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0376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0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实践技能考试Word格式.docx

1、了解伤因,判断危险是否已经解除。

2、选择就近、安全的救护场所。

3、采用正确的搬运方法使伤员脱离危险环境。

4、及时呼救及拨打急救电话。

5、置伤员于合适体位。

6、迅速判断伤情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方法。

7、安全、迅速的转运伤员。

优先处理可能存在的三种凶险情况:

呼吸道梗阻、出血和休克

创伤的主要类型:

1、闭合性损伤:

见于钝器伤、跌伤和撞伤。

体表无伤口,受伤处肿胀、青紫,可伴有骨折及内脏伤;

2、开放性损伤:

见于锐器伤和其他严重损伤,体表有伤口,感染机会增加,失血较多;

3、复合伤和多发伤:

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严重损伤。

该类损伤多较严重,死率高。

【中毒】是指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全身性损害

急性毒性常按LD50(吸入2小时的结果)进行分级,可将毒物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等五级

毒物的吸收:

1、经呼吸道吸收:

经呼吸道进入机体

2、经消化道吸收:

液态或固体状态的毒物污染手或食物后,可随食物进入消化道;

或意外误食有毒物质,毒物进人消化道后主要由胃肠道吸收

3、经皮肤和黏膜吸收:

有些毒物可直接通过污染的衣服经皮肤吸收,一些脂溶性毒物,可穿透表皮而到达真皮层,经血管和淋巴网吸收。

毒物经黏膜吸收较快,多与呼吸道吸收中毒同时发生

4、静脉肌肉吸收:

有些药物过敏或过量发生的中毒,发病迅速

代谢解毒:

主要在肝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结合毒性降低;

少数在代谢后毒性反而增加(对硫磷氧化成对氧磷)

毒物排出:

大多数毒物由肾排出;

一部分经呼吸道排出;

经粪便从消化道排出;

经皮肤排出;

乳汁排出

中毒病人注意检查(急性诊断)注意瞳孔大小,对光反应;

注意呼吸速率、节律,有无呼吸困难,肺部有无罗音,呼气有无特殊气味

注意心率快慢,节律是否整齐,有无心律失常,以及血压高低情况;

注意呕吐物及排泄物(粪、尿)的颜色、气味,腹部有无疼痛

注意有无肌肉颤动及痉挛

急性气体中毒:

刺激性气体中毒;

窒息性气体中毒;

单纯窒息性气体(甲烷、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

化学性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

轻度中毒: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10%~30%,病人感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恶心、呕吐、心慌、全身乏力,这时如能觉察到是煤气中毒,及时开窗通风,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很快减轻、消失

中度中毒: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30%~50%,除上述症状外,尚可出现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老是感觉睡不醒、困倦乏力,如能及时识别,采取有效措施,基本可以治愈,很少留下后遗症

重度中毒: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

50%,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夜间睡眠中引起中毒。

发现时多已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全身抽动,大小便失禁,面色口唇呈现樱红色,呼吸、脉搏增快,血压上升,心律不齐,肺部有罗音,体温可能上升

一氧化碳中毒治疗:

现场急救:

应尽快让患者离开中毒环境,并立即打开门窗,流通空气

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

有自主呼吸,充分给以氧气吸入

神志不清的中毒患者必须尽快抬出中毒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查患者呼吸、脉搏、血压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呼叫120急救服务,急救医生到现场救治患者

尽快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及时有效给氧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最重要的治疗原则,吸氧尽可能>

3L/分,有中毒症状的患者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争取尽早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减少后遗症。

即使是轻度、中度,也应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成人心肺复苏术中,胸部按压的正确位置是?

胸部正中两乳连线中点或剑突上两横指

中毒急救要领:

1、将伤员迅速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场所给予吸氧,脱除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及时冲洗皮肤,对于可能引起化学性烧伤或能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毒物更要充分冲洗,一般不少于20min,并考虑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

眼睛有毒物溅入或引起灼伤时要优先迅速冲洗

2、保护呼吸道通畅,防止梗阻。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症,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3、中止毒物的继续吸收。

经口中毒,毒物为非腐蚀性,立即用催吐或洗胃以及导泻的办法使毒物尽快排出体外;

腐蚀性毒物中毒时,一般不提倡用催吐与洗胃的方法

4、尽快排出或中和吸人体内的毒物,采取解除或对抗毒物毒性的措施。

通过输液、利尿加快代谢,排毒剂和解毒剂清除吸人体内的毒物;

5、对症治疗,支持治疗。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维持酸碱平衡,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防止继发性感染以及并发症和后遗症

现场急救原则:

一戴(保护自己);

二隔(隔绝毒源);

三救出(救护伤员);

六早方案(早期处理)

心肺复苏(CPR):

对发生急性循环、呼吸机能障碍的病人采取的急救措施。

心搏骤停(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心室颤动:

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

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分,这种心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图2)。

心室颤动如能立刻给予电除颤,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2、心室静止:

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

心电图表现呈一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骤停一段时间后(如3~5min)出现。

3、心电-机械分离:

此种情况也就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

心室肌可断续出现缓慢而极微弱的不完整的收缩。

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并逐步增宽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分以下。

由于心脏无有效泵血功能,听诊无心音,周围动脉也触及不到搏动。

此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最后以心室静止告终,复苏较困难。

2010心肺复苏:

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CPR,并于8分钟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则病人的生存率43%;

强调黄金4分钟:

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活,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

此指南重新安排了CPR传统的三个步骤,从原来的A-B-C改为C-A-B。

这一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但不包括新生儿。

生存链:

1)早期识别与呼叫;

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早期CPR:

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3)早期除颤:

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维持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程序:

1.发现病人倒地,确认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以免影响救治。

2.判断病人意识,(注意做到轻拍重唤!

)如无反应,立即呼救并请求他人拨打电话,与急救医疗救护系统联系。

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

3.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颈动脉,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4.按压30次后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比例为2:

30。

有条件要及早实施体外除颤。

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频率及按压幅度

以一手食指和中指沿患者的肋弓向上滑移,在两侧助肋交界处,寻找胸骨下切迹,即为定位点,然后将中指和食指横放于胸骨下切迹的上方,食指上方的胸骨正中即为按压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一手的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根部重叠于下一手背上,两手指交叉翘起,使手指离开胸壁。

胸外按压的深度:

至少5㎝。

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婴幼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定位:

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

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

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

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

幼儿至少2.5~3.5厘米,婴儿至少1.5~2.5厘米按压频率:

每分钟至少100次。

【吸痰】目的:

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事项:

1.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2.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3—5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

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雾化吸入;

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

4.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

胸外心脏按压的用力方法:

1.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双肩在双手正上方。

2.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

3.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使胸部弹回原位,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骨,保持姿势。

吸痰时的负压调节:

成人0.02-0.04MPa,儿童<0.02MPa

简易呼吸器的主要适应症:

1.心肺复苏;

2.各种中毒所致的呼吸抑制;

3.神经、肌肉疾病所致的呼吸肌麻痹

4.各种电解质紊乱所致的呼吸抑制;

5.各种大型的手术;

6.配合氧疗作溶疗法

简易呼吸器的组成:

面罩

(2)单向阀(3)球体(4)氧气储气阀(5)氧气储气袋(6)氧气导管

其中氧气储气阀及氧气储气袋必须与外接氧气组合,如未接氧气时应将两项组件取下。

基础生命支持:

使用简易呼吸器的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和评估:

胸廓起伏、面色甲床、血氧饱和度。

2、面罩要紧扣鼻部,否则易发生漏气。

保持气道开放。

3、若病人有自主呼吸,应与之同步。

即病人吸气初顺势挤压呼吸囊,达到一定潮气量便完全松开气囊,让病人自行完成呼气动作。

4、注视患者胸部上升与下降(是否随着压缩球体而起伏)5、经由面罩透明部分观察患者嘴唇与面部颜色的变化。

6、经由透明盖,观察单向阀是否适当运用。

7、在呼气当中观察面罩内是否呈雾气状。

8、注意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比

固定面罩:

EC手法是用简易呼吸器时左手母指和食指成C形按住面罩,中指和无名指托住病人下颌的手法。

高级生命支持:

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又称二期复苏或高级生命维护,主要是在BLS基础上应用器械和药物,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识别及控制心律失常,直流电非同步除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治疗原发疾病。

ALS应尽可能早开始。

气道控制

(1)气管内插管:

(2)环甲膜穿刺:

用16号粗针头刺入环甲膜,接上“T”型管输氧,(3)气管切开:

常用于口面颈部创伤而不能行气管内插管者。

呼吸支持:

吸氧可通过各种面罩及各种人工气道,以气管内插管及机械通气(呼吸机)最为有效。

复苏用药

复苏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加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纠正酸中毒和提高室颤阈值或心肌张力,以有利于除颤。

(1)肾上腺素:

常用剂量为每次1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3-5min重复1次。

(2)抗心律失常药物:

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在等待起搏时给予阿托品0.5mg,IV。

阿托品的剂量可重复直至总量达3mg。

如阿托品无效,就开始起搏。

在等待起搏器或起搏无效时,可以考虑输注肾上腺素(2-10μg/min)或多巴胺,(2-10μg/kg.min)。

胺碘酮可在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对CPR、除颤、血管升压药无反应时应用。

首次剂量300mg静脉/骨内注射,可追加一剂150mg。

利多卡因可考虑作为胺碘酮的替代药物(未定级)。

首次剂量为1-1.5mg/kg,如果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持续存在,间隔5-10min重复给予0.5-0.75mg/kg静推,总剂量3mg/kg。

心脏电击除颤

电击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法,应早期除颤。

除颤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下降7%~10%。

除颤波形包括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类,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

成人发生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应给予单向波除颤器能量360焦耳一次除颤,双向波除颤器120~200焦耳。

如对除颤器不熟悉,推荐用200焦耳作为除颤能量。

双相波形电除颤:

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200J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

低能量的双相波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

儿童第1次2J/kg,以后按4J/kg计算。

电除颤后,一般需要20~30s才能恢复正常窦性节律,因此电击后仍应立刻继续进行CPR,直至能触及颈动脉搏动为止。

持续CPR、纠正缺氧和酸中毒、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连续使用)可提高除颤成功率。

电击除颤的操作步骤为:

①电极板涂以导电糊或垫上盐水纱布;

②接通电源,确定非同步相放电,室颤不需麻醉;

③选择能量水平及充电;

④按要求正确放置电极板,一块放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心底部),另一块放在左腋前线第5~6肋间(心尖部);

⑤经再次核对监测心律,明确所有人员均未接触病人(或病床)后,按压放电电钮;

⑥电击后即进行心电监测与记录。

给予1次电击后不要马上检查心跳或脉搏,而应该重新进行胸外按压,循环评估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约2分钟)后进行。

因为大部分除颤器可一次终止室颤,况且室颤终止后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有效泵血,立即实施CPR十分必要。

脑复苏

亚低温(32~35OC)对脑具有保护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对于昏迷的成人院外VF性心脏骤停ROSC(自主循环恢复)患者应该降温到32~34摄氏度,并维持12~24小时。

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1)颈动脉搏动:

按压有效时,每按压一次可触摸到颈动脉一次搏动,若中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则应继续进行胸外按压,如果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存在,说明病人心搏已恢复。

(2)面色(口唇):

复苏有效时,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其他:

复苏有效时,可出现自主呼吸,或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甚至有眼球活动及四肢抽动。

终止抢救的标准

现场CPR应坚持不间断地进行,不可轻易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如符合下列条件者,现场抢救人员方可考虑终止复苏:

(1)患者呼吸和循环已有效恢复。

(2)无心搏和自主呼吸,CPR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EMS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3)有EMS人员接手承担复苏或其他人员接替抢救。

(一)止血:

如果一个人失去血量的1/3~1/4,就有生命危险。

失血的表现

出血较少时伤员可以没有症状,但出血量如果超过全身血量的20%,会出现心慌、气短、出冷汗、呼吸急促等表现。

随着出血量的增加,症状逐渐加重,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昏迷。

出血是伤员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止血是创伤救治的首要任务。

动脉出血:

血管压力较高,出血呈搏动性,甚至喷射状,血液鲜红色。

短时内造成大量失血,易危及生命;

静脉出血:

血管压力低,血液呈暗红色徐缓均匀外流,静脉出血的危险小于动脉;

毛细血管出血:

血液象水珠样流出,常能自凝,危险性较小。

(1)指压止血法。

方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压在伤口上,适用于伤口较小,出血不多。

间接按压法:

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动脉,将动脉压在骨的浅面,达到阻断血流的目的。

﹡此法仅用于短时间控制动脉出血。

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2)加压包扎止血法。

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

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方法:

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

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

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

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3)加垫屈肢止血法。

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

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4)止血带止血法。

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

止血带有橡皮止血带(橡皮条和橡皮带)、布制止血带、气性止血带(如血压计袖带)。

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5).填塞止血法。

适用于肌肉、骨端等较大而深的伤口止血;

先用镊子夹住无菌纱布塞入伤口内,如一快纱布止不住血,可再加纱布,包扎固定;

注意颅脑外伤引起的鼻、耳等处出血不能用填塞止血法

4、注意事项:

部位:

上臂外伤出血应扎在上臂上1/3处,前臂或手出血应扎在上臂的下1/3处,不能扎在上臂的中部,因该处桡神经走行贴近肱骨,易被损伤。

下肢外伤大出血应扎在股骨中下1/3交界处。

衬垫:

使用止血带的部位应该有衬垫,否则会损伤皮肤。

若没有可扎在衣服外面,把衣服当衬垫。

松紧度:

应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脉搏为合适。

过松达不到止血目的,过紧会损伤组织。

时间:

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使用时间不超过4小时,并每隔45-6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2-3分钟。

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标记:

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勿用绳索、电线等束缚;

若需行断肢再植的伤者,尽可能避免使用止血带

上止血带前,先将受伤的胳膊或腿抬高2min,使血液尽量的回流

(二)包扎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干净的毛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

绷带包扎一般用于支持受伤的肢体和关节,固定敷料或夹板和加压止血等。

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

目的:

保护伤口、减少污染、固定敷料和帮助止血。

伤口包扎技巧要求:

动作轻巧,以免增加疼痛;

接触伤口面的敷料必须保持无菌;

包扎要快且牢靠,松紧度要适宜,打结避开伤口和不宜压迫的部位。

材料:

以绷带和三角巾最常用。

抢救现场可用相对洁净的衣物、巾单等物作包扎用。

包扎技术:

注意伤口包扎要牢固,切忌过紧或过松。

包扎方法:

有绷带包扎法和三角巾包扎法

包扎技术-操作要点:

伤口包扎要牢固,切忌过紧或过松;

不要用水冲洗伤口(化学伤除外);

不要在伤口上使用消毒液或消毒粉

包扎技术-绷带包扎法:

环行包扎法;

螺旋包扎法;

螺旋反折包扎法;

“8”字包扎法;

回返包扎法

包扎技术-三角巾包扎法:

头顶帽式包扎;

眼部包扎;

上肢包扎;

肩部包扎;

膝肘部包扎;

胸部包扎;

腹部包扎;

手足包扎

1、环形绷带包扎法。

此法是绷带包扎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多用于手腕、肢体、胸、腹等部位的包扎。

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最后用扣针将带尾固定,或将带尾剪成两头打结固定。

(1)缠绕绷带的方向应是从内向外,由下至上,从远端至近端。

开始和结束时均要重复缠绕一圈以固定。

打结、扣针固定应在伤口的上部,肢体的外侧。

(2)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

不可过紧或过松,以不妨碍血液循环为宜。

(3)包扎肢体时不得遮盖手指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4)检查远端脉搏跳动,触摸手脚有否发凉等。

2、三角巾包扎法。

三角巾全巾:

三角巾全幅打开,可用于包扎或悬吊上肢;

三角巾宽带:

将三角巾顶角折向底边,然后再对折一次。

可用于下肢骨折固定或加固上肢悬吊等;

三角巾窄带:

将三角巾宽带再对折一次。

可用于足、踝部的“8”字固定等。

手指离断伤:

立即掐住伤指根部两侧防止出血过多

然后用回反式绷带包扎手指残端。

不要用绳索、布条捆扎手指,以免加重手指损伤或造成手指缺血坏死

离断的手指要用洁净物品如手帕、毛巾包好。

外套塑料袋或装入小瓶中

将装有离断手指的塑料袋或小瓶放入装有冰块的容器中。

无冰块可用冰棍代替

不要将离断手指直接放入水中或冰中,以免影响手指再植成活率

肢体离断伤:

现场首先止血。

如残端出血不多,非喷射性,可仅包扎即可;

如果出血呈喷射性,先用指压止血法止血,然后上止血带,再包扎;

大量纱布填压肢体残端,用回返式包扎法加压包扎

离断的肢体要用布袋包好,外面套一层塑料袋,放在另一装满冰块或冰棍的塑料袋中保存

如有大的骨块脱出,应同时包好,一同送往医院,不能丢弃

开放性颅脑损伤:

颅脑伤有脑组织膨出时,不要随意还纳,用等渗盐水浸湿的大块无菌敷料覆盖后,再扣以无菌换药碗,以阻止脑组织进一步脱出,然后再进行包扎固定。

伤员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性气胸:

在胸部贯通伤、开放性气胸时,应立即以大块无菌敷料堵塞封闭伤口,既帮助止血,更重要的是将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防止纵隔扑动和血流动力学的严重改变,危及生命。

腹腔内脏脱出:

不能将脱出肠管送回腹腔;

立即用大块敷料(最好是生理盐水浸润的纱布)覆盖脱出的内脏和伤口

用三角巾等做环行圈,圈的大小以能将腹内脱出物环套为宜,将环行圈环套脱出物

然后用饭碗或茶缸将环行圈一并扣住;

用绷带等包扎(连同饭碗或茶缸一起包扎)

伤口异物的处理:

表浅异物可以先去除,再包扎;

如异物为尖刀、钢筋、木棍、尖石块,并扎入伤口深部,不要轻易去除,应维持异物原位不动;

包扎的敷料上剪洞,套过异物,置于伤口上,然后用敷料卷圈放在异物两侧,将异物固定包扎

(三)骨折固定1、骨折的种类:

(1)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2)开放性骨折:

外伤伤口深及骨折处或骨折断端刺破皮肤露出体表外。

(3)复合性骨折:

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或其它脏器,或伴有关节脱节等。

(4)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未完全中断。

(5)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

2、骨折的症状:

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大出血。

3、骨折的固定材料:

夹板

4、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

(1)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固定。

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2)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端断送回伤口内,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

(3)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

(4)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

(5)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

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

(6)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

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

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