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634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 民间文学概论Word格式.docx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

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

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

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

——袁景澜《咏月饼》

幻灯片7

桂子飘香月下闻

——中秋节与桂

吴刚伐桂

幻灯片8

夫荣妻贵

福增贵子

兰桂齐芳

幻灯片9

古人称月亮往往带“桂”字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王维《秋夜曲》

●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

●沈约《登台望秋月》

●桂伦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

●方干《月》

幻灯片10

白兔捣药嫦娥宫

——中秋节与兔

兔儿爷

蛇盘兔,必定富

幻灯片11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李商隐《碧城三首》

●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捣药嫦娥宫。

●欧阳修《白免》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

●刘辰翁《踏莎行》

幻灯片12

金蟾秋半倍澄明

——中秋节与蟾蜍

刘海戏金蟾

招财金蟾

幻灯片13

●蟾蜍两岁照秋林,怱怱奚堪百感侵。

●金农《东风卧病》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李白《雨后望月》

●蟾吐寒光呈皎洁,桂排疏影甚分明。

●段成已《中秋之文》

幻灯片14

祝亲爱的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幻灯片15

民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民间文化是异彩纷呈的

民间文学是流光溢彩的

幻灯片16

二、民间文学的定义:

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1页)

幻灯片17

第二节民间文学作品的分类

幻灯片18

●一、散文门类:

●神话、民间故事、民间传说

●二、韵文门类:

●民间歌谣、民间长歌、谚语、迷语、对联

●三、台本门类:

●板书、鼓曲、评书、相声、民间戏剧等

幻灯片19

第三节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民间文学常常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们不断创作和修改而成的,因此其作者是一个集体。

而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也是离不开群众集体的,其服务对象也是集体。

因此,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传播方式上的本质特征,也是与其内容的人民性紧密相关的。

幻灯片20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吴越春秋.弹歌》

幻灯片21

《刘三姐》诉讼的背后

● 1959年1月,柳州市委宣传部选定民间传说“歌仙刘三姐”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的创作题材。

3月,彩调剧《刘三姐》第一稿由市彩调团排演,歌剧《白毛女》作者贺敬之看后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市委遂抽调宣传部、文化局的“笔杆子”组成“刘三姐创作组”,重点创作彩调剧《刘三姐》。

1959年5月底,创作组成员邓凡平、牛秀、龚邦榕、曾昭文、黄勇刹等深入桂西、桂北采风。

7月下旬,写成《刘三姐》第三方案。

此稿公开发表后,广西各地争相演出。

剧中的山歌、曲调更是不胫而走,成了当时的流行曲。

从第三方案起,刘三姐被确定为“用山歌同财主作斗争,用山歌讴歌生活和爱情”的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歌手,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为参加全区、全国的会演,创作组又对剧本进行了加工。

直至1963年4月,第七稿正式付印存档,创作组的工作才告结束。

彩调剧《刘三姐》是第一个公开演出并公开发表关于刘三姐传说的剧本。

此后,各种“刘三姐”作品大都是参考彩调剧改编而来。

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热映大江南北、东南亚等地,使刘三姐的故事广为天下知。

1978年1月,几位原作者写出彩调剧第八稿。

1991年夏,作者再次深入基层采风,写就第九稿,编入《刘三姐丛书》。

彩调剧《刘三姐》,创作者可谓精心“雕刻”了30来年。

历史不应忘记他们。

 

幻灯片22

●电影署名引发署名之争

  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刘三姐》。

电影在1961年公映后,彩调剧作者发现,除结尾外,电影的整个故事脉络与彩调剧并无大异,角色设置也与彩调剧大致相同。

据彩调剧作者统计,“电影共有山歌113首,有66首抄(改)自彩调剧。

但电影署名为“编导乔羽”。

1991年,我国著作权法刚刚颁布实施,彩调剧作者有了就电影署名问题同乔羽商榷的想法,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未能达成共识,于是他们开始写信给乔羽及长春电影制片厂,就电影署名问题“讨说法”……

  这场交涉旷日持久,一波三折,在当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98年4月,彩调剧作者向柳州市中级法院提起诉讼。

后经有关部门调解,长影厂和乔羽同意“在今后出版电影《刘三姐》的光盘中增加‘根据广西柳州同名彩调剧改编’的字幕”,原告遂于1999年7月撤诉,一场干戈终于化为玉帛。

幻灯片23

●彩调剧版本又起诉讼

  几位老先生没有想到,他们的署名权刚有“说法”,别人又对他们提起诉讼要“说法”。

2001年8月,已故的宜山业余剧作者邓昌伶先生的4个子女,将尚健在的邓凡平、包玉堂、牛秀、龚邦榕告上南宁市城北区法院,要求法院确认彩调剧是根据其父的同名剧本改编的。

  邓昌伶何许人也?

彩调剧为何时隔四十多年惹上版权官司?

  邓昌伶,广西罗城仫佬族人。

解放前毕业于复旦大学,1973年去世。

1953年,邓昌伶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剧本《刘三姐》,并于1957年寄给了广西省戏改会,戏改会将剧本转给了柳州彩调团。

据考证,这个剧本是广西第一个关于歌仙刘三姐的戏剧文学作品。

1959年复,邓昌伶先生曾到柳州彩调团说彩调剧抄袭了他的剧本,但是几位创作组成员都表示没看到过他的剧本。

1960年9月,广西区文化局调查后认定:

彩调剧“在唱腔、剧情处理、人物刻画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不存在抄袭。

邓在失望之余,表示“今生不谈刘三姐”,并将存稿付之一炬。

  2000年5月,邓昌伶先生的4位子女向自治区版权局提交报告,要求确认其父享有彩调剧《刘三姐》的原著署名权。

区版权局认为历史已有定论,如有争议,可到法院起诉。

4子女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庭上,4名被告坚持彩调剧是他们独立创作的,并举证证明创作组成员都没有接触过邓昌伶的剧本。

原告向法庭提供了其父剧本的原本,要求法庭鉴定它与彩调剧的关系。

幻灯片24

《刘三姐》诉讼的背后

●笔者电话采访了现居柳州的原告之一邓奕。

他说:

“我承认彩调剧的历史地位,但彩调剧《刘三姐》是改编了我父亲的剧本内容的。

我们可以告他们侵权。

”2002年9月,开庭审理此案的南宁市城北区法院一审宣判:

被告龚邦榕、邓凡平、牛秀、包玉堂创作,柳州彩调团表演的彩调剧《刘三姐》各方案作品系邓昌伶作品的改编作品。

龚邦榕等人对邓昌伶彩调剧《刘三姐》作品的改编,始于1959年持续至1992年,改编作品始终未给邓昌伶署名,侵害了邓昌伶的原著署名权;

在汇编《刘三姐剧本集》时,收入邓昌伶的彩调剧《刘三姐》未得到著作权人的共同许可;

其擅自删改属歪曲、篡改行为。

根据法院判决,今后再版彩调剧《刘三姐》时.要在剧本前注明“根据邓昌伶彩调剧《刘三姐》剧本改编”。

被告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5000元。

  自此,争论40多年的《刘三姐》著作权属终于有了说法。

透过这段官司,我们有机会打开尘封的历史,看到为《刘三姐》而付了辛劳和心血的人们,他们之间发生的一切,有时代的原因,有个人的原因,但这一切不能抹杀他们的功绩,也不影响人们对他们的尊敬

幻灯片25

二、口头性

这是民间文学的首要特征,也是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国外把民间文学叫做“口承文艺”(日本)、“口碑文学”(朝鲜)、“口头创作”(前苏联),正是突出其口头性的特征。

这个特征的形成,既有社会的因素、阶级的因素,也有口头语言自身的原因。

当然,也不能狭隘地理解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与表演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又形成了立体性特征(详见后)。

新时期,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再局限于口头,如传媒、网络、通信工具都可能成为民间文学的新的创作和传播工具。

幻灯片26

三、变异性

●民间文学在不同的时空领域里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主客观的因素而发生一些变异,出现一些异文。

因为它是在口头上和集体里传播,必然出现不稳定性。

这里既有记忆不准确的原因,也有在流传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现实状况和表达需要而做的加工和改造。

这些变异既有词语方面的,也有具体情节方面的,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过程、主题等等,还有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的。

幻灯片27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

三月桃花红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香

●《十二月花名歌》浙江

●正月里来桃花发,二月李花白鲜鲜。

三月桐树花正茂,四月金斗开满山。

●五月瓜花开满地。

六月芙蓉花正红,

七月牵牛开园旁。

八月禾花满田中。

九月菊花开满岭,十月鸡冠花正红。

十一月梅花开口笑,十二月山茶花满冲。

●《十二月花名歌》广西桂北

幻灯片28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沿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数九歌》河北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数九歌》湖北

●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四九三下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猫狗躺淘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风要伸脚眠,蚊虫猎蚤出。

●《数九歌》江苏

幻灯片29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一袋儿就走价。

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

隔着竹帘望见她:

白白儿手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

回去说与我妈妈,卖田卖地要娶她。

●《看见她》陕西三原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浦。

买茶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

穿红的,穿绿的,就是她。

梳油头,戴翠花,两个小脚丁噶噶,卖房子卖地要娶她。

●《看见她》江苏淮阴

幻灯片30

四、传承性

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面。

许多作品的基本内容及其所表现出的传统观念、信仰、习俗、制度、人们的褒贬态度等等长期保留,广泛传播,以至于人们耳熟能详,代代相传。

民间文学的创作手法、艺术形式和风格特征,作为其与作家文学的重要区别,也大多保留下来。

这是民间文学长期的创作实践和艺术积累的结果,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学习才能了解和掌握。

幻灯片31

第四节民间文学的功能

一、民间文学的知识传授功能

民间文学,是民众智慧的结晶。

劳动大众在世代相续、年复一年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劳动经验。

特别是一些农事谚语、歌谣乃至谜语,常常只用一两句,或三四句话,便能概括出一条规律,或总结出一个经验。

幻灯片32

●农民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简明概括: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久见……

幻灯片33

●农事与节候之间关系的认识: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

●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清明要明,谷雨要雨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

●霜降不刨葱,越长越心空……

幻灯片34

二、民间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民间文学是人们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通过听民间故事、歌谣小调、谚语、歇后语,看民间小戏和曲艺,可以了解生活知识、生产知识,接受正面的道德情操的熏陶,抛弃不良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养成勤劳、诚实、善良、正直等美德,能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在实际生活中弃恶扬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幻灯片35

三、民间文学的娱乐价值

民间文学的内容贴近人民生活实际,针对性强,亲切可感;

有的幽默风趣,嬉笑怒骂,皆能打动人心,而民间文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能适合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和不同人的口味,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因此,人们在欣赏民间文学的过程中,能够娱乐身心,感到高兴和快乐。

民间文学活动过去是人民大众最主要(在有些地方甚至是唯一的)、最喜欢的娱乐活动。

幻灯片36

●更重要的是民间文学并非简单的表达与接受的关系,而是经常在表达者与接受者(受众)的双向互动或共同参与下来完成。

如民歌对唱、猜谜语、儿童游戏歌谣等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甚至是几十人、几百人的集体共同参与才能进行和完成的。

参与和欣赏常常是重叠的,同步的,在这个过程中,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幻灯片37

●四、民间文学的礼俗伴生功能:

●民间文学的礼俗伴生功能表现得非常普遍,它往往融入礼俗之中,在为礼俗内容之一,因此,我们称它为伴生功能。

如人生礼仪过和中的习俗,尤其是婚嫁殡葬,伴有大量的礼俗歌,人们熟知的哭嫁歌、哭丧歌,就是伴生于婚丧礼仪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歌谣。

这类歌谣既可以表达人们对某种礼俗内容的不满,也可以宣泄某种情绪、祝吉祷福或增添喜庆的氛围。

幻灯片38

●广西客家婚仪中,新娘下轿时由“送嫁娘”先唱卷轿门红帘的“卷帘歌”:

●九重天上降神仙,一片祥云入洞天。

●便请侍娘开玉手,彩云车下卷朱帘。

●唱毕,由夫家选出的“福命妇”牵新娘下轿,改由男方的赞礼者唱“下轿歌”:

●新人颜面似玉容,赛过牡丹胜芙蓉。

●今日得见新人面,便请嫦娥下月宫。

●然后《地久天长》祝吉辞: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

初开鸾凤,新结鸳鸯。

●百年偕老,五世其昌;

新人进屋,地久天长。

幻灯片39

●新娘下轿后,以“传代”方式走向夫家厅堂时,赞礼者也要高声念诵祝吉辞:

●传一代,一世如彰,齐声贺彩;

●传二代,夫唱妇随,夫妇和谐;

●传三代,三元及第,齐登金阶;

●传四代,四季平安,四季花开;

●传五代,五凤楼上,文章满怀;

●传六代,六龙捧日,齐放光彩;

●传七代,七夕织女,来会郎才;

●传八代,八仙庆寿,齐献宝来;

●传九代,九世同居,九老齐来;

●传十代,人丁兴旺,更添家财;

●十代传百代,福禄寿喜财;

●百代传千代,千代传万代,子孙挂玉带;

●生贵子,做总裁,勋位极品,位列三台。

幻灯片40

●新郎新娘行“拜堂礼”时,赞礼者也随诵祝吉歌谣:

●今日新人落中央,夫妇双双拜华堂。

●一拜天,二拜地,三拜父与生身娘。

●夫妇交拜两相喜,婚姻和美日月光。

●新娘进入洞房后,赞礼者点燃花烛,念诵吉语,唱起《点花烛歌》:

●花烛辉煌,喜气洋洋,

●百无禁忌,万事吉昌!

●好女今日配好郎,好天好地好鸳鸯。

●好日好时生好子,福寿无彊日月长。

幻灯片41

●随后,由充当婚仪顾问的“喜婆”领着“福命妇”及新娘夫家妯娌等,为新娘铺床,边铺边念吉语:

●铺垫褥,引福禄。

铺床单,引金砖。

●铺锦席,新人下月就有喜;

持罗帐,生个小子快快长。

●放枕头,一群孩满屋跑;

展锦被,孩子个个光门楣……

●接着是新娘“坐福”,由“喜婆”“福命妇”或婆婆“撒帐”,一边撒“喜果”,一边念诵“撒账”歌:

●撒帐东,撒到东方十二冲

●今日洞房花烛夜,从此花开日日红。

●撒帐南,撒到南方十二山。

●今日洞房花烛夜,从此日日得平安。

●撒帐西,撒到西方十二支。

●今日洞房花烛夜,夫唱妇和意甜蜜。

●撒帐北,撒到北方十二泽。

●今日洞房大吉大利,大吉大利永福泽。

●撒帐中,富贵福禄在此中,

●今日洞房夫妇和,夫妇和睦接嗣宗。

幻灯片42

第五节民间文学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一、各种文学体裁的兴起,都能溯源于民间。

如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七言诗,最初都是劳动歌、童谣、歌诀一类。

小说起源于民间话本。

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百戏。

鲁迅说:

“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

”(《致姚克信》)

幻灯片43

●二、民间文学给文人创作提供了无限丰富的题材。

比如屈原的《九歌》就是根据民间祭神乐歌再创作的。

再如歌剧《白毛女》,它的雏形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白毛仙姑”,不过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经过作家的改造和升华,揭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道理。

其中著名的唱段《扎红头绳》,它的曲调就是根据流传在山西文水县一带的《拣麦根》的民歌而创作的。

幻灯片44

●三、文人创作从民间文学中提取典型形象,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创作出更加典型的文学人物。

国外的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歌德的《浮士德》,我国的古典小说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都是经过口头传说,民间艺人的演唱,文人在此基础上再创作,最后形成了哈姆雷特、浮士德、梁山好汉如武松、林冲、李逵、鲁智深、唐僧师徒等典型形象,成为世界文学画廊里的光辉形象

幻灯片45

●四、民间文学在风格上给文人创作以巨大的影响。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创造了“山药蛋”派的独特风格。

《王贵与李香香》不仅运用了陕北信天游的形式,而且大量吸收信天游的语言,才取得如此成功的。

加里宁在《论文艺》中说:

“最天才的诗人,最有天才的作曲家,只有当他们接触到民间创作的时候,只有当他们面向着民间创作的源泉时,才会在自己的创作中成为天才,此外就没有天才的人了。

幻灯片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