如图甲的实验装置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表),直到水沸跨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温度/℃

88

90

92

94

96

98

(3)小红在甲装置的基础上加盖后(如图乙)进行实验,减少了热量散失且液面上方气压有所升高。

图丙中c是小致同学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则小红同学的温度与时间关系图线是______。

24.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能够______。

(2)小致同学在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______。

(3)移去蜡烛B,在其所在的位置放置放置一光屏,直接观察光屏,发现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

像,这说明蜡烛的像是______像。

(4)为了让右座的冋学也能够看清蜡烛的像,小致只将玻璃板向右平移,则蜡烛像的位置______(选

填“向右移动”、“向左移动”或“不变”)

25.某小组使用如图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由此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

(2)点燃蜡烛后,为了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上;

(3)将蜡烛移至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凸透镜位置不变,需要向______(选填“左”或“右”)

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烛随着燃烧而变短,为了使像仍能成在光屏中央,需将透镜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5)实验后,某同学取下自己所戴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的位置,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原来模糊的像又交清晰了,说明该同学所戴的是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26.小致同学在测固体密度时,操作步骤如下: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______(选填“左”或“右”)使天平横梁平衡。

(2)小纹选用了一块小矿石,用调好的天平测它的质量,当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天平恢复平衡,则测得的矿石质量为______。

(3)如图乙,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将系了细线的矿石轻放入量筒,测得矿石的体积是______cm3

(4)实验后,小致发现使用的20g砝码破损了,由此得知测得的矿石密度会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个变”)

(5)实验中,另一名同学使用一个溢水杯和小烧杯也测量出了小矿石的体积,如图丙,其步骤如下:

A.用天平测出空小烧杯的质量m1;

B.将溢水杯装满水后,将小矿石放入溢水杯中,并用小烧杯盛按溢出的水

C.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m2

则小矿石的体积V石=______(用所测物理量和PA表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C

解析:

解:

A、平静状态下,人平均呼吸一次的时间在2、3s左右,1min呼吸25次左右。

故A不符合实际;

B、一块橡皮的质量约8g,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略小于此数值,约6g。

故B不符合实际;

C、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

m/s≈1.1m/s,接近1.2m/s左右。

故C符合实际;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

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

C。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2.答案:

B

A、用湿手摩擦杯口,水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生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B、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会增大鼓面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不能改变频率,不能改变音调,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D、对着试管口吹气,管内水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不符合题意;

B。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区分判断声音的特征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易错点。

3.答案:

A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满足u<f=25cm,所以放大镜与标本间的距离应是小于25cm。

A。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判断出放大镜与标本间的距离。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并搞清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4.答案:

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直接用来测量人的体温,若人的体温高于39℃,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

若人的体温不高于39℃,由于缩口的作用,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

所以,用该温度计测38℃的发烧病人的体温,最终体温计的示数为39℃。

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液柱回到玻璃泡中,如果不甩几下,就用来测量体温,如果该病人的体温低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就是前一个病人的体温数据;

如果该病人的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数据,则读出的数据为该病人的体温。

本题考查了使用体温计时的注意事项--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甩几下,使水银液柱回到玻璃泡中。

5.答案:

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19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19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

L=

=12.4025cm≈12.40cm。

(1)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4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2)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此题考查了在长度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取平均值法;

但在计算平均值时,所得结果无论是否能除尽,都要将小数位数保留成与测量值相同。

6.答案:

由题知,ρ盐水>ρ水>ρ酒精,水、酒精、盐水的质量相同,

由ρ=

可知酒精的体积最大,

分别注入完全相同的三个杯子里,所以酒精的液面最高。

利用密度公式ρ=

分析,水、酒精、盐水的质量相同,分别注入完全相同的三个杯子里,密度小的液面高。

分析该问题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

即质量相同、杯子一样、比较密度的大小,得出液面的高低。

7.答案:

D

人看到笔在水中发生了“折断”是由于从水中笔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笔被“折断”了,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D。

人看到物体时,是因为光线进入人眼;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由此分析判断。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且此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注意根据人看到物体,说明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8.答案:

A、图象中AB段表示冰吸热升温,而BC段才是冰的熔化过程,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故A错误。

B、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冰在2min内升高了40℃,而水在6min内升高了100℃,所以可知冰吸热升温比水吸热升温快,故B正确。

C、AB、CD段物质在吸热,BC是冰的熔化过程、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都要吸热,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冰的熔点是0℃,因同种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所以水的凝固点也是0℃;

BC段是熔化过程,物质为固液共存态,故D错误。

(1)由图象可知:

AB段表示冰吸热升温;

BC段是冰水混合物,是冰的熔化过程;

CD段是水吸热升温;

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

(2)根据图象分析升温的快慢。

(3)熔化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为固液共存态。

该题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考查的很全面。

9.答案:

图象的横轴表示体积,纵轴表示质量,

AB、由图象可知,质量为8g的甲物质的体积为1cm3,甲物质的密度:

ρ甲=

=

=8g/cm3;

体积为4cm3的乙物质的质量为4g,乙物质的密度:

ρ乙=

=1g/cm3,

可见,乙物质的密度是甲的

倍,乙物质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故AB错;

C、由图象可知,质量相同的甲和乙,乙物质的体积较大,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体积相同的甲和乙,甲物质的质量较大,故D错;

先要明确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物理量的最小一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

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结合密度公式作出计算和判断。

本题考查了密度的简单计算以及对m-V图象的理解,看懂图象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0.答案:

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应该在距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此原理应用于照相机,故A错误;

B、用白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和形状不发生变化,因此光屏上所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故B错误;

C、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应有:

,解之得,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10cm<f<15cm,故C错误;

D、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变大,像距将变小,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故D正确。

(1)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物体由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

所以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3)由图知,凸透镜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像,应有物距u>2f,像距v:

f<v<2f,求解不等式即可。

(4)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本题主要探究的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像时的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做到灵活运用。

11.答案:

分贝(dB) 

传播过程中

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的数字是54.4,可知此时的噪声是54.4分贝(dB);

关闭门窗从减弱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

分贝(dB);

传播过程中。

噪声监测仪是用来监测噪声大小的仪器,测量的是声音的响度。

噪声的单位是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减弱噪声途径、声音强度的单位的了解,属声学基础题。

12.答案:

不变

根据题意可知,当他靠近至平面镜前1m的地方时再次站立时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1m=1m,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所以,此时镜中所成的像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1m,则像与他之间的距离为1m×

2=2m。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所以当他走近镜子时,看到镜中自己像的大小不会改变。

2;

不变。

解答此题应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

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光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要求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1)人在感觉上离镜近像大,离镜远像小,但不论视觉上感觉像变大还是变小,事实上像的大小都没变,总与物大小相同;

(2)注意区分“像距人的距离”还是“像离镜的距离”。

13.答案:

凝华 

放出

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表面有一层白色的“霜”,是小冰晶,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凝华;

放出。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

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

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本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学生对各种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的理解,是一道热学基础题。

14.答案:

实 

增大

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的原理是: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也就是当无人机下降时减小了物距,这时需增大镜头与感光晶片的距离,才能拍摄到清晰的画面。

实;

增大。

(1)摄像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制成的,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之一。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凸透镜的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很多光学器材都是利用凸透镜制成的:

如幻灯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只不过是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像。

15.答案:

减小 

减小

设原来氧气的质量为m,体积为V,使用半小时后,瓶内氧气的质量减小,但瓶内氧气的体积不变(等于瓶子的容积),由ρ=

可知,瓶内氧气的密度将减小。

减小;

减小。

氧气使用半小时后,质量减少,但体积不变,根据公式ρ=

可求密度的变化。

本题考查容器内气体质量的变化引起的气体密度的变化,关键是明白在容器内气体质量减小后,不变的是气体的体积,这是解题的难点,另外还考查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16.答案:

西 

1

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都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象知,甲的速度:

v甲=

=0.2m/s,

乙的速度:

v乙=

=0.1m/s,

(1)因为v甲>v乙,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行驶,所以若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行驶;

(2)经过10s甲通过的路程:

s甲′=v甲t=0.2m/s×

10s=2m,

经过10s乙通过的路程:

s乙′=v乙t=0.1m/s×

10s=1m,

则甲比乙多行驶的路程为s甲′-s乙′=2m-1m=1m,即:

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行驶了1m。

西;

1。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s与运动时间t成正比,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甲、乙的运动性质;

由图象找出甲乙的路程s与所对应的时间t,由速度公式可求出甲乙的速度。

(1)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以甲为参照物,判断乙的运动状态

(2)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10s两车通过的路程,进而可计算甲比乙多行驶的路程(即乙相对于甲所行驶的路程)。

根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几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我们建立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17.答案:

(1)由v=

得,他们从家到达目的地的路程:

s=v1t1=60km/h×

1h=60km;

(2)返程的平均速度:

v2=

=40km/h。

答:

(1)他们从家到达目的地的路程60km;

(2)他们返程的平均速度是40km/h。

(1)已知速度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他们从家到达目的地的路程;

(2)已知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返程的平均速度。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是一道较为简单的计算题,难度不大。

18.答案:

(1)液体的质量m液=2kg,

液体的体积:

V液=V=2×

10-3m3,

液体的密度:

ρ液=

=1×

103kg/m3;

(2)最多装油的体积:

V油=V=2×

由公式ρ=

得最多装油的质量:

m油=ρ油V油=0.8×

103kg/m3×

10-3m3=1.6kg;

(1)该未知液体的密度是1×

103kg/m3的油,最多装1.6kg。

(1)知道液体的质量,液体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利用密度公式求液体的密度;

(2)最多装油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再利用m=ρV求最多装油的质量。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隐含的条件瓶子的容积等于液体的体积,解题过程注意单位的换算。

19.答案:

题目已经做出法线,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所以入射角为90°

-60°

=30°

.根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做出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