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523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2)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

3)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

4)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

5)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

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

6)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

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

7)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

8)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

7、“由下而上”:

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由上而下”:

行而上,由抽象理论研究演绎到具体现象的研究方法。

8、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

例:

①“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

②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老*欧米哀尔)的形象—化丑为美。

9、美学研究的对象:

(名/简)

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艺术,并经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其次,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它们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观念形态的东西。

再次,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0、美学为什么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一,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第二,艺术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第三,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第四,经过艺术研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1、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

(2)美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

(3)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美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哲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等具体方法在美学研究中都有用武之地。

1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第二,美的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这就是说,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第三,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

“(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

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

”说明,虽然有美的事物,但当审美主体处在异化的状况下无法欣赏美的东西,审美依赖主体的条件、心境。

异化:

外在客观事物原来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正确力量。

第四,艺术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第五,马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它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如文艺的社会功能问题、文艺的真实性问题等。

13、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

《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把美的本质问题与劳动相联系,也就是人的本质相联系。

从人的本质出发探讨美的本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

第二章美论

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个方面的求解路径: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探求美

1、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因此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书中提出自己的美学理论:

1)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2)美是看上去使人偷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3)美即在恰当的比例,4)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

她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观看的事物,她强调美与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观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观属性。

3、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

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4、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来探求美的合理性、片面性?

合理性:

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

片面性:

①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虽然认为是客观的,但不认为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认为是自然就有的;

②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样的形式也能够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

③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总之,事物的客观属性是美的重要因素,可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是行不通的。

原始民族很少认为花是美的,极少以植物作为描写对象,原因是还没有成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部分,因此不是美感的对象。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1、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

认为美是客观的,精神的,一切美的东西之因此会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

理念是美的本质。

这种美的理念“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2、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认为美是理念。

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的本质在于客观的运动的发展的理念。

在柏拉图那里,美的理念是不变的,在黑格尔这里,理念却按照辩证法的逻辑,在自我的矛盾中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并进行自我创造。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

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

1、英国经验主义派休谟认为,因为外和的秩序和结构“适于使灵魂发生快乐和满意,这就是美的特征。

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

2、美国的马歇尔:

美在于人的感官的快乐3、桑塔耶纳:

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美感就是快感,美的本质和源泉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艺术作品之因此美,是因为它们是性的象征,表现了人们无意识中的性本能的冲动。

贡献:

首次发现了美、审美活动和艺术同人类被压抑的无意识的紧密联系。

5、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

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关系”当成美的本质,当成美之因此为美的根本原因。

她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

她认为“把美归结为对关系的感觉,你就会获得自古以来美的发展史。

”缺点:

她所说的“关系”比较抽象、笼统,始终处于摸索阶段,始终没有讲得十分清楚。

五、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偏颇。

论述:

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1)“美是生活”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学命题,力图纠正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脱离具体生活的偏颇。

这个命题的内涵在于:

美是人们认为最可爱、最可宝贵的东西。

凡是有利于生活的,能够显示生活的就是美的;

反之,凡是不利于生活的,不能显示生活的,就是丑的。

这个命题的意义在于:

把美既不是看成物的属性,也不看成理念的感性显现,而是看作人的生活本身,认为美的属性正是生活的属性,从而首次明确地把生活中的美当成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这对于后来唯物主义美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结论:

“美是生活”的命题虽然浅显易懂,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理由:

①生活包含着多种可能性,有美也有丑,不能说凡是生活都美,从而不能简单说美是生活。

②“美是生活”的讲法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一方面,她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她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

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

如果不是则违反了她的第一句话,如果是又违反她第二句话。

③她还把个人对亲爱的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

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

因此,她虽然正确的从客观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入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生理学相混杂的境地。

(3)总之,“美是生活”不能成为关于美的正确命题。

六、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马史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有一个新的逻辑起点,那就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

七、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英国的布洛在19出版《心理距离》,提出“心理距离说”。

认为人的审美感受的获得同人与现实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有关。

(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现象,人与现实之间产生心理距离而产生美感。

)2、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提出“时间距离”说,认为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时间距离有关。

(由于我们同当代的文艺作品之间缺乏时间距离,利害的联系太密切了,因此,我们很难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2、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几个观点: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

蔡仪出版过一本《新美学》,蔡仪说:

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说法。

朱光潜是怎么区别“物”和“物的形象”的含义的:

“物”指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物的形象”是“物”在人的既定的主观条件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因此已经不纯是自然物,而是夹杂着人的主观成分的物,即已经是社会的物了。

积极性:

正确的指出了“物的形象”和外在的客观事物不能划等号

缺点:

没有把“物的形象”看成是劳动的产物,而认为是一种生产实践。

3、美的可定义性问题:

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追求。

试图彻底否定对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探讨,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可能性,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一方面,美的总是不但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而需要做专门的探讨,因此,美的本质问题和美的可定义性既不应否定也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因此,美的本质问题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能够探讨的。

要在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坚持多层次和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出新的探索。

4、美的观念:

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你认为在美的观念上应实行怎样的变革?

(怎样理解美是一个开发性的系统?

我认为美的观念上应实行一种变革,把美视为开放性的系统。

第一、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静止、孤立等形而上学偏颇,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探索美。

第二、应当把美既不当成物质属性也不看作精神属性,而是视为人与现实形成审美关系的结果,视为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第三、由于从运动变化和多层次的观点探索美,而且把美与现实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因此,美在本质属性就应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认识到美不但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

总之,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因此我们应该在美的观念上实行一种变革,把美视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5、马克思:

“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

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审美感觉的来源,人类审美感觉只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全部历史。

6、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人是“世界的美”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3)美是自由的形象4)美在创造中

第三章美感论

1、美感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

2、18世纪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属于心灵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内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

3、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4、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记忆中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

联想的范围非常广阔,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

(1)接近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

人们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映。

例“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

(2)相似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

例:

霜叶红于二月花

(3)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正确事物的联想,能够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5、论述:

举实例说明对比联想的特征。

(1)对比联想是联想的一种类型,它是指由某一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正确事物的联想,能够强化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2)举例

例1:

陶渊明诗中有“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从万物的“有托”联想到孤立的“无依”,这一“无依”就显得格外触目,各位深切,显示当时诗人个人处境。

例2: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豪门大院内灯红酒绿,院外冻死穷人的对比,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社会的弊端。

例3:

唐代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描写古代一个商人的妻子,商人丈夫与弄潮儿形成对比联想,商人丈夫离别无讯与定时守信的弄潮儿的尖锐对比,揭示了怨妇对丈夫的情谊和怨恨。

(3)以上例子说明,经过对比联想,对立的景物或现象能够交错呈现或结合一体,能够使人对现实生活是的对比关系得到更鲜明更深刻的感受。

6、通感:

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特殊心理现象,指从感觉的整体出发,在诸心理功能统一的基础上,不同感觉之间的感受借助于想象力的作用而相互挪移,各感官相互为用,更换官能的感受领域。

这是一种辅助的心理功能。

(简单说,就是指不同感觉之间的汇通。

“红杏枝头意闹”闹字,很难用视觉和听觉来说明,她们既有视觉印象,又有听觉印象,而且还不限于视、听印象,与触觉、味觉都有关系,体现多种感官的相互汇通,是通感现象。

7、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

(2)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

个性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

可是个性要独立,要自由,而社会却要规范,要限制,这二者的矛盾怎样解决呢?

要经过审美欣赏、审美创造活动来解决。

(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

审美总是不离具体的形象,但要由具体的感性的感知中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审美欣赏的心理活动中,抽象不但与具明性统一在一起,而且融贯在具象性之中,例钱钟书“如水中盐,蜜中花”。

(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的统一

结合实例论述自觉性与非自觉性关系(或试述美感活动的深层心理特征)

①艺术创造和美感欣赏具有两方面特点:

一方面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即受到明确的理性或意识的指引;

另一方面却又常是不自觉的或非自觉的,即是不由自主的,不一定受理性或意识的控制,体现了无意识的特点。

两者之间既是矛盾的又形成高度的统一,因此美感欣赏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

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人的社会实践的复杂性,一方面,人是经过感觉来欣赏美的,而人的感觉又是有意识的,与人的思维能力、理性能力结合在一起,由此而形成了美感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人何时能获得美感,又依赖于主体和和客体的多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是个人的意识无法预测和无法完全控制的,由此而产生了美感的非自觉性。

②例1,宋代词人张孝祥《过洞庭湖》“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其中,“悠然心会”,说明人经过长期社会实践,积累了审美欣赏能力,形成感受美的感官,因此才能够悠然心会,是一种瞬间的审美感受,一种直觉,这是自觉性:

“妙处难与君说”,但美妙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述,无法用清晰、明确的意识来整理清楚,是非自觉的。

例2,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特别是最后两句,“真意”指诗人在庐山的怀抱里流连忘返,获得的瞬间的审美感受,这种瞬间的感受来自于诗人长期淡泊的生活而来,这是她审美自觉性的表现:

“欲辩已忘言”,要辩解,说明却已无法用言语表示清楚。

明显的表现了非自觉性。

③这一实例表明,美感活动往往是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的矛盾的统一。

(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第四章审美范畴论

1、崇高:

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和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正式提出崇高这一范畴的是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它与优美并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的,是18世纪英国思想家博克。

她出版了《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起源之哲学的研究》一书。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2、优美:

优美是美的一种范畴,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悦。

优美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社会实践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小桥流水、风和日丽等。

3、悲剧性:

作为一种审美的范畴,悲剧性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悲,不悲不能成为悲剧,但悲不等于哭、悲哀、悲惨。

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

(1)命运悲剧:

索福克斯《奥狄浦斯王》,希腊命运悲剧的典型代表。

(2)性格悲剧:

文艺复兴以后,17世纪新古典主义《哈姆雷特》。

(3)社会悲剧:

8、19世纪出现,巴尔扎克《高老头》,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易卜生《玩偶之家》。

(4)生命悲剧: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悲剧。

托尔斯泰说,人生最大的悲剧是床弟间的悲剧。

(5)荒谬悲剧。

悲剧在古希腊文中意为“山羊之歌”,本是希腊人在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时以独唱与合唱的形式来进行的。

悲剧冲突的实质:

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例,鲁迅: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的内涵:

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京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4、悲剧性的效果

(1)悲剧由痛感到快感的转化,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

(2)悲剧体验的净化作用,主要指精神是情*的提升,亚里士多德、卡塔西斯;

(3)精神提升,精神境界由低级到高级。

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

5、生命的机械化:

法国学者柏格森19《笑》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她的生命哲学出发,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作为这种创造的推动力的,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本能“生之冲动”。

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机构化,阻碍生命的前进。

生命的最基本价值就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

喜剧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6、喜剧性的效果—笑的特征

谈谈你对喜剧看法

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是引起人们的笑,笑是喜剧性最显著的特征。

喜剧性的笑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