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1622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金融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docx

《金融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docx

金融学

2.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涵义?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问题,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所谓“相对独立”,实际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中央银行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其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首先,为了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不受政府过多地干预、影响和控制,必须保证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是因为:

(1)中央银行与政府关心问题的重点存在差异。

政府就偏重于通过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这种做法往往造成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则更关心币值稳定,维护正常的金融状况和秩序,遏制过高的通货膨胀。

(2)政府因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特别容易出现“政治交易周期”,即在选举之前,政府倾向于采取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便正好在选举前夕出现较低的利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上升将出现在选举之后,那时政府再采取限制性政策,并指望公众在下届选举时会忘记这一政策。

(3)由于中央银行可能被用来通过购买财政债券从而为弥补巨大的预算赤字提供方便,因此,中央银行需保持独立,以避免中央银行无限购买财政债券而导致货币基数以致货币供给的扩大,抵制来自财政部要求中央银行“帮助摆脱困境”的压力。

(4)中央银行的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把这些事情交给政治家们去做不太合适。

(5)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利于有效、及时和统一地实施货币政策,避免来自各级政府的干预,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防止政府为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破坏整个经济生活的大局。

其次,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府,而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指导之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这不仅因为货币政策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而且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有些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就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也大都由政府委任。

因此,中央银行的职责履行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不能完全脱离开政府。

我国通货膨胀的内部传导机制 

 政策作用机制 

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则会推升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而形成和加大通胀压力。

其作用机制如下:

 2. 内需作用机制 

中国目前的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带来的国民福利增加不无关系:

国民收入的增加,会使本国国民储蓄、国民投资、国民消费都随之上升,国民储蓄形成投资、投资与消费相互作用,促使本国国内需求上 升,形成通货膨胀压力。

其作用机制如下:

 三、对策建议 

(一)实证分析结果 

1. 货币供给变动需谨慎。

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诸因素中,广义货币增

长率的影响力度最大,说明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也表明我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带来的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2. 我国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短期内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反向变动关系,然后转为正向变动关系,表明在我国经济增长率比较低的时候往往隐含着因刺激经济扩大财政支出、增发货币而带来的通胀风险。

 

3. 进口价格指数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短期内有正向影响。

表明外部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防范通胀风险的时候要注意世界经济波动的负面影响。

 

4. 财政支出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具有反向变动关系,然后转为正向影响,表明财政支出与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有正向变动关系。

总之,我国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隐含着通胀性风险,尤其是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大

通货膨胀的产生有很多种,但主要原因还是供不应求。

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货币供应泛滥,实体经济供应不变,但购买力提升了,自然而然货币会贬值,即引起通货膨胀。

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般是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大量的投资基础建设,这是要大量的消耗资源的,同样会造成供不应求,导致通货膨胀。

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但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有利经济的发展的,只有当通货膨胀率过高,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才会反过来运行,结束通货膨胀。

为适应国际银行业监管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98年开始全面修改资本协议,预计于2004年中期出台新资本协议,2006年在十国集团国家开始实施。

新协议不仅包括原有的8%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还提出监管部门要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的新规定。

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基础上,补充了对操作风险计提资本的要求。

为计算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计提市场风险资本的方法保持不变),该协议采用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多种方法,如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

其中,对最为重要的信用风险,在简单标准法中,采用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确定商业银行各项资产的风险权重,废除以往按是否为经合组织成员确定风险权重的不合理做法。

在相对复杂的内部评级法中,允许管理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采用银行内部对客户和贷款的评级结果来确定风险权重、计提资本。

该法是新协议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根据内部评级法初级法的要求,银行必须计算出银行客户的无力还本付息的可能性,以及各类贷款的详细的损失率等量化指标。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仅对十几家大银行实施新协议,而欧盟国家则将对整个银行业实施新协议。

同我国一样,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借鉴新协议提出的新的监管理念和风险管理办法,但不准备近期内,同时也无力在近期内实施新协议。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编辑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叫超额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是凯恩斯先提出来的,认为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拉开“膨胀性缺口”,造成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即以“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

形成因素主要有:

①政府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而形成财政赤字,并主要依靠财政透支来弥补;②国内投资总需求超过国内总储蓄和国外资本流入之和,形成所谓“投资膨胀”;③国内消费总需求超过消费品供给和进口消费品之和,形成所谓的“消费膨胀”。

上述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都会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

定义

具体解释是当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表明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在此条件下,如果总需求继续增加,闲置的机器设备由于已全部使用上了,过度的需求不仅不会促使产量增加反而引起物价上涨,产生通胀。

此处,特别强调是超额需求(区别于成本推动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是在无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上升所导致)。

后来又有人补充,当经济中未实现充分就业时,由于需求增加后,总供给的增加无法迅速满足总需求的要求便产生了暂时的供给短缺,从而推动了价格水平,产生通胀。

由于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的上涨仍会刺激总供给逐渐增加,从而也使国民收入随之增加。

因总需求的增长持续超过总供给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可达到的水平,而导致的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图中纵轴P表示物价水平,横轴Q表示产量水平;D1、D2、D3、D4、D5表示不同水平的总需求;Qf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充分就业产量)。

当价格为P1时,总需求为D1,产量为Q1;当价格为P2时,总需求为D2,产量为Q2;当价格为P3时,总需求为D3,产量为Qf,这时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约束下的产量已达到最大,因此,总需求继续增大(由D3分别上升为D4、D5),将不可能引起产量增加(仍为Qf),而价格则由P3分别上升到P4、P5。

把A、B、C、D、E连成一线,可以得到通货膨胀轨迹。

其中,CE段意味着过度需求的存在,所以CE段被称为真正的通货膨胀。

2成因

引起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实际因素主要有:

①政府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而形成财政赤字,并主要依靠财政透支来弥补;②国内投资总需求超过国内总储蓄和国外资本流入之和,形成所谓的“投资膨胀”;③国内消费总需求超过消费品供给和进口消费品之和,形成所谓的“消费膨胀”。

上述三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发生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都会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这种缺口只能通过物价上涨才能弥合,这就引起了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还可能由货币因素引起。

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都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上述实际因素引起的过度需求虽然最初在非金融部门中产生,但若无一定的货币量增长为基础,便不可能形成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换言之,过度的需求必然表现为过度的货币需求。

从货币因素考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可以通过两条途径产生:

①经济运行对货币需求大大减少,于是,即使货币供应无异常增长,原有货币存量也会相对过多;②在货币需求量不变时,货币供应增加过多。

一般情况下,后者是货币因素造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

3类型

根据过度需求形成的机制,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

①自发性通货膨胀,由总需求的扩张独立于实际的或预期的成本变动而造成。

②诱发性通货膨胀,由成本增加带动收入和工资增加,进而导致高消费支出所造成。

由于厂家在成本上升时或减少持有的现金余额,或需要更多的银行贷款,因此,这时导致总需求扩张的成本上升,必然与货币供应增加相联系。

③支持性通货膨胀,表现为政府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扩大总需求或补偿成本膨胀引起的总需求下降,因此,又称政策性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33.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吗?

答:

(1)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上升引起了总供给曲线的上升。

引起成本上升的因素很多,例如,农产品的欠收就会引起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成本上升。

但“成本推进论”者主要关注的是由于经济中某些垄断性因素引起的成本上升。

他们着重论述了两种类型的成本推进,即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

①所谓工资推进通货膨胀,是指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工会的力量日益强大,作为一个垄断性的组织,工会提高了工人的谈判能力,使得工人有可能获得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这种过高的工资要求推动了总供给曲线的上移,从而造成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升。

许多经济学家将欧洲大多数国家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历的通货膨胀认定为工资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工资报酬的急剧增加。

②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指一些垄断性的经济组织控制了某些重要的原材料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垄断性的组织为了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而提高价格,使总供给曲线上移,从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1933年至1974年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提价导致通货膨胀。

另外,各种使成本上升的因素还可能交织在一起,使得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2)许多国家在战后曾经历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但是这种通货膨胀不完全归因于供给方面的原因,也与货币有关。

正如弗里德曼所指出的那样,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由成本上升导致的总供给曲线上移只能是一次性的,而且由于上移导致的失业增加最终将对工资和价格水平产生向下的压力,使之恢复到原来的均衡水平。

结果与先前相比,仅仅是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价格总体水平并没有上升。

之所以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原因并不在于成本因素本身,而在于某些政府因无法忍受暂时性的失业上升而采取的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反应。

图9-16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如图9—16所示,假定开始时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点

,由于工资(或石油、农产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使得短期供给曲线上移到

,均衡点变成

此时,若需求曲线

保持不变,则由于产出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总供给曲线存在向下移动的压力,最终将恢复至

其结果是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而总体价格水平没有上升。

但是如果政府对

点上的高失业感到难以忍受,采取扩张货币的方法来使总需求曲线上移至

,以使经济尽快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点

上来,那么总体价格水平就会进一步上升。

由于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抵消了工资(或原材料等)相对价格的上升,所以工人(或原材料供应者)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或原材料价格),所以总供给曲线就存在进一步向上移动的压力。

其结果是政府往往被迫再一次对高失业作出反应。

这样,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一次次交替性上移就导致了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即通货膨胀。

由此可以看出,成本推进仅仅是物价上涨的最初动因,政府为维持其就业和产出目标而采取的扩张性政策是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利用财政手段来扩张需求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货币才能持续的扩张。

因此,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也是一种货币现象。

 

论述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2)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根据当代各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通货膨胀可以定义为:

通货膨胀是以消费价格指数和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衡量的物价的普遍持续上涨。

这是一个广义的通货膨胀定义。

对于这个定义的理解,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①通货膨胀是一种纸币现象,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的结果。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具有贮藏功能,能够自动调节货币流量,因此通货膨胀一般不会产生;而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情况就不同了。

一方面是以纸币流通从技术上提供了无限供给货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家权力又可以强制进入流通,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即货币供给的无限性与货币容纳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正是这种矛盾使通货膨胀成为一种经常性的货币现象,并时时困扰着人们的经济生活。

因此,理论界一般把通货膨胀与纸币流通联系起来,把通货膨胀看成是纸币流通特有的现象。

但是,纸币流通并非必然产生通货膨胀。

如果充分认识到货币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并严格按规律办事,始终保持纸币流通与其需要基本一致,那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是一种价格现象,而不是价值现象。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以纸币表现的社会价格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大于社会价值总量,在任何存在纸币流通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只要价格总量大于价值总量,必然说明是货币发行过多,存在通货膨胀。

较为常见的通货膨胀定义是:

“因货币发行过度而引起的物价普遍上涨。

”根据这一含有因果关系的通货膨胀的定义,货币发行过多是因,物价上涨是果,因果统一才叫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的区别是在全局与个别中体现再来:

如果只是个别商品涨价,而大部分商品没有涨价,则不是通货膨胀;而普遍的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货币发行量过多、物价普遍持续上涨和货币购买力下降,这三个方面统一的含义就是通货膨胀。

物价普遍上涨是通货膨胀的本质特征,其实质就是社会价格总量大于价值总量。

③通货膨胀以年为计量时间单位。

物价上涨,不管其幅度有多大,从时间上看有短期的物价上涨和长期的物价上涨。

一般说来,通货膨胀是指年度而言的,用年通货膨胀率来表示。

虽然西方国家有时也公布月和季通货膨胀率,我国现在也有月和季物价水平统计数据,但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一般都是以年为时间单位。

当然年通货膨胀率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各个月份里,它完全可能是由于年内某个月份或某几个月份的物价上涨所造成的。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归根到底,它与货币供应量过多相联系。

2、  金融创新、金融管制和金融风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P546-549 

(1)         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P546-P547:

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一对矛盾。

      A、金融管制是金融创新的障碍也是诱因:

首先,金融管制影响金融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动,威胁到它们的经营地位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形成金融企业进行金融创新的外在动力和压力;其次,金融管制中存在一定缝隙,使金融企业创新成为可能;第三,金融企业通过创新而产生的效益必须大于它的成本。

 

     B、金融创新也能促使金融管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当金融创新危及到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时,政府会对已经失效和低效的监管制度和手段加以改进和创新,从而加大管制力度,结果是:

管制促进创新,创新引起管制加强,两这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2)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P547-P549金融创新具有转移风险和分散的功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A、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金融创新是针对金融市场上转嫁和分散风险的需求而出现的,创新的工具和业务等在当今金融交易中的确发挥着控制风险的功能。

 

     B、金融创新也制造了新的风险:

创新业务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大;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的同质化、自由化和国际化,从而扩大了金融风险的影响,增加了伙伴风险;金融创新为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场所,加大了金融市场中投机的成分,使金融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1、 试论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

P499- P502 

(1)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多运用IS—LM经济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

运用该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时,是将国民经济的均衡看成是实物方面的均衡和货币方面的整体均衡,(图解释图:

IS曲线、LM曲线和E点的含义)。

 

(2)   当IS 、LM总水平变化时,两曲线会发生位置的移动,均衡利率必然也会变化:

如果货币供

求水平扩大或缩小,LM曲线会右移或左移,因而均衡利率会下降或上升;如果储蓄和投资水平扩大或缩小,IS曲线也会向右或左移动,使均衡利率上升或下降。

所以,在该模型中非利率变量的变动都将引起均衡利率的变化,而影响这些变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变动的主要因素,具体有以下因素:

P501—P502。

 

(3)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上述决定利率的因素都不可能单独地发挥作用,它们总是在同一经济条

件下,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对立率发挥程度不同方向各异的影响作用。

第三,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所谓永久收入意指预期未来年度的平均收入,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变量,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短期经济因素的影响。

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也是相对稳定的,并且据此得出了著名的“规则货币供应”的政策主张。

   

三、   论述题:

 

1、 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P484-488 

(1)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

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理论的主流沿革。

 

(2)   西方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为传统货币数量说,主要研究货币数量对物价水平和货币价值的影响。

代表性理论为: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和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论。

两个理论的结论和方程式的形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货币数量决定物价水平。

但是,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费:

货币需求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剑:

货币需求是以人们手中保存的现金余额来表示,不仅包括交易媒介的货币,还包括贮藏货币;因此,前者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功能,关心的是社会公众使用货币的数量和速度。

后者强调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把货币需求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因此,货币需求量决定于货币资产的边际收益和其他资产边际收益的比较;费:

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金融和经济制度等技术因素;剑:

重视资产的选择,即持有货币的成本与满足程度之间的比较,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及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和方法对后来的各学派经济学家都影响很大。

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缺陷是没有分析货币数量对产出量的影响,对影响货币持有量的效用和成本的因素没有详细分析。

 

(3)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沿着现金余额分析的思路,同样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

开始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就是人们特定时期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这种货币需求量的大小取决于流动性偏好心理。

而人们对流动性偏好来源于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这三种动机可归结为L1(交易动机)L2(投机动机),L1取决于收入,与收入成正比,L2取决于市场利率,与市场利率成反比。

由于短期内人们投机动机需求及不稳定,导致市场利率波动,进而影响投资,影响产出量和经济增长量。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虽然弥补了传统货币数量说认为货币量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和产出量的理论局限,但由于过度强调需求管理而忽视了货币供给量变动对物价的影响。

此外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是短期分析,其中影响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变量都是短期变量,进而得出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结论。

 

(4)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第一:

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修正,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

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第二:

托宾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修正。

托宾讨论了在利率预期不确定前提下,作为风险回避者的投资者最优金融资产的组合,和人们的调整资产组合行为对货币投机需求的影响。

第三,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的发展。

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扩展为七个动机,将凯恩斯的三大货币需求动机具体化,并提出了公共权利动机,即政府实施扩张性需求政策所产生的扩张性货币需求动机。

 

(5)   货币主义学派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以弗里得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一方面采纳凯恩斯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思想,采纳了相同的需求动机和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它把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改写为货币需求函数,(公式);另一方面又基本肯定货币数量论的结论,即货币量的变动影响物价水平。

但由于其把凯恩斯的短期分析变为长期分析,提出了有别于凯恩斯短期收入变量的恒久收入变量,并认为恒久收入是一个稳定的变量,同时用实证分析指出货币需求对利率缺乏弹性,从而其重要结论是,因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各因素是稳定的变量,所以,货币需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既然货币需求是稳定的,中央银行就能够客观准确地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

他反对凯恩斯需求管理的政策主张,将管理的重点放在货币供给上,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使供给与需求相一致,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控制通货膨胀。

3.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是什么,它是如何导致金融创新的?

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革命和世界范围金融管制的放松是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

(2)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其核心是微电子技术,它的广泛运用,为金融创新创造了物质基础。

(3)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的放松。

首先,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高名义利率,使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出,出现金融机构“非中介化”现象。

其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业务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全球性的放松管制,并引发全面的金融创新。

28.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区别与联系。

(南开大学2005研)

答: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又称为超额需求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显著地上涨,又称为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

它又可以分为工资推动通货膨胀及利润推动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造成供求关系失调,从而引起物价的全面上涨。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结构型通货膨胀的区别。

三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不同。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

在总产量达到一定产量后,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会增加一部分,但供给的增加会遇到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即由于劳动、原料、生产设备的不足使成本提高,从而引起价格上升。

或者当产量达到最大,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当需求增加时,供给也不会增加,总需求增加只会引起价格的上涨。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或来自政府的需求、国外需求,都会导致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

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造成的过高工资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或者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利用市场势力谋取过高利润所导致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前者因为工会的力量导致非市场化的工资,后者因为垄断导致非市场化的产品定价。

结构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

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由于生产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也应当有区别。

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