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8527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移动模架预压方案Word下载.docx

重量q3=0.885×

2.5=2.213t/m

④、4#块:

重量q3=0.578×

2.5=1.445t/m

⑤、5#块:

重量q4=1.109×

2.5=2.773t/m

⑥、6#块:

重量q5=0.705×

2.5=1.763t/m

⑦、7#块:

重量q6=0.165×

2.5=0.413t/m

2.1.2、II-II截面梁体重量计算

II-II截面

①、1#块:

重量q1=0.863×

2.5=2.157t/m

重量q2=0.412×

2.5=1.03t/m

重量q3=1.283×

2.5=3.208t/m

重量q3=0.884×

2.5=2.21t/m

重量q4=0.966×

2.5=2.415t/m

2.1.3、Ⅲ-Ⅲ截面梁体重量计算

Ⅲ-Ⅲ截面

重量q1=1.089×

2.5=2.723t/m

重量q2=0.651×

2.5=1.628t/m

重量q3=1.448×

2.5=3.62t/m

重量q3=1.217×

2.5=3.043t/m

重量q4=0.979×

2.5=2.448t/m

2.1.4、Ⅳ-Ⅳ截面梁体重量计算

重量q1=1.181×

2.5=2.953t/m

重量q2=0.964×

2.5=2.41t/m

重量q3=1.731×

2.5=4.328t/m

重量q3=1.266×

2.5=3.165t/m

重量q4=1.165×

2.5=2.913t/m

2.2、梁体其他荷载

现浇箱梁每片总重约811T。

考虑施工荷载为5T,内模重量约35T,移动模架承担的全部荷载总计851T,需要堆载851×

120%=1021.2T。

堆载试验采用混凝土预制块代替荷载进行,每只个混凝土预制块重量为1.46吨。

由于为找平混凝土预压块,在移动模架模板上面平铺了1层5cm厚的砂袋垫层,砂袋垫层重量共25吨。

计划堆载处砂袋垫层重量为约996吨。

堆载过程中采用吊车配合吊装,人工进行堆放。

三、预压方案

3.1、梁体预压荷载

根据堆载要求,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我工区计划采用混凝土预制块进行堆载预压。

并且考虑到预压块制作的不规范,为了保证预压块堆放的平稳性,在堆载前底板和翼缘板上垫5cm厚沙袋垫层,预压块堆放在沙袋垫层上。

在梁体横线中心线左右各11.8m的范围内,梁体截面与I-I等截面,I-I截面在顺桥向共23.6m;

在距梁体横线中心线左右各11.80m至12.85m的这段范围内梁体截面为渐进过度截面,计算时取最大截面II-II截面,II-II截面在顺桥向共2.1m;

在距梁体横线中心线左右各12.85m至13.90m的这段范围内梁体也为渐进过度截面,计算时梁体截面取最大截面Ⅲ-Ⅲ截面,Ⅲ-Ⅲ截面在顺桥向共2.1m;

在距梁端2.40m的范围内,梁体截面取Ⅳ-Ⅳ截面,Ⅳ-Ⅳ截面在顺桥向共4.8m。

堆载预压时,按照梁体自重分级加载。

加载时先加载梁体底板重量,底板重量全部按照I-I截面的重量进行加载。

加载完毕后进行沉降观测,等沉降稳定后,在加载腹板重量,腹板加载时也按照I-I截面的重量进行加载。

加载完毕后继续进行沉降观测,仍然等沉降稳定后再进行加载顶板荷载,加载顶板荷载时,把II、Ⅲ、Ⅳ截面比I-I超重的部分加载在相应的位置。

加载完毕后还要进行沉降观测,记录数据。

沉降稳定后在进行超载预压。

加载完成后进行沉降观测,记录数据,分析计算沉降量,重新设置移动模架預拱度。

3.2先加载梁体重量的30%

在梁体中心线左右两侧0.278m处和梁体中心线左右两侧各1.516m处各加载1排1.0m×

1.0m×

0.6m的混凝土预制块。

顺桥向每隔1.15m加载1行,共29行。

并在中间两列预压块上各在堆载1列1.0m×

0.6m的混凝土预制块,顺桥向每隔1.15m加载1行,共29行。

3.3再加载梁体重量的60%

在梁体中心线左右两侧0.278m处在30%的预压块上再加载1列1.0m×

0.6m的预压块,顺桥向每隔1.15m加载1行,共29行。

同时在梁体中心线左右两侧各1.516m处各加载2列1.0m×

3.4其次加载梁体重量的100%

在梁体中心线处、梁体左右两侧1.2m处和2.7m处个加载1列1.0m×

0.6m的混凝土预压块;

并在翼缘板上距梁体边缘1.77m的位置加载一列1.0m×

因梁端重量比梁体中间重量大,故在梁体端部4.5m的范围内,在梁体中心线处、梁体左右两侧1.2m处和2.7m处个加载1列1.0m×

0.6m的混凝土预压块,顺桥向每隔1.5m加载1行,共3行。

3.5最后加载梁体重量的120%

在梁体中心线左右两侧0.78m处和2.8m处个加载1列1.0m×

0.6m的混凝土预压块,顺桥向每隔1.15m加载1行,共28行。

3.6、荷载检算

30%时荷载计算:

梁体总重量为:

(811+5+35-25)×

0.3=247.8t

预压块重量为:

1.46t×

28×

6=245.28t;

60%时荷载计算:

0.6=495.6t

12=490.56t;

100%时荷载计算:

1.0=826t

19+1.46t×

15×

2=820.52t;

130%超载预压:

1.2=991.2t

23+1.46t×

2=983.8t;

堆载预压荷载满足预压要求。

四、预压块大样图

每孔梁需要1.0m×

0.6m的预压块数量为674块。

五、移动模架卸载

5.1、卸载顺序

模架卸载时仍采用分级方式进行,按照加载相反的顺序进行卸载。

首先卸载进行超载预压的20%的部分,再卸载顶板混凝土重量,然后卸载腹板重量,最后卸载底板重量。

每卸下一级载荷,均对所有测点进行一次测量,并作详细记录,在数据分析时与加载时的挠度进行比较。

5.2、模架检查

卸载后对模架所有螺栓、销轴等连接部位重新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根据实际情况对螺栓进行复拧。

还要对模板及侧模支撑进行检查,看是否有变形。

5.3、施工机械

在预压块吊装规程中,用2台25t汽车吊进行吊装。

一台从88#墩进行吊装,1台从89#墩开始吊装,从两头向中间进行堆载预压。

在吊装过程中,要用小型机械配合汽车吊,做到可用可行。

六、移动模架沉降观测

  移动模架沉降观测采用水准仪测量,通过模拟加载预压试验取得移动模架沉降及弹性与非弹性变形的相关数据,掌握沉降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箱梁施工提供预拱参数,为桥面提供准确高程。

预压沉降观测通过对预应力钢筋砼模拟加载预压试验取得移动模架沉降变形的相关数据。

6.1模动模架观测点布置

  为了便于受力分析及预拱设置,在箱梁底板、腹板、翼缘,纵桥方向的跨端、1/4跨、1/2跨处对应的模架位置设置沉降观测点,在移动模架的支架模板布点,标记点号。

具体点位布置如下图所示:

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6.2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

 模架沉降观测关键五步:

第一步预压前,对模架进行高程测量;

第二步底板模拟加载,测量模架高程;

第三步腹板模拟加载,测量模架高程;

第四步顶板、翼缘模拟加载,测量模架高程;

第五步卸载后对模架进行高程测量。

沉降数据每4小时观测一次,直至日沉降小于2mm为止,方可卸载。

1、仪器:

水准尺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铝合金水准尺。

在不具备铝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时应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DS3级别。

2、观测时间: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沉降观测的五定: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

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观测人员要稳定;

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

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4、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5、完成沉降观测工作,要先绘制好沉降观测示意图并对每次沉降观测认真做好记录。

(1)沉降观测示意图应画出建筑物的底层平面示意图,注明观测点的位置和编号,注明水准基点的位置、编号和标高及水准点与建筑物的距离。

(2)沉降观测的记录应采用建设部制定的统一表格。

观测的数据必须经过严格核对无误,方可记录,不得任意更改。

当各观测点第一次观测时,标高相同时要如实填写,其沉降量为零。

以后每次的沉降量为本次标高与前次标高之差,累计沉降量则为各观测点本次标高与第一次标高之差。

6、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7、观测方法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

1mm。

另外,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8、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

9、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整理原始记录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表”中。

(2)计算沉降量 

计算内容和方法如下:

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

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的高程

2)计算累积沉降量:

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

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和观测日期、荷载情况等记入“沉降观测表”中。

10、绘制沉降曲线 

为沉降曲线图,沉降曲线分为两部分,即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1)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首先,以沉降量s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

然后,以每次累积沉降量为纵坐标,以每次观测日期为横坐标,标出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最后,用曲线将标出的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的一端注明沉降观测点号码,这样就绘制出了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2)绘制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首先,以荷载为纵轴,以时间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

再根据每次观测时间和相应的荷载标出各点,将各点连接起来,即可绘制出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11、通过预压取得模架非弹性沉降高度h1、弹性压缩沉降高度h2,则底模安装时升高—△h=h1+h2高度。

6.3在施工测量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工程测量成果是各项工程施工的依据或工程质量的反映,为了保证工程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必须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和具有周到的服务,并建立各种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国家工程测量规范和工程要求的相应等级进行测量,合理组织测量人员,配备精良的仪器设备,执行有效的检测程序,在满足测量精度的基础上积极为工程服务。

测量方法要简捷,仪器使用要熟练,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测量记录必须原始真实、数字正确、内容完整、字体工整;

测量精度要满足要求,根据现行测量规范和有关规程进行精度控制。

6.4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参与观测的人员经过培训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6.5注意事项

1.观测仪标保护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等,观测标位置应做醒目标志等措施以保证观测仪标的长期功能及安全要求。

2.沉降观测应按照规定时间和频次要求严格执行,并定期复测避免沉降异常。

3.观测数据中应将各加载阶段标识清楚,避免数据分析时造成误判。

4.应加强对观测标的定期检查并严格落实,如出现观测标被敲击、挖橇、丢失等情况时应及时恢复并进行复测。

6.6.仪器检校

水准仪尺应有出厂检验书,使用前应对尺面上的圆水准器进行检、校。

水准仪使用前应检外观检高、圆水准器检校、十字丝检校、气泡式水准仪交叉误差检校、i角≤15″的检校,使用中对i角定期检校。

七、安全措施

7.1结构安全措施

⑴、未经技术人员和设计部门的认可,不得对结构进行改动;

⑵、连接螺栓应按设计要求的规格和数量上满拧紧;

⑶、用作销轴的螺栓不宜拧紧,必须采取防螺帽脱落的措施,最好使用可穿开口销的螺栓;

⑷、因错孔等原因使得连接螺栓的数量不得不缺少时,每个连接面的螺栓缺失数不得超过总数的5%,且每块连接板的螺栓缺少数不得多于1颗。

7.2、结构使用安全措施

⑴、遇8级以上风力,停止施工;

风力大于6级时造桥机不得过孔施工,各构件应处于锁定牢固状态;

⑵、前后支腿工作时,必须将底面与墩顶和梁面预埋件锚固锁定,并指定专人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

⑶、在预压前,应指派专人对所有吊杆的连接状态予以检查、拧紧;

⑷、预压过程尽量对称进行,偏载不大于5%,以保证主梁结构受力均匀,变形一致;

⑸、外侧模架的开启顺序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理,以免损失模架的外形尺寸,造成残余变形;

⑹、造桥机主机纵移时,两侧的纵移油缸操作要同步进行,并溜丝保险;

7.3、质量保证措施

⑴、移动模架必须进行预压试验,并进行电路、液压系统的调试和试运行,待各项试验、检测结果达到各方要求后,再进行整孔梁跨的浇筑施工。

⑵、移动模架就位后,严格检查主桁架与桥跨中心的关系、模板中线及高程与设计资料的偏差,确保各项指标满足有关要求。

根据计算数据进行预拱度设置,并跟踪观测修正拱度,使梁体保持良好的线形。

⑶、梁体接缝处施工前,对表面进行预处理,不得有油脂、尘土等物质。

注意保护预应力孔道,使其清洁、畅通。

严格按施工工艺施加预压力,并逐步完成荷载转换,完成整跨梁体施工。

7.4、安全保证措施

⑴、移动模架的吊装必须持有合格有效特殊工种操作证的人员进行,大型吊装必须遵守《大型起重吊装施工安全规定》。

⑵、移动模架和操作平台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安装。

平台四周要有防护栏杆和安全网,平台板铺的不得留空隙。

作业人员应戴安全帽、穿防滑鞋,水上施工穿救生衣,高空作业系安全带。

上下爬梯应按照设计图纸焊接牢固,经常出入的通道应搭设顶棚。

模架安装过程中,严格按照吊装施工规范进行作业,要经常调整水平、垂直偏差,防止整体失衡。

操作平台上,不得多人聚集一处,严禁向下抛掷钢筋、螺丝、工具等,下班时应清扫和整理好料具。

⑶、移动模架上所装置的液压设备和电器设备严禁他人乱动。

操作平台应经常检查,看是否安全牢固。

⑷、移动模架走行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合理组织施工,不得违章操作。

各工序的施工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操作规范。

7.5液压系统

1)启动液压泵之前,检查截止阀是否关闭、换向阀是否在中位。

2)启动液压泵,检查系统压力是否正常,管路是否有渗油。

3)每施工一孔,垂直油缸注意排气。

4)操作各阀时应注意所对应的油缸、工作或方向,严禁出现误操作。

5)胶管拆开后应有保护措施,严禁任何杂质进入其内部。

6)当泵站不使用时,应及时切断电源。

7)经常检查液压油路钢管、胶管、接头的螺栓是否安全紧固。

避免漏油现象发生。

8)经常检查系统中各种液压滤清器的滤芯与空气滤清器的滤芯是否杜塞。

9)经常检查液压油的油位是否达到要求,工作中也要时刻注意油位的变化。

10)一旦发现油液不足,应马上补充,避免油泵吸空,形成真空,从而烧坏液压油泵,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1)液压系统能否正常地工作,完全依赖于各个液压元件的工作状态,而各个液压元件的工作状态,取决于联系它们之间的油液清洁度和温度。

因此,操作人员时刻注意各个液压系统油液的清洁,保持油的温度在设定的范围内。

12)若系统出现问题,应首先仔细阅读液压原理图,搞清楚各元件的功能后,研究出现的问题,等原因明了后,才能进行各个元件的清洗、调节或更换,以免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13)在油缸附近进行焊接或切割或打磨作业时,必须对油缸的活塞杆进行必要的防护,以防止活塞杆表面损伤。

7.6电气系统

1)当设备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时,必须立即停车,查找原因,排除故障,严禁设备带病运行。

2)电气系统出现故障需进行检修时,必须切断电源,严禁带电作业。

3)电气系统的各种故障必须由专业电工或专职维修人员检修处理,严禁其它人员擅自进行检修和改动。

4)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操作,严禁擅自违反、省略、更改操作规程,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及现场人员的安全。

5)操作人员必须听从现场施工人员的统一指挥进行相应的操作,严禁凭个人的想象或主观臆断盲目操作。

6)非操作人员严禁擅自启动或操作各种控制按钮。

7)各项动作运行开始前,操作人员必须首先鸣响电铃,以示现场人员各就各位,准备进入工作状态。

8)避免在雷雨天气使用设备,遇到雷雨天气时,首先停调设备总电源,并应将设备停放到设有接地线的地方,将设备用预备的接地线直接接到接地桩上,同时工作人员不要逗留在设备上。

9)设备启动前,应注意检查所有电气设备是否安全,各急停按钮是否回到工作位置,各个操作开关是否在零位。

10)不到万不得已,应尽量避免使用急停按钮。

11)不得在超出允许风速恶劣天气下操作设备。

八、安全保证措施

8.1、安全保证制度

为实现安全目标,本项目工程设立以工区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领导组,总负责并领导本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

主管安全生产的副主任

图9-2安全保证体系框图

直接责任人,总工程师为安全生产的技术负责人。

下设工程管理部,工程部设专职安检工程师;

工程队设以队长为首的安全生产组织,下设专职安全检查员,工班设兼职安全员,自上而下形成安全生产监督、保证体系,具体见“安全保证体系框图”,对施工生产实施全过程安全监控。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做好专项安全技术方案的编制与审批、制定施工安全措施,提高和增强安全意识,经常对全员进行遵章守纪的安全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责权,抓好逐级负责制的落实。

8.2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安全保证体系的有效进行,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办法,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技术制度。

项目施工前,做好安全措施的编制和落实工作,做到施工技术措施与施工安全措施同步。

施工过程中,自始自终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技术交底的同时进行安全交底,施工安排的同时进行安全生产安排,施工检查的同时进行安全检查。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处理制度和安全风险预测设为安全生产的计制度等。

严格按照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相关的道路临时改移手续,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安全畅通。

对于铁路旁和公路旁的墩身施工,必须要有防护措施,确保行车安全和行人的安全。

九、应急准备与响应

⑴、安全部门根据施工中所有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点)进行辨识并编制清单,清单注明危险点品的来源、性质、数量等内容,并将清单提供给主管生产的副工区长、应急救援组。

⑵、物资设备材料员及安全员不定期地对配备的应急救援设备及报警通讯设施进行维修保养及日常检查,确保设备完好、随时可用。

⑶、当施工现场发生事故或可能产生下列任何事故时,在场人员应及时向应急救援组组长吴高见及生产副工区长徐文明、周仁祖汇报:

①人员伤害;

②车辆交通事故;

③坍塌;

④触电;

⑤水灾和风灾;

⑥高空坠落;

9.1.应急救援程序

应急救援组接到事故通知后,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以下行动:

⑴、撤离、疏散事故可能波及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将事故区域内的危险品、易燃物品及设备等转移至安全区域。

⑵、清理路障,并保持场内外的道路畅通,并在路口为救护车或消防车指示最近的路线;

若在夜间应在现场的设置足够的临时照明。

⑶、协助、配合医护人员抢救伤员,将伤员送上救护车;

为消防队员指出最近的消防水源。

⑷、协助消防队员灭火,阻止事故蔓延扩大。

⑸、加固有倒塌危险的设施及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