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359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3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局域网技术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局域网概述

局域网的特点

为一个单位所拥有,自行建设,不对外提供服务

覆盖地理范围小,在房间、建筑物、园区范围

传输速率高,一般在10Mbps~1000Mbps

误码率低(一般在10^-8~10^-10),时延小

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有3个方面:

用以传输数据的传输介质: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

用以连接各种设备的拓扑结构;

用以共享资源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这3种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输数据的类型、网络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和利用率,以及网络应用等各种网络特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它对网络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局域网一般采用媒体共享技术,使众多用户可以合理而方便地共享通信媒体资源。

静态划分信道:

如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和码分复用等;

动态媒体接入控制:

信道并非固定分配给用户

随机接入:

用户可以随机地发送信息,因此需要解决好碰撞问题;

受控接入:

用户不能随机地发送信息,必须服从一定的控制,如探询。

传统以太网

局域网参考模型:

一般都采用IEEE制订的802标准体系

IEEE802标准只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层,并根据LAN的特点,把数据链路层分成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LinkControl)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子层;

还加强了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把网络层中的寻址、排序、流控和差错控制等功能放在LLC子层来实现。

IEEE802标准中对局域网各层的功能定义:

物理层:

处理在物理链路上发送、传递和接收非结构化的比特流,包括对带宽的频道分配和对基带的信号调制、建立、维持、撤消物理链路,处理机械的、电气的和过程的特性。

介质访问控制层MAC:

成帧/拆帧,实现、维护MAC协议,位差错检测,寻址。

根据网络的具体拓扑方式以及传输介质的类型,控制对传输介质的访问,和对信道资源的分配。

 

逻辑链路控制层LLC:

向高层提供统一的链路访问形式,建立/释放逻辑连接,差错控制,帧序号处理,为高层提供网络服务的逻辑接口,能够实现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以太网标准

以太网的两个标准

DIXV2

1975年美国施乐(Xerox)公司研制成功的一种基带总线局域网,数据率2.94Mb/s。

1980年,DEC公司、Intel公司和Xerox公司联合提出了10Mb/s以太网的第一个版本DIXV1

1982年,该版本又修改为DIXEthernetV2。

IEEE802.3

1983年,IEEE制订了第一个以太网标准802.3,数据率为10Mb/s,它与DIXV2版本差别很小。

分隙ALOHA协议

基本思想:

把信道时间分成离散的时间段,段长为一个帧所需的发送时间。

每个站点只能在时段开始时才允许发送。

其他过程与纯ALOHA协议相同。

信道效率

与纯ALOHA协议相比,降低了产生冲突的概率,信道利用率最高为36.8%。

CSMA/CD协议

总线方式接入

竞争使用总线,随机发送

只有地址与目的地址相同的站点才接收,实现一对一通信

采用无连接通信,数据帧不编号,也不确认

为控制传输媒体的使用,以太网采用了载波侦听多点接入/碰撞冲突协议

多点接入:

多个用户共用一条线路

载波侦听:

每一站点在发送数据之前,先检测总线上是否有其它计算机发送数据。

如果有,则暂不发送,以免冲突。

碰撞检测:

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如发现冲突,则停止发送,发出瞬间干扰信号,通知其它站点发生了冲突,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发送。

1-坚持型CSMA(1-persistentCSMA)

原理

若站点有数据发送,先监听信道;

若站点发现信道空闲,则发送;

若信道忙,则继续监听直至发现信道空闲,然后完成发送;

若产生冲突,等待一随机时间,然后重新开始发送过程。

优点:

减少了信道空闲时间;

缺点:

增加了发生冲突的概率;

广播延迟对协议性能的影响:

广播延迟越大,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越大,协议性能越差

非坚持型CSMA(nonpersistentCSMA)

若信道忙,等待一随机时间,然后重新开始发送过程;

减少了冲突的概率;

增加了信道空闲时间,数据发送延迟增大;

信道效率比1-坚持CSMA高,传输延迟比1-坚持CSMA大。

p-坚持型CSMA(p-persistentCSMA)

适用于分隙信道

若站点发现信道空闲,则以概率p发送数据,以概率q=1-p延迟至下一个时隙发送。

若下一个时隙仍空闲,重复此过程,直至数据发出或时隙被其他站点所占用;

若信道忙,则等待下一个时隙,重新开始发送;

若产生冲突,等待一随机时间,然后重新开始发送。

碰撞检测

当几个站同时在总线上发送数据时,总线上的信号电压摆动值将会增大(互相叠加)。

当一个站检测到的信号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

在发生碰撞时,总线上传输的信号产生了严重的失真,帧中数据被破坏,无法从中恢复出有用的信息来。

每一个正在发送数据的站点边发送边监听,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要立即停止发送,免得继续浪费网络资源,并发出一个瞬间干扰信号,使所有的站点都知道发生了冲突,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

为什么站点在信道空闲时发送数据还会存在冲突?

使用CSMA/CD时,计算机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

每个站点在发送数据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可能遭遇冲突。

争用期:

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延2τ—碰撞窗口

二进制指数类型退避算法:

让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不是立即发送数据,而是推迟(退避)一个随机时间,以减小再次发生冲突的概率。

确定基准退避时间,一般为争用期2τ

定义参数k=Min[重传次数,10],表示重传次数,但k超过10时取10

从离散的整数集合[0,1,…,2k-1]中取出一个数r,重传所需的时延就是基本退避时间的r倍

当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时,则丢弃该帧,并向高层报告。

以太网取51.2μs为争用期长度。

对于10Mb/s的以太网,在争用期内可发送512bit,即64字节。

如在64字节之前无冲突,则后续的数字就不会发生冲突。

争用期51.2μs还包含转发器所增加的时延等多种因素,因此大于往返时延。

最短有效帧长为64字节。

如果有冲突产生,一定在发送的前64字节之内。

强化冲突:

当发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冲突,除了立即停止发送数据外,还继续发送若干比特的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以便让所有其它用户都知道发生了冲突。

传统以太网的连接方法

传统以太网可使用的传输媒体有四种:

铜缆(粗缆或细缆)

铜线(双绞线)

光缆

这样,以太网就有四种不同的物理层。

使用粗同轴电缆的以太网:

计算机中的网卡使用DB-15连接器与收发器电缆(即AUI电缆)相连,AUI电缆另一端与收发器相连。

收发器的主要功能:

经电缆收发数据

在同轴电缆上检测数据帧的冲突

在同轴电缆和电缆接口的电子设备之间进行电气隔离

当收发器或计算机发生故障时,保护同轴电缆不受影响。

当传输距离超过500米时,粗同轴电缆之间可通过转发器相连,但最长不超过2500米。

使用细同轴电缆的以太网:

每段长度不超过185米,线缆与计算机网卡之间通过BNC口连接

网卡的主要功能: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

链路管理

编码与译码

使用10BASE-T的以太网:

以双绞线取代同轴电缆:

10BASE-T使用两对无屏蔽双绞电话线,一对线发送数据,另一对线接收数据;

使用RJ-45的8针模块插头。

和其它以太网媒体一样,10BASE-T使用曼彻斯特编码,信号频率是20M赫兹,并且必须使用3类或更高类别的UTP电缆。

10BASE-T具有链接一体化的特征,使电缆安装和故障查找变得容易了。

每隔16毫秒,集线器和网卡都发出“滴答”(heart-beat)脉冲,它们也都要查听此信号,收到滴答信号表示物理连接已经建立。

用多端口集线器连接计算机,每个站到集线器不超过100米。

10BaseF:

使用光纤作为媒体,在距离和传输特性上优点明显。

集线器

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工作站共享逻辑上的总线,使用的还是CSMA/CD协议。

一个集线器有许多端口,很像一个多端口转发器。

集线器和转发器都工作在物理层

集线器采用了专门的芯片,进行自适应串音回波抵消。

堆叠式集线器可由4——8个集线器堆叠成一个更大的集线器。

以太网的MAC层

MAC层的硬件地址

著名文献SHOC78:

名字指出我们所要寻找的那个资源,地址指出那个资源在何处,路由告诉我们如何到达该处。

严格地讲:

名字应当与系统的所在地无关。

802标准为局域网规定了一种48bit的全球地址,是指局域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所插入的网卡上固化在ROM中的地址。

局域网上的计算机更换一块新网卡,它的局域网的“地址”就改变了,虽然物理位置没变,接入的局域网也没变。

一台笔记本电脑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并接入局域网,其局域网的“地址”没变,物理位置、接入的网络都变了。

总结:

802标准所说的“地址”严格的讲应当是每一个站的“名字”或标识符。

802标准为6个字节局域网全球地址的法定管理机构RAC(RegistrationAuthorityCommittee),负责分配地址字段6个字节中的前3个字节(高24位)。

局域网卡的生产厂家必须购买由这3个字节构成的一个号(即地址块),其正式名称为OUI(OrganizationallyUniqueIdentifier)。

地址字段中的后3个字节(即低24位)则由厂家自行指派,称为扩展的惟一标识符(ExtendedUniqueIdentifier),只要保证生产出的网卡没有重复地址即可,可见一个地址块可以生成224个不同的地址。

MAC地址即硬件地址、物理地址也是网卡地址或网卡标识符EUI-48。

IEEE规定地址字段的第一字节的最低位I/G(Individual/Group)比特。

当I/G比特为0时,地址字段表示一个单个站地址;

当I/G比特为1时,表示组地址,用来进行多播。

IEEE制定的二进制EUI-48地址有两种不同的记法(如P109图4-15)

第一种记法是802.5和802.6采用的标准:

每一个字节的高位写在最左边

第二种记法是802.3和802.4采用的标准:

每一个字节的高位写在最右边。

IEEE标准规定:

地址字段第1字节的最低第2位为G/L(Global/Local)位。

当G/L=1时表示全球管理(保证全球无相同的地址);

当G/L=0时表示本地管理,用户可以任意分配网络上的地址。

以太网一般不使用G/L位。

网卡每接收一个MAC帧首先用硬件检查MAC帧中的MAC地址。

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帧则收下,然后再进行其他处理;

否则,将此帧丢弃,不再进行其他处理。

“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三种帧:

单播(unicast)帧(一对一):

收到的帧的MAC地址与本站的硬件地址相同。

广播(broadcast)帧(一对全体):

发送给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

多播(multicast)帧(一对多):

发送给一部分站点的帧。

注意:

所有的网卡都最至少能识别前两种帧。

以太网的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

DIXEthernetV2标准

IEEE的802.3标准

最常用的MAC帧是以太网V2的格式。

无效的MAC帧

数据字段的长度与长度字段的值不一致;

帧的长度不是整数个字节;

用收到的帧检验序列FCS查出有差错;

数据字段的长度不在46~1500字节之间。

有效的MAC帧长度为64~1518字节之间。

对于检查出的无效MAC帧就简单地丢弃。

以太网不负责重传丢弃的帧。

帧间最小间隔

帧间最小间隔为9.6s,相当于96bit的发送时间。

一个站在检测到总线开始空闲后,还要等待9.6s才能再次发送数据。

这样做是为了使刚刚收到数据帧的站的接收缓存来得及清理,做好接收下一帧的准备。

在物理层扩展局域网

设备:

转发器和集线器

多级结构的集线器局域网的优点:

不同局域网的计算机之间可以通信。

扩大了局域网的地理覆盖范围。

多级结构的集线器局域网的缺点:

通过集线器互连在一起的局域网组成了一个更大的共同的碰撞域。

采用不同以太网技术的局域网互连,不能用集线器。

因为此时它只是一个多端口的转发器,不能缓存帧

高速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

100Base-T以太网

100Base-T以太网:

在双绞线上传送100Mb/s的基带信号的星型拓扑以太网,仍使用IEEE802.3和CSMA/CD协议,称为快速以太网。

用户只需要更换一张网卡,并配上100Mb/s的集线器/交换机,就可以方便地从10Base-T升级到100Base-T。

100Base-T能识别并自适应10Mb/s和100Mb/s的以太网。

标准:

1995年,IEEE通过802.3u标准,实际上是802.3的一个补充。

原有的帧格式、接口、规程不变,只是将比特时间从100ns缩短为10ns。

对10Mbps802.3LAN的改进:

一种方法是改进10Base-5或10Base-2,采用CSMA/CD,最大电缆长度减为1/10,未被采纳;

另一种方法是改进10Base-T,使用HUB,被采纳:

当数据率提高10倍时,为保持最短帧长不变,网段的电缆长度减为100米,帧间间隔从原来的9.6μs改为现在的0.96μs。

100BASE-TMAC与10Mbps经典以太网MAC几乎完全一样,例如两者都具有下列参数值:

时隙=512位时,重试次数极限=16,退避次数极限=10,碰撞加强(jam)信号长度=32比特,地址位长度=48比特,最大帧长=1518字节,最小帧长=512比特(64字节),唯一不同的参数就是帧际间隙时间,10Mbps是9.6微秒(最小值),快速以太网(100Mbps)是0.96微秒(最小值)。

100BASE-TMAC以10倍速度使用传统的以太网MAC。

100BASE-T标准允许包括多种物理层协议,现在已有三个不同的100BASE-T物理层规范,其中的两个标准支持长度为100米的无屏蔽双绞线,第三个标准支持单模或多模光缆。

表4-1列出了三种媒体类别的主要参数值。

有时人们把100BASE-TX和100BASE-FX合在一起称作100BASE-X。

100Base-TX

使用2对5类平衡双绞线或150屏蔽平衡电缆,1对用于发送,另1对用于接收,可实现全双工通信;

信号能量主要集中在30MHz以下,以便减少辐射的影响;

信号编码采用MLT-3多电平传输编码方法,用正、负和零电平实现三元制进行编码:

当输入一个“0”时,下一个输出值不变;

当输入一个“1”时,下一个输出值要变化:

若前一个输出值为正值或负值,则下一个输出值为零;

若前一个输出值为零,则下一个输出值与上一次的一个非零输出值的符号相反。

100Base-T4

使用4对UTP3类或5类线,同时使用3对线同时传送数据(每对数据率为33.5MB/s),用1对作为冲突检测的接收信道;

传输距离最长为100m;

信号采用8B6T-NRZ编码方法:

将数据流中的每0位作为一组,然后按规则转换为每组6位的三元制码元。

千兆以太网——吉比特以太网

1997年,IEEE通过802.3Z标准,允许在1Gb/s下实现全双工/半双工通信;

仍采用802.3协议规定的帧;

在半双工通信方式下使用CSMA/CD协议,全双工下方式不需要使用CSMA/CD协议

与10Base-T和100Base-T技术向后兼容

吉比特以太网的物理层使用了两种成熟的技术:

一种来自现有的以太网,另一种来自ANSI制订的光纤通道。

吉比特网的物理层共有两个标准:

1000Base-X(802.3z标准):

基于光纤通道的物理层,即FC-0和FC-1,使用的媒体有:

1000Base-SX:

使用短波长(850nm)的激光器,采用纤芯直径为62.5μm和50μm的多模光纤时,传输距离为275m和550m。

1000Base-LX:

使用长波长(1300nm)的激光器,采用纤芯直径为62.5μm和50μm的多模光纤时,传输距离为550m;

采用纤芯直径为10μm的单模光纤时,传输距离为5Km。

1000Base-CX:

使用铜线,如采用两对短距离的屏蔽双绞线电缆,传输距离为25m。

1000Base-T(802.3ab标准):

使用4对5类双绞线,传送距离为100m。

吉比特以太网在半双工方式下必须进行冲突检测,由于数据率的提高,使一个网段的最大长度保持在100m,采用了“载波延伸”的办法,使最小帧长仍为64字节,将最大争用时间增大为512字节。

吉比特网还增加了分组突发的功能:

当很多短帧要发送时,第一个短帧仍需载波延伸进行填充,随后的帧可一个接一个发送,只需相互间留有必要的帧间最小间隔。

10吉比特网——万兆以太网

2002年6月,IEEE802.3ae委员会制订了万兆以太网标准。

万兆以太网的帧格式与10Mb/s、100Mb/s和1Gb/s完全相同,并保留了802.3标准规定的最帧长和最大帧长,以便能和已有的以太网兼容与升级。

万兆以太网只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使用长距离(超过40Km)的光收发器与单模光纤接口,可在广域网和城域网范围内工作。

如使用多模光纤,传输距离为65——300m。

万兆以太网只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下,不存在争用问题,也不使用CSMA/CD协议。

万兆以太网使用自己物理层标准,共有两种:

局域网物理层LANPHY,数据率精确为10Gb/s;

可选的广域网物理层WANPHY,以便和所谓的“Gb/s”的SONET/SDH(实际为9.58464Gb/s)相连接。

万兆以太网的工作范围从局域网扩展到广域网,实现端到端的以太网传输,好处如下:

以太网是成熟的技术,需在更大的范围内试验。

以太网的互操作性好

以太网的价格低廉,能适应多种传输媒体

端到端的以太网使用的帧的格式全部是以太网的格式,无需转换就可互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