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128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docx

荷塘月色练习题教师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参差/差遣 点缀/辍学 卤水/鲁莽 奢侈/耷拉

 B.袅娜/安娜 踊跃/涌流 儒生/蠕动 宛然/宛转

 C.惦着/玷污 皱缬/采撷 礼仪/仪态 酣睡/憨厚

 D.气氛/芬芳 踱步/揣度 便宜/便捷 驱散/散漫

3、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氓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4、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情态、样子)

5、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6、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7、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8、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荷塘月色》选段,完成9---15题。

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________过一样;又像________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9、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泻 浮 洗 笼  B.照 飘 滤 托

C.流 升 洗 笼  D.泻 浮 浸 罩

10、对下列句子或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这些语句用叠词法描绘景物,音韵和谐,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原指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既写流水无声,又用拟人手法赋予人的情意。

C.“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的手法写出荷花的动人之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比喻的手法,侧面描写荷风的轻柔。

1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12、“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代什么?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13、赏析“袅娜”“羞涩”的妙处。

【答】

14、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

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

【答】

15、“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6—19题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⑴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⑸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⑺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⑼的水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⑾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注】选自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温州的踪迹》,写作于1924年。

16、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答】

  

17、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别写出了“绿”的什么特征?

【答】

 

18、画波浪线的句子,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19、《绿》与《荷塘月色》都是朱自清的名篇,试分析探究两篇文章在抒发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

 

四、语言运用

20、将下列五句话按照合理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合理的一项是(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

__________,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②④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①③⑤      D.③①⑤④②

2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还是这方荷塘,却已不是以往模样。

阳光直射的水面,原先平静地浮在水面的叶子已亭亭玉立于荷塘,挤挤挨挨着像一群舞者翩舞着绿裙等待出场。

在摇晃的绿裙之间,有的打着花骨朵儿,几朵红莲正含羞开放。

轻风拂过,仙子羞涩地低头整理起裙角霓裳。

清晨的露珠舍不得离开,却无奈地随风滚落池塘。

那是仙子的泪,那样晶莹透亮。

薄雾轻袅的荷塘如诗般的朦胧飘荡,是仙境?

还是梦乡?

只渴望去亲吻仙子羞涩的脸庞,去浅嗅她的清香。

岸边的岩石缝隙处,几朵蓝色的勿忘我正淡雅地开放。

细长的藤枝自然垂挂下来,轻触水面。

风过时偶尔碰触到仙子的裙角,刹那间又缩了回去,生怕玷污了仙子的衣裳。

这是怎样激动的心情啊?

是谦谦君子相伴着仙子吧。

没有丝毫的亵渎,只有圣洁的欣赏。

多少肮脏的灵魂都会在这一刻躲向一旁,多少污秽的思想都会在这一刻变得高尚。

爱这荷的高洁,爱这荷的清香,更爱这荷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她时刻净化着我的思想。

21、下面对文段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排比  比喻  拟人     B、排比  通感  拟人  

C、对偶  排比  比喻     D、对偶  排比  拟人

22、下列选项中,与例句“薄雾轻袅的荷塘如诗般的朦胧飘荡,是仙境,还是梦乡?

”中的问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怕玷污了仙子的衣裳。

这是怎样激动的心情啊?

B、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

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C、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D、秋之于人,是有别呢,还是无分别呢?

23、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光直射的水面,原先平静地浮在水面的叶子已亭亭玉立于荷塘,挤挤挨挨着像一群舞者翩舞着绿裙等待出场。

B、阳光直射的水面,原先平静地浮在水面的叶子已亭亭玉立,挤挤挨挨着像一群舞者翩舞着绿裙等待出场。

C、阳光直射水面,原先平静地浮在水面的叶子已亭亭玉立,挤挤挨挨着像一群舞者翩舞着绿裙等待出场。

D、阳光直射水面,原先平静地浮在水面的叶子已亭亭玉立于荷塘,挤挤挨挨着像一群舞者翩舞着绿裙等待出场。

参考答案

一、基础巩固

1、【答案】B(A颤chànC梵婀玲fànD踱duó)

2、答案】C

【解析】A项,cī/chāi,zhuì/chuò,lǔ,shē/dā;B项,nuó/nà,yǒng,rú,wǎn;C项,diàn,xié,yí,hān;D项,fēn,duó,pián/biàn,sàn/sǎn。

3、【答案】A  

【解析】B氓歌-——眠歌C瞌睡人---渴睡人  D掂着----惦着

4、【答案】C【解析】(乍看:

刚一看去,初看)

5、【答案】D【解析】(前三句都是通感)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C

二、课内阅读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第一处用泻,增强了动态感;第二处用浮符合雾的特点;第三处洗能突出牛乳的特点;第四处笼与梦相呼应。

10、【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理解有误。

应为使描写事物更为形象。

11、【答案】:

通感。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添了意境的温馨和幽雅;生动写出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

【解析】(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下同):

所谓“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12、【答案】:

指代“不能朗照”,这同作者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相吻合。

【解析】解答第一问要揣摩前面句子,不难判断指代的是“不能朗照”,回答第二问要结合全文的思想感情,即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

 

13、【答案】运用拟人手法,把盛开的荷花比作成熟的女子袅娜的身影,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作害羞的少女的脸庞,形象地表现出月下荷花的楚楚动人,可谓形神兼备。

14、【答案】朦胧的美,静谧的美。

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1927年7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15、【答案】这是文章之“眼”,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三、课外阅读

16、【答案】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解析】文眼,就是作者“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或透漏主旨,或点明题意,或交待写作缘由。

17、【答案】

(1)采用博喻的修辞手法,

(2)“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是用来说明梅雨潭绿的状态,少妇拖着的裙幅与梅雨潭的潭水的涟漪有相似之处;像“涂了明油”一般,是以比喻描写潭水的亮度;“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是写梅雨潭的纯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是以比喻描写潭水的纯洁,却又不是那种一眼见底的透明。

【解析】注意抓住喻体的特点,并结合本体展开联想。

18、【答案】

(1)运用对比、比较手法;

(2)文中提到其他地方的“绿”,而且一一指出它们的不足,用以与梅雨潭的“绿”,形成对比;(3)来突出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恰到好处。

19、【答案】

(1)《荷塘月色》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淡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的苦闷心情;

(2)《绿》则是通过热烈明快的笔调,写出梅雨潭明丽鲜艳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激情。

【解析】要联系作者的写两文章的生活背景,抓住各自文眼。

四、语言运用

20、【答案】A

【解析】注意前一分句中含有先后顺序的两个条件:

“我爱”“也爱”,告诉我们要先说“小池”,后说“溪流”;再注意按第二小句的“清”“远”顺序排列即可。

①句中“其间”显然代指⑤句中的“水草”,可知⑤①进而可快速选出正确答案A项。

21、【答案】

①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③郎平的一记重扣,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

【解析】划线句子运用博喻。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21、

(1)答案A

(2)【答案】B【解析】A项表感叹语气;,C项表一般疑问;D项表反问语气

(3)【答案】D

【解析】画线句语病,“阳光直射的水面,原先平静地浮在水面的叶子已亭亭玉立于荷塘”,中途易辙;“亭亭玉立”后,不能跟补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