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712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第16Word文件下载.docx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

2.问题探究

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

经济上:

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

(袁绍)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设计意图:

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之后通过老师的提问,让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提示对重点内容进行圈画,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点拨

你知道学习战争、战役应掌握哪些要素吗?

(点拨:

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根据以上提示,结合教材内容,了解官渡之战的有关情况

(学生阅读教材)

4.学生活动:

《官渡之战形势图》,认真读图,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官渡之战的大致过程?

(学生对照地图叙述战争过程,同时说出学习战争的各个要素)

学生回答: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曹操打败袁绍,莫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设计意图:

让学生掌握了解战争的方法,同时通过阅读教材、叙述战争经过,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般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小结过渡

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如果你是曹操,统一北方后,你会有何打算呢?

(统全国)

二、赤壁之战

1.师点拨:

操想统一全国,此时的天下大势如何呢?

曹操的主要对有谁?

(刘备、孙权)

提到刘备,曹操评价他说: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天下看得起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

提到刘备,自然而然会想到谁?

(诸葛亮)

我们来看看这幅图,大家知道画里面的人物是谁吗?

(刘备关羽,张飞)这幅图里面蕴含着一个什么成语呢?

(三顾茅庐)

2.教师点拨:

曹操的另一对手是孙权。

他评价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事孙权手下主要将领都有谁?

(周瑜等)关于周瑜,

大家思考此时天下这三方势力中谁最强大?

(曹操)面对曹军的进攻,孙权和刘备该怎么办?

(联合起来)孙权和刘备在诸葛亮的积极斡旋之下,决定联合起来对抗曹军,于是就发生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3.学生活动

大家已经了解了关于战争、战役的学习方法,请大家阅读教材,学习“赤壁之战”,并讲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曹操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后,举兵南下,想一举统一全国,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派诸葛亮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令周瑜为主将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刘备军队共约五万人迎击曹军。

孙刘联军与曹军对時于赤壁。

曹军将士为北方人,不习水战,于是将战船首尾相连,等待时机发动决战。

瑜采纳部将黄盖的火攻计,令人写书信给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黄盖率船乘风驶入曹军。

曹军战船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率部北退,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莫定了基础。

4.教师点拨:

谁知道赤壁之战前后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评

5.问题思考: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

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

你如何来看待

这种不同?

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点拨,并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

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作品大多是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言进行分析。

在大体不违背历史现实的情况下进行的虚构,和历史现实是有区别的。

对比一下:

战役

时间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通过史实辦析,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和历史。

事实的区别。

运用已掌握的学习策略学习类似知识,实现知识的活化迁移。

利用表格法整合知识,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

6.问题探究。

让学生对比表格中两次战役的异同,指出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学生分组讨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提示:

可以分别从两次战争中交战双方去分析)

学生1:

官渡之战袁绍骄做轻敌;

而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做轻敌

学生2:

两次战争曹操的地位不一样,官渡之战中曹操实力弱,能够听取他人意见;

赤壁之战中曹操实力强大,骄轻敌,不听别人意见。

教师补充:

官渡之战中,曹操处于劣势,袁绍自以为兵多将广,骄做轻敌,不虚心听取部下意见,而曹操却虚心听取了许攸的建议,采用了正确的战术打败袁绍;

而到了赤壁之战中,曹操兵多将广,处于优势,但是骄傲轻敌,而孙刘联军却占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联合起来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所以轻易地打败了曹操。

设问:

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经历给同学们带来哪些启示?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骄兵必败”的结论。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曹操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三国鼎立

1.小结过渡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现固实力,孙权和刘备也分别在江东和西南地区发展自己的力量,每一个政权都暂时还不具备统一全国的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一个政权的建立要从哪些方面去学习?

(时间、建立者、都城)

(学生对照答案,教师补充纠正:

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

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结束)

3.过渡。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为了积蓄力量消灭对方,每一个政权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最后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4.教师设问。

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怎样?

他们的政策的制定有什么特点呢?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

诸葛亮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特点:

能因地制宜)

补充说明: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卫温曾经到达夷洲,即今天中国的台湾。

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有紧密的联系,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

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为学习下节课做好铺垫。

了解合湾的历史,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有机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问题探究。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学生发表见解)

我认为是历史的倒退,因为这一时期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

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虽然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但是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重新实现全国统一莫定了基础。

教师总结:

总的来说,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为西晋的短期统一乃至隋朝的大一统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的探究,学生会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形成一个客观的认识。

(课内提升)

(三)、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了解了许多人物,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还要数曹操和诸葛亮。

对于曹操,人们用十个字来形容: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对于诸葛亮,令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忠诚,

用八个字形容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京剧里面曹操是白脸,代表奸臣,你认为对吗?

具曹操对于一北方作出了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曹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评价。

同样诸葛亮对于西南地区的开发也作出

了较大贡献。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官渡之战的正确叙述是(C)

A发生在三国时期B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2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A)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

3.莫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4.220年建立魏国的是(D)

A.孙权B.刘备C.曹操D.曹丕

5.三国时期的建业是今天的()

A.洛阳B.南京C.成都D.武汉

(五)、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时间:

222,

交战双方:

袁绍曹操

二、赤壁之战:

208前

曹操孙刘联军

魏国:

220

蜀国:

221

吴国:

222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

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一段录像。

(放《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一段)

这是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内容。

这场战争中,孙刘联军用火攻打败了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是怎样爆发的?

战前形势又如何?

战争中曹操为何会失败?

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大家就会明白了。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1、介绍官渡之战形成的背景:

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彼此长期混战,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有不少地方百里无人烟,人民苦不堪言,统一已是民心所向,曹操很有政治头脑,抓住时机,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运用对比的方法介绍曹胜袁败的原因。

A、曹操取胜的原因

(1)在政治上:

曹操很有头脑,纳良臣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可看出重用人才。

(此处结合导入框)

(2)在经济上:

曹操招募流亡之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生产得到了恢复,兵力得发展,深得民心。

(3)在用人上:

曹操赤脚相迎许攸,看出招贤纳士,爱才心切。

(结合书中插图)

(4)在军事上: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袁绍失败的原因

在军事上:

战前喝酒,掉以轻心,骄傲轻敌。

在用人上:

不听信忠言,气走许攸,一意孤行。

3、归纳小结官渡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二、赤壁之战

1、介绍赤壁之战的形成

曹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和一些弱小军阀,统一北方后,仍不满足,继而挥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2、交战双方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合对照表和地图)

曹操挥军南下,首先与依附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交锋,刘备见大事不妙,纳良臣诸葛亮的建议,急忙难逃,联合孙刘共同抗曹。

在周瑜、诸葛亮劝说,谋略之下,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火烧赤壁,曹操慌忙逃跑,大败而归。

这就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

3、出示诸葛亮和动脑筋的图片,穿插教学

一提到诸葛亮,同学们不免用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等词语来形容。

那请同学们看教材104页动脑筋右侧图片,完成动脑筋后,进而从三人出行引出桃园三结义。

4、进行比较,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水土不服,患传染病,影响作战。

B曹操骄傲自满,战前饮酒作赋,不与当地人民联系,麻痹大意,不分降书真假,导致骄兵必败。

(此处结合袁绍和周武王正反两个人物)

C孙刘联军力量增强,采用正确的战术。

(总结过渡)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在刚刚在开发之中,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上,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曹操逃回北方后,不敢轻易南下,结合刘备、孙权得以喘息的机会,从此,曹操郁闷,病死于220年之前,给三国得以形成的机会。

5、归纳小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意义等。

教师引导、(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请同学们看三国成立的过程,并能复述出来。

1、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220年

洛阳

曹丕

221年

成都

刘备

229年

建业

孙权

强调:

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曹操属于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教师过渡: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打败对手,都特别重视恢复和发展生产。

2、三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教师强调:

(讲述三国恢复和发展经济时,结合三国的地理位置抓住重点简述并通过投影加以理解即可)

教师讲解:

魏国在北方,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重心,所以特别重视农耕、兴修水利。

吴国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造船业发达。

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蜀国位于西南部,丝织业发达,蜀锦远销三国。

魏:

广屯田修水利造翻车

蜀:

重农耕织蜀锦改善少数民族关系

吴:

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

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魏、蜀、吴三国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全国的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课堂练习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壮心”是指曹操想要(  )

A.统一北方     B.统一黄河流域

C.统一全国D.统治江东

2.“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段文字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曹操直接相关的是()

①官渡之战②三顾茅庐③赤壁之战 ④称帝建魏

A.②③ B.①④C.①③D.③④

4.孙刘联军能够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周瑜的水军B.孙刘的联盟C.诸葛亮的计策D.长江的天险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