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33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物质的密度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

3、如何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通过探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过程:

1、猜想与假设

2、设计实验(明确需测的量及相互间的分工)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4、交流与合作

5、得出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等。

在生生互动的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中,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意识。

(三)

建构

密度

概念

1、安排学生自学教材教师投影以下自学检测题:

⑴什么叫密度?

密度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⑵g/cm3和kg/m3之间如何换算?

⑶水的密度是多大?

表示什么意义?

⑷通过阅读“一些物质的密度”,你有哪些发现?

2、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对照教师出示的检测题进行自学,再思考、回答问题,对第⑷问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归纳,化解了难点,也使学生掌握了重点。

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1、学生自己小结,建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物质的密度》研究课教学反思

一节课只安排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二是密度概念的教学。

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实施科学探究和进行思考交流,密度概念得以建构。

在如何探究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比较倍数关系,有的求出了m/v,有的作出了m-v的图象,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展示了他们思想的成果。

三组各进行一次探究实验(分别用木块、橡皮块和铁块),然后小组展示交流,对比这三组数据,来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

学生提出猜想拿出了方案,亲身探究自主建构了密度概念,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但有些环节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密度的概念、单位及其意义还缺少明确的板书与强化分析。

(2)对学生所提出的图象分析法自己的处理还有不当之处等等。

(2)在引入了密度概念后,没有用练习进行巩固和强化。

 

“生命课堂”暨常青藤青年教师成长营

教学设计表

学校:

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年级:

八年级

日期:

2015年5月21日

教师:

王晔

学科:

物理

课题:

《压强》

教时:

1课时

人数:

50

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的概念,会画压力的示意图,知道压力的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制订依据:

《压强》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压力的认识、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并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这一节内容不仅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

本节课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并通过实验探究来加深对压力压强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压力

(5

分钟)

二、

压力的作用效果

(20

三、

压强

(15分钟)

四、

练习反馈

(5分钟)

【问题1】压力

〖作图〗观察分析书本图10-1例子的两幅图并画出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归纳〗分析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给压力下个定义。

〖辨析〗重力和压力的关系

【问题2】压力的作用效果

〖思考〗观察分析书本图10-2例子的二幅图思考什么因素会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

〖方案〗仔细阅读课本图10-3,来完成实验

①实验应采取什么研学方法?

②采用什么器材,如何具体实施?

〖活动〗观察下面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1.甲乙说明:

2.乙丙说明:

〖总结2〗

【问题3】压强

比较两者对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

(1)芭蕾演员

(2)大象对地面的作用效果

引入压强:

1定义:

叫做压强

②公式:

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③单位:

,简称,符号是。

④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

1Pa的意义是:

利用压强公式计算:

例:

质量为79kg的正方体铁块放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中央,它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分别是多大?

(g=10N/kg,ρ铁=7.9×

103kg/m3)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学生作力的示意图,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压强的有关知识,知道压强的物理意义。

学生练习

辨析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有关。

理解掌握压强的概念,学会利用压强公式解决问题。

检测学习情况

《压强》一课的教学反思

东青实验学校王晔

本节课总体建立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总结这一过程中完成。

问题的提出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学生学习的热情比较高,探究的欲望非常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虽然准备的教具不多,但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所进行的实验多种多样,所以我采用叫学生上台来讲解他的实验思路,这样做一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实验是否正确,又可以思考别人的实验是否更科学更合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没有充分运用引入时气球压钉板的实验,最后应前后呼应,再次回顾一开始的实验,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钉板上气球没破,而第二次就破了”。

在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的时候,在学生提出猜想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猜想的理由,以明确猜想的依据。

在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受力面积是指物体和受力面的公共的部分。

在引入压强时,对比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发现他们压力大小不同,受力面积也不同,所以不好比较。

在讲完压强概念后,可以再设置一道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明确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压强公式来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设置一道能力要求较高的例题,让学生辨析受力面积如何寻找。

另外,上课应该关注细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和情感。

这一点我还是做得不够好。

首先,虽然我提问的次数比较多,但提问前面几排学生比较多,后面的学生机会就少了。

其次,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化,缺少鼓励性的语言。

最后,在学生上台展示实验的环节,有位学生举手上台展示,我表扬了他,但他展示实验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但我没有给他时间重新思考如何做实验,而是让下面的同学上台接着做实验。

以至于这位一开始举手的学生灰溜溜地下去了。

这时如果我能注意到这位同学的情绪变化,再次表扬或鼓励他举手的勇气,也许就有更多同学能够勇敢地在课堂上举手了。

最后,我想说一节成功的课应该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一节成功的课并不是要求我们教师讲得多面面俱到,每一个环节都研究得多深刻透彻,如果这样的话,一节课45分钟根本来不及。

教学活动的组织在于教师选择性地运用教学资源,编排教学活动。

这要求我们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知道什么地方应该浓墨重彩,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光的色彩颜色》教案

年级:

学科:

物理

课题:

光的色彩颜色

课型:

新授

上课时间:

2015.10.19

讲课人:

王晔

目标1: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目标2: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认识光的三原色。

目标3:

初步了解物体颜色形成的原因,知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所透过色光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的。

目标4:

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和物体的颜色

教学难点:

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的判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简案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在漆黑的夜晚,如何能看到教室的某位同学?

师:

1、请一位同学上来,其它同学仔细观察并用语言来描述这位同学的特征。

2、如果是漆黑的夜晚,你如何才能看到这位同学呢?

生:

1、描述看到的外貌特征。

2、学生说出用手电筒、蜡烛、月光照等。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光源

启发诱导

1、引导学生学习光源,强调光源的条件。

2、引导学生对光源进行分类

1、学生对照图片,阅读“信

息快递”,了解什么是光源。

2、学生通过观察各图,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

通过学生活动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

光的色散

介绍实验器材:

白光、三棱镜、光屏(白纸)

实验步骤:

对着太阳光,转动三棱镜,观察白纸上的光斑。

思考:

1、七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哪一种色光的偏折最大,哪一种色光的偏折最小?

2、雨后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结论:

由探究活动可知,太阳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

这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透明物体的颜色

1、怎样用一种简

单的方法从白光中得到一种色光?

2、当白光通过红色(或蓝色或绿色)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拓展:

透过红色和蓝色两层玻璃片看。

学生实验并总结结论:

1、只能透过与其相同颜色的色光,吸收与之不同颜色的色光。

2、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色光的

混合

问:

由七色光的混合,我们是否会猜想到七色光中,如果只选取其中的两种色光进行混合,将会观察到什么颜色的光呢?

播放动画:

两种色光的混合和三种色光的混合

学生观察现象总结结论:

1、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

2、红、绿、蓝按相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1、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如果没有光照到物体上,我们能看到物体吗?

2、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的颜色?

1、黄光照到红色物体上,红光照射到蓝色物体上将分别呈现什么颜色?

2、透过有色透明玻璃看物体的颜色,解释看到的现象。

讨论总结结论:

不透明物体:

1、反射与之相同颜色的光,吸收与之不同颜色的色光。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的。

3、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光能

结合课本与身边事例,师生共同讨论光的作用。

太阳能电池板:

光能转化为电能

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太阳能热水器:

光能转化为内能

太阳能汽车:

光能转化为机械能

小结

知识和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回答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

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研究课反思

《光的色彩颜色》一课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应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着重探究光的色散、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在光的色散和透明物体的颜色这两个板块,可以尽可能增加学生活动和实验,让学生自己感知物理现象,引发深入思考。

在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这个板块,应想办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讨论,通过大量例举事例让学生对比总结结论。

从课堂教学情况看,学生主要的难点在物体的颜色这个问题上,由于在色光的混合上把红光和绿光混合变成黄光,所以在物体的颜色这部分出现当红光照到绿色的衣服上时看到什么颜色?

学生会把色光混合与物体的颜色混淆起来,直接回答黄色。

这种错误的答案出现很正常,这也是我们备课时预计到的。

但是引导学生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并不是本身光的混合,因为绿色物体反射绿光,红光照在上面就不能发射而被吸收了。

但学生很难理解,生活中也没遇到在暗室里只有红光照在绿衣服上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回答错了。

通过这个问题我想,其实学生答错题目很正常,讲过了答错也正常。

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地去理解问题,有的只是机械记忆罢了,时间长了就又不会了,只能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巩固。

《光的折射》教案

八年级学科:

物理

《光的折射》课型:

新授

王晔时间:

2015.11.20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2)知道法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折射角和入射角等名词。

(3)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会作出简单的折射光路图。

(4)会应用有关光的折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理解并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2、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实际问题及相关现象。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实验现象:

将一支铅笔斜插入水中,顺着铅笔从侧面观察它在水中的部分有什么变化?

(二)、合作探究

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

【做一做】将一束激光射入空水槽一侧的边缘,记下光斑的位置,保持入射光线方向不变,慢慢向杯中倒水,观察光斑的位置。

【观察与思考】

(1)水槽底部光斑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请画出光路图。

(2)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方向是否发生偏折?

怎样偏折?

(3)从空气中入射的光线与进入水中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现象】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水中的光线向法线靠拢。

【小结】1、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介绍光折射时光路图中的有关名词:

(1)法线:

过入射点且垂直于分界面的直线(NN’)

(2)入射光线:

AO(3)折射光线:

OC(4)入射点:

点O

(5)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AON)

(6)折射角:

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CON’)

猜想: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折射角是否总是小于入射角?

2、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规律

【猜一猜】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进入玻璃砖后,光束将如何偏折?

当光从玻璃砖的另一侧射出时,出射光线又将如何偏折?

【做一做】把玻璃砖放在白纸上分界面的下方(毛面向下),用激光笔沿入射光线AO入射,利用两点确定一直线,确定折射光线的位置。

(1)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2)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3)光垂直于玻璃砖入射,观察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

【现象】

(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入射角增大(减小),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减小);

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3)当光垂直于玻璃砖入射,折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即折射角等于零)。

【小结】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垂直入射时,入射角等于折射角等于零;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演示】用激光笔再沿折射光线CO从玻璃斜射入空气

【现象】出射光线沿原来的入射光线OA射出

【小结】3、光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光从空气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三)、应用与巩固

光的折射的例子

1、视深度小于实际深度

2、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变高

3、水中的铅笔为什么向上弯折?

(四)、总结与拓展

有经验的渔民,使用钢叉向水下叉鱼时,总是向所看见的鱼的下方投叉,你能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吗?

《光的折射》研究课教学反思

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回忆光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

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

然后问学生:

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

此时猜想应当有两种结果:

“会,不会”。

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课本中第一个活动,用激光笔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情况,让学生观察,他们看完这个演示实验后,很容易的就会归纳出:

当向大烧杯中慢慢注入水后,光点会缓缓地向中间移动,这时候,启发学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由于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自然就会总结出光会发生偏折。

此时如果再接着问“光为什么会发生偏折?

”、“光怎样偏折?

”等问题,便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猜想困难,使猜想陷入尴尬境地,也不利于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再认真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并让他们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图表示出来。

然后借助于图像先介绍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折射角等。

然后再问学生光的偏折情况,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猜出是向法线偏折。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知识点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光从水斜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是那一个呢?

它跟入射角的关系如何?

接着在引导学生用玻璃砖做进一步地探究。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我没有先让学生探究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果学生在了解了当光垂直射向水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后,再给出光的折射概念,这样无形中就突出了概念中“斜射”两个字的重要意义。

这样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才是最完整的。

还比如我重点让学生探究了光从空气到玻璃和光从玻璃到空气这两种情况,然后就得出光从空气到水和光从水中进入空气遵循一样的规律,这样是否具有说服力。

而且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多次改变光进入玻璃的入射角,进行多次实验去寻找普遍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型:

2015.12.0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研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习运用具体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物理道理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三、教学难点

凸透镜成倒立等大实像和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总结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的应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理解成像的规律会有一定困难,可通过探究加深认识。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数据分析法

六、教具与媒体

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等

演示实验,并指导学生做实验,由现象引出课题

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

每一组桌上都有一个凸透镜,按照我的提示观察课本上的字。

请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

由学生叙述的现象引出课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做实验,说现象。

描述看到的现象。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中的例子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

1、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联系实际,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提出问题

这些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有的是缩小的,有的是放大的。

凸透镜成像遵循什么规律呢?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相互协作精神

1、介绍实验器材(配合实验器材)

2、介绍物距和像距

友情提示

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放在凸透镜的两侧。

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怎样找实像:

当成实像时,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时,光屏的位置才是像的位置

3、凸透镜焦距f= 

10 

学生分组实验,找到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

说说都找到了哪些像?

1、让学生在投影片的主光轴上描出物距和像距的位置。

统计哪些学生找到了倒立缩小的实像,哪些学生找到了倒立放大的实像,

2、引导学生注意2f和f这两个关键位置,让学生猜测成像情况。

观察收集到的成倒立缩小实像的透明投影片,找出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

同理,找出成倒立放大实像的规律。

实验步骤介绍:

(1)将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

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f<

u<

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4)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观察成像情况,并将结果记入表格。

(5)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f,观察成像情况,并将结果记入表格。

移动透镜,观察像的变化。

教师巡逻指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

学生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总结凸透镜成像特点。

讨论总结

1、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2、物距等于2倍焦距成倒立的等大的像。

3、物距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进一步

分析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得到:

F是实、虚像分界点。

2F是大、小像的分界点。

巩固加深

反馈练习

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