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7009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证教育学复习资料完整版文档格式.docx

教学相长启发性原则课内外结合循序渐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寻求确定知识来建立价值标准,他肯定人人都有自求真知的能力,因此,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

问答法的步骤是:

(1)苏格拉底讽刺;

(2)定义;

(3)助产术。

来源:

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他以“理念说”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包含形而上学、价值论及知识论的哲学系统。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他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

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裴斯泰洛奇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统教育学代表

杜威l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他不但提出了一系列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凯洛夫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缺陷(学校,教师,学生,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1)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2)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3)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晌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具体而言这种人才培养又分为两个方面:

(1)培养人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识,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2)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而且还向他们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及技能,以使他们能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不民主的社会中,教育能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第二,在比较民主的社会中,民主的教育可以保持并推动政治民主化。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人力资本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人力资本投资:

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信息搜寻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对教学技术的影响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点;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度,确定评价标准,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模式,可以给予学生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3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3)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保存和传递功能;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和整理功能;

(3)教育对文化的交融和创新功能。

三、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界说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学校坏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组织和制度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核心)精神文化(认知成分情感价值理想)

(三)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5)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简要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

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毕生洛克)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一刀切、一锅煮)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的概念:

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

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 

(生理生殖,心理自我意识)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在儿童发展中的影响:

1、环境为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

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l3~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7岁,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 

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简而言之,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规格。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量目的。

第二节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特点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阶级性)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柏拉图、涂尔干、孔子等 

个人本位论:

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孟子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

1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深化教育改革

2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3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第五章学生和教师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

(1)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2)具有思想感情;

(3)具有个性特征。

(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2)学生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2)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

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儿童权利公约:

尊杨利益最佳观点和意见无歧视)

学生的基本权利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由教育法赋予的权利。

我国现行《教育法》对各级各校学生的基本权利所做的规定,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1)人身权;

(2)受教育权(主要)。

3.学生的基本义务

学生的基本义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

(2)学生有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

(3)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4)学生有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义务。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的本质属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

教师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一)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专门从事教学工作2规定的学历3相应的专业知识4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有关规定

(二)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的职业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1)特殊的复杂性;

(2)独特的创造性;

(3)鲜明的示范性;

(4)显效的长期性。

四、教师职业专业化

(一)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教师专业化对教师群体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专业知识;

(2)专业伦理;

(3)专业训练;

(4)专业发展;

(5)专业自主;

(6)专业组织。

(二)对教师个体专业素质的要求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

3、了解学科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三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质上人人关系)

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所谓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

课程概念是课程论最基本的概念,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述:

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科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斯宾塞首次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课程的含义

1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也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1、国家课程:

一级课程 

2、地方课程:

二级课程

3、学校课程 

(二)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根据课程任务) 

1.基础性课程:

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

2.拓展性课程:

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

3.研究性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

1.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

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辑的课程。

2.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代表人:

杜威和克伯屈 

3.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

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

1.显性课程 

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

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为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

2.隐性课程 

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

首次由贾克森提出。

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第二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

它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2.培养目标(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

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

3.课程目标

它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

一,时限性,二,具体性,三,预测性,四,操作性。

五,整体性六,层次性七,递进性

4.教学目标

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特征:

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对学生的研究;

对社会的研究;

对学科的研究。

1.对学生的研究:

①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

②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

③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确定的最主要依据之一)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筛选法参照法)

注意事项:

1要明确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生成性表现性)

2要考察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

第三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