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67854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战争与建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3.2毁灭中寻求自由 7

第4章战争纪念性建筑 8

第5章结论----------------------------------------------------8

参考文献------------------------------------------------------10

附录----------------------------------------------------------10

II

第1章绪论

现代战争是以破坏对方生存环境为主要目的,对人类赖以躲避的建筑杀伤性极大,而且,遭受毁坏的不仅仅只有军事建筑,民居以及其他人居环境范畴内的建筑均逃脱不了战争厄运。

这样一座历史文明城市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可能会因为战争而毁于一旦,这种时间、空间有如此大反差的作用与反作用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战争对建筑所犯下的罪恶。

第2章战争对建筑的破坏

2.1毁灭的城市

众所周知,核武器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毁灭整个城市和国家,把世界生产和文化的巨大中心变成废墟,当然建筑也会荡然无存,给千百万人,包括未参战的人带来死亡和灾难。

美国向广岛投下被称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造成了7.1万人死亡,6.8万人受伤,遭到破坏的总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遭到破坏的建筑物约有5万余所。

在长崎爆炸的原子弹造成的死亡人数为3.5万,受伤人数为6万,毁坏的建筑约2万所。

除了最坚固的水泥和钢结构建筑外,其他建筑都被无情地摧毁(图1);

1916年德国把法国军事重镇凡尔登作为进攻目标,法军顽强抵抗。

双方伤亡惨重,图2为经历战争后的城市建筑惨局。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英美对伊战争给伊拉克带来了几千年文明的灾害,而且,文明历史标志的文物及古建筑基本上没有收到应有的保护,尤其是地毯式轰炸使城市建筑毁灭殆尽。

伴随着展示城市社会发展的建筑的摧毁,它们所反映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随之烟消云散,这些建筑一旦被炮火点燃,是无法挽救的,不但这些标志着城市文明的基础设施被毁灭,而且这些惨无人道的疯狂背后的人性也被摧毁,战争在破坏城市的同时,也进行着针对建筑物的另一次战争,摧毁对方的文化,用另外一种方式进行恐吓、征服、分割、或清除,这种目的并不是出于击败敌方,而是对敌方进行种族清洗或种族灭绝,这是政治上必要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军事需要。

2.2摧毁的目的

建筑对于人类来说有一种特殊依赖感和归属感,经历了一定历史的建筑跟一本历史著作一样记录着岁月,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它可以勾起人们对过往的怀想。

当建筑被摧毁被破坏,对于人们来说就意味着自己从所熟悉的环境被流放并迷失了方向,威胁着人类失去集体身份的认同。

当建筑被摧毁的同时,还严重打击了士气,严重的话还能导致精神崩溃。

城市的摧毁,就是对城市里的居民和包括城市内在的结构进行蓄意打击,而目的就是消灭城市中所包含的公民价值。

因而毁灭城市的手段,不仅是对其中有代表性社区的单个建筑进行炮轰,还要以多种族共享的城市空间,居民相互交流的场所为目标。

米兰·

昆德拉说,消灭一个民族的第一步就是要消除有关这个民族的记忆。

建筑就是大多民族所拥有最具代表性的记忆载体。

在城邦时期直到主权国家时代,包围城墙和正面交战是战争中常见的特征,城市本身就变成战争的目标,因为它是经济、政治和宗教的集中地。

而纪念性建筑就变成了敌人的化身,是敌人的精神依托,只要它们存在,就会经常激起一种无形的恐惧。

例如,在纳粹党员与党卫队袭击德国全境的犹太人行动中,对犹太人的屠杀行动并非以犹太人为目标,而是破坏以犹太人为代表存在的商业和标志性建筑,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九日到十日夜间,整个德国的犹太教堂都处于熊熊烈焰之中,犹太人开办的商店被捣毁,住宅和商店的玻璃被砸得粉碎,犹太人则倍受凌辱或杀害,截止到十一月十二日,约有三万名犹太人被赶进了集中营。

对建筑的摧毁,目的是创造一个没有以建筑形式为文化历史记录的民族,使那些保护文化记录的人以及证明他们存在的历史、身份的延续和承载记忆的代表建筑逐渐消失。

任何一场战争,多多少少都会给环境造成伤害,尤其是进入20世纪,出现机械、化学、生物和核武器以后,人们对过去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才真正重视起来。

直至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武器日新月异,并直接以破坏自然、人的生存化境为目标。

当战争以核武器、化学药剂等为先导的时候,它们对自然的毁灭速度快得惊人。

这个被称为能源武器阶段战争的阶段对环境已经造成大范围的破坏。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第六代战争形态是在核威慑下,以实用高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为标志。

精确制导武器是命中率很高的制导炸弹、炮弹和导弹武器的总合,精确制导武器是现代高技术武器的代表。

这一阶段被称为信息武器阶段战争,其可能从根本上摧毁生态环境。

建筑,城市,文化,环境,人类成为战争机器的涂炭。

现在,人人都在思考,战争到底能给人类带来什么?

战争还要持续多久?

我们的人居环境中何时不再有战争的阴霾。

第3章战争过后的保护和重建

3.1对战争中建筑的保护

如果战争无法避免,那么保护人类的栖息之处一建筑,则不仅仅是一个战争问题,而是一个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问题。

目前,全世界还有没有一部完备的战争环境伦理方面的国际法。

因此,战争中的古建筑和城市的保护,基本出自于那些战争家的个人修养,毕竟战争本身就是野蛮的,这种在战争期间对建筑与城市保护的良知更是匮乏。

但就教堂建筑来说,欧洲教堂大致有四种命运:

躲过了战火,安然无恙;

受过损伤并且修复;

由于人力物理缺乏而严重残破地在废墟上哭泣;

个别教堂有意不去修复,让它保持原样,称为控诉战争罪恶的一个警世符号。

无论何处,只要是建筑遭受轰炸或炮火攻击、燃烧或结构坍塌而造成破裂,建筑的形式就一定会被认为是完整的,而且包含了一段无法被否认的历史。

一旦现存的模式被摧毁而降低至单一的模式,那么就不能以任何单一的步调来修复了。

那些断垣残壁和粗糙的碎片有着复杂的形式和外形、独特的历史和内涵,都是记录着受到战争破坏的建筑命运的一块块碎片。

说到建筑保护,不得不提到梁思成先生,他不仅仅是中国建筑史学科的奠基人,还是文物建筑保护学科的倡导者。

这门学科是从19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兴起的,直到1964年才制定出世界公认的权威性规范,即《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又称《威尼斯宪章》。

梁思成先生早在战乱的20世纪40年代就曾为保护文物建筑而奔走。

他编辑了中国古城、古建、古迹的保护名单,并把保护目标标记在地图上,二次大战末期,他将一些标有古建筑的日本古城京都和奈良地图交给空军,请他们不要对这些目标进行轰炸。

因为古代建筑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可再生的。

3.2老城市的重建

受过战争洗礼的城市往往都要想方设法修补、重建,老城市是由建筑与开放空间、利用与再利用的复杂层次组成的,它经过许多世纪和许多年

代编织成了现有的组织结构。

而战争在很多方面把古城夷为平地,它以最合理和可怕的极端把城市多层次的复杂性减少到只能表达单一逻辑的,偏执的单层结构,这种极端是有基本的思想意识和理性的决定强加的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极性。

在战争的征服之中,并不是所有的军队都以占领土地为最终目的,其中发生各种革命,在新的秩序的建立以及旧秩序的革除中,就拆除了许多建筑,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建建筑。

比如苏联,斯大林为了消除苏联各民族的任何不同证件或分离论者,他发动了征服旧秩序建筑的革命。

为了建立一个民族统一的意识形态,那些代表各民族风格的建筑将会拆除。

因为城市允许宗教和民族的多样性,是属于宽容和自由的地方。

拆除建筑,是另一种形式的革命,目的是消除各民族的记忆来重新创建一种新的以建筑的形式来固定统一的集体记忆。

拆除后,往往后代们会希望能重建这些建筑,不想让自己永恒的民族记忆流失,希望能以此编织起原来的生活线条,恢复以前的生活,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这也是一个矛盾所在,有人反对重建,因为,把老城的结构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的努力是愚蠢的。

它不仅仅否认了现在的状态,也阻止了基于现在条件下的城市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出现,这很难回归到从前的建筑物所具有的意义,而且重建过程往往具有欺骗性,这种手段是很难达到人与老城原来的那种和谐高度的。

因为重建的历史看起来好像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实际上并不真实,在这个重建的过程中,建造者会根据建筑物被摧毁后的风俗习惯和官方的历史记录来植入错误的记忆,而且往往建筑形式会被权势集团所决定,这其实就是个自欺欺人的结果。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不重建这些建筑,在当今娱乐化的生活中,记忆会轻而易举地被遗忘,所以,在修复重建的时候,新的方法选择和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战争过后,对城市和建筑的补救工作自然而然地要开始,重建修复的过程中,新的构筑物融入了进来。

这些构筑物只是自身完善,但是并没有达到精确的和谐,仅仅以空间的形式存在,他们的建造并没有弥补新老之间、空间秩序上和思想上的差距。

这些差距不仅是时间上的。

那些经历过战争,而且家园、亲人被战争所破坏的人,他们的内心思想会变得极其复杂,其中就包括对以往旧家园的回忆和对未来新家园的憧憬,在他们心里都会有一道战争给他们划下的伤疤,重建新建筑的更深层次是把新老建筑调和并结合起来,并不是在概念或结合形势上妥协任何一方,伤疤是抹不掉的,对伤疤的接受就是对现存物的接受。

这也是一种新的历史。

3.3从毁灭中寻求自由

但是,有那么一种建筑的毁灭,却是自由和友爱以及隔膜的消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国的柏林墙。

柏林墙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掉的一道伤疤,当年修建它的时候,在柏林的中心地带开出了一条50多米宽的空地,野蛮地把城市一分为二。

这条155公里长的罪恶之墙过了将近40年才被拆除,东德和西德才得以统一。

德国人将它称为丑陋的建筑,认为他记录了一段罪恶的历史。

但是柏林墙没有被拆除的很彻底,甚至德国人觉得这很有纪念意义,还在努力修复多出现存遗迹,而那些柏林墙的碎块则成了各种小商品被进行贩卖和拿回家成为无伤大雅的摆设。

第4章战争纪念性建筑

人类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已然成为当代纪念性社会活动的一大主题,每一座战争纪念性建筑都是人们对过去的思念、回忆和哀悼以及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它所营造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齐康先生指出:

纪念建筑不再认为是死者的房子,而是一种更加广泛的含义,体现一种或者的纪念物,以纪念人和事,不只是纪念用地,而且是公共活动的用地,这将纪念性含义推向新的境地,广延了建筑的特征。

可以看出,纪念性建筑的主题无非就是纪念人、事、物及他们所象征的精神。

战争纪念性建筑师当中的一种类型,就包含纪念建筑的艺术特点而且具有本身的特色。

战争纪念性建筑有多重形式,有庆祝性的、表彰性的、墓葬性的等等,主要的目的是展现历史,表达,某种思想,目的是教育、激励后人。

战争纪念性建筑可以是单体也可以是群体建筑,它比较强调环境氛围的塑造,强调空间的排序,已经成为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5章结论

在古代,人们为了躲避大自然的侵袭,因此有了建筑,慢慢的,人类之间为了利益关系发生了战争,为了躲避战争的祸害,人类修建了城墙,然而,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等种族问题,战争变成建筑的最大杀手,“战争与建筑”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研究,虽然有人把战争分类为正义与非正义,但是从保护人类居住环境的角度来看,所有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都是环境,建筑与城市的敌人。

打开人类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同时也是一部建筑与城市的毁灭史,建筑的历史记载了人类的文明,只要人类不断发展,不断向前,建筑就是最好的追思历史的载体,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建筑所承载的意义。

历史是过去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保护建筑,让建筑远离战争的摧残,是我们每个建筑学子应有的责任。

10

参考文献

[1]罗伯特·

贝文.《记忆的毁灭:

战争中的建筑》[M].三联书店,2010年

[2]阿尔贝托·

萨尔托里斯.《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4]《华中建筑》2006年12期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6](英国)弗雷德里克《柏林墙》.重庆出版社,2009

[7]广岩近广.《原子弹下的广岛》.远方出版社,2001

[8]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附录

图1长崎被轰炸后

图2凡尔登废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