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4585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不懈拼搏实现新的跨越中国共产党江苏工业学院Word格式.docx

XX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获准建立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在上述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党委的工作表现出了系统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广大干部职工体现了服从大局、支持改革、齐心协力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风貌,顺利平稳地完成了重要体制转换和两校的合并与融合,为形成鲜明的工科特色、多科性协调发展态势,为未来进一步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科学规划

  校党委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运行规律,仔细分析了不同时期我校所处的条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理清思路,制定适合我校特定情况的发展战略。

1994年,学校党代会提出了我校发展的明确目标;

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科学定位,研究制订了“九五”和“十五”发展纲要;

XX年,学校党委制定了《江苏工业学院XX-XX年年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带领师生员工用五年时间建成大学的奋斗纲领。

这些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了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格局和总体框架,为我校战胜各种艰难、实现重大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3)规模迅速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效益初步显现

  十年来,我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从XX多人增加到近9000人;

本科专业由13个增加到35个;

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

成人教育不断发展,办学效益有较大提高。

基本建设进展顺利,共建成教学、实验、生活、办公用房11万平方米,房屋总建筑面积达24万多平方米;

新增校园面积1000亩,开辟了武进新校区,使学校总面积达到1500亩;

逐年加大仪器设备的投入,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5000多万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XX年,开办了民办怀德学院,将公办的优势和民办的活力融为一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学校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的同时,教职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支持下,我校在同类高校中较早推行了住房货币化改革,货币化改革以来,学校累计发放金额超过3000万元,大大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4)学科建设取得突破,学术地位显著提高

  学校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进学科建设。

目前,学校的35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理、文、经、管、法六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现有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特色专业的建设点;

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5个硕士点。

形成了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和材料学等三个特色较为鲜明的优势学科群体。

教师在SCI、EI和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发表的论文逐年增加,学术榜地位进入全国高校前200名。

近年来,我校的科技学术综合实力稳定在全省105所高校的前14至18名。

  (5)教学工作取得成效,教学质量保持稳定

  十年来,我校始终把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围绕育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推行学分制、现代化教学、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修订专业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我们进一步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对教学状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质量指标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加强专业建设,启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

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先后获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原化工部和中石化集团公司立项研究课题10多项,积极开展校内的高教研究;

建成省部级优秀课程14门。

顺利通过省教育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验收。

近年来,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校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严格学籍制度,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省大学生大学物理竞赛等项目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大学生考研率及录取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

  (6)科学研究再上台阶,科研优势日益显现

  十年来,我校累计承担的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14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4项及中石化集团公司项目47项。

全校科研经费迅速递增。

1994年,全校科研累计到款60.04万元;

XX年,超过了1350万元。

一批科研成果通过项目技术鉴定,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30多项,国家专利40多项。

  (7)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学校制定并逐步实施以定编定岗为基础的岗位聘任制改革方案和校内津贴管理办法,进一步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推行了雇员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开展“增收节支、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经过多年的努力,二级管理改革全面推进。

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产业集团公司,建立了甲乙方关系。

通过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校内后勤服务,不断提升我校后勤产业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XX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规范分离合格评估验收。

目前,后勤产业集团公司正按照“一体两翼”的战略,努力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造血能力。

在立足校内服务的同时,主动抢占常州高校的后勤服务市场。

顺利推进了医保改革和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学校财政的负担。

  (8)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坚持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并带动全校的理论学习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目前全校有15个党总支、71个基层党支部,教工党员近500人,学生党员600多人。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

“三讲”集中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的自觉性。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路,在高校中我校党委较早地对干部任免采用票决制,制定并实施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执行中层干部聘任制、任期制、责任制和干部考核制度,坚持干部聘任上岗、试用期考核、合格正式任命的做法。

XX年,进行了党政机构改革,开展了新一轮的干部调整,促进了机关与系部干部的双向交流,推进了干部的年轻化,激发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

开展了对建党积极分子、中层干部的培训,做好在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知识分子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

坚持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教育,建立了党风廉政责任网络,切实做好效能监察工作。

  (9)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1995年,我校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评估,以党风带校风、学风和教风的特色做法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XX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

199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高校党委工作评估。

学校受到国家、省、市表彰1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军民共建、志愿者活动等方面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连续多年保持了省级先进和常州市标兵单位称号。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宣传舆论工作,加强“两课”建设,评选“十佳师德标兵”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创建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提出教职工“人的工作”规范,这些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思想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

把教育和管理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国、省、市的科技、学术、文化、艺术活动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

重视稳定工作,加强综合治理和安全工作,保证了学校良好的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

通过建校20周年、25周年庆典活动,增强了全校教职工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增进了学校与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10)统战群团工作整体推进,学校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党委重视统战工作,积极发挥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知识分子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校党委领导定期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并建立了联系制度。

我校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了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得到加强。

发挥其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

加强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团的思想建设常抓不懈,组织建设求实创新,实践创新教育成绩显著,第二课堂活动蓬勃开展,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在维护学生正当利益、沟通民主渠道、促进学校稳定发展、繁荣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高度重视离退休工作,定期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学校建设与发展情况,向他们征询学校改革的意见,并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关心老同志生活,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育。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校过去十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江苏省委、省政府、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离退休老同志为学校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离不开全校共产党员、广大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和忘我奉献。

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给予我们正确领导、关怀支持的上级党委和政府,向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功不可没的历届领导班子的成员和所有离退休老同志,向积极投身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校共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2、存在的不足

  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引人深思的教训。

尤其是受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的违纪事件影响而出现的学校发展受阻、教职工情绪波动的不利局面,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

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为这十年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

  

(1)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尚有不足,某些工作在实施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被动现象。

团结与协调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少数干部出现急功近利、为群众和基层服务的意识较弱等问题。

  

(2)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我校的学术氛围和学科建设水平虽在常州高校中有较强的优势,但与省内外的许多兄弟院校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我们同办学层次相对较低的院校比物质待遇、比福利的习惯较多,同办学实力强的兄弟院校比学术水平、比科研成果、比教学改革的氛围较少,这不利于我校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

  (3)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整个教职工队伍中非教师人员的比例偏高;

面对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教师数量不足;

从总体上讲,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层次偏低,科研和教学改革的能力还不够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明显偏少。

  (4)危机感不够强。

在干部、群众中存在着依赖政府办学的心理,对当前高校竞争激烈、可利用资源有限、发展机遇稍纵即逝的局面认识不够清醒,危机感不强,对新的创业阶段必须经历的艰苦奋斗在思想上准备不足。

  (5)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不足。

面临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形势,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尚不充分,上下左右的沟通不够,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缺乏足够的酝酿与发动,对发展的总体测算与策划有所滞后,在基本建设的立项、设计与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被动现象,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出现一些上下脱节的现象。

  3、十年实践的基本经验

  十年里,我们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结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主要有:

  

(1)团结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学校发展的实践再三证明,校内的团结尤其是校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是学校事业成功的前提。

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形成并实施正确的工作思路的基础,也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团结爱校精神的引导;

而全校团结一致,则士气得到鼓舞,前景变得光明,学校的事业也就有了不断推进的强大动力。

因此,我们必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团结。

  

(2)发展是硬道理,机遇是大财富。

每一次发展都使学校增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实力,而发展机遇的丧失则造成人心涣散、矛盾丛生的被动局面。

当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清醒地意识到发展的重要和发展机遇的宝贵,争夺发展机遇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抓住一切有利的机遇,以敢于克服各种困难的执着态度和不懈拼搏谋求发展。

  (3)改革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我们哪方面的改革比其他高校更深入,哪方面就赢得更大的主动权和发展空间;

反之,改革滞后的地方,也总是成为我们工作被动、矛盾较多的地方。

当前的矛盾、问题、困难和阻力,绝大多数是旧的体制遗留下来的。

对旧体制、旧机制和旧习惯的改革,是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保持稳定的最大保障。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长期、深入地进行改革的思想,大胆改革,在改革中建立起一整套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办学规范来。

  (4)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

实践证明,我校严谨的办学态度、较强的质量意识和许多教师以科研水平支撑教学质量的事实,是我们这所办学历史不太长的高校能够取得今天的地位的根本原因。

许多用人单位赞扬我校毕业生踏实肯干的精神,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校较好的教学质量。

面临新一轮的高校竞争,教育质量将是决定高校命运的首要因素。

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大力加强科研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5)以人为本,搞好队伍建设是顺利发展的关键。

我校之所以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设发展并且不断克服困难、战胜波折、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正是因为我校干部队伍和教职工队伍素质好、能战斗。

新的跨越式发展,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

为此,我们必须以人为本,把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教职工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全力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6)责任心是胜利的保障。

从上述所有经验中,我们可以归结出一个关键,那就是高度的责任心。

要团结,就必须有互相宽容、互相理解和互相补台的责任心;

要发展,就必须有超前策划、抢抓机遇和艰苦奋斗的责任心;

要改革,就必须有不惧批评、敢冒风险和注重方式方法的责任心;

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有严格要求、敢于创新和为学生服务的责任心;

要搞好队伍建设,就必须有以人为本、为教职工服务的责任心。

回顾十年的实践,追溯二十六年的办学经历,可以发现,我们每一个进步中都饱含着干部、群众所付出的责任心,而每一次挫折中都有对学校事业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此,当我们站在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起跑线上时,必须继续保持并且不断增强我们的责任心。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十年成功地实现了我校发展史上的大跨越,其经验是帮助我们面向新的历史阶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宝贵财富。

我们要珍视这些财富,并把它们用到新的历史阶段中,为实现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今后四年的发展战略

  1、对形势的认识与分析

  各位代表、同志们,江苏工业学院的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21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江苏省确立了“两个率先”的战略思路。

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教育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将继续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刚刚在数量上跨入大众化阶段,在质量和结构上还未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相适应。

因此,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将处于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这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局面的形成,国内外高等学校之间的剧烈竞争和高等教育发展资源的相对紧缺,又使我校面临巨大的挑战。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也最具进一步快速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而在这个区域里,常州目前的高等教育实力较弱。

这种格局进一步增大了我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份量,使我们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沉重的责任和庄严的使命。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多样化格局,以及政府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日趋重视,将促使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和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间的比例发生较大的变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将迫使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消费日趋理性化。

这种局面将使目前大量存在的纯教学型、缺乏特色的本科高校越来越面临生存的困难。

我校在全国本科高校中的地位并不算高,若以长期维持目前的办学层次作为我们的目标,那是非常危险的。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发展阶段,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仍具有长期的发展优势。

我校在石化领域中形成的特色,不仅支撑了我们业已赢得的跨越式发展,而且在我校新的跨越式发展中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特色的进一步张扬,是我校在区域竞争中保持并扩大优势的基石,也是我们产生新的生长点、形成新的特色的催化剂。

而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我们稍有放松就会失去这种特色及其带来的优势,而丧失特色则是致命的。

  2、战略指导思想

  今后四年,即从现在到建校三十周年的阶段中,我校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认识客观规律、建立价值取向、进行战略决策的指导,以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的客观趋势和我校的具体情况为决策的依据,实现新的跨越;

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积极提高办学层次,进一步张扬办学特色,实现合理的办学规模。

我校总的办学指导思想是:

立足江苏,服务石化,面向全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3、战略目标和重要战略任务

  我校今后四年努力奋斗的总目标是建成工业大学,成为教学研究型高校;

今后四年中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

  今后四年中主要的具体目标有:

  达到5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10个以上硕士点,使部分优势学科具备申报博士点的条件;

在2~3个学科方向上形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亮点,在3~5个学科方向上形成新的发展后劲;

科研到款额每年超过XX万元,争取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得一批省部级及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使学校在高校学术榜中的排名进一步提前,并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建设一支规模在千人左右、拥有一批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学科带头人、拥有百名教授和百名博士、35岁以下人员中硕士以上学位率达到70%的教师队伍;

培养一批能力强、学历高的管理骨干。

  在校研究生规模超过500人;

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16000人,其中民办本科生在校规模达到6000人以上。

  4、关键战略措施

  今后四年,我们要采取建设校内文化、改革管理工作和经营学校三大战略措施,从文化、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校内文化建设方面,确立并长久坚持我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形成正确指导全校师生员工行为和正确判断是非优劣的主流价值观体系,以此引导校内各方面的规范、习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正确范式,在校内各方面的情绪、风气、精神面貌、工作态度、生活态度上塑造良好的氛围。

  在管理改革方面,深化两级管理模式,下移管理重心,加大二级单位的责、权、利,激发全校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积极推行“人的工作”,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客户导向”的服务方针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强化教代会作用,提升民主党派参与力度,提高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力度。

  经营学校方面,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的同时,更加积极地办好民办本科教育,更加积极地搞好土地、房产、设备和各种无形资产的运营,更加积极地控制并降低办学成本,科学、有效地开展融资活动,为学校的基本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筹集尽可能多的资金。

  三、两大战略任务

  在建设工业大学的进程中,学科建设是龙头,队伍建设是瓶颈。

抓住龙头、突破瓶颈,坚决完成这两项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我校今后四年发展战略的重心。

  1、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以学科点的建设为载体,以研究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涵盖了高校中心工作的所有关键点,因此成为高校的“龙头”工作。

我校的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着学科建设展开、为学科建设服务,真正构成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脉络清晰、分工合理、渗透有效、整体优化的工作体系。

  成功的学科建设应该“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占领学科的制高点,“立地”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从我校以工为主的学科特点看,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校的首要任务。

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方略是在牢牢立地的基础上争取顶天。

为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持我们的办学特色,并以创新来进一步张扬我们的特色,以我们在行业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传统优势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扩张来确立我们的主阵地,并在这些主阵地领域中占领学科制高点,在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彰显我们的社会贡献。

  

(1)学科点建设

  学科点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

今后四年,我校的学科点建设任务包括博士点的筹建、硕士点的积极扩张和本科专业的适当增加与合理调整,以求形成合理的、有竞争力的学科群体系,使各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交叉学科相辅相成。

对此,必须进行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能够有效操作的规划和计划,并且在深化二级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

  硕士点的扩张,是我校今后四年中学科点建设的关键。

硕士点的建设,不仅要整合和使用本科专业的特色与力量,而且要引导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的调整,还要为尽快筹建博士点打基础,同时还要直接承载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直接关联以研究生导师为核心的学科梯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为此,我校今后四年的学科建设规划要以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为核心,辐射到本科专业、博士点的建设,在统一的顶层设计思路的指导下,提出对我校已有的优势学科点的进一步张扬、对已有但尚处薄弱状态的学科点的增强和对新学科点的建设的具体要求,并对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相关要求。

  为了保持学科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不仅要在本科教育管理机构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之间建立起经常化的信息相互交换、思路相互渗透的工作习惯,而且要建立起研究生、本科两个层次的学科点共同建设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

各系(部)要统筹考虑自己职责范围内以及和自己职责范围有关的两类学科点的建设,并建立统一的学科建设责任制。

  

(2)研究基地建设

  学科点是学科建设的载体,而研究基地是学科点的物质基础。

具有一定实力和先进性的研究基地,是科研和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科先进性乃至学科生命力的基本保证。

为此,我们在进行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认真建设若干研究优势明显、技术手段先进、发展潜力大的研究基地。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把其中部分研究基地建成国家级或省级的基地,成为华东乃至全国的亮点,支撑相关的学科在全国问鼎本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