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7979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是正标题,在这里它主要有什么作用呢?

(高度概括事件,“喜”字是题眼且贯穿全文)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作为副标题,能让我们体会到什么呢?

(用数字突出优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3、结合第二道思考题,完成对导语特点及作用的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第1段是正标题的展开,第2段是副标题的展开)(教师评价:

同学们很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

“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先以抒情的方式呈现获胜的结果,是为了起强调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喜悦之情。

4、 

学习主体:

这部分中主要写了一些人物怎样的表现?

你能从他们的表现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①,我们要更详细的了解消息,就要认真阅读消息的主体部分,首先请同学速读读这部分内容。

同时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体会在消息的主体部分表现的“喜”。

(学生听读课文)

(提问:

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何振梁——噙着泪水,默默的与前来祝贺的人们拥抱。

(此时无声胜有声,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申奥做了很多的努力)

韩国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本来就有办奥运会的能力,本次获胜丝毫也不让人觉得外。

瑞士奥委会主席——现在是奥运会到中国去举办的时候了。

我相信北京一定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表明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得到了国际人士的肯定,表现了他们对中国举办奥与会充满信心,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

刘淇——北京一定会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珍藏钢笔)

(钢笔见证了一个全中国人为之振奋和自豪的伟大时刻)

郎平——北京获胜比我拿世界冠军还高兴。

(在概括中引导学生体会引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重要作用和消息报道选材的代表性。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则消息的具体分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则消息的结构与特点吧!

四、师生共同总结:

本则消息的结构有: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对消息的结语与背景,做简单交代)

消息的特点:

教师通过引导(文本的相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出消息的特点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五、情感共鸣

欣赏申奥成功时的图片,进一步体会人们的喜悦之情,并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六、拓展训练

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创造辉煌,而我们则在课堂上创造辉煌,下面就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如果让大家当一回小记者,来写一则简短的新闻报道,报道我们今天到教育学院来上课这件事,大家有信心吗?

大家别急,先看看老师给你提供的一些信息,相信会对你有一定的帮助。

(出示课件)

课文结构:

导语中国人申奥成功后无比喜悦——紧扣正标题

(对事件中心概述)中国以绝对优势申奥成功——紧扣副标题

李岚清代表中国政府表明态度

主体两轮投票的具体情况

(对导语的具体化)中国人民和国际体育界人士的反应

教学反思:

6、别了,不列颠尼亚 

韩智纳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二、简介文题与体裁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

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1、何时2、何地3、何人4、何事5、何因6、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

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

消息要求短。

3〉快:

时效性4〉活:

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

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

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

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四、生字词

旗帜(qí

zhì

) 

掩映(yǎnyì

ng) 

瞩目(zhǔmù

) 

展拓(zhǎntuò

冉冉升起(rǎnrǎn ) 

凝重(ní

ng )

五、分析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

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

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

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

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

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7、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8、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

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六、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七、板书设计

(特写) 

一 

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 

交接仪式

三 

子夜告别 

感悟→情感

四 

零点40分

生命之舟

主备人:

姜华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

2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今年暑假我国的东北地区遭受了大水,我们通过电视看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救人于危难之中,是他们为人民群众托起生命之舟。

二展示目标自主学习

1.请大家带着那份崇敬欣赏一则由梁家新等带来的电视新闻《生命之舟》。

2。

掌握好文中的字音。

3.找出其中最紧张.最令人难忘的情节,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体会电视新闻的特点和文章的主旨。

三:

合作质疑深入探究

1.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的词语填空,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

3.在编辑过程中,记者选取了一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它是什么?

二号冲锋舟。

4.请大家分析刚才所填词语,看看它们传达了些什么样的信息。

5.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点拨:

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驶着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勇救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 

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6.指导学生概括这则新闻的特点,提醒学生感受电视解说词对于电视新闻的重要性。

(见板书设计) 

四:

反馈检测拓展提高 

1. 

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组词。

暮( 

)洲( 

)梭( 

)逐( 

)虐( 

幕( 

)州( 

)俊( 

)遂( 

)谑( 

3.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水和矿物质盐类, 

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 

也参与躯体的组成, 

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 

而且 

但是

C虽然 

D.如果 

那么

4. 

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浓阴 

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

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6.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教学反思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凡在宾

1、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人物形象)

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

他的成功有何“秘诀”?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读准字音,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师范读后领读):

籼(xiān)稻  黔(qiá

n)阳  衣钵(bō)矢(shǐ)志不移  兵不解(jiě)甲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课件展示,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灵光:

指神异的光辉。

大相径庭:

比喻彼此相差太远。

径,门外的小路。

庭,堂外的院地。

矢志不移:

立下志愿决不改变。

矢,发誓。

劫后余生:

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

劫,灾难。

三、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熟悉人物,能写出袁隆平简介,师指正。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熟悉人物,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人物。

(简单提示人物简介的写作,课件展示,附后)

袁隆平:

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1988年获英国皇家让克奖。

由于其贡献卓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二)面对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我们大家可能会觉得他很神秘,也可能会认为他天生是一个天才,那么他的青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呢?

他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呢?

请大家看一段袁隆平的访谈录,让我们来了解一个真实的袁隆平。

请大家阅读时摘下其中你感受最深的文字,并请谈谈,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课件展示访谈录,附后)

  学生讨论回答,师小结:

提示:

“八个字: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这几个字是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总结。

“在最艰难的关头,一定不能轻易放弃。

”(坚强的毅力,执着的精神)

“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

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

”(不迷信权威)

“在传统理论的阻力和束缚面前,只有靠实践云检验,去创新。

“在创新中‘知识’尤其重要,有知识,并得以不断积累更新,是创新重要的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有了知识,又不吝惜汗水,发奋努力,才会激发创造的欲望,产生好的灵感。

还有,机遇也不应该忽视,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机遇。

“我小时候完全是凭爱好、兴趣读书,把问题理解了也就心满意足了,不像成绩好的同学有那么多的抱负。

不过那时我喜欢动脑筋想,喜欢动手做,不知不觉间也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兴趣、爱好广泛)

“神奇的梦想其实就诞生于平凡之中,也能够在平凡之中成真。

这种梦想是不脱离实际的美梦,是指导我事业追求的强大动力,使我付出毕生热血和精力为之奋斗不息。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

“有抱负、有知识、有魄力的年轻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最使人陶醉,莫把成果当尽头。

”(有理想,并为之奋斗不止)

知识拓展:

与“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关的名人名言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

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

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高士其

1、他的这些精神品质,其实在我们课文中也有所体现,请大家再快速地把课文阅读一遍,概括一下,课文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概括)

作者在这儿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

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路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

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

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他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

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在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

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于细微处见精神。

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是什么?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民展到四分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

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

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令人久久难忘。

(三)在人物通讯中,数字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无误的数据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更具说服力。

文中在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时,就多处运用了数字。

请大家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

想想:

这些数字究竟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呢?

如:

“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

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明确:

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四、全文小结归纳

五、写作练习:

请大家将本则通讯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四百字左右。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较详尽,完整,而消息则是简略的概述

2、通讯比消息更具形象性、生动性,所以也更具感染力

3、通讯文体比较自由

4、通讯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5、表现手法不同

6、通讯较消息的时效性差

举例说明人物简介的写作(课件展示):

概念:

人物简介是我国各个行业在简单介绍先进集体中的每个先进人物,或英雄、模范人物时,所使用的文体样式。

写作格式:

  

(1)标题

  介绍单个人的标题,可用《***简介》;

介绍集体的标题,可在人物简介前边加上单位名称,如《中国女排运动员简介》。

  

(2)正文

  正文的内容有:

被介绍的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突出贡献、获得的荣誉称号等。

写作时要把上述材料按先后次序写进简介中去。

在介绍完人物的情况之后,必要的可以写一半句歌颂、赞扬的话。

对其贡献作出评价,以表明作者的态度。

写作要求:

  写作以前,要对被介绍的人物的一般情况有所了解,而且所用材料要真实可靠。

例文:

中国女排教练简介

  袁伟民 江苏人,今年42岁,在60年代和70年代曾是中国男排的优秀二传手。

1976年他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后根据现代排球的发展趋势和中国运动员特点,他把欧美式的高举强攻和亚洲式的快速多变结合起来,经过努力,使这支队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打法,终于登上了世界排坛的高峰。

本届世界杯赛他获得了“最佳教练员奖”。

  邓若曾 四川人,今年45岁,过去也是中国男排的一名优秀运动员。

现在是中国女排的副教练。

虽然他开始打球的历史比袁伟民早,但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地配合袁伟民搞好训练工作。

他对运动员既严格又亲切,常常用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