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2240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8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陆军讲武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式长廊,法式廊柱,两者合璧堪称完美;

尤其那墙,一看见就会使人想到“最是橙黄”。

那“最是橙黄”是寓意着崇高尊贵?

民主自由?

人间朝霞?

天国晨曦?

还是兼而有之?

历史从没给出过答案,也永远不会有答案了。

这里几个月前迎接过辛亥革命百年庆典,建筑大门却没有刻意修饰,它斑驳而锈旧,使人一来到门口,就感受着一股血火交织的历史烟云扑面而来。

  这栋建筑就是云南陆军讲武堂。

它是我妻子外公、民国云南省代主席、民国上将胡瑛的母校。

它被称做“民国的将校摇篮”。

这里走出了朱德和叶剑英两个解放军元帅,缅邦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吴奈温,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崔庸健,韩国首任总理李范奭。

还有12个省长,43位上将,133位中将和141位少将。

朱德在他的《辛亥革命回忆》中,把云南陆军讲武堂比喻为“革命熔炉”。

讲武堂毕业生是辛亥革命云南重九起义军的核心力量,以讲武堂毕业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抗日战争中战绩辉煌。

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

但人们仍习惯称它为云南陆军讲武堂。

  我曾在昆明工作了12年,翠湖是我每年都要去几次的地方。

那里留下了我的青春脚步和无法忘却的记忆:

一月观鸥,四月赏柳;

长堤漫步,湖心泛舟;

朋友聚会,同学叙旧……但记忆里唯独没有陆军讲武堂。

因为那时的讲武堂不是现在的模样。

1980年,云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决定利用讲武堂旧址建设昆明市青少年宫。

后任昆明日报社总编辑的孙学敏作为筹备组工作人员,被派进入讲武堂对其财产、房产、住户情况以及房屋的损坏情况进行调查。

孙学敏后来著文对当时的讲武堂做了如下描述:

  “讲武堂主体建筑四合院,当时无论东楼、北楼、西楼、南楼,共住了上百户人家。

全部烧蜂窝煤。

下午的时候,家家户户各自为政,生火做饭,浓烟滚滚,活像一个大厨房。

私接的电线密如蛛网,有的已严重老化。

当时在讲武堂的内操场,共有南北向四幢仓库。

仓库里边堆满了各种扫把、铲子、碗、盘子、罐子、绳子、箱子。

拉货的大车从门洞里出出进进,仓库的所有者是日杂公司、供销社、农展馆等,这里成为全省各种物资堆积和分流的集散地。

  历史即使暂时被忘却,也无法磨灭。

1983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9年讲武堂建成百年庆典之际,正式挂牌成为历史博物馆。

拂去历史尘埃后几经修复,云南陆军讲武堂展露出我现在所看到的模样。

但是其面积比过去却大大缩小了。

它原来的地域非常宽广,面积有七万多平方米,是现有面积的约两倍。

现今昆明面积恐怕比清末扩大几倍了。

把现在的昆明市缩小几倍,再把现在的讲武堂扩大两倍,绘在一张地图上,你会知道当年的云南讲武堂是何等寥廓!

  二

  朱德当年是怎么考入讲武堂的呢?

1909年,时叫朱建德的朱德离开四川仪陇家乡,与其好友敬容,经过70多天的长途跋涉,来到昆明投考云南陆军讲武堂,以寻找救国的道路。

敬容在考试之前跟在昆明的亲戚见了面,得知云南陆军讲武堂只招云南籍学生,自己报考填了云南籍却忘告知朱德。

尽管成绩不如朱德,敬容被录取了,朱德却榜上无名。

又过两三周,讲武堂因急需人才进行第二次补招。

朱德看见消息,吸取了教训,选了一个没人报的地方---“云南临安府蒙自县”,并改名“朱德”。

报到那一天,因口音问题被点名者发现了。

这时,来了个长官模样的人,将其上下打量了一番,一声“交由我处理”带走了朱德。

听闻朱德一番祖籍云南,现在四川仪陇的说法,告诉他“珍惜机会、好好学习”,便留下了他。

此人就是当时讲武堂的监督,后来的总办(校长)李根源。

当时,他正在为同盟会物色优秀人才,机敏的朱德正是他需要的。

  在昆明陆军讲武堂的展览馆内至今仍收藏着一本毕业证,这本毕业证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讲武堂收藏的唯一一本毕业证书,这就是叶剑英的毕业证。

  广东客家人叶剑英怎么会到昆明读军校呢?

原来,1916年,孙中山为贮备将来征战天下的人才,捎信给唐继尧建议:

打破云南陆军讲武堂主要招收云南人的陋规,到南洋招募华侨学员,最好同时招收越南、朝鲜学员。

唐继尧立即派特派员陈觉民到马来亚怡堡一带宣慰华侨,招募学兵。

当时,为了谋生,叶剑英(时叫叶宜伟)到马来西亚投奔他的伯父。

华侨子弟报名参加考试的有六七十人,叶剑英顺利地通过考试,成为讲武堂12期学员。

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叶剑英十分兴奋。

他在给弟弟道英的信中,满怀激情地写道:

“当今天下混乱,乃英雄吐气之时。

有胆识、有军事技能者为前驱,有文才、有谋略者为后盾。

”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由原来的“叶宜伟”改为“叶剑英”。

讲武堂有个日本教官,精于劈刀技术,他自认为全校无敌。

叶剑英邀日本教官比武,经过激烈的较量,终于击败了日本教官。

  1948年8月大韩民国政府在成立文告中对88位大韩民国建国勋章受赏者申谢,唐继尧是其中少有的外国人之一。

从没到过韩国的唐继尧怎么会获得韩国建国勋章?

2005年韩国MBC电视台记者道破秘密:

“民国初期曾有一批韩国军人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接受训练,其中一人后来成为韩国军队的缔造者和韩国首任总理,他的名字叫李范奭。

”李范奭1916年秋入学云南陆军讲武堂,时唐继尧任云南督军兼省长,而胡瑛已从讲武堂毕业5年,当上了黔军团长。

  人们只知道黄埔军校大门彩楼原挂有一副对联:

至于黄埔军校4大兵科主要教官均来自云南陆军讲武堂,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也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教官李烈钧极力推荐,就更少有人知道了。

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时特别邀请云南陆军讲武堂协助办学。

原因一是经过辛亥革命和护国首义及靖国护法战争,民主革命思想和以爱国主义为宗旨的“讲武精神”,已成为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风;

二是作为当时一所最进步、最新式的军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已经开办了15年,并在四川、贵州、广东等地多处设立了分校,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教官;

三是这所军校师生指挥的滇军,两进广东,在讨伐陈炯明、消灭龙济光等广东军阀和地方封建势力的战斗中,在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拱卫军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如张开儒、方声涛、范石生等,坚决拥护共和。

其中张开儒、方声涛分别被任命为广东革命军政府的陆军总长和广州卫戍司令,更是给孙中山留下了“极佳印象”。

黄埔军校从云南陆军讲武堂引入教官,沿用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关于入学必须接受的“养成教育”,在机构设置、精神教育和管理、训练等各个方面也都吸取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很多有益的做法。

蔡锷当年为云南陆军讲武堂所撰写的《曾(国藩)胡(林翼)治兵语录》,也被引入到黄埔军校的教学之中,教官和学员人手一册。

[page]

  三

  中国边陲的昆明,为何会办起如此恢弘的陆军讲武堂?

它与清末新军有关。

  甲午战后,清廷痛感八旗绿营不可救药,防军练军也不堪重用,打破原有的窠臼,仿照西法编练“新军”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1894年底,前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受膺重命,在天津新农镇练就新军10营,号“定武军”。

正当胡燏棻要大展拳脚之时,清廷却将之调任津卢铁路督办,改由袁世凯接办。

袁上任后将“定武军”改名“新建陆军”。

计划在全国编36镇(相当于师)。

至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实际只勉强练成陆军14镇以及18个混成协(相当于旅),外加禁卫军2协。

由于云南地处边陲,介于当时英、法两国侵略势力之间,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清朝统治者就把第一批“新军”建立在云南。

云南新军编制为第十九镇(辖第37、第38协),官兵总计为10900人。

这就是滇军前身。

清朝云南驻军在编练新军之前,不同时期称绿营、练勇、防军、巡防队,是朝廷的经制之师。

云南在编练新军同时,全省巡防队也改为营制,共62个营。

第19镇与云南巡防营官兵总计约3.5万人。

有了兵就需要军官,1908年,护理云贵总督兼云南藩台沈秉堃向清廷奏准,筹办云南陆军讲武堂。

  包括胡瑛在内的一些云南讲武堂学员是云南优级师范学堂毕业生。

清末创办的优级师范学堂相当于现在的本科师范院校,其毕业生可以以举人的资格录用做官当吏,至少也可做中学教师。

为何还要从军呢?

这要从清末的社会阶层体系嬗变和流动谈起。

  传统中国社会是“士、农、工、商”的四民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中,“士”居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兵则连居其列的资格也够不上。

对于士大夫而言,如果触怒皇权,那么除死刑外,最严厉的惩罚就是“充军”。

可是在清末,传统社会阶层体系逐渐发生嬗变和多元的流动。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尚武救国”成为共识,从军成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年轻人新的选择。

另外,袁世凯规定士兵粗通文意者,口粮照头目例,那就是起薪5两白银。

如果可以做到了步兵营文案,月薪可以达到22两白银。

李宗仁回忆当时桂林的物价,一碗叉烧面不过十文,而一两白银至少可兑换制钱一千四五百文。

据李宗仁回忆,仅建立一年的广西陆军小学堂系官费学堂,学费全免,学生膳食、服装、靴鞋、书籍、文具等均为免费,每月尚有津贴零用。

上述原因导致清末知识分子从军热。

官宦子弟、学人士子以从军为“进身之途”,商家贾人也“弃贾从军,以酬平生之志。

”作为传统社会精英和四民之首的“士”,也开始向“兵”阶层流动。

这种流动打破了“士、农、工、商”的四民传统社会阶层划分形式和“兵民分治”的传统社会阶层结构模式。

军人角色开始由社会边缘走向中心。

  对这种嬗变和流动,当时的学者多给予肯定。

严复提出“兵农工商”作为国家社会的基本组织构成。

梁启超主张近代社会结构应有兵一席之地。

他根据近代西方社会的角色架构得出结论:

“凡国之民都为五等,曰士,曰农,曰工,曰商,曰兵。

”文笔一向清雅的周作人也在《绍兴公报》上发文专论“军人之尊贵”。

蒋梦麟在回忆录《西潮》中则有更深刻的记述。

原来他是看不起军人的:

  “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一旦受军阀控制,必定要形成割据的局面,晚唐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教训。

俗语说: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因此大家都瞧不起军人。

我们有个牢不可破的观念,认为当兵的都是坏人。

可鄙可怕而且可憎。

  但清末蒋梦麟笔锋急转:

  “最要紧的是救中国--北方由陆路来的和东南由海道来的强敌都得应付。

那么,怎么办?

赶快建立一支装备现代武器的现代化军队吧!

士兵必须训练有素,而且精忠报国。

我们怎么可以瞧不起军人呢?

他们是保卫国土的英雄,是中国的救星,有了他们,中国才可以免受西方列强的分割。

鄙视他们,千万不可以---我们必须提高军人的地位,尊敬他们,甚至崇拜他们。

不然谁又肯当兵?

  史料对清末的从军热做了详细记载:

  1896年张之洞在鄂开设武备学堂,学员“专选文武举贡生员及文监生、文武候补、候选员弁,以及官绅世家子弟之有志向学者”,学生以一百二十名为额。

招生消息公布半月后,学生兹计陆续报名投考为数已计四千。

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讲述到1907年他投考广西陆军小学堂。

报考者千余人,录取却只有一百四十人。

发榜后,李宗仁为第131名,但其在入学日竟因迟到十分钟而被校方取消资格。

次年,李宗仁再次投考,这次录取名额不变而考生增至三千余人,竞争更加激烈。

这一次,李宗仁名列前茅,由此也开启了一代名将的从戎生涯。

蒋介石投考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时,浙江的名额是4O名,但其中28名已经规定由浙江武备学堂、随营学堂及弁目学堂保送,只剩下12名可以公开招考,然而报考者却有1700多名。

  四

  “风潮滚滚,感觉那黄狮一梦醒;

同胞四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

神州大陆奇男子,携手去从军。

凭着团结力,旋转新乾坤!

哪怕它欧风美雨,来势颇凶狠!

练铁肩担重担,壮哉中国民!

中华男儿,要凭那双手撑苍穹。

睡狮昨天,醒狮今日,一夫振臂万夫雄!

长江大河,翘首昆仑风虎云龙,泱泱大国气多宏!

黄帝之裔天骄子,红日正当中!

  这是李根源亲自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写的《校歌》。

云南陆军讲武堂先后有过2l位总办(校长),其中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是李根源。

留学日本的李根源是同盟会成立首次开会的37个签名人之一。

  对李根源,蒋介石、李宗仁、何应钦等称他为“国老”,黎元洪视其为现代“王猛、谢安”,郭沫若敬称他为“天下第一大老”,周恩来称他为“同行”。

1963年春节,周恩来总理来举行春节招待会,邀请在北京的70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出席。

李根源坐了首席,同桌的有刘少奇、陈毅等,周恩来在祝酒词中说道:

“今天在这里,在座的还有两位‘总理’,一位是印老(李根源字印泉),一位是翁老(翁文灏),所以我算是后生了……”。

李根源的“总理”其实只做过一天。

那天是1923年6月12日。

当时,直系军阀曹锟指使其党羽采用各种手段对黎元洪“逼宫”。

黎元洪于6月12日下午下令准张绍曾辞职,由李根源代理国务总理。

黎元洪的命令已经盖了印,照理说已经生效。

但是,直系军阀控制的印铸局没有把命令发出去。

13日黎元洪离开北京南下,车到天津为直隶省长王承斌扣留。

黎元洪被迫交出了总统印信,并签署了辞职声明[18]。

李根源还做过蔡锷大汉军政府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北洋政府农商总长。

  做过那么多大官,李根源对中国最大的贡献却是在他所任的最小的职务---云南讲武堂总办任上。

1909年李根源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前夕,忽然收到当时护理云贵总督沈秉堃的电报,希望他回国以后,立即回到云南,将委以重任。

1909年8月29日,李根源回到昆明,第二天晚上就被委任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相当于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步兵科教官,负责筹措学校的开办事宜。

他为讲武堂选择校址,建筑校舍,设计规章,制定科目,招生开学。

他大量聘用具有日本陆军士官毕业生资格的同盟会员及具有革命思想的人土到校任教。

全校教官41人,同盟会员有17人,革命分子11人,倾向革命者8人。

早期教官中,张开儒、唐继尧、罗佩金、顾品珍、李烈钧等同盟会员,后来成为辛亥革命云南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核心领导人物。

  李根源搬用了日本的尚武精神教育。

学校的制度和作风完全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李根源亲自制定了“坚忍刻苦”的校训。

“坚忍刻苦”充分表现在云南讲武堂的操场上。

  “保定的讲堂、云南的操场、黄埔的战场”之说被广为传扬。

所谓“云南的操场”,是盛赞云南讲武堂的操场大,可容数万人之众。

也是赞扬云南讲武堂的操场训练的艰苦严格程度在三所军校中首屈一指。

  云南讲武堂操练春天雨淋身,夏天汗泡衣,秋天狂风刺脸,冬天冰雪凉骨。

在操场上的训练,层层节制,绝对服从。

要求姿势端正,动作敏捷,每个动作必须做到纯熟,与书本上要完全一致。

队列教练,步法不论横看纵看都在一线上。

左右转弯时,决不允许参差不齐,每个排面也都在一条线上。

在被训者列队正步或跑步前进中,如果没有命令,前边不论碰到什么障碍,都不能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更不能停止前进。

当时有的学员因承受不了这种残酷训练而自杀。

学员们每次训练完,一蹲下去就很难站起来。

所以在讲武堂厕所里茅坑的前面打一根木桩,学生上厕所时用手拉着那根木桩防止跌倒。

“拉屎搬桩”成了成了云南讲武堂的一个成语。

韩国总理李范奭曾说:

“云南陆军讲武堂实行的可以说是一种‘军国主义’的教育,也叫‘逆行教育’。

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非人道主义’的野蛮教育”。

他回忆了这样一件事:

  “我们的学校十分重视对军人的人格、自尊心、名誉、信誉的教育,学员有时想买吃的都不敢去买。

有个星期日,我到饼屋买了点饼干,吃剩的一点我就把它放在靴筒里,进学校大门时被卫队长检查出来。

队长姓梁,空军出身,个子不高却很威严,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学生们都怕他,撞在他手上我有点担心。

当天晚饭时,梁队长把三个凳子摞起来,让我站在上面以立正的姿势把没收的饼干全吃掉,一个渣也不许掉。

没办法我一口一口吃,窘得全身是汗。

  处在这种严酷的学习环境中,李范奭感叹:

“训练没几天,你就会变成另一个人”,“想回去的心都有”。

  李根源还在课堂上,在野外实习中,特别是在给学生训话时,用种种暗示、影射、举例、隐喻等来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他给学生们讲述明初将领沐英驱逐元朝在云南统治势力的事迹,并在讲武堂西南角建“思沐小墅”。

他带学生拜薛尔望墓,并对学生说:

“可惜薛尔望是一个文弱书生,不然,我们中国就不会这样。

”公元1661年,吴三桂率领清兵追击南明永历帝,永历帝从昆明败走缅甸。

昆明书生薛尔望看到南明大势已去,叹息曰:

“不能背城战,君臣同死社稷,故欲走蛮邦以苟活,重可羞耶!

”“吾不惜以七尺躯为天下明大义。

”就携妻儿媳孙侍女投潭殉节,后人称之为忠义之士,为其立墓纪念。

  我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展室二楼,这里展出了李根源率讲武堂师生悲愤滇越铁路通车的场景模型。

因工业革命而暴发起来的西方诸国,从19世纪中叶便纷纷伸手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修建铁路从而获得铁路经营权是其重要方式。

滇越铁路是法国于1903—1910年修建。

当那尖叫着的“黑色怪物”,在隆隆的振动中驶进古城昆明时,身着长袍马褂、拖着长辫从没见过火车的围观者,被吓得四处逃散,有的惊呼,这怪物坏了老祖宗的风水;

有的惊恐,这庞然大物怕是要吃人肉喝人血吧?

更多的人则担心,马帮怕从此断了生路。

恐惧和仇恨汇成一股抗议的潮流。

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生们,则为着这“丧权辱国之耻”,朝天鸣枪,发泄胸中的悲愤。

  1910年4月1日,“云南府”车站(后改为昆明南站)举行滇越铁路全线通车典礼。

早上,胡瑛等讲武堂全体学员在操场集合。

李根源登台讲话:

“法国今天将滇越铁路修抵昆明,我们国家不惟修不起铁路,甚至将国家主权拱手送给外国人。

我等军人,有守土之责,大家应努力学习,将来誓必雪此耻辱,今天放假一天,作为纪念,希望大家牢牢记住今天,放假后都到火车站去观看通车典礼。

”并向学员们讲述列强侵略中国的情况,以及清朝政府没落、国家积弱不振的原因,讲到动情之处声泪俱下,师生齐哭。

演讲完毕,李根源带领学员高唱《云南男儿》歌:

“勉哉云南男儿,汽笛一声,金碧变色,大好河山谁是主?

倒挽狂浪中流砥柱,好男儿,磨砺以须,兴亡责,共相负……”大家高呼口号,到“云南府”车站示威抗议。

  面对这个场景模型,我想到另一个与李根源同时代的云南名人---云南民间称为“独一无二的状元”的袁嘉谷。

1903年,清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惟一一次废除科举后的经济特科考试。

它不以八股见长,而是以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方策为主。

此次应考的有已经获得状元身份的人。

在全国应试的306人中,袁嘉谷得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

消息传到云南,昆明人将拓东路上的聚魁楼改名为状元楼。

  对于各种非议滇越铁路说法,袁嘉谷旗帜鲜明,题诗应对:

“新生事物多折难,说三道四两极反。

云滇谁说无前路,列车尽头现曙光。

”1912年,袁嘉谷举家返乡云南石屏,再次乘坐滇越铁路火车,又作诗一首:

“满腹惆怅返南滇,铁骑过处化云烟。

千山万壑瞬息过,去时来时两人间。

”袁嘉谷赞赏滇越铁路,是因为它为云南和毗邻云南的中国西南各省提供了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将之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滇越铁路通车前,云南不但没有其他铁路,就连公路也极少。

境内虽有几条大江,但都水流湍急,不通舟揖。

交通运输全靠人力步行,骡马驮运,人挑肩背。

滇越铁路列车的鸣笛,吹响了云南奔赴近代社会的号角,云南行进的步履,随着火车轮子的速度运转,进人了一个新的时空。

正如滇越铁路通车典礼上,云贵总督李经羲所言:

“耳畔才闻汽笛鸣,列车已出千里路。

”滇越铁路通车后,昆明运往内地和香港的货物,由过去马帮、水运需两个月行程,一下缩短为一周。

云南个旧的大锡,在国际市场交易一跃而居第五位;

云南的农副产品如大米、红糖、茶叶、火腿等大量运销省外国外,西方的香水、肥皂、煤油、玻璃、农业机械和成套设备由此运进云南。

当李根源悲哭滇越铁路时,他自己也没想到,正是他率领学员示威抗议的火车“汽笛一声”在中国大西南打开又一扇国门,给云南黄土高原运来西方“蓝色文明”,催响了辛亥革命云南重九起义的枪声,加速了清末云南总督府的垮台。

“金碧变色”则是“民国取代清朝”。

  五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年)9月28日(农历8月15日),云南讲武堂开学,开设了甲、乙、丙三班。

甲班66人,来自新军第19镇的在职军官,称作第一期。

乙班61人,来自云南各巡防营在职军官,称作第二期。

甲、乙班都是训练现役军官的培训班,学期只一年。

丙班130人,招收16岁至22岁的具有中等文化以上的学生,学期三年,称作第三期。

开学不久,丙班补录10人。

1910年初,第19镇随营学堂200个学生并入丙班,云南两级师范学堂毕业生27人编为丙班附班。

丙班学生达367人。

另外从丙班学生中成绩特优者经考试选入特别班,特授学术。

先为督练处提调参与讲武堂的筹备工作,学校建成后兼任该校教宫的李鸿祥在《云南辛亥革命回忆录》有记述:

  “开学后两三个月,有云南优级师范毕业生杨蓁、胡瑛、李应恒(注:

李雁宾)等六人廪教练处,请求投靠讲武堂,李根源准许寸性奇入学,我援例拟批准许六人报考,并介绍在第七十三标担任临时司书的范石生,也同六人一齐考入讲武堂。

庚戌年(1910),随营学堂学生二百人并入丙班,并由丙班及随营学生中选拔优秀者三十人左右(注:

实为27人)编为特别班。

杨蓁、范石生、李应恒、胡瑛等俱选入特别班,辛亥年(1911)八月,均以优等毕业”。

  胡瑛子女告诉我,胡瑛是以第一名成绩被选拔进特别班。

由于特别班二十七人难以编队,遂再由丙班中择优补充为百人,朱德、朱培德、马鉁等人就被提升入特别班。

丙班学员367人中,走出解放军元帅1人,民国上将10人,民国中将23人,民国少将24人。

将帅比例高达15.8%。

  史料没有胡瑛在讲武堂的学习记录。

我只能循着从他留下的《璞翁戎草》之泉流,去溯觅他当时的情怀。

  入讲武堂前胡瑛写下《优师结业将有尚武之举,东邀同窗》,借用刘琨“枕戈待旦”,祖逖“中流击辑”的典故,抒发“尚武救国”之志:

  欧风美雨势凶狠,莽莽神州气运亨。

  莫等白头悲老大,国家兴盛系群英。

  枕戈待旦钦刘子,击辑渡江效祖生。

  矢志请缨君愿否?

事功当令世人惊。

  1909年秋,刚入云南讲武堂的胡瑛,和同学秋游昆明北郊黑龙潭。

他触景生情,写下《己丑秋日偕友游黑龙潭二绝》:

  “唐梅宋柏世蜚声,抚世思时莫论文。

  若使成龙潭内蕴,定兴云雨润苍生。

  “铁砚磨穿百炼思,天予大任几人知。

  补天救国光明志,只在血花剑果时。

  “若使成龙潭内蕴,定兴云雨润苍生”,其诗情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