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0424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年高考作文回顾讲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这种批评一头栽进“学生十几年亲身经历”,“学生一天二十四小时个人生活”的思想禁闭室。

我们的学生是有文化、有见识的知识青年,即便他还不习惯、不善于从自身的经历中感悟“自嘲”,他也有熟稔的社会生活或见识积累呀——“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这不是鲁迅先生的“自嘲”吗?

“知我心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不是秋白同志的“自嘲”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不是李太白的“自嘲”吗?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这不是辛稼轩的“自嘲”吗?

再推广些,哪个班级、学校、社团、行业、政党和国家不可能或不需要“自嘲”呢?

“凤头猪肚豹尾”(江苏卷),这题目乍看好怪异。

但自有“提示语”让它意义豁然——命题当然不是只允许写“凤”、“猪”和“豹”。

那么,哪篇精彩的文,哪件实在的事,哪位出色的人,不是开头精彩、中间充实、结尾有力的“凤头猪肚豹尾”呢?

这个题目与“记一件难忘的事”和“记一位难忘的人”并无本质区别呀。

“一件难忘的事”和“一位难忘的人”,当然都是值得“纪念”(广东卷),值得“铭记”的,在现实或历史上有“位置与价值”的。

“一枝一叶一世界”(浙江卷)要求谈的是“局部与整体”,“凤头”、“猪肚”、“豹尾”便是“一件难忘的事”或“一位难忘的人”的“一枝一叶”,而这“一件难忘的事”或“一位难忘的人”之所以值得“纪念”,正因为它们无不是在适当的“位置”上体现自身“价值”,这便是“安于”“一枝一叶”的“位置”吧?

具有“双赢的智慧”(山东卷),自然值得“纪念”和“铭记”,它可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也自会有它的“位置与价值”,唯有“双赢”,才可能有真正的“长治久安”,这种“智慧”可能来自“文化生活对你成长的影响”,当然也有“留给明天”的“价值”。

“跑的体验”(湖南卷),每个考生都有丰富的个人经历和认识积累。

古今中外,没有“跑的体验”的人,倒也稀罕。

班组、学校、社团、政党、国家也都有“跑的体验”啊,这种种体验多么值得“纪念”,值得“铭记”呀!

刘翔一跑,跑出了中国人在世界的“位置与价值”;

王军霞在万米跑道上,跑出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史诗;

西部发展,与东部并肩跑出了“双赢的智慧”;

而藏羚一跑,却牵动舆论与良知的多少不“安”……

对于“脸”(江西卷)与“纪念”、“铭记”、“安宁”的关系,还用说吗?

镜中我的脸,面前你的脸,梦中他的脸,忆中难以胜数的脸。

不唯人皆有脸,动物、植物也各有其脸。

形象的脸,抽象的脸,真实的脸,想象的脸。

门有门楣,家有家风,人有尊严,国有国格——这不也都是“脸”吗?

网上有人批评“今年花胜去年红”(辽宁卷),说是强迫学生唱“今胜于昔”的赞歌。

“歌德”原本未尝不好,更何况这个标题出自欧阳修的一首“浪淘沙”词: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歌德”已是惆怅词意中翻出的新意。

再者,“花胜去年红”,也还可以引出“花而不实”的反思。

至于“今年花胜去年红”中“纪念”“铭记”“留给明天”的意义等等,谁都明白。

究其实质,古往今来,任何一件进步事物,任何一位上进人物,无不是“今年花胜去年红”:

米卢“快乐足球”的“尝试”,使中国足球“今年花胜去年红”;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使物理科学“今年花胜去年红”,苏东坡开创了豪放派,使中华词坛“今年花胜去年红”……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湖北卷)是给材料的写作题目。

材料很短,其时后起的“新型给材料写作题目”还没有问世,所以尽管有隐忧,但并未引起特别关注。

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可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可能来自“双赢的智慧”,也必然获得一种“安然”。

最后说到给出两个图形的“圆形(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与星形(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面积小……)”(福建卷),这也是给材料的写作题目,同样,隐忧但并没有引起特别关注。

两个图形,就是两种属性不同的事物。

“位置”是“星形”,“价值”就是“圆形”。

“意料之外”是“星形”,“情理之中”就是“圆形”。

“圆形”可以是“安稳”,也可以是“安于现状”;

“星形”可以是不“安”,也可以是不“安于现状”。

如果“凤头”、“豹尾”是“星形”,那么“猪肚”就是“圆形”……

2005年高考前,押“和谐”为写作题目的颇有市场。

这倒真是个绝妙的猜测——不妨回顾一下,岂只2005年,我们可以追溯历年高考的所有写作题目,几乎无不“和谐”,无不在“和谐”的范围之内。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命题之间的这种相通性,可以说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可以说是写作题目之必然。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们相关。

林林总总的书籍文章——从《红楼梦》到《资本论》,哪部哪本哪篇,不是在写最熟悉的人或最熟悉的事?

第二阶段:

由给标题、给话题写作题目演变为给材料写作题目。

2006年,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首次创始了“新型给材料写作题目”。

全国一卷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

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

“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按照题目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历史形成传统,经由现实萌生时尚引向未来。

长江后浪推前浪,生活永远这样奔腾向前。

任何一个写作题目都是生活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都反映着传统与时尚的碰撞、更迭与交融。

我们在“2006年6月7日9时-高考考场”这个时空坐标点上,面对“乌鸦模仿老鹰”这一场景,当然会有两种观念:

牧羊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的传统观念,牧羊人孩子“它也很可爱啊”的时尚观念。

依照牧羊人的观念:

乌鸦永远是乌鸦,老鹰永远是老鹰;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各行其是,永不发展,永不变化。

这是一种传统的静止的观念:

龙生龙,凤生凤;

唐铁嘴的儿子,当然是小唐铁嘴;

刘麻子的儿子,想必是小刘麻子……孩子说它也很可爱则分明在宣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老鹰的乌鸦也不是好乌鸦……

题目又允许“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而可选择的侧面和角度又是丰富多彩、无穷无尽的——每个侧面和角度也都反映着生活的运动,反映着传统与时尚的碰撞、更迭与交融。

寓言涉及的侧面和角度无穷无尽:

老鹰的特点(鹫峰顶上、俯冲下来、抓小羊),乌鸦的特点(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山羊),乌鸦的动机(看见、羡慕本领),乌鸦的心理和行为(模仿姿势、拼命练习、觉得很棒),乌鸦失败的原因(身子太轻、爪子被缠住、飞不起来),牧羊人的说法(现实的、静止的、注目结果的观点),孩子的观点(理想的、发展的、注目行为的观点),乌鸦、老鹰的对照,牧人、孩子的对照,乌鸦、老鹰、牧人、孩子的交叉,以及考生可能发现的许许多多的“侧面”和“角度”。

至于这些“侧面”和“角度”是否符合“材料的含意”,那只有依据考生在作文中如何阐发或演绎,作具体判断。

但是,很多地方阅卷却公然违背题目要求。

例如Y省的高考阅卷《作文评分细则》规定:

根据牧羊人的评论这一局部,可从“盲目模仿必败”、“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一切从实际出发”、“理想和现实”等方面立意或将两人的评论结合起来,立足于材料的整体含意可从“既要勇于尝试,又要讲究实际”等方面立意,都属于“切合题意”;

根据孩子的评论这一局部,从“勇于尝试”、“勇于挑战自我”、“勇于拼搏”、“正视失败”等方面立意和其他立意均“不符合题意”。

据说因为争议和分歧,阅卷中又调整《细则》,肯定孩子观念的也可以认为“符合题意”,但此前阅过的作文不再重评。

这里有两个问题:

其一,认定“切合题意”、“符合题意”之外的“立意”,简单化地被认定“不符合题意”,与题目要求相悖;

其二,中途修改标准,又不重评此前阅过的作文,形成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标准,完全不讲道理。

可是,从大规模快速阅卷的实际出发,又很无奈。

全国二卷题目如下: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

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

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

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青年人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

与图书阅读率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几乎所有采用这份试题的省、区,在高考阅卷《作文评分细则》里,都将“最佳立意”局限于“阅读”,甚者更局限于“忧思”。

完全无视“材料的含意”,也无视题目“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明确要求。

调查材料反映了“图书阅读”和“网上阅读”此消彼长的状况,其含意是什么?

就“阅读”而言,纸张和网络,都无非是阅读内容的载体,或曰阅读依托的形式。

就现实而言,图书阅读,是一种“传统”;

网上阅读,是一种“时尚”。

读书阅读,并非从来就是传统;

当竹简阅读是传统时,图书阅读曾经是时尚。

竹简阅读,也并非从来就是传统;

当甲骨阅读是传统时,竹简阅读也曾经是时尚。

高中教材里曾有一篇课文《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大致就反映着这一“阅读”载体的沿革过程。

如图:

图书阅读比率下降,是传统的衰歇;

网上阅读比率提高,是时尚的兴起。

这种“传统与时尚”碰撞、交融、更迭的状况,充满在宏观、微观,主观、客观,历史、现实各个领域。

购物,传统的方式是商店购物;

2006年就有专家预言,十年内,网上购物将占百分之八十份额。

机票,曾经是打印机票;

现在已全被电子机票取代。

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被“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取代。

“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早被“这一回我要自己找婆家”的“自由恋爱”时尚所取代。

曾经为人民打下江山的“小米加步枪”,早被“坦克加大炮”取代;

弹指一挥间,“机械化”的米格飞机又让位给“信息化”的歼10战机。

但是,“小米加步枪”却仍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释放着革命传统的巨大能量。

天安门对面耸起国家大剧院,大屋顶的宫殿庙宇正淹没在摩天大楼的海洋之中,但保护传统建筑的呼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们的传媒也经历着这种演变过程,从报纸到广播,从广播到电视,当网络蓬勃兴起后,党中央当即承认网络为第一主流媒体的地位,总书记也亲自到网上和网民聊天……长江后浪推前浪,站在“现实”的坐标点上(或曰:

现实的高考考场)审视,我们的衣食住行、学校住宅、城市国家、体制观念,无不体现着“传统”与“时尚”的交融、碰撞的奇妙景观。

难道一份“阅读率消长”的调查材料,其“含意”,只在“阅读”,还只允许“忧思”?

我记得,讲《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这篇课文时,没有哪位教师忧思,也没有哪本教参忧思;

我们充满期待地盼望“口袋图书馆”(即现在习以为常的优盘、移动硬盘)时代到来。

当时代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期盼,我们反而一定要忧心忡忡,岂非咄咄怪事?

以这种陈旧、武断的方式掌控高考作文阅卷,就没有公正;

以这种封闭、狭隘的眼光主导中学作文教学,将葬送孩子!

可是,不这样掌控阅卷,又能行吗?

有人说:

一则寓言可以联想,因为那是文学性材料;

一则调查不宜联想,因为那是科学性材料。

科学性材料就不允许联想——这是哪家的理论?

无独有偶,2006年江西卷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目: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

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

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

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

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提请注意,“雨燕减肥”不是“乌鸦学鹰”,这是一则科学材料。

“减肥”的习性只属于“雨燕”,其他动物大多没有这种习性。

如果科学性材料就不允许联想,那江西考生就只能去写“雨燕”;

可实际上,几十万江西学子大约没有一个痴呆到这等地步!

“给材料”的写作题目,就在制造阅卷混乱的同时推广到全国,其间虽两次更改要求为“选准角度”“选好角度”,但是何为“选准”?

何为“选好”?

又从来不予说明,也说不明白。

这里举两个例子。

先看看2011年北京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

太好了!

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

这叫实至名归。

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

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

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

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

我不赞成。

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

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按要求,写作必须严格审视“材料”,这是写作之“据”。

材料第一句说: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这一句可以理解为:

一、师生们的议论围绕“鹿特丹世乒赛结束”进行;

二、师生们的议论由“鹿特丹世乒赛”引申展开。

这样,题目就为考生提供了三个层面的思考背景。

生甲的发言,由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的现实展开,谈到竞技体育的固有规律。

生乙的发言,着眼于一个国家长期包揽金牌的可能后果,思考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

生丙的发言,反对让出金牌的主张,坚持维护公平竞赛的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可以看出,前三个发言是由“鹿特丹世乒赛”向外引申展开的。

后面的省略号,包括更多同学,也可能包括老师的发言。

在材料第一句话提供的背景里,这些议论可能围绕“鹿特丹世乒赛结束”进行,也可能由“鹿特丹世乒赛”引申开去——但是所有发言,都不可能脱离生活,必然与生活有这样那样的联系。

材料中最后发言的是一位老师,他说:

“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其中“同学说的”和“一定道理”显然不仅只是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发言和道理,也包括省略号中同学的“发言”和“道理”。

“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按:

应为‘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可能是对同学的扩展启发,也可能是对前面诸多同学发言的总结。

作文题目很关键的是省略号。

省略号的六个点代表北京市近十万考生,代表考生的自由、个性和创意。

北京卷命题的本质就是“漫谈生活和生活中的道理”。

至于“鹿特丹世乒赛”和“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只是一种提示,并不是话题范围的限定。

这里,我们尝试把省略号落实一下,那北京卷历年考试题目尽在其中:

生丁:

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完全符合体育比赛的规则,无可非议。

——2002年题目;

生戊:

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是我国迈向体育强国的一个伟大转折。

——2003年题目;

生己:

如果这次中国队丢了一两项冠军,社会也应有包容的心态。

——2004年题目;

我不同意,中国队如果丢了冠军,很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

——2005年题目;

生庚:

国球的辉煌肇始于北京世乒赛,北京体育馆是北京的符号。

——2006年题目;

生辛:

如同细雨湿衣看不见,我们不应忘记幕后英雄的默默奉献。

——2007年题目;

中国乒乓球队打法百花齐放,像不像石子沙子水装满瓶子?

——2008年题目;

生壬:

中国乒乓球队的精神就像隐形的翅膀,飞向未来新的胜利。

——2009年题目;

生癸:

中国乒乓球队的胜利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相结合的胜利。

——2010年题目;

岂止北京卷,这一个“给材料”写作题目涵盖了古往今来所有的写作题目。

再看看2012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

“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

“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

“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

“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

“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

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材料由语文课堂上老师因杜诗引发对“书信”的感慨开始,到“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暂告一段落。

一位老师和四位同学的发言都涉及丰富内涵。

老师感慨“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是因杜诗而来;

其实,“家书抵万金”,杜甫得到家书也不易。

只不过老师之谓“难”,不是“烽火连三月”的原因。

学生甲对老师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书信“不可替代”,但是表哥来信应是特例。

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发达,是书信衰微的原因。

学生丙认为书信并没有消失,只是“形式变了”。

学生丁推而广之,认为“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小而言之,这场谈话是就“书信”的盛衰及其原委而言;

广而言之,是就生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委而谈。

题目要求“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来写作,这就完全放纵了考生。

因为,前面五个发言,已经既具书信微观之多面,又具生活宏观之广阔,它们都可以是考生选择的角度,都是作文给出的题目。

而学生丁的发言之后还有一个省略号,省略号意味着众多考生可以自定角度,这就等于把命题权给了考生。

这里,我们再尝试把省略号落实一下,那湖北卷历年考试题目尽在其中:

学生戊:

书信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其实,传情达意的方式很多,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传情达意啊!

学生己:

我对书信情有独钟,一封信在信箱里,就像亲朋故旧站在家的门口。

学生庚:

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谁能想到100年后书信会演进到是么样式呢?

学生辛:

‘书’的本意就是‘信’,表哥十年前给我写的那一叠信,就是一本旧书啊!

——2011年题目;

这一个写作题目同样可以囊括古往今来所有作文题,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有命题。

这种“给材料”写作题目,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这里应该有语文之外的力量介入。

最后皈依“给材料”写作题目的是江苏省,非常可贵,一直到2013年方才失守。

就在这一年,“给材料”写作题目实现了全国大一统,并推衍到2014年。

这里,仅举全国课标卷为例说明。

全国课标一卷: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的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

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争论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这是传统;

“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这“新情况”是一种时尚。

传统和时尚发生碰撞,引发“激烈争论”。

这种“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或“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地过了桥”的碰撞、交融与更迭,在体育比赛、考试竞争、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生活、体制变型、民族关系、国际事务、思维观念等等领域到处呈现。

如是,“喜欢喂食动物,或者惩处喂食”(2014年全国课标二卷)、“欣赏天汉灿烂,或者霓虹闪耀”(2014年辽宁卷)、“淡忘了老规矩,或者重新整理”(2014年北京卷)、“珍惜黑白胶片,或者数码照片”(2014年广东卷)……都存在着“抵落对方,自己通过”或者“抱住换位,全都通过”的思考和选择。

全国课标二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

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

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已经成为不少人的传统习惯;

“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针对传统习惯的时尚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