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1518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51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1页
亲,该文档总共1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1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

①行李之往来(古义:

出行的人;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那个人;今义:

妻子的尊称)

④亦去之  (古义:

离开……;今义:

前往……,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

组织(会议等)接待、安排(客人的食宿等)的单位、个人】

⑥又欲肆其西封(古义:

疆界,领土;今义:

一般作动词,密封)

三、词类活用(找出活用词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4.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四、一词多义(解释词义并注意基本义,引申义)

1.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 《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浅陋,庸俗)《曹刿论战》

③孔子鄙其小气(鄙视,轻视,看不起) ——《训俭示康》

④越国以鄙远(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  (形容词,粗俗)

2.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  《桃花源记》

形若土狗,呆若木鸡。

似乎,好像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 《烛之武退秦师》

③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代词,你)  ——《捕蛇者说》

若入前为寿……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你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坐此你《项脊轩志》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   《愚公移山》

⑤噤若寒蝉(像……一样)

3.说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动词,陈述)  《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名词,杂说(一种文体))《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烛之武退秦师》

④及说备使抚表众(shuì,动词,劝说)   ——《赤壁之战》

⑤是说也,人常疑之。

(说法)《石钟山记》

4.辞

 ①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烛之武退秦师》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 《桃花源记》

 ③不辞劳苦(推脱)

 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

 ⑤辞不赴命(辞谢)   《陈情表》

 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5.微

  ①国势衰微(衰败)

  ②猥以微贱(低微卑贱) 《陈情表》

  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

  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细小)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表示否定的一种假设。

) ——《岳阳楼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 《烛之武退秦师》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连词,如果没有)《荆轲刺秦王》

    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口技》

    ⑦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 ——《卖油翁》

    ⑧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

⑨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   ——《屈原列传》

■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语: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②晋军函陵“驻军”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⑤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五、特殊句式:

(指出句式类型,省略的补上成分)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2.省略句

①晋军(  )函陵,秦军(  )汜南 (省略介词“于”)

②(  )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③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之”,指“亡郑”一事)  

④夜缒(  )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⑤(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应“有何厌”。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4.固定结构

  “所”字结构 形式:

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            

六、虚词(指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的条目)

●“之”的意义和用法  

 

(一)代词。

①代词。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    

  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     

亦去之(代郑国,代词)

 唯君图之(指“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

★ 代人时一般为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代词,他)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

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指示代词,这,此。

之二虫又何知。

(代词这)《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代词这)

(二)助词。

③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④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  

 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  

⑤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⑥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⑦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珍宝尽有之。

助词,衬字,无义

⑧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⑨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三)动词,到……去。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

吾欲之南海(动词,往,到)《为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来)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按照)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顺承、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兼词,从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5.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6.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7.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

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

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

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

可以用它来……。

今义:

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

礼物 今义:

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

跑  今义:

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

宫廷侍卫 今义:

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

周围侍从。

今义:

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找出活用词并解释)

(一)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日日夜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二)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衣戴白帽

 (三)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使……断

 (四)意动用法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以之为迟

2.群臣怪之以之为怪

 四、一词多义(解释词义并注意基本义,引申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故人具鸡黍 老,旧

3、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4、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5、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 6、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三顾频烦天下计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子布、元表各顾妻子顾及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只是

 7、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为了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语: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五、特殊句式:

(指出句式类型,省略的补上成分)

(1)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5.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3)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5)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6)固定结构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

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

……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

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六、虚词(指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的条目)

●而

(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如: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才”“接着”

今急而求子才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表示因果关系。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7.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或不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吾尝终日而思矣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8.表目的关系。

可译为“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某所,而母立于兹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鸿门宴

一、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把守。

2.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4.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7.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10.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11.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

采,通“彩”,颜色。

二、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

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

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

意外的变故。

今义:

副词,很。

3.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古义:

小人的谗言。

今义:

详细说来。

5. 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崤山以东。

今义:

山东省。

6.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

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

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

鱼和肉,指被欺凌

8.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

两次;今:

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找出活用词并解释)

(一)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从小路)行、间(从小路)至军中。

(二)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以刀割刺,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从郦山下,道(取道,动词)芷阳间行

(三)使动用法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使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拔剑撞而破之。

使动,使……破裂。

(四)形容词作名词

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

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

(五)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六)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

后续者

四、一词多义(解释词义并注意基本义,引申义)

1、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抬起;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

范进中举:

名词,科举考试制度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全、尽

2、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动词,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动词,道歉

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动词,推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劝诫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告诉

3.辞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告别

4.且

 且为之奈何?

 将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况且

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5.幸

妇女无所幸。

宠幸、亲近

 故幸来告良。

幸亏、幸而

6.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意料,料想)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7.如

万事如意(顺、随)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到,往)

8.因

 不如因善遇之。

就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就、于是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趁势、趁机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凭借)

■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语:

旦日飨土卒(飨;犒劳)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亡:

逃跑;义:

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

估量:

当:

抵挡)

秦时与臣游(游:

交往)

籍吏民(籍:

登记)

备他盗之出入(出入:

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

详细,完备)臣之不敢倍德也

窃为大王不取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

片刻)沛公起如厕

沛公则置车骑(置;放弃)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督过:

责备)

固不如也(固:

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

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

与……相比,哪一个更……)

五、特殊句式:

(指出句式类型,省略的补上成分)

(1)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省略“项伯”)与臣游

  项羽(省略“之”)兵四十万

  项王受璧,置之(省略“于”)坐。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4)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于关中。

具告之以事。

良曰:

“长于臣。

得复见将军于此。

(5)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

(何为─为何)

  大王来何操?

(何操─操何)

  沛公安在?

(安在─在安)

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以何)

今日之事何如?

何辞为?

(6)固定结构

奈何:

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

  孰与:

与……相比,谁……?

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

“……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

六、虚词(指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熟记“●”的条目)

●为

动词:

音wéi

(1)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2)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3)担任。

  

使子婴为相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

(4)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5)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介词:

(1)表被动。

音wéi 

吾属今为之虏矣。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

以下读wèi

(2)给,替。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

(4)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语气词:

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何辞为?

④连词。

如果,如。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⑤助词。

用语句中帮助宾语前置。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㈠[wéi]

⑴动词。

做,干。

事在人~|敢作敢~。

⑵动词。

制,造。

吾从北方闻子~梯,将以攻宋。

⑶动词。

行。

处家何等最乐?

王言~善最乐。

⑷动词。

治理。

是故~川者决之使导。

⑸动词。

救治。

疾不可~也。

⑹名词。

作用,作为。

昔人云:

“将以有~也。

⑺动词。

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屯长。

⑻动词。

置。

越海收东莱诸县,~营州刺史。

⑼动词。

立。

求~后于鲁。

⑽动词。

当作,作为。

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

⑾动词。

变成,成为。

冰,水~之,而寒于水。

⑿动词。

属。

不战而已~秦矣。

⒀动词。

唱。

亮躬耕陇亩,好~梁父吟。

⒁动词。

奏。

赵王窃闻秦王善~秦声。

⒂动词。

写作。

唐僧贯休~《诺矩罗赞》。

⒃动词。

是。

我~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⒄动词算作,算是。

若止印三二本,未~简易。

⒅动词。

以为。

孰~汝多知乎?

⒆动词。

叫做。

北冥有鱼,其名~鲲。

⒇动词。

使。

今君疾病,~诸侯忧。

(21) 动词。

治理。

为国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2)动词。

有。

夷子怃然~间。

(23)介词。

被。

若属皆且~所虏|适~虞人逐。

(24)连词。

如,若。

~不能听,勿使出境。

(25)连词。

则。

同于己~是之,异于己~非之。

(26)助词。

语气词。

表示疑问或反诘。

夫子何命(指教)焉~?

|何辞~?

(27)动词。

装作。

通“伪”。

夫子~弗闻也。

 ㈡[wèi]

⑴介词。

因为。

天行有常,不~尧存,不~桀亡。

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

⑵介词。

助。

~吕氏者右袒,~刘氏者左袒!

⑶介词。

给,替。

庖丁~文惠君解牛|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⑷介词。

与,对。

不足~外人道也。

补充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诗经》两首

一、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并释义)

1.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2.于嗟鸠兮于,通“吁”,感叹词。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找出并解释)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涕,古义:

泪,今义;鼻涕。

2.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至于,古义:

就,

 三、词类活用(找出活用词并解释)

1.士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