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8298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鲁教版文档格式.docx

原始的大气是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等气体为主要成分的。

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氧气分别与一氧化碳、甲烷、氨作用,使它们转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氮气。

经过数十亿年的变迁,终于形成了现在这个以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的地球大气层。

在小学《科学》课中,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

你能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学生做探究实验,然后填写下表:

[活动天地4-1]

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内留有30ml空气。

给装有细铜丝团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观察发生的现象。

停止加热后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支注射器中,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反应前注射器

内气体体积

反应后注射器

消耗的氧气体积

实验结论: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

1、上述实验中,如果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那些

2、为什么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空气是混合物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概括总结。

学生阅读多识一点:

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二、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这一标题可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空气中各种成分的分离方法,及各种成分的主要用途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

在线测试:

同步学习与探究P76第一题的1、2、3,第二题的1、2题

课后作业:

课本P86的1、2题

板书设计: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是混合物

3、空气成分的发现史

教后札记: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第二课时

三、关注空气质量

1、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学会区别浑浊空气和新鲜空气的方法。

2、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3、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学生关心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区别浑浊空气和新鲜空气的方法

矿泉水瓶、水、石灰水

复习检查:

1、空气中含有那些成分各成分所占体积分数是多少

2、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主要包括哪几种

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成分所占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特别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产生的废气源源不断地排放,使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烟尘的含量不断增加,造成了空气的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空气质量的状况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实验探究4-1]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1)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方案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果吗还需要作哪些改进

(2)按照你自己的设计方案在课堂上完成实验。

与同学交流比较各自的实验结果。

引课:

目前,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发布的空气质量报告,及时了解当地和全国各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

[活动天地4-2]

认识空气质量报告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1)空气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项

(2)空气污染指数的大小与空气质量状况的关系如何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替;

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多识一点:

学生自学,了解空气质量级别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学生回顾实验,整理思路,进行表述,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基本形成一个教完整的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在次基础上,再对活动过程进行归纳,就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同步学习与探究P76第一题的4-8,第二题的11、12题

课本P86的3、4题

1、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2、认识空气质量报告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

掌握一些常见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学式前和化合价有关数字的不同意义。

2、知道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能根据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3、熟知元素化合价的规则,并能根据化学式推求某元素的化合价。

化学式的写法、读法、化学式的意义。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投影仪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

2、原子内部有哪些结构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化学符号,如H2O、O2、CO2等,我们分别用它们来表示水、氧气、二氧化碳等物质,除此以外,这些符号还表示什么意义

一、化学式的意义

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也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这就是化学式。

(板书)什么是化学式:

1、定义: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意义(以H2O为例)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H2O表示2个水分子。

(学生思考并讨论)

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

个数。

(提醒学生注意)

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才有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没有化学式。

2.有些物质的化学式也是它的分子式。

分子式是化学式中的一种,只有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时,这种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实际上许多物质并不是由分子构成的,这些物质也就没有分子式。

(学生讨论)

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小结)

(1)单质

①用元素符号表示:

金属(铁Fe、铜Cu等)、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P等)、

稀有气体(氦He、氖Ne等)

②双原子构成的分子:

如氢气H2、氧气O2等。

(2)化合物(只研究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写法:

a.氧化物:

如CuO、P2O5,“氧在后”。

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如NaCl、ZnS,“金左,非右”。

1.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

2.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②读法:

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

ZnS读作硫化锌。

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学生思考)

物质的化学式是否随物质的状态而改变

(小结)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与该物质的状态无关。

例如:

水和冰的化学式都为:

H2O。

交流共享:

化学式H2O表示哪些意义符号2H2O表示什么意义

(课堂练习):

1.2CO2表示()

A.2个二氧化碳分子B.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C.2个碳原子和2个氧分子D.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2.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

A.502NB.05N2C.N205D.N502

3.下列物质化学式错误的是()

A.Mg0C.Ca(0H)2

4.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1)2个钙原子

(2)4个氢原子(3)4个二氧化硫分子(4)氢元素

(5)氧气(6)氯化钾(7)五氧化二磷(8)2个氮分子

(板书)二、化合价与化学式:

(教师讲解)

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

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学生看书):

P88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表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几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

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几

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几

(活动天地4-3):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水记得多,记得准〉

2、试着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

(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

(教师讲解)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之后,就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活动天地4-4)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已知铝为+3价,氧为-2价,写出铝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

(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AlO

(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2=6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最小公倍数

原子数=

正价数(或负价数)

Al:

2=3O:

3=2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有下方,即得化学式:

Al2O3

(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的。

(+3)×

2+(-2)×

3=+6-6=0

答:

铝的氧化物的化学式是Al2O3。

鼓励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学会总结和概括知识,使所学知识网络化。

学生作课本P90的测试题

课后作业:

课本P92的1、3题

板书设计:

二、化合价与化学式:

教后札记:

课题:

1、知道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2、初步掌握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以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你的科学想象力。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以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以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化学式可以表示哪些意义

2、背一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任何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组成物质的各元素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质量关系。

三、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

1、相对分子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理解)

2、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师讲解)根据化学式我们可以做某些计算。

本节主要研究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

例1、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释)∵H2O中有两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

∴应计算两个H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

1+16×

1=18(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例2、计算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

(2×

1+16)=36

(活动与探究):

计算3HNO3、NH4NO3、(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

(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水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2、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例1、计算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

(解释)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元素的原子量之比。

H:

O=2×

1:

16×

1=2:

16=1:

8。

(化为最简整数比)

例2、计算CO2中C、O元素的质量比。

C:

O=12×

2=12:

32=3:

8

计算HNO3、NH4NO3、(NH4)2SO4含各元素的质量比。

(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3、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质量分数又称为质量百分含量)

例1、计算水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

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答:

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例2、计算NH4NO3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NH4NO3中氮原子的个数为两个,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

则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NH4NO3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5%。

计算HNO3、NH4NO3、(NH4)2SO4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教师小结)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的问题

注意:

上式中2N所表示的含义为NH4NO3分子中有两个N原子,不能写成N2,N2的含义为一个氮气分子,NH4NO3分子中无氮气分子。

1、计算下列相对分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H2SO4 ______答案:

2Ca(OH)2 _____ 答案:

3、计算NH4HCO3中N、H、C、O四种元素的质量比。

 

答案:

14:

5:

12:

48

3、计算克KClO3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

  答:

克KClO3中含有氧元素克

4、计算120克NH4NO3中含N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CO(NH2)2中所含N元素的质量相等

学生做同步学习与探究P80的1-5测试题

课本P92的2、4题

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等。

试管、锥形瓶、导气管、双空橡皮塞、集气瓶、、长颈漏斗、二氧化锰、双氧水、沸石、火柴

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且反应很慢。

实验室中经常采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

出示学习目标

实验探究4-2:

取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5ml的过氧化氢溶液。

1、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A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2、在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3、在C试管中加入几块沸石(或瓷片),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C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是。

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是。

探究目标:

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

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

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

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

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

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和结论

是否明显有气泡产生

速度快还是慢

木条

分析归纳:

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中,加入二氧化锰(或沸石),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引入催化剂概念:

P93

用课本P94图所示装置制取一瓶氧气。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理解)

1、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在广口瓶内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通过长颈漏斗添加过氧化氢溶液。

2、收集氧气。

先将集气瓶中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

当导管口有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盖住瓶口,把集气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实验时(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气是色的气体

判断一瓶氧气已收集满的依据是

实验时,填加长颈漏斗的优点是

实验过程中,长颈漏斗的底部必须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当导管口刚开始有气泡地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这是因为

交流与反思: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2:

反应物是,状态,条件,

收集方法或。

知识应用:

1、(02福州市)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回答下列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就开始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

原因是。

学生阅读了解:

形形色色的催化剂

同步学习与探究P87第一题的1-3题,第二题的9、10题

课本P98的1、3题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催化剂

2、实验室制取氧气

(1)装置

(2)操作步骤

(3)收集方法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3、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氧气的化学性质

集气瓶(含氧气)、燃烧匙、坩埚钳、石灰水、木炭细铁丝、火柴、石蜡

在化学上,我们研究一种物质的性质时,一般要从这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

1、学生观察一瓶氧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填写下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沸点

熔点

收集两瓶氧气,一瓶正放,一瓶倒放,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

过5秒钟后,再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现象是。

一开始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的现象是

过5秒钟后同时伸入两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到的现象是

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水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溶还是不易溶

3、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有性质。

做出假设: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