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62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docx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原则,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立足乡村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优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奋力开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与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和各项建设紧密结合,推动各类人才形成合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最终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及乡村组织振兴。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构建覆盖广泛、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涉农人才培养新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

力争到2024年,培养3000名具有高学历的乡村振兴带头人,80名以上创业创新人才,800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建成总量递增、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基本实现乡村实用人才充足、专业人才门类齐全、重点领域人才结构合理。

通过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农技推广、职业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多种途径,为实现科技强国、人才兴国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2.具体目标

2.1发展主导产业,落实实践育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根据乡村振兴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围绕本地主导农业开展人才培养,落实实践育人的理念,力争培养一大批生产经营能力优、科学文化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现代农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链条化,发展乡村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2发展特色专业,助力乡村振兴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

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本地农业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产业,依据专业目录及有关规定设置乡村振兴专业群,主要专业涵盖:

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农业机电、农村电商等,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通过专业群建设,培养一批专业人才,为形成一批特色专业镇(村),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3明确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

遵循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特点和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实施专业学习教育与生产实践实训、技术研发创新一体化培养,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的高质量公共平台,不断探索创新高层次职业农民教育培养模式。

结合生产及市场实际情况,采用学分替换、集中于分散、农忙与农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模式相结合,制订更有针对性、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

2.4打造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必须从根本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培育大批新型农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①农业带头人队伍。

培养3000名具有高学历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转变传统的农业思维模式,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武装农民,实现农产品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使农民成为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农业带头人。

②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加强协同培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特色

产业、新型农机装备等,打造一批省内领先的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③农业专业人才队伍。

实施分类培养,实现“重素厚基、分岗强能”的特色人才培养工你模式。

按岗位课程开在生产链上,围绕农技推广、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建设规划、环境整治等,建设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农村专业化技能人才队伍。

④高素质农民队伍。

创新培育基质,规范管理服务,围绕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物流、电子商务、无人机等,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队伍。

基本实现50岁以下从业人员全员技能培训,并培养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领军人”,为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⑤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乡村振兴师资队伍,不断夯实农业职教服务“三农”根基,鼓励教师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2.5落实立德树人,建立人才基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乡村振兴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以校村合作等模式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利用乡村阵地开展现场教学与实践活动,在教育培训中聚焦乡村热点、提炼三农特色,更好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三、建设职能

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目标是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和技术需求,面向种植及养殖业新技术、科学及工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农村电商及物流技术、农业财务管理技术、乡村宜居宜业环境规划建设技术、乡村各级组织强化健全等重点方向开展人才培养和专题研究工作,建成为一个高标准、专业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服务平台,为政府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政策、措施提供信息、资讯,为培养高质量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提高教学与实训水平,为农业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为农村各级组织、环保环境、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高效服务,为聚合院校、企业、协会、团体力量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全方位支持。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主要建设职能包括:

1开展面向乡村振兴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探索乡村振兴亟需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高效模式和科学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2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升级、工农商结合、城乡融合等方面顶层规划设计,结合对有关纲领性文件的分析研究,为地方政府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参政议政出谋划策、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

3开展面向农业、农村发展的科学或社会领域的专题研究,为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短板、痛点问题提供针对性技术支持;

4继承、延续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结对帮扶机制,加强以组织建设为中心的共建、交流活动,以点带面,为农村组织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5加强与涉农公司企业、协会商会、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成为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的纽带、中枢单位;

6充分利用人才、专业、地域优势和有利条件,在乡村环境保护、宜居宜业乡村建设、文明乡风培育养成等方面积极参与、加大宣传,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保障。

四、建设思路

本项目建设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明确,具体建设思路如下图所示。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思路

1.育人为本为建设基础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涉农专业人才。

2.服务产业为建设目标

以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人才与技术需求为导向,依托现代农业、电子技术、机械制造、财经商贸等优势专业(群),集合紧密对接农业、农村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人才队伍,构建校、企、协深度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转、仓I、用协调融合发展,提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能力,推动农民成才、农业农村转型升级,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

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作出更大贡献。

3.政校企协深度融合为实施战略

长期开展产学研融合发展,在校企协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学院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遴选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更紧密地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企业服务技术创新功能有机结合,促进产科教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训、仓人用于一体,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实体性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4.创新发展为建设导向

在“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强化目标导向,大胆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推行校企共同管理、共建专业、共设基地、共组团队、共享资源、共创成果、共育人才、共担责任,以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科学构建、顺畅运行、高效服务。

五、建设内容

在“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具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1.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建设以联合责任主体、多元主体协同的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协商成立理事会、管委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充分赋予理事会授权下的人权、事权、财权行使职能,建设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

2.建设高水平专业团队

对接特色水果、重要种植、家禽及水产品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建设产业急需的优势特色专业;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共同开展涉农专业建设,共同实施教学改革;全面推行“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模式,深入开展2项以上涉农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与合作单位共同组织开发8门课程和10本专业教材,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在校涉农专业学生规模占比40%以上,行业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占学校专业课总课时的30%以上;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继续坚持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优秀管理人才专职任教的有效路径;设置产业导师岗位,完善涉农产业兼职教师引进与使用机制;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打造高水平涉农专业教学团队;依托合作单位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立涉农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强化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和轮训制度;建设期内,保证50%以上的专任教师到合作单位实践锻炼,来自合作单位的兼职教师占比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30%;

5.校企共建现代化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继续实施学院“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模式,建设校企共同投入、辐射区域、服务涉农专业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综合性、开放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合作单位共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共同开发涉农领域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共

同推进涉农领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服

务支持;

6.建成高质量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产学研服务平台

联合合作单位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产学研服务平台,有效支撑区域重点涉农产业发展,服务地方中小微涉农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建设期内,加强继续教育等方面工作,保证非学历培训到款额文科类、理工类涉农产业学院分别不少于30万元、50万元;横向涉农专业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入帐经费总额不少于100万元。

六、建设计划

项目建设期为三年,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第一阶段建设

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

在原管理模式基础上,通过对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模式深入研究,优化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与培养体系。

技能培训1000人、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1个班。

2.第二阶段建设

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

技能培训1500人、开发3门课程及其教材、订单培养1个班

3.第三阶段建设

2023年6月至2024年11月

技能培训2000人、开发2门以上课程及其教材、共建实习实训

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不少于20万元;横向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入帐经费不少于40万元。

本项目建设计划清晰,周期为三年,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计划

建设阶段

建设时间

建设内容

考核目标

第一阶段

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

在原管理模式基础上,通过对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管理体系及运行机制模式深入研究,优化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与培养体系。

滚动修改《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机制》、《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管理制度》、《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体系管理办法》、《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

第二阶段

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技能培训2500人、开展1+X证书制

度试点、现代学徒制培养1个班;开发3门课程及其教材、订单培养1个

班。

第三阶段

2023年6月至2024年5月

进一步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申报省级工程中心、积极开展校企横向课题研究。

技能培训2000人、开发2门以上课程及其教材、共建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不少于20万元;横向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入帐经费不少于40万元。

第四阶段

2024年6月至2024

年12月

整理产业学院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对产业学院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提交项目验收申请,申请验收

按时按质完成项目验收工作。

七、保障措施

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必须着力建设一整套保障体系,以发展和全局的眼光,统筹组织项目的建设,从而保证项目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目标。

1.政策保障

国家层面有关乡村振兴的文件精神,为做好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申报单位也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提供资金保障,因此可确保本的建设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

2.组织保障

成立“政校行企”联合的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

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以学院院长为组长、农村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学院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行业专家、企业专业能手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茶产业、养鸡产业、金钱龟产业、养猪产业产业、食用菌产业等专班,在“产业学院”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开展产业日常工作,负责总体建设规划、拟定建设任务,编制年度建设计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统筹推进实施,开展建设任务完成质量监测评价等工作。

在国家、省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加强与地方、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的合作,统筹办学资源,协调推进项目建设。

加强顶层设计与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协同服务环境,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坚强支撑,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3.制度保障

乡村振兴学院实行专业群发展模式,各专业群由专业带头人负责,赋予专业带头人最大的人、财、物管理权限,建立激励机制,保障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

完善专业群质量保证体系、质量年度报告和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采取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相结合方式,定期对建设绩效、建设水平、目标实现程度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估分析。

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对重点任务、重要指标及时跟踪分析,实施动态监测。

坚持党对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学院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局牵头推进实施,并做好跟踪、协调、总结工作。

加强宣传,广泛联动。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和宣传平台的作用,广泛宣传农业农村人才工作政策部署,推进农业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各类人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业创新事迹,进一步弘扬农业劳模精神,营造尊重人才、深化改革、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积极联合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公民个人等积极参与乡村人才振兴,凝聚社会各界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乡村人才更好服务。

强化动态跟踪和督查考核。

定期召开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调研座谈,及时掌握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进展,及时解决工作难题,实行动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充实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

4.资金保障

乡村振兴学院共计投入1600万元作为建设专项资金。

其中学院自筹500万元,行业企业支持300万元,申请财政资金800万元。

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严格财政制度,规范资金管理,确保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实施。

设立产业学院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

八、预期成果

1.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构架

依托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政校企行”合作单位共建共管的组织架构,探索管理模式,建设管理制度并有效发挥作用。

2.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

对接区域现代产业,培育建设畜牧兽医、动物医学、园林技术、园艺技术等优势特色专业。

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形成不少于5门课的教学资源库;共同实施教学改革,完成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不少于3项;全面推行“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模式,深入开展1+X证书制度考核试点,成果申报不少于1个1+X证书考核试点工作;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组织开发花卉栽培、宠物医疗等5门以上课程和5种以上教材;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落实现代学徒制、定向人才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在校生规模占比30%以上,行业企业一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授课课时占学校专业课总课时的20%以上。

3.提升高素质人才培训

制定合理的高素质人才培育计划,每年定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培训人数不少于3000人,培训人数的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

4.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期内,20%以上的专任教师到合作单位实践锻炼,来自合作单位的兼职教师占比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20%,依托合作单位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立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坊),全面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和轮训制度。

5.创新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探索“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模式,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共同推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6.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联合合作单位共建省级工程中心1个,有效支撑区域现代农业产业,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建设期内,非学历培训到款额不少于20万元;横向应用技术研发项目入帐经费不少于4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