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77832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资源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五)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

(六)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包括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⑴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开展土地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

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山地资源开发;

特殊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研究,如滩涂、湿地、沙化土地等。

⑵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

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重点开展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

注意学科规范化问题。

(3)加强新技术手段的研究运用,促进土地资源学的发展

1)在新方法上面,今后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学、系统科学等领域的理论、方法,推动土地资源学向定量化、模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在技术手段方面,今后应加强遥感技术与信息系统技术充分融合,同时还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具有土地只是获取、推理、演绎、启发、直觉判定等功能的土地资源专家系统,从总结已有成果入手,通过知识表示,把原来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只是变为具体化、结构化和形式化的知识,为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智能化提供支持,是土地资源学向更深入的层次发展。

3)为系统开展标题尺度的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变化影响过程、机制研究等,要逐步建立一批不同规模的野外定位研究网络。

第二章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太阳辐射:

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是正常人眼对0.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受程度,其单位是勒克斯,也可用日照时数表示。

由于作植物体的干物质总量中有90%-95%来自于光合作用。

太阳的光照与作物关系密切,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光照强度。

光照长度:

它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表达方式:

可照时、实照时、日照率

光周期现象:

核物对昼夜长短的反映统称为光期现象。

光照质量:

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

农业热量指标的土地利用意义:

日平均气温≥10℃~般代表喜温作物(如水稻、花生、玉米、棉花、大豆、甘薯和高粱等)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同时也是绝大多数树木树种发芽和枯萎的温度界限。

由于日平均气温10℃是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故又称为活动温度,其持续期是多数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日平均气温≥15℃是一些对低温特别敏感的喜温作物(如花生、棉花等)的安全播种温度,也是大部分热带作物组织分化的临界温度,其持续期是喜温作物的安全生长期。

作物的三基点温度:

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

气温的变化规律:

由于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使土地资源的地面气温性质产生了日变化、年变化和在空间上的变化。

①气温的日变化由于太阳辐射在一天内是变化的,而使气温也表现出日变化。

正午太阳辐射最强,但气温最高值不在正午,而在午后的2h左右。

随后太阳辐射减弱,到夜间地温和气温都逐渐下降,一日之内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在午夜。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气温的日较差。

活动温度:

指高于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有效温度:

指活动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值。

积温:

是日平均温度的累积。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

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l0℃的温度总和。

温度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温度影响农业布局、土地利用强度、作物熟制

(2)温度对动物的影响:

温度对动物的影响比起光来重要的多。

因为温度直接影响动物有机体的体温,体温决定它的新陈代谢过程的强度和特点,从而影响到生长和发育等一系列生命活动。

根据动物热能代谢的特点,把所有动物分为冷血动物(变温动物)和温血动物(恒温动物)(3)温度对于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设计具有重要价值

降水:

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

降水量:

从空中降到地面未经渗透、径流、蒸发聚集在水面上的水层厚度。

降水强度(Pi):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降水距平(P):

一地某年或某月的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差值。

Pi—P。

降水绝对变率:

各年(或各月)的降水距平的绝对值的平均值∑(|Pi—P|)/N。

降水相对变率:

降水绝对变率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降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1)对农业来说,降水是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的重要来源

要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根据不同作物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保持适时适量的水分供应。

作物需水量通常是指作物田间耗水量,即生长期叶面蒸发(蒸腾)量和棵间地面蒸发量的总和(对水稻来说还包括渗漏量在内)。

它一方面随不同作物而不同,另一方面受气候条件,尤其是温度、湿度条件的制约,不同作物的需水量也不相同

(2)降水分布不均或强度过大,对水土流失也有影响,暴雨对地表侵蚀作用强烈。

地学要素:

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比如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质构造或岩性等。

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

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

海拔高度影响:

a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b海拔高度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c海拔高度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d海拔高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e海拔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

地面坡度影响:

A、地面坡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需修梯田,超过17°

不宜机耕。

B、对建设用地:

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则可省投资,反之,则投资增大

地貌类型影响:

A、山地与丘陵:

坡度因素、山区土地资源的垂直分布、水的问题、坡向等影响土地资源特征及利用B、平原:

山前平原(农业生产优越)、冲积平原(主要农业区和耕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湖积平原(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水产品生产基地)、滨海平原(南方:

良好的农垦区,北方:

农业开发利用受限)。

第三章

土地类型:

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土地资源类型:

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同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自然属性;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依据——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

土地类型强调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区别,但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

相同的土地类型应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农业适宜性、土地保护和改造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措施。

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

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二是同一等级中的土地类型的分类。

土地类型的等级划分是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土地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

同一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的共性的归纳,土地分类是对土地的横向划分。

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

景观法,参数法和过程法

土地类型的划分原则:

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结构:

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

土地利用分类的依据: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全面反映。

第四章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土地利用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

调绘界线、调研经验、量算面积、编制图件、汇总面积、编写报告地类调查内容:

包括线状地物调查、图斑调查、零星地物调查和地物补测等内容。

地类调查方法:

地类调查方法、外业调查、线状地物调查、图斑调查、零星地物调查、

地物补测

线状地物:

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坎等。

线状地物调绘要求:

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的,按图斑调查;

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的,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称为单线线状地物;

北方实地宽度大于等于2m,南方大于等于1m的单线线状地物,应予调绘并实地量测宽度,精确到0.1m。

线状地物长度可在图上量取;

单线线状地物要求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宽度,并在调查底图对应实地位置打点标记量测点及其宽度值;

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应分段量测宽度,并对应实地变化处,在调查底图相应位置垂直线状地物绘一短实线,分隔宽度不同的线状地物,分段计算面积;

当线状地物与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地类界线重合时,线状地物调绘在准确位置上,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用符号表示,地类界省略不表示。

图斑定义:

单一地类地块,以及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为图斑。

图斑划分要求

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末级地类划分图斑,以地类界线分割形成图斑。

其中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村庄用地、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外围闭合界线形成的地块为一个图斑。

图上宽度大于2mm的线状地物划分为图斑。

被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单线线状地物分割的地块形成图斑。

不同耕地类型梯田、坡地应单独划分图斑。

最小上图图斑面积: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为6.0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0mm2。

零星地物:

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耕地。

补测精度要求a、量距丈量精度要求。

用皮尺或钢尺丈量距离时,测量单位为米(m),保留1位小数。

往返或单程两次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200。

b、平面位置精度要求。

补测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图上0.5mm,山地不得大于图上1.0mm。

补测方法:

常用的补测方法主要有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

第五章

土地资源评价:

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地,在一定的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类别:

(1)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土地评价分为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2)根据评价的方法可以将土地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3)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性程度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4)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分为农用地、林业用地、城镇土地、旅游用地、交通用地等的评价。

(5)按评价的时间不同分,当前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

(6)按评价途径的类别可区分为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两类。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不同的土地用途适宜程度的综合分析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特点:

1.评价结果的针对性较强,成果的实用性也较大2.对土地利用方式不设定先后次序。

3.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4.评价的结果是不断变化的。

土地潜力:

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评定这一潜在能力的过程,就是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在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条件下对地的生产力水平的鉴定;

土地潜力评价:

或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基本特点:

潜力限制性

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的推广应用:

①改变潜力分级数目;

②设置不同的限制因素;

③从其它角度对潜力级作细分;

④限制因素的数量化;

⑤改变潜力评价的基本前提。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评价单位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3拟定潜力评价表4.评定潜力等级

土地经济评价:

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质量:

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

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土地经济分级:

按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性状,或生产力(产值)的大小,将土地分为不同的等级。

如城镇土地、农用地的分等定级。

土地资源评价原则1土地评价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2土地评价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比较3土地评价要因地制宜,即根据研究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4土地评价要考虑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并对它们作出比较5土地评价耍以土地的持久利用为前提

土地潜力评价与土地适应性评价的关系:

1.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土地适宜性与土地潜力的关系。

2.认为土地适宜性与土地潜力属于不同概念,不应混淆,但是它们之间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3.土地潜力的含义是土地在一定利用方式或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必须事先规定出土地利用方式或管理实践上的先后次序4.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然而,这并不是说,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之间无任何联系。

恰恰相反,在同一地区,可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成果进行比较,或者说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

在一个地区开展多目标土地适宜性评价之后,如有必要,可将这些评价结果归纳或转化成土地潜力等级,从而使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相联系起来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1以土壤分类系统为基础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壤分类单位

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

)2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基础来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3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4以生产地段或地块作为评价单元;

5以行政区划单位为评价单元

经济评价指标种类;

1.土地经济效果指标2.土地经济分析指标:

生产资料耗费指标.成本费用与资金占有指标.土地利用及其结构指标3.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技术效果指标生产耗费效果指标

综合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1.土地潜力区土地潜力区以水热条件为划分依据,作为土地评价的“零”级单位。

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包括适宜的农作物、牧草、林木的种类、组成、熟制和产量,以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措施。

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依据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

在划分时,尽可能按主要适宜方面划分;

但对那些主要利用方向尚难明确的多宜性土地,则作多宜性评价。

3.土地质量等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和生产力的高低。

4.土地限制型土地限制型是在土地质量等的范围内,按限制因素种类及其强度划分。

5.土地资源单位土地资源单位即土地资源类型,由地貌、土壤、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

评价系统的特点:

第一,划分土地潜力区,作为土地评价的零级单位,这种做法有利于解决不同地区、同一等土地之间的不可比性。

第二,评价体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纲要》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三,评价与制图结合较好。

第四,采用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相结合的“土地资源单位”作为评价的基础,有利于将评价结果与利用现状进行比较,从而摸清现状土地利用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这也有助于土地利用的调整。

第六章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标准之比。

影响土地生产潜力的因素1土地资源的数量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3投入水平4生活水平5时间尺度

光温生产力(Ymp)指在最优的土壤条件和最佳的管理水平上肥水充分满足作物的需求,仅由当地的光温条件所决定的作物的生产能力,是作物在最佳条件下产量的理论上限,光温生产潜力被称为有灌溉保证的水作农业的气候生产潜力。

光温水生产力:

也称作物的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光温土生产力:

对于灌溉有保证的土地,认为其水分条件呢鞥够充分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直接根据作物的光温生产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获得的生产潜力。

光温水土生产力:

对于没有灌溉保证的土地,根据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土壤因素的限制性修正所得到的生产潜力。

AEZ法主要步骤:

1.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

2.将气候资源清查中分别计算光温生产力图与光温水生产力图,并与土壤资源图叠合,形成农业生态区图;

3.在生态区图的基础上叠加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分区图,进行匹配、修正,计算每个生态单元的作物产量;

4.在第三步图的基础上叠加耕地资源清查图,,统计出一行定政区的土地生产力;

5.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水平,使土地生产潜力与社会经济条件相联系;

6.根据每人每天或每年所需热量、蛋白质量折合得出的平均粮食量,按一定行政区内的生产潜力计算出所能支持的人口数量。

实现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选择1扩大耕地面积,但耕地后备资源缺乏;

2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

3国际市场不会无限制地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

耕地保护的内容1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2耕地地力的保护3耕地环境的保护保护耕地的对策1树立正确观念:

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

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第七章

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对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是人们据自身的需要,人与土地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决定土地的功能与作用的过程。

决定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

自然因素:

主要是指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包括土地的自然构成要素和综合质量状况;

经济因素:

土地利用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受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

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需求、人口状况以及土地制度、各种土地政策等;

土地生态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考虑是否符合生态环境优化和持续利用的原则

持续土地利用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①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

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潜力;

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以保证土地生产的稳定性;

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

即生产与经济要双向持续反展:

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必须考虑社会的可承受性,第三世界国家必须首先考虑解决人民的温饱,在其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最后达到生产与生态的高度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分为三种类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由国家和政府在整个行政辖区内制定的宏观的和长远的规划。

(2)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是针对土地利用的某一方面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3)土地利用内部规划:

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下,具体地进行各种用地的内部组织和设计。

监测内容1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信息;

2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情况;

3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情况;

4基本农田保护区状况;

5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监测

监测分析1)地类变更分析;

2权属变更分析3耕地变化动态分析4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监测内容1土壤特性的变化情况(pH、养分含量、结构、污染等);

2气候特性的变化(光照、气温、降水等);

3环境及环境污染的变化(大气组成、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监测方法1选择基准点;

2建立本底或参照数据库;

3定期在基准点进行观测,或采样分析。

第八章

土地退化:

是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土地退化的类型: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土地污染。

基本农田的概念:

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基本农田保护区:

是指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按照对人口、农产品生产水平、建设用地发展趋势预测,对需要进行特殊保护的耕地依照法定程序划定的区域。

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就是基本农田。

耕地质量总体下降的原因:

耕地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而产生耕地退化、耕地环境污染严重、新增耕地质量劣于被占用的耕地质量

耕地地力的概念:

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

耕地地力监测体系1耕地地力监测:

是指对影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以及农作物的物质生产量进行定时定点的测定。

2耕地地力的影响因素:

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和人为干预。

3耕地地力监测的内容:

包括耕地基础地力监测、耕地作物产量监测和人为因素监测(土壤肥力监测)

土地整理:

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