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76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docx

测量物质的密度公开课教案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教学重点:

量筒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铁块、石块、水、烧杯、细针等)、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一、导入新课

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

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岩,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

现在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

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推进新课

探究点一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问:

要测这铁块的密度,需要测哪些量?

用什么器材测量?

记录哪些量?

怎样求出铁块的密度?

出示一块任意形状的石块和装在小碗的盐水,问:

能否测这石块的密度和小碗里的盐水密度?

那么用什么仪器来测定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和盐水的体积?

分析总结 由公式ρ=

可知,测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可算出密度,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方法测得。

例如: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和液体体积就需要用我们今天学习的量筒来测量。

学生自学出示量筒,指出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每小组同学观察桌面上的100mL量筒的结构,

回答下面问题:

1.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

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

1mL=________cm3。

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

3.如何读数?

总结归纳 使用量筒(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量筒是以毫升(mL)单位标度,1mL=1cm3

2.使用前应观察所用量筒的量程和最小分度值,以便选择适合被测物体的量筒。

了解最小分度值,才能正确记录。

桌面上的量筒量程是0~100mL。

3.读数时,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若仰视,读数偏低,若俯视,读数会偏高。

若液面(例如水银面)为凸形,视线应与凸形液面的最高处相平,若液面(例如水面)为凹形,视线应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学生操作1.用量筒直接量出50mL水

2.测出小石块体积

总结归纳1.用量筒可以直接测出液体的体积。

2.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因用刻度尺根本无法测出其体积。

这时只能用量筒利用排水法进行测量。

具体方法是:

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再将被测物体轻轻放入水中,读出此时读数V2,V2-V1即是该固体的体积。

石块的体积V=V2-V1

探究点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2.说出测量步骤(点评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4.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1.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水、烧杯。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2)用量筒测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将石块系好,慢慢放入量筒中,测出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2;

(4)小石块密度表达式:

ρ=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例如下表。

石块的质

量m/g

石块放入前水的

体积V1/cm3

石块和水的

总体积V2/cm3

石块的体积

V=V2-V1/cm3

石块的密度

ρ/(g·cm-3)

拓展教学 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

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方法一

实验:

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

压入法测体积。

器材:

天平、量筒、水、细铁丝、石蜡。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③把石蜡放入量筒水里,用一根细铁丝把石蜡压入水中,记下这时量筒中水面达到的刻度值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④根据公式ρ=

,求出石蜡密度。

方法二

实验:

测定密度比水小的石蜡的密度。

方法:

悬垂法测体积。

器材:

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石蜡

步骤:

①用天平称出石蜡块质量m;

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在细线上系上石蜡和金属块,先把金属块沉入水中测出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1;

③把上面石蜡也沉入水中,测出水、金属块、石蜡的总体积V2,两次读数之差V=V2-V1;

④根据公式ρ=

,求出石蜡密度。

探究点三测量盐水的密度

学生分组实验

1.小组讨论测量方法、需要的实验器材;

2.说出测量步骤(点评误差最小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4.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总结归纳

1.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盐水、烧杯。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4)盐水密度表达式ρ=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计算出结果。

如下表。

玻璃杯和盐

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

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

m=m1-m2/g

量筒中盐水

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

ρ/(g·cm-3)

三、板书设计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四、教学反思

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

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

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

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

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

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

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物态变化

活动体验:

(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

归纳总结:

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

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探究点二熔化和凝固

1.概念归纳

(1)熔化: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例如:

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

为烛液等。

(2)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例如:

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

岩。

例子:

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棒化成水:

熔化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凝固

(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

先熔化再凝固

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

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

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

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

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组装实验装置:

把硫代硫酸钠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

往烧杯里倒入冷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图中只画了一套装置,另一套装置完全相同)。

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固体完全熔化。

(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40℃开始计时,每隔0.5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每隔1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值观察物质状态,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

实验要求:

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观察:

(1)对海波及石蜡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2)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

(3)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

记录:

实验中的数据。

表一 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

温度/℃

41

43

44

45

46

47

47

47

47.5

48

51.5

53.5

55.5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

液态

表二 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

时间/s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温度/℃

52

55

58

61

62w

63

65

66.5

69

72

74[

83

状态

固态

粘稠状态

液态

学生交流思考:

海波及石蜡两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状态的变化一样吗?

分析论证:

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

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小组评估:

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

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

实验结果可靠吗?

交流合作:

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如果不同,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

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

探究点三熔点和凝固点

对比研究:

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海波的熔化图象        石蜡的熔化图象

学生讨论交流,思考:

(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每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与石蜡各是什么状态?

温度怎样变化?

吸热、放热情况如何?

归纳交流:

从实验现象及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

(1)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海波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2)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得出结论:

(1)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一类固体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

另一类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

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学生讨论交流:

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3)晶体只有达到一定温度时才开始凝固;

(4)凝固过程放热。

学生观察课本图3.25甲、乙两幅图线,并分别比较与图3.24图线的区别。

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特点: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知识扩展:

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金刚石

3350

1064

0

3410

962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5

660

固态酒精

-117

各种钢

1300~1400

327

固体氮

-210

各种铸铁

1200左右

232

固体氢

-259

1083

海波

47

固体氦

-272

探究点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归纳总结: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比较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

(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逆向思维:

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

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联系生活:

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

前沿科技:

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

学以致用:

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三、板书设计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固态

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

2.固体

3.晶体熔化条件

同时具备

4.晶体凝固条件

同时具备

四、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是热学中比较重要的课,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熔化、凝固是两个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晶体和非晶体性质间的不同,还要学会作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

 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整个过程的引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在课前就做过了实验操作过程,本节课只要求学生能够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

 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根据数据我们会画出一幅曲线图,然后让学生对海波曲线图分析,学生很容易会发现海波有一个平稳阶段,然后开始学习海波的熔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