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16397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册混合运算巩固练习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文档格式.docx

如果不加括号,最后一步算什么?

能根据后面的要求加小括号吗?

学生口答,老师添括号。

38X3+372÷

6……最后一步算除法

6.….·

最后一步算乘法

说明:

在算式里添上小括号,就能改变运算顺序。

这就是说,如果在一个算式里,要改变顺序把某一部分先算,就可以把这一部分括在括号里。

三、解答思考题

1.解答第一组题。

观察左、右两个算式,思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的结果相等吗?

反馈:

左边的算式表示把4个47和1个47合起来是5个47,右边的算式先算4加1得5,再算47X5也表示5个47,因此这一组题的得数相等。

2.解答第二组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些运算顺序,你们根据已有的这些知识,判断一下这第二组题的得数是否相等。

指名几个学生口答。

200÷

2X4含有乘、除运算,应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除法再算乘法,200÷

(2X4)有了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乘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两道题的运算/顷序不相同,因此第二组两道题的得数不相等。

四、布置作业 

·

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8题。

家庭作业:

练习四第9、10、ll题。

课题一:

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4页上面的内容,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减法的意义,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减法的意义

  1.减法的意义

  教师:

我们在前三年已经学过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来学习一些有关减法的规律性知识,首先学会减法的意义。

  教师出示第53页上面的题:

  

(1)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有19人。

24+19=43(人)

  全班共有多少人?

加数+加数 

  

(2)一班有43人,其中男生24人,43+24=19(人)

  女生有多少人?

和 

加数 

=加数

  (3)一班有43人,其中女生19人。

43-19 

24(人)

  男生有多少人?

加数

  先做第

(1)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进行解答,然后提问:

  “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谁能说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

(1)题的右边板书出加法算式,并在算式下面写出“加数”、“加数”、“和”(如右上)。

  接着学生解答第

(2)、(3)题,然后回答:

  “与第

(1)题比较,第

(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第

(1)题是已知男生和女生人数,求全班人数用加法,第

(2)、(3)题是已知全班学生人数和男生或女生人数,反过来求女生或男生人数,都用减法计算。

教师板书出第

(2)、(3)题的减法算式(如右上)。

  然后教师提问:

  “如果撇开题里讲的具体的事,每道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

(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第

(2)、(3)题的算式下面注出“和”、“加数”、“加数”(如右上。

)然后启发学生想:

  根据第

(2)、(3)题的算式与第

(1)题的算式的联系,你能说一说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让学生看书上第54页,读一读书的结语。

然后提问:

  “在减去的已知数叫做什么?

”(被减数。

  “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

”(减数。

  “要求的末知加数叫做什么?

”(差。

  教师说明:

在减法,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加数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

(1)题用加法计算,第

(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

(2)、(3)题与第

(1)题比较,第

(1)题的问题在第

(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

(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

(2)、(3)题中变成问题。

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

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

  2.练习

  

(1)做第54页上的“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要让学生应用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

如第

(1)题,可以启发学生说出:

因为已知小明和小绅的邮票张数的和,又知道小明的邮票张数,要求小强的邮票张数,就是已知和(小明和小强的邮票张数的和)与一个加数(小明的邮票张数),求另一个加数(小绅的邮票张数),所以用减法法算。

  二、教学0在减法中的特性

  提问:

  “在加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几种情况?

”(两种)

  “谁能举例说明?

”(7+0=7,0+0=0。

  “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那么减法中关于0的运算有哪几种情况?

  引导学生写出下面三种情况:

  7—0=7,7—7=0,0—0=0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

7—0=7,那么8—0等于几?

9—0呢?

任意一个数减去0得多少?

用一句话说就是……。

  “再来看第二、三种情况:

7—7=0,0—0=0,任意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等于多少?

也就是当被减数时,差怎样?

  最后,概括成两条:

  1.一个减法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三、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我们已经学过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你们还记得吗?

  “谁能说出加法各部分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什么?

  “知道和与其中一个加数,如何求另一个加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减法中各部分间的最基本关系是什么?

  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怎样求差?

  知道被减数和差,怎样求减数?

¡

  知道减数和差,怎样求被减数?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进行归纳,整理出下面的关系式:

  3.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3题。

  这两道题,既可以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也可以用减法的意义说明。

例如,第2题,根据2100690=1405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减法算式。

既可以把2100、695、1405分别看作被减数、减数、差,运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做,又可以把它们分别看作和、加数、加数,运用减法的意义来完成。

  4.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我们学过了这些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教师板书:

1234 

验算:

2079 

2079

  + 

845 

1234

  2079 

1234 

845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并回答用加法验算加法的方法的方法应用的是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还可以怎样验算?

”(用减法验算加法。

)让学生板演(如上右)。

  “应用的是什么知识?

”(加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向学生说明:

因为加数有两个(845,1234),验算时用和(2079)减去哪一个加数都可以,因而用减法验算加法可以任选一个加数作减数来进行验算。

  

(2)减法的验算。

247 

  — 

987 

— 

247

  247 

987

  让学生计算,并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算。

教师板书出验算的竖式(如上右),让学生说一说每种验算方法应用了什么知识。

  然后教师指出:

验算减法,可以用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用算出的差和减数相加,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或者从被减数里减去算出的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都可以用来验算减法。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二的第5—6题。

  1.第5题,笔算时要求计算正确,并注意迅速;

用珠算验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好个位,验算的方法有些题可以由教师适当指定一种,其它的题由学生自己任意选用。

  2.第6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的a+b表示两个数的和。

学生填完后,先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让还生观察:

每组数同第一组比较,哪个数变化了?

加数变化后,和是怎么变化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步知道“1”可以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

  2.填空.

  是9个() 

是()个()

  是3个() 

  3.口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3,一块布长米,用去米,还剩多少米?

  

(2)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题意.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米就是9个米,米就是6个米.

  从9个米减去6个米,剩下3个米,就是米.

  (米)答:

还剩米.

  (5)练习.

  ①做一做

  ()-()=()

  ② 

=(口述算理)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计算1-.

  

(2)演示动画“分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可以分成8个,就是从8个减去3个,剩5个,就是.

  (板书:

  (4)反馈练习.

  ②口述算理

  三、巩固练习.

  1.口算.

+

  2.讲桌宽米,长比宽多米.讲桌长多少米?

  3.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还剩几分之几没有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减法,同分母分数减法有什么规律?

  五、课后作业.

  1.- 

-- 

  - 

  2.1- 

1- 

1-1-

  3.两棵小树,第一棵高米,第二棵高米.哪一棵高?

高出多少米?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套圈游戏

  游戏目的

  帮助学生提高简单分数加法的口算能力及动手操作的稳定性.

  游戏准备

  1.用铁丝制成直径为15厘米的圆圈10个.

  2.用硬纸板画成不同形状的小动物四种(小猫、小鸡、小鹿、小猴),剪下来用铁丝支撑好.

  游戏过程

  1.分组,每3位学生为一组.

  2.在地上画一条直线,将用铁丝撑好的4个动物模型放在离直线3米远的地方.

  3.学生依次站在直线后面向小动物投掷铁圈,每人投10个.

  4.一个学生投完,便按以下方法计分,算出自己的得分总数:

套中小猫,每个圈得分;

套中小鸡,每个得分;

套中小鹿,每个圈得分;

套中小猴,每个圈得1分;

同组其余学生验算,得分高者胜.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

(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

(找出关键词:

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

读完后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

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

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

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

”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

”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

(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

(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

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

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

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

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

(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

五岁。

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

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

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什么时间埋的?

怎么埋的?

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

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

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

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

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

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

学生接读: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

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

“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挖的结果怎样?

“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

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

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

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

是敌人挖走了吗?

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

“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

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

他是怎么思考的?

“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

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

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

      问:

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

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

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

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

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

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

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

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