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674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规划依据

(1)《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其评价方法》,国防科工委;

(2)《船舶工业企业的行业标准》,国防科工委,2007.10;

(3)《浙江省船舶工业产业布局规划》,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2003.11;

(4)《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1;

(5)《温州港总体规划》,交通部规划研究院、温州港务管理局,2007.8;

(6)《温州船舶工业发展规划(修改稿)》,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2004.12;

(7)《温州市船舶配套业与船舶商品市场发展规划》,浙江工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所,2006.04;

(8)《温州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

(9)《温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四、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的年限为2008年至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8-2010年,中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现状基础

一、发展现状

温州船舶工业开始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20多年的发展,船舶工业从最初的“低、小、散”到现在已初具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温州船舶工业紧紧抓住国际船舶工业转移这一历史机遇,生产能力不断扩大,船舶档次不断提升。

仅2001年至2006年,全市船舶工业产值、造船总吨等指标实现了翻番。

1、船舶修造工业迅猛发展

2007年全市在建船舶65艘,共约59.2万吨,其中下水48艘,实现产值30.38亿元(详见表1-1),比上年同期增长76%。

整个行业呈现出总量增长、外向加快、技术提升、竞争力逐步增强的势头。

表1-1温州船舶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年份

造船数(艘)

载重吨(万吨)

总吨(万吨)

产值(亿元)

税收(亿元)

2001

38

15.2

2.3

2002

66

20

20.48

6.6

59.01

2003

84

32

60.16

12

690.12

2004

201

90

48.51

30

1410.18

2005

132

77

42.25

26

4014.41

2006

63

65

16

4052.43

2007

59.2

为了使全市船舶行业尽快走上规范化道路,促使我市船舶质量跃上新台阶,相关部门制定了《温州市船舶制造企业整治评估标准》,对我市船舶企业从基本要求、基础设施、生产设备、检验设备与工具、技术人员、管理制度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经过2005年至2007年对温州低质量船舶一年多的专项整治,重点加大了船舶制造企业整合兼并力度,做强做大船舶工业,有重点地选择发展若干骨干企业。

据统计,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造船企业有53家,其中一般钢质船舶生产企业28家,共有船台201座,船坞5座,其中5000吨级以上船台121座。

2007年,全市新建和改建船台20座,其中57000吨的有2座,32000吨有5座,25000吨的有7座,新建龙门吊25台,新投切割机15台,新建喷涂车间3个,总投资达到7亿元。

目前,温州船舶企业的基本形成了“分段建造——上船台组装——洗泼试验——试航”的工艺流程,在增加了船台的利用效率的同时,也把整体建造船台占用时间从10-15个月缩短到2-3个月;

造船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发电机组、配电装置、货游泵、船上吊机、导航设备、自动化设备等新产品研发能力明显增强。

此外,通过与国际船级社GL(德国)和LR(英国)的合作,大大提高了船舶质量和修造技术,现已具备改造一级游轮的技术能力。

表1-2温州船舶企业分布情况

序号

船舶修造功能区

现有企业

现生产最大船舶(载重吨)

年生产能力(万载重吨)

1

乐清湾

中欧船业、澳力船业

35000

110

2

磐石片

庄吉船业、江海船业

27000

35

3

七里港

欣万宇船业、江南船业、奥泰船业、东方船业、七里港船业

23000

50

4

黄华片

好运船业、威化船业、江海船业、顺航船业、远洋船业、欣田船业、中瑞船业、欣顺船业、帆顺船业、华夏船业、长虹船业、远帆船业、东港船业、中扬集团

100

5

洞头

安泰船业

12700

6

瑞安

江南船业、南港船业

4000

7

苍南

强乐船业

20000

2、船舶配套产业稳步协调发展

温州船舶配套业基本形成了瓯江北船舶配套产业区、乐清湾船舶配套产业区、瑞安阁巷船舶配套产业区、永嘉船舶配套基地、瑞安船舶配套基地、苍南船舶配套基地等重点船舶配套基地和中心。

温州市现有经过CCS认证的船舶配套企业清单及产品见表1-3。

表1-3CCS认证的企业及其产品一览表

船用产品名称

生产厂家

船用电器

温州江南电器厂

离合器

温州通用机械厂

乐清海泰船用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货油泵

黄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乐清沪乐船用电器有限公司

磁罗经

瑞安市顺风航仪有限公司

华荣防爆电器有限公司

发动机

温州电机厂

压力控制器

瑞安市盛业电器有限公司

灯具

浙江沪乐电器灯具有限公司

瑞安市安达电器有限公司

海星海事灯具有限公司

变压器

华通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温州市江南船用电器厂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温州震泽电子有限公司

阀门

浙江船工阀门有限公司

瑞安市中瑞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塑壳断路器

新华电器集团公司七公司

仪表

乐清侨光电器仪表厂

扎带

乐清新兴电缆附件有限公司

乐清市兆丰仪表开关厂

浙江凯通电器有限公司

乐清市军诚船用仪器仪表厂

同时,温州已经在瓯江北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南侧、瓯江北岸白马咀造船基地的北侧选择了400亩非农用土地建设船用商品市场,为船舶工业的配套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交易平台。

二、优势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

温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中间地带,北临宁波港、南毗福州港,东南与台湾高雄、基隆港隔海相望,实现“两岸三通”后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温州港已与日本、朝鲜、科威特、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港口有航运业务和贸易往来,与连云港、天津、上海、大连等海港有货运航线,内河航运沿瓯江上溯可与丽水等内陆腹地相通。

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网络进一步完善,温州永强机场也已经完成扩建,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温州在发展船舶工业时发挥出巨大的区位优势。

2、岸线资源丰富。

温州岸线与滩涂资源十分丰富,陆地海岸线长达355公里,理论深度基准面以上滩涂面积约648平方公里,具有发展船舶工业的独特优势。

主要大陆深水岸线分布在乐清湾、苍南沿海,平阳、瑞安沿海围垦、围海工程完成以后,岛屿岸线主要分布在洞头列岛与大北列岛,岛屿上分布有相当数量能满足大型船舶制造需求的深水岸线。

瓯江北岸段主要可建造3万吨级以下的船舶,乐清湾船舶修造工业基地可建造5-10吨级船舶,大门岛等岛屿岸线甚至可建造30万吨级船舶。

3、民间资金充裕。

温州民间资金非常充裕,而且流动极其活跃,特别是随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开始,在造船业起步阶段,船舶修造企业通过民间集资,能迅速筹集起所需资金。

同时,一些民营企业基于良好的形象和雄厚的财力,纷纷采取兼并收购、合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对船舶工业进行大手笔投资。

应该说,温州充裕的民间资金将为船舶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4、发展机遇较好。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船舶市场异常活跃,未来世界船舶市场总体上仍将呈现需求相对稳定的态势。

同时,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及其市场需求前景也将十分可观,据有关机构预测,国内船舶需求大致为:

2006-2010年,年均新船需求量为620-660万载重吨;

2011-2015年,年均新船需求720-840万载重吨。

浙江省明确把温州定为“浙南沿海船舶修造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加快发展船舶工业是市委市政府基于温州区位资源优势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温州业界将之视为船舶工业大展身手的一个“政策契机”。

然而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船舶工业发展基础薄弱、融资服务落后、村企矛盾突出、不确定因素增加、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船舶工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三、主要问题

1、造船规模与等级小。

受限于人才、基础设施、政策等瓶颈,温州船舶工业的显着特点是低、小、散,造船企业缺乏有实力、示范性龙头企业,上规模船厂少且分散,仅仅依靠低成本占领市场。

目前,温州经工商登记的造船企业53家,其中一般钢质船舶生产企业只有28家。

船舶的吨位主要集中在5000至30000载重吨之间,以2007年为例,全市在建船舶有65艘,但合计只有约59.2万吨,平均每艘吨位不上10000载重吨。

2、船舶配套基础薄弱。

船舶产业链应该包含原材料供应、船舶制造、船舶配套、船用设备零部件制造和船舶维修、船舶服务性企业等。

配套能力和水平低是我国船舶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温州也不例外,虽然现有少数的船用电气、灯具、仪表、阀门等简单配套企业,但总体配套水平不高,发动机、导航仪、轴承、船舶机电的核心、船用电器等关键零部件和高附加值配套不足。

据统计,温州船舶上的配套件与原材料几乎85%以上直接来自外地,本地配套的产值不足总配套价值的5%。

3、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温州的船舶工业技术含量低,缺乏专门从事船舶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研究人员主要由高级技工组成或来自高职校,研发水平较低,加之温州城市化现状对人才吸引力不够,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了企业“量人开工”代替和订单积压的不利局面。

4、抗风险能力不强。

对于船舶工业而言,一般70%的资金都来自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形势动荡,尤其是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会严重影响船舶工业企业的生产与销售。

由于我市船舶工业存在规模“低、小、散”,产品结构以散货船为主、油船和集装箱的比例较低,金融服务不完善,以及研发设计能力不强等问题,使我市船舶工业在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时处于劣势,抗风险能力亟须加强。

5、发展环境欠佳。

温州船舶工业发展环境仍不完善。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用电严重不足,停工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船舶焊接质量,延误了工期。

二是船检力量严重不足,缺少专门的船舶检测中心,跟不上船舶检测的步伐,导致资金难以回笼、后续生产难以跟进等问题。

第二章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区位、资源和资本优势,依托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船舶基地建设为重点,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重点区块集聚,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建设形成以大、中型总装船厂为核心的现代造船体系,使温州成为长三角南翼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在浙江、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综合性造船基地之一。

二、发展方针

1、总装化、规模化。

集中力量,新建、扩建一批按现代化的总装造船厂模式运作的核心企业和具有较强产品开发、制造、营销能力和较高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集团。

从最大限度发挥大型企业核心资源能力出发,建立社会化协作的总装企业模式,明确大企业总装范围,通过协作外包实现中间产品分流,集中力量从事总装生产,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

2、基地化、集群化。

充分发挥块状经济优势和岸线资源优势,将优化产业布局与船舶工业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加快船舶工业向集群化发展,着力完善核心区块的基础设施,引导船舶工业企业集聚布局,增强产业特色和专业化协作配套。

3、信息化、数字化。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推进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走以信息化带动的新型船舶工业道路。

大力推进设计、生产、管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加强与设计院所、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整合,逐步建立面向整个造船过程的信息集成系统。

4、清洁化、绿色化。

注重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船舶工业的发展,以清洁生产工艺建造绿色船舶,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广泛采用绿色材料、标准化和模块化零部件或单元,并提高加工制造过程中的材料利用率,积极创新船舶产品报废后拆卸进行再生利用的途径。

三、功能定位

立足于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机制创新的现代造船体系,发展成为适应浙江港航发展需要、符合国际化标准的现代化船舶修造基地、区域性船舶商贸中心和综合性船舶配套工业中心。

1、现代化船舶修造基地。

以总装化、基地化、信息化和清洁化为发展方向,促进全市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打造现代化船舶修造基地。

重点做大做强巴拿马型以下散货船、油船(含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三大主力船型,加快培育以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工程船舶、高速客船、客滚船、液化气船(LPG船)等高新船舶,适时发展中高档豪华型游艇,积极完善船舶配套产业,构筑形成以造为主、造修并举、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2、区域性船舶交易市场。

以立足温州,面向华东、服务全国为方向,以商贸中心、数码商务港(中心)和物流中心功能培育为重点,建设发展成为多元化经营、多功能服务、具有温州特色的,集商贸、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仓储保税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专业船舶与船用商品市场。

3、综合性船舶配套工业区。

以瓯江北岸、乐清湾、阁巷等三大船舶配套工业区和永嘉、瑞安、苍南等三大船舶配套基地为重点,建立与温州船舶修造产业相适应的船舶配套工业,培育一批组织高效、装备先进、技术领先、产品一流的船舶配套工业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配套工业集群,创建一批由“专、精、特、新”的船舶配套企业集聚的配套工业区。

四、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2008—2010年)。

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形成规模、夯实基础,初步形成以造为主、造修并举、船舶造修和船舶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构架,为提高温州船舶工业竞争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船舶的建造能力:

300万载重吨/年,具备建造7万吨级(巴拿马型)船舶能力。

——造船产量:

180-220万载重吨/年,产值90-120亿元/年。

——修船坞总容量:

10-15万吨,年产值5-7亿元,具有坞修巴拿马型船舶的能力。

——游艇生产能力:

产值达到2-3亿元/年。

——船舶配套能力:

产值20-25亿/年。

——创出3-4个名优船舶及船舶配套产品。

——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20-150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

2、第二阶段(2011~2015年)。

全面开发、产业升级、创新改革、特色兴业,基本实现温州市船舶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全行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船舶建造能力:

400-480万载重吨/年,具备建造30万吨级大型船舶的能力。

320-400载重吨/年,产值200-250亿元/年。

——修船坞总容量:

30-40万吨,年产值15-20亿元,具有坞修好望角型船舶的能力。

产值达到8-12亿元/年。

产值50-60亿/年。

——创出6-8个名优船舶(含游艇)及船舶配套产品。

——实现船舶工业年总产值260-300亿元,出口创汇10-12亿美元。

3、第三阶段(2015~2020年)。

科技兴业、确立优势、全面提升、达成目标,由依托规模拓展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型提升,促进竞争力优势从区域比较优势向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转变,实现温州船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造船能力:

达到600万载重吨以上,具有30万吨级以下一般船舶,大、中、小型船舶设计制造综合能力和海洋钻井平台的制造能力。

年造船480万载重吨以上,年产值280-320亿元。

达到40万吨以上,年产值20-30亿元,具有坞修17万吨级船舶的能力。

产值达到15-20亿元/年。

市内设备装船率达到20%以上,年产值90-110亿元。

——实现船舶工业年总产值达到400-500亿元,成为全市临港工业的支柱产业。

第三章空间布局

一、船舶修造工业空间布局

以乐清、瑞安、洞头、平阳和苍南的岸线利用为重点,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通过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构筑“四带一基地”为重点的船舶修造工业空间布局,即:

瓯江北船舶修造工业带、洞头船舶修造工业带、瑞安船舶修造工业带、苍南船舶修造工业带和乐清湾船舶修造工业基地。

(一)瓯江北船舶修造工业带

该工业带位于瓯江北岸,自西向东分布有磐石、七里港、黄华、白马咀头以及永嘉内河等五个修造船功能区,可停泊磐石锚地(水深9-12米)等港区锚地,航道乘潮可通航3万吨。

1、磐石造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用地面积约60公顷,可利用岸线长约2000米。

主要修造3万吨级以下各种常规船型。

年造船能力近期达到35万载重吨(年产28万载重吨),中远期达到45万载重吨(年产36万载重吨)。

2、七里造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用地面积约30公顷,可利用岸线长约2000米。

主要修造2万吨级以下常规船舶和特种船舶、工程船等。

年造船能力近期达到40万载重吨(年产32万载重吨),中远期达到50万载重吨(年产40万载重吨)。

3、黄华造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用地面积约34公顷,可利用岸线长约2000米。

主要修造3万吨级以下的船舶,年造船能力近期达到60万载重吨(年产48万载重吨),中远期达到100万载重吨(年产80万载重吨)。

4、白马咀头造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规划用地面积约25公顷,可利用岸线长约2000米。

主要修造5万吨级以下各种常规船型,年造船能力近期达到20万载重吨(年产16万载重吨),中远期达到30万载重吨(年产24万载重吨)。

5、永嘉内河修船功能区。

该场址位于桥头镇白岩,规划用地面积约10公顷,可利用岸线长约800米。

从事船舶改装和制造生产各类内河运输船和1000吨以下江海直达船。

(二)洞头船舶修造工业带

该工业带主要包括鹿西岛、大门岛、青山岛、黑牛湾等深水岸段的重点大型船舶修造功能区,可利用锚地有黄大峡锚地、黑牛湾锚地、鹿西岛引航检疫锚地、青山锚地等,通航能力达10至20万吨以上。

1、鹿西岛造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位于鹿西岙外至昌鱼礁海湾,前沿水深7-17米,南侧水深约30米。

规划用地60公顷,其中40公顷由填海形成,可利用岸线长约1200米。

主要修造18万吨级以下油船、散货船、第六代集装箱船以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FPSO等大型船舶,年造船能力近期达到10万载重吨(年产8万载重吨),中远期达到30万载重吨(年产24万载重吨)。

2、大门岛造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位于观音礁一带,前沿水深7-15米。

依托黄岙围垦工程规划用地130公顷,可利用岸线长约2500米。

主要修造VLCC以下大型液货船、成品油船、化学品、液化气体船以及钻井平台。

年造船能力中远期达到20万载重吨(年产16万载重吨)。

3、青山岛造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由大青山岛南向西至北环岛分布,前沿水深达20米以上。

规划用地130公顷,其中100公顷由填海形成,可利用岸线长约3500米。

主要修造大型集装箱船和散货船,年造船能力近期达到20万载重吨(年产16万载重吨),中远期达30万载重吨(年产24万载重吨)。

4、黑牛湾造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位于黑牛湾锚地沿岸(含白迭区与半屏区),白迭区前沿水深约9米,半屏区前沿水深7米,并紧靠水深达40余米的深水区域。

白迭区规划用地130公顷,可利用岸线长约5500米,半屏区规划用地30公顷,可利用岸线长约1500米。

主要修造各类工作船、海洋工程船、特种船舶、客滚船等,年造船能力近期达到20万载重吨(年产16万载重吨),中远期达30万载重吨(年产24万载重吨)。

(三)瑞安船舶修造工业带

该工业带主要包括飞云江口、飞云江桥西、凤凰山、北龙山等深水岸段的重点大型船舶修造区块,大北列岛北龙山附近水域是规划的候潮锚地,3万吨级船舶空船可乘潮通航。

1、飞云江口造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布局于飞云江三桥东和桥西二侧,桥东平均高程-5.8—-7.5米,桥西平均高程-5.4—-4.7米。

规划用地面积240公顷,近期开发面积约120公顷,可利用岸线长约3600米。

主要修造3万吨以下散货船、油船、LPG船、第三代集装箱船、滚装船、远洋渔船等,年造船能力近期达到50万载重吨(年产40万载重吨),中远期达到120万载重吨(年产96万载重吨)。

2、飞云江桥西造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主要布局于三桥西侧1000米岸线段,近岸水深3.5-5m。

规划用地面积70公顷,可利用岸线长约1000米。

主要修造各类高中低档游艇,高速船、工作船艇。

近期培育1-2个大型游艇制造厂,具有生产32-40米游艇能力;

2-3个中型游艇厂,具有生产28米长游艇能力;

以及若干小型游艇制造厂。

3、凤凰山修船功能区。

该功能区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