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1308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

屯溪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

高二历史(文)试题

(考试时间:

100分钟;满分:

100分)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理在气中,道不离器”

2.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3.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自曹魏开始实行至唐朝废止B.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D.反映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4.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

“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

”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5.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

此史料印证了()

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6.右图是根据付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根据此图分析,影响古代经济宏观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形势的稳定情况B.商品经济的发展态势

C.耕作工具的根本变革D.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

7.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规定,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债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杀掉;死者的丧衣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上述这些规定说明当时在罗马()

A.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B.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色彩浓郁

C.罗马人热衷于通过诉讼获取利益D.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

8.苏格拉底曾感慨地说:

“如每个人都是自己智慧的尺度,我们相对的无知又在哪里?

如普罗塔哥拉的《真理》确实是在宣布真理,而不是在每个人的观点都正确的时候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详细考察,那么哲学对话的整个事业只不过是在冗长而又可怕地展示愚蠢。

”这表明()

A.苏格拉底强调以人的感觉为判断事物的标准B.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发现自我的本质改善灵魂

C.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对神的存在深信不疑D.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

9.有学者指出:

“关于事实评价,有证据辨其真伪即可。

然而对于价值评价却和当前人的价值取向及人们的需要有关。

”下列评价最符合作者价值取向和需要的是()

A.马克思: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B.麦克·哈特:

马丁·路德“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导致新教的产生。

C.严复:

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发展“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杨凤城:

新中国“大体上到1956年前后文化转型初步告成。

10.对下列四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表述最准确、最全面的一项是()

①资本主义萌芽②文艺复兴运动③新航路的开辟④宗教改革运动

11.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出现了如下现象:

新的国家机构急剧增加;联邦工资名单日益扩大,政府在几年之间,债务增长了一倍多。

这一时期美国()

A.垄断资本出现并壮大,控制国家政权B.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C.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D.运用新的经济理论,减少国家干预

12.1674年新阿姆斯特丹更名为纽约市,下面漫画反映了更名后两个国家关系,这两国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与西班牙B.荷兰与英国

C英国与法国D.美国与法国

13.2016年是美国总统大选年。

根据你对1787年宪法的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②各州选出选举人组成选举团选举总统

③美国的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④美国总统享有包括宣战权在内的行政权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

14.近代科学始于14—16世纪,随着大国的兴衰变迁,世界舞台上先后出现过五个科学中心,其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通讯领域遥遥领先,先后研制出有线电报、电话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②提出了生物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③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地,

④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并研制出发电机

⑤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A.①③④⑤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15.“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材料中“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6.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

“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伸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

”“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

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

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

17.右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曲线①反映的经济形态在我国近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曲线②反映的经济形态均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C.曲线④反映的经济形态最能代表我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流

D.曲线⑤反映的经济形态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9.下表是摘录于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北伐先遣战江南B.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D.挥师过长江

20.下表是1821-1930年某国贸易结构发展状况(数据表示百分比)

推测该国是()

 

A.英国B.美国C.俄国(苏联)D.中国

21.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年、1959~1964年、1970~1975年、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①③②④

22.下列是某市高二学生探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重大成就”所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有()

①科技领域完成了“两弹一星”伟大工程

②教育领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③在外交战线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文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双百方针”始终贯彻执行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A.1处B.2处C.3处D.4处

23.阅读下图,其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示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②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

③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④发达国家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4.“三个世界”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

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曾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都认识到两极对峙中产生的新兴政治力量

②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划分依据

③都以经济军事力量强弱作为划分标准④都是对当时国际关系多极化的思考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大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28/29题15分)

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三行在中国近代史中,关系最巨,以政治而言,行商有秉命封舱停市約来外人之行政权,又常为政府官吏之代表,外人一切请求陈述,均频有彼辈转达,是又有一之外交权;以经济而言,行商为对外贸易之独占者,外人不得与中国其它商人直接贸易。

此等特殊制度,无论中国外国,皆蒙不利,鸦片战争,即为去破此种外交制度及通商制度而来,自此一战,中国一蹶不振,外交经济,皆为不平等条约束,百年以来,皆受十三行所殆之祸。

——朱希祖著《广东十三行考》

材料二英国东印度公司创立于1600年。

在此后200多年里,东印度公司享有印度贸易的垄断权。

这个权力在1813年被取消后,该公司仍然继续持有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貿易垄断权,直至1834年才被取消。

1623年詹姆斯一世又授予公司任命宫员、审判和惩罚下属的权力。

1661年,查理二世扩大公司权力范围,可宣战、和维持军队、设立法庭和独立处理与印度及其他国家的关系。

由于公司成立时没有得到国会一个便士的支持,因此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免政府对自己行动的干涉。

——据赵伯乐《从商业公司到殖民政权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变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十三行的特点及影响。

(12分)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获得和解除分別体现了什么经济思想,并比较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的不同之处。

(13分)

2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阅读图表,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结合右图所示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局限”,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该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论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叙述准确)

27、(选做题,从以下三道题目当中选择一道作答,多选则默认按第一道题阅卷)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邮政改革前英国邮资收取是按照信件用纸张数和投递路程远近,逐件计算,邮资标准高,绝大部分是向收件人收费。

高昂邮资使平民望而却步,议员却可以免费邮寄。

1837年,罗兰·希尔提出:

改为统一按重量收费,不超过半盎司的邮件只需付费1便士.不管路程远近;邮资由寄件人预付,国家发行邮票作为预付费的凭证;取消议员特权。

1839年经议会批准实行。

1840年,英国政府正式发行了希尔设计的邮票。

1842年,希尔进入邮政系统,与阻挠改革的负责人马伯里就邮政的主导权展开了争夺。

1854年马伯里被调离后,希尔的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入进行。

1864年,希尔退休时,英国的信件数量从1853年的4亿增加到6.75亿,邮政收入从1854的270万英镑增加到423万英镑。

因为寄费减少,报纸和书籍的流通数量大大增加。

由于罗兰·希尔一生为改革和发展邮政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近代邮政之父”。

——摘编自金燕《罗兰·希尔与近代英国邮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希尔邮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希尔邮政改革的影响。

(6分)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

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

……1916年至1918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

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

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作出贡献。

——摘编自《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与德军搏斗约2万牺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9分)

 

【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871年,沙俄趁我国发生西北回民叛乱之际出兵强占伊犁地区。

曾纪泽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伊犁问题。

他把伊犁问题划分为分界、通商、偿款三大端,三者中他以分界为最重要,最终通过在商务和赔款上对俄国的让步与俄国签订了《伊犁条约》。

曾纪泽使俄签订了《伊犁条约》受到中外人士的普遍赞誉。

但他为了避免战争,甚至对沙俄一再让步,使中国丢失了一些本来可以收回的权利。

曾纪泽认为“外国人不讲道理,中国人不明事势”是中外屡次发生冲突的根源,要想避免冲突,中国人首先应该严格约束自已,诚待西人,无错可纠,只能是“理屈在彼”,而不可能“理屈在我”。

他还提出“邦交不可长恃”,即当时所谓的邦交或结盟虽然是必要的、可行的,但是中国不能因此就有恃无恐,倚赖其他国家,自强才是外交的后盾,坚持外交的自主性。

一整理自李芸《曾国藩、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在外交上的基本主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外交主张的积极意义。

(9分)

屯溪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历史(文)期中考试

选择题答案:

1——5BCDDA6——10ADBCD

11——15BBBCD16——20DBCCC

21——24BACC

非选择题题答案:

25(25分)

(1)特点:

政治、经济双重性质:

外交通商权,贸易垄断权。

(4分)

影响:

抑制先进经济因素的成长;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近代遭受侵略的原因之一;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8分)

(2)思想:

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

(4分)

不同:

前者是闭关锁国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后者是出于保护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前者的设立有抵制外国之意,后者利于对外扩张;

前者属于政府经济和外交机构,后者是殖民统治机构;

前者受控于政府,后者相对独立;前者阻碍社会进步,后者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莫定基础。

(任答3点得9分)

26(15分)

【评分参考】

等级

评分依据

一等

(12-9分)

①选题符合材料主旨,观点明确;

②史实正确,可结合不同时代进行论证;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8-5分)

①选题基本符合材料主旨,观点较明确;

②史实基本正确,但史论较为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基本清楚。

三等

(4-0分)

①选题偏题,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或史实不符合要求;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本题所示图片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环列了春秋战国、明末清初、清末民初三个时期知识分子的主要主张,这些时期都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兴起,分封制、宗法制崩溃;明末清初封建社会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清末民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渐加深,反侵略求民主成为时代主流。

而这些时期知识分子的主张都体现了关心时局、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将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也促进了社会变革与转型。

【选题示例】(选题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但答案不限于以下选题,论证过程略。

1、选题1:

先进的知识分子促进了社会变革与转型。

选题一可列举古今中外杰出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与转型起到推动作用的史实,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商鞅变法、清末民初的解放思潮、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

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主张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促进了社会变革与转型。

2、选题2:

知识分子关注时事心忧天下,具有家国情怀。

选题二可列举知识分子关心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或治国之道,体现了知识分子心忧天下关注时事,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如以孔子、黄宗羲、顾炎武、容闳等人的事例进行论证。

3、选题3:

知识分子既具有先进性,也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选题三可列举孔子提出了“仁”和“以德治民”,但却主张恢复周礼;黄宗羲等人虽反对君主专制,提出民主思想,但却没有提出系统的思想,不能真正解决时代问题;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维新变法,但却对封建势力抱有幻想,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知识分子虽有其时代进步性,但也难以脱离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其他选题符合题意,言之成理亦可。

27(15分)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特点:

简化邮资收费标准;降低邮费;克服重大阻力;长期进行;成效显著。

(2)影响:

降低邮资,取消议员特权,促进了社会公正;增加了邮政收入;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促进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邮政的近代化。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背景:

协约国面临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中国人力资源廉价丰富;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

(6分)

(2)历史贡献:

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及中国与欧洲友谊作出巨大贡献。

(9分)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平说】

(1)主张:

“和戎”外交;诚信外交;自强外交。

(06分)

(2)积极意义:

希望通过“和戎”外交、诚信外交为清政府赢得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当时的生存发展;通过自强外交维护中国的独立,探索富强之路,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近代外交和中国的实际;“和戎”外交政策虽然是在危急的客观形势下所做出的较为有利于中国的选择,但为避战一再让步实不可取;诚信外交、自强外交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