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9043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要求规范Word文档格式.docx

(2)出针:

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求时,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电针

一、电针的选穴

与毫针刺法治疗大致相同。

但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l-3对穴位(即是用l-3对导线)为宜,不可过多,过多则会刺激太强,患者不易接受。

电针的选穴,既可按经络选穴,又可结合神经的分布,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

例如,

(1)头面部:

听会,翳风(面神经);

下关、阳白、四白、夹承浆(三叉神经)。

(2)上肢部:

颈夹脊6-7,天鼎(臂丛);

青灵、小海(尺神经);

手五里、曲池(桡神经);

曲泽、郄门(正中神经)。

(3)下肢部:

环跳、殷门(坐骨神经),委中(胫神经);

阳陵泉(腓总神经);

冲门(股神经)。

(4)腰骶部:

气海俞(腰神经);

八髎(骶神经)。

二、穴位的配对

一般根据受损部位的神经支配。

(1)面神经麻痹,取听会或翳风为主穴,额部配阳白,颧部配颧髎,口角配地仓,眼睑配瞳子髎。

(2)上肢瘫痪,以天鼎或缺盆为主穴,三角肌配肩髎或臑上,肱三头肌配臑会,肱二头肌配天府一;

屈腕和伸指肌以曲池为主,配手五里或四渎。

(3)下肢瘫痪,股前部以冲门或外阴廉为主,加配髀关或箕门;

臀、腿后部以环跳或秩边为主,小腿后面配委中,小腿外侧配阳陵泉。

在针刺主穴和配穴时,最好针感能达到疾病部位后,再接通电针器。

三、操作方法:

1、电针的用针除用不锈钢外,也可用银特制。

一般选用26-28号粗细的毫针。

2、使用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

3、把电针器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

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更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

通电和断电时应注意要逐渐加大或减小电流强度,以免给病员造成突然的刺激。

4、针刺穴位有了治疗所需的"

得气"

感应后(神志失常、知觉麻木、小儿患者例外),将输出电位器调至"

0"

度,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也有不分正负极,将两根导线任接两支针柄),然后拨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

通电时间一般5-20分钟左右,针刺麻醉可持续更长时间。

如感觉减低,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l-2分钟后再行通电。

如果病情只需用一个穴位,可把一根导线接在针柄上,另一根导线接在一块约25厘米大小的薄铝板上,外包几层湿纱布,平放在离针稍远的皮肤上,用带子固定。

这样,针刺部位的电刺激感应很明显,作用较集中,而铝板部位因电流分散,感应微弱,作用很小。

四、适应范围

电针的适应证基本和毫针刺法相同,故其治疗范围较广。

临床常用于各种痛症,痹症,痿症,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并可用于针刺麻醉。

五、注意事项

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器输出是否正常。

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故须事先告诉病员,让其思想上有所准备,便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电针刺激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

不要突然加强,以免出现晕厥、弯针、断针等异常现象。

3.患有严重心脏病者,在应用电针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

在邻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的强度要小些,切不可作强电刺激,以免发生意外。

4.在左右两侧对称的穴位上使用电针,如出现一侧感觉过强,这时可以将左右输出电极对换。

对换后,如果原感觉强的变弱,而弱的变强,则这种现象是由于电针器输出电流的性能所致。

如果无变化,这说明是由于针刺在不同的解剖部位而引起。

5.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因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

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体上。

6.在使用电针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器的输出部分发生故障或导线根部有断损,应修理后再用。

7.毫针经多次使用后,针身容易产生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

皮肤针

一、器具药物

皮肤针的式样很多,有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及电梅花针等。

临床最为实用的是市售的皮肤针具,其头部,一面为七根针分散组成的七星针,一面是五根针合在一起的梅花针,装有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针柄

二、操作方法

1、循经叩刺

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

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

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经络,因其分布着各经原们、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

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常用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

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及顽癣等。

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右手握针柄,用无名指和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手掌小鱼际处,拇指与无名指挟持针柄1/3处,食指压在针柄的上面。

这样可以充分依靠腕力操作。

叩刺时,要求针尖刺及皮肤表面时立即弹起。

每分钟叩刺100次左右。

三、刺激强度与疗程

1、轻刺:

用力稍小,皮肤仅出现潮红、充血为度。

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

2、重刺:

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赤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

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3、中刺:

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

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1、针具要经常检察,注意针尖有无毛钩,针面是否平齐,滚刺筒转动是否灵活。

如有针尖钩毛、生锈等要及时修理或调换。

针具要经常浸泡在75%乙醇或其他消毒液内。

有条件的,应使用一次性灭菌针具。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痛苦。

3、叩刺的部位也应严格消毒。

局部如果有溃疡或者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

水针

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1、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

常用的注射器为1ml(用于耳穴和眼区穴位)、2ml、5ml、10ml、20ml;

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及封闭用长针头。

2、常用药物:

水针的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1)中草药制剂:

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板蓝根、威灵仙、徐长卿、夏天无、肿节风、丁公藤、鱼腥草、银黄注射液等多种中草药注射液。

(2)维生素制剂:

如维生素B1、B6、B12,维生素C、K3等。

(3)其他常用药物:

如葡萄糖注射液、生理盐水、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

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

二、穴位选择:

1、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进行辨证选穴。

2、作为水针的特点,临床上常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即用拇指或食指以均匀的力量在患者体表进行按压、触摸、滑动,以检查其有无压痛、条索状或结节等阳性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的变化等。

触诊检查的部位一般是背腰部的背俞穴,四肢部则沿经络循行路线触摸,尤其是原穴、郄穴、合穴等特定穴部位及一些经验穴。

有压痛等阳性反应者,注入反应点往往效果较好,反应不明显者,也可取有关俞、募、郄穴进行治疗。

3、软组织损伤者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

较长肌肉的肌腹或肌腱损伤时,可取肌肉的起止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将药液注入到神经根附近。

4、耳穴根据耳针疗法中耳穴的探查方法选取有关穴位。

1、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

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

慢性病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轻轻推入;

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液推入。

如需注入较多药液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步提出到浅层,边退边推药,或将注射针更换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注射角度与深浅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及注射的深浅。

同一穴位可从不同的角度刺入。

也可按病情需要决定注射深浅度,如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成一“皮丘”;

腰肌劳损多在深部,注射时宜适当深刺等。

3、药物剂量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

头面部和耳穴等处用药量较小,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0.1-0.5ml,四肢及腰背部肌肉丰厚处用药量较大,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量为2-15ml;

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葡萄糖、生理盐水等用量较大,如软组织劳损时,局部注射葡萄糖液可用10-20ml以上,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以及特异性药物(如阿托品、抗生素)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用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常用量为1-2ml。

4、疗程: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反应强烈者亦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

四、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

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

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必须先作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

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

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

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

如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应;

如误入脊髓腔,会损害脊髓,切须注意。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

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

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

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

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火针

用火烧红针尖迅速刺入穴位内,予以一定的热性刺激,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即温热作用,集毫针、艾灸之功效于一身,已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

一、功效

祛风除湿止痒、泻热解毒、舒筋活络、拔毒祛腐、化瘀散结、疏通经络、消肿止痛。

二、适应症

常用于带状疱疹、痤疮、扁平疣、白癜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冻疮、寻常疣、丹毒、多发性鸡眼、蜘蛛痣、色素痣等。

三、禁忌症

一般来说火针刺激强烈,孕妇及年老体弱者禁用,高血压、心脏病、恶性肿瘤等禁用。

四、操作方法

1、患者安静仰卧,先于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消毒方法宜75%乙醇消毒,以防感染。

2、右手拇指、示指几中指持1-3根长25mm毫针。

3、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必须把针烧红,才能起作用。

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乙醇灯烧针,也可用血管钳夹持乙醇棉球点燃烧针。

4、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即迅速出针。

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一般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4cm,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1.5cm。

5、总原则重在速刺,频率一般为每秒3-4下。

6、所刺面积约占皮损面积的80%,以针点均匀、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7、每星期治疗1-2次,疗程视病情而定,连续治疗2-3个疗程。

8、除以上操作规程中所述事项外,应注意面部慎刺;

胸背部浅刺;

老年人、儿童及孕妇慎刺。

1、切记过深,避免刺伤肌腱及内脏器官。

不可过浅,浅则治疗无功。

2、针刺前要严格消毒,施术局部皮肤以75%乙醇消毒;

针刺后再以75%的乙醇消毒局部。

3、烧针针孔要适度,在出针后应与周围皮肤基本平整,局部微红。

如果出针时连同皮肤一同粘着拔起,则为操作不当所致。

4、尽量让患者采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意外。

灸法

一、灸法的分类

1、艾柱直接灸

(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

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

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

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2、艾炷间接灸:

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

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

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

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

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

生姜味辛,性微温。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

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

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

大蒜味辛,性温。

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

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

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

其方法是:

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

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

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

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

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4)隔附子(饼)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

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萎、早泄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

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直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

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

3、艾条灸

艾条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

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

此为悬起灸。

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

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2)雀啄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3)回旋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4、药条灸是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点燃后熏灸以防止疾病的一种方法。

临床上常用的有太乙针灸和雷火针灸。

太乙针灸:

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

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

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雷火针灸:

其制做方法与"

太乙针"

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

施灸方法与"

相同。

5、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

操作方法是: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

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6、灯火灸

灯火灸方法是用灯心草一根,以麻油浸之,燃着后,于应灸的腧穴上爆之。

可听"

叭"

响,为一壮功能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

多用于治疗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症。

7、天灸

天灸又名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

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

(1)毛茛灸:

采取毛茛叶子揉烂,贴于寸口部,隔夜就发生水泡,如被火灸。

可以治疗疟疾。

(2)斑蝥灸:

斑蝥乃一种甲虫。

灸治时,将斑蝥浸于醋中,擦抹患部,能治癣痒。

(3)旱莲灸:

用旱莲草捣烂,敷置穴位上,使之发泡,可以治疗疟疾等症。

(4)蒜泥灸:

用蒜泥贴于手太阴经的鱼际穴处,使之发泡,可治喉痹。

(5)白芥子灸:

用白芥子研末敷患处,使局部充血,发泡,可以治疗阴疽、痰核、及膝部肿痛。

二、注意事项

1、灸法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症、寒证和阴症为主,对阴虚阳亢的疾病和邪热内炽的病症不宜施灸。

2、施灸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

3、颜面五官、阴部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使用直接灸。

4、孕妇的腹部和骶部不宜施灸。

推拿疗法

一、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推拿手法虽然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绝大部分手法应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技术要求,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

1、持久:

是指手法操作过程中能过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的作用,在足够的时间仍不走样,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以保证手法对人体的刺激足够积累到临界点,而起到调整内脏的功能、改变病理状态的作用。

2、有力:

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使手法具有一定的刺激量。

它包括直接作用于体表之力和维持手法所需要之力。

3、均匀:

是指手法操作使其动作幅度、速度的快慢和手法压力的轻重都必须保持相对一致,应使手法操作既平和而又有节奏性。

4、柔和:

是指手法操作时动作温柔灵活,手法变换时自然、协调;

柔和不是软弱无力,而是用力要缓和,手法不可生硬粗暴。

5、深透:

是指患者对手法刺激的感应和手法对疾病的治疗效应,不仅作用于体表而且能够克服阻力使手法的效应能够转之于内,达到深处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

二、常用的几种手法简介

1、滚法:

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附着在人体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

吸定部位紧贴体表,频率为每分钟140~160次,使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2、一指禅法:

用拇指罗纹面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沉肩、垂肘、悬腕,腕部放松,以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腕部的摆动,手法频率在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

3、揉法: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操作时压力轻揉均匀,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50次左右,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

拔罐疗法

一、设备

1、竹筒火罐:

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罐口直径分3、4、5公分三种,长短约8~10公分。

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

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

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过于干燥,容易透进空气。

临用前,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

南方产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

使用陶土,作成口圆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

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

玻璃火罐,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

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边缘略突向外,分1、2、3种号型,清晰透明,便于观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4、抽气罐:

用青、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洁,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

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

上置活塞,便于抽气。

二、吸拔的方法

1、投火法:

将薄纸卷成纸卷,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

初学投火法,还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

2、闪火法:

用7~8号粗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