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2299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docx

人力资源统计学自考11467真题真题试题

2009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卷

(课程代码840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研究的对象是()

A、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总量方面B、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质量方面

C、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数量方面D、企业人力资源现象的各个方面

2、综合反映企业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是()

A、劳动效益B、劳动生产率C、劳动报酬D、劳动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的月平均人数是()

A、月中人数B、报告期中人数总和C、报告月内平均每天拥有的人数D、月初人数

4、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体力水平B、体力与智力水平C、智力水平D、文化水平

5、停工被利用时间在工作时间核算中应计入()

A、损失时间B、非生产时间C、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D、缺勤工时

6、下列属于非工作时间的是()

A、工间操时间B、上下班时间C、加班时间D、教育子女时间

7、下列不包括在劳动保护措施项目名称表中的是()

A、安全技术措施B、个人防护用品C、宣传教育D、工业卫生技术措施

8、按照工伤事故工作日损失分类,轻伤事故的工作日损失在()

A、1-7日B、1-30日C、1-104日D、1-365日

9、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劳动效益的直接指标是()

A、人均创利率B、工资利润率C、每面元产值中的工资含量D、净产值工资含量

10、下列属于劳动生产率结构影响指数的是()

A、

B、

C、

D、

11、计算作业者实作工时时,属于“倒算法”计算的公式为()

A、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B、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C、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D、实作工时=制度工时-缺勤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停工被利用工时+加班加点工时

12、劳动定额中的生产工人定额完成程度指标是()

A、

B、

C、

D、

13、2008年上半年国有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货币工资)为3200元,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1.68%,则上半年国有单位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约为()

A、3574元B、3200元C、2865元D、2826元

14、企业从业人员获取报酬的形式是()

A、货币B、货币和实物C、证券D、工资

15、下列不属于在职培训的是()

A、现场培训B、脱产培训C、劳动后备培训D、继续教育

16、如果报告期人工成本总额减少,职工平均人数不变,则平均人工成本()

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能确定

17、人工成本是围绕什么进行核算的?

()

A、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B、企业的劳动投入C、企业的生产经营D、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值

18、反映劳动争议严惩程度的指标是()

A、每千职式劳动争议件数B、某项争议件数占争议总件数的比重、

C、每千名女职工劳动争议件数D、平均每件劳动争议涉及人数

19、劳动争议件数与劳动争议处理件数的关系为()

A、期末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本期处理件数+期初未完结件数

B、期末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期末处理件数+期末未完结件数

C、期初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本期处理件数+期末未完结件数

D、期初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期末处理件数+期初未完结件数

20、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是()

A、社会救助B、社会优抚C、社会保险D、社会福利

21、一般的调查问卷应由四个要素组成,即题目、问卷具体内容、编号与()

A、主题B、回答种类C、回答方式D、说明信或指导语

22、统计台账登记统计资料的顺序是()

A、工作流程B、管理层次C、原始记录D、时间

23、从现象之间的联系来分析现象总变动的因素影响的分析方法,称为()

A、对比分析法B、因素分析法C、平衡分析法D、动态分析法

24、动态分析一般需要对事物作连续较长时期的观察和分析,并采用的一系列分析指标和方法是依据()

A、时间数列B、平均发展速度C、增长量D、动态曲线图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5、市场竞争从表象上划分为()

A、产品售后服务的竞争B、产品价格的竞争C、人才素质的竞争D、产品包装的竞E、产品质量的竞争

26、下列经济损失属于直接损失的有()

A、事故造成的停产和减产损失B、丧葬及抚恤费用

C、事故罚款和赔偿费D、人身伤亡后支付的医疗费用E、现场抢救费用

27、根据我国职业培训法规的规定,职业培训分为()

A、就业前培训B、转业培训C、学徒培训D、在岗培训E、转岗培训

28、人工成本一般包括()

A、保险福利费用B、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

C、退休的退职人员的费用D、生产资料费用E、住房费用

29、企业劳动争议统计原则有()

A、劳动争议是企业领导与职工之间的纠纷

B、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主要是指企业行政和职工之间的争议

C、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方的有关劳动权利与义务问题的纠纷

D、劳动争议必须提出申诉E、劳动争议包括职工与职工之间发生的纠纷

30、企业社会保险统计指标包括()

A、企业职工退休养老保险统计B、集体福利统计

C、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统计D、个人福利统计E、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统计

31、原始记录的特点是()

A、记录时间的经常性B、记录工作的群众性

C、记录内容的综合性D、记录内容的广泛性E、记录项目的具体性

32、编写统计分析报告,应注意()

A、主题明确,重点突出B、注意全面总结,不要侧重于分析问题

C、论点要准确,判断推理要符合逻辑D、材料和观点要统一

E、注意提出办法和建议,不要侧重于全面总结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试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

3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有何含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要求写出计算公式,计算步骤)

35、某企业基期与报告期的总产值、生产工人人数与全部职工人数如下表:

指标

总产值(万元)

全部职工

生产工人

基期

200

2000

1600

报告期

1000

8000

5800

问题:

(1)分别计算基期、报告期的生产工人比重及其指数、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指数;

(2)分析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变动及生产工人占全员比重变动对凳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

36、某企业工资等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指标

计划

实际

增加额

完成计划(%)

工资总额(千元)

平均人数(人)

平均工资(元)

增加值(千元)

900

1000

900

1100

1400

1250

1120

1500

问题:

(1)计算各项指标的增加额及完成计划率并氢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的空白处;

(2)运用相对检查分析法对该企业的经营效益与工资总额进行计算分析。

五、综合计算分析题(本题20分)

(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一律精确到2位小数)

37、某企业2007年12月份(31天)有分假8天,采取一班制劳动,每班8小时,生产工人月平均人数为800人,其它情况如下:

项目

缺勤工日

停工工日

非生产工日

加班工日

停工被利用工日

合计

900

400

320

660

280

问题:

(1)计算该企业的①日历工日数;②公假工日数;③制度工日数;④出勤工日数;⑤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⑥全部实际工日数。

(2)分析计算该企业的时间(工日)利用情况的基本分析指标;

(3)分析计算该企业的加班(工日)强度。

(要求写出计算公式、计算步骤)

2009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C2B3C4C5C6D7B8C9A10D11D12A13C14B15B16B17B18D19C20C21D22D23B24A

二、多向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25ABE26BCDE27ABCDE28ABCE29BCD30ACE31ABDE32ACD

三、论述题

33、试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指标体系。

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现象和过程,需用一些列的统计指标,从不同方向和层面反映企业人力资源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

这些有联系的统计指标群体形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指标体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人力资源数量和素质统计(1分),数量方面包括静态和动态方面,素质方面包括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方面;

2)企业人力自语昂的生活日分配统计(1分),生活日主要分为工作日和非工作日两部分;

3)劳动环境和劳动保护统计(1分),主要包括劳动环境统计,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工伤事故统计和职业病统计;

4)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的统计(1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指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的核心指标;

5)劳动定额统计(1分),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产品工时消耗统计和劳动定额统计构成企业劳动定额统计的基本内容;

6)劳动报酬统计(1分),企业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无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其实质都是工资;

7)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统计(1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不断应用新技术与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8)企业人工成本统计(1分),企业人工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人工成本水平,分析影响人工成本变动的各种因素,为企业采取得力措施,不断降低人力费用提供依据,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9)劳动关系的统计(1分),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有利益就有矛盾,劳动关系的统计研究劳动者参与情况和结果,分析评价劳动仲裁的作用

10)企业社会保险的统计(1分),企业社会保险是保障劳动者及其直系亲属在遇到各种风险时能获得物质帮助,维持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有何含义?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在科学理论知道下,运用统计定量分析方法对所研究的企业人力资源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的工作过程。

(2分)特点有:

以人力资源统计数据为分析依据,要将数据与企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离开实际而单纯就数论数。

基本步骤包括:

1)确定分析题目,拟定分析提纲(2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要目的明确,有针对性,题目应该体现分析的目的;分析提纲的内容要包括分析的目的和要求、所要研究的问题、分析所需用的资料及其来源、所用分析指标和分析方法等。

2)搜集、整理、鉴别资料(2分)。

在统计分析阶段要搜集、整理一些补充材料;资料使用前要进行鉴别;运用资料进行分析时要对资料进行整理

3)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2分)。

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从中找出矛盾,分析矛盾,认识事务的规律性,进而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写出分析报告(2分)。

根据分析结果,写出有数字、有情况、有观点、有论据、有建议的统计分析报告,即使提供给有关部门和领导,作为其了解情况、制定政策、编制计划和指导工作的依据。

四、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5、1)基期生产工人的比重=1600/2000=80%(0.5分)

报告期生产工人的比重5800/8000=72.5%(0.5分)

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的比重指数=72.5%/80%=90.63%(0.5分)

基期生产工人的劳动生产率=200万/1600=1250元/人(0.5分)

报告期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10000000/5800=1724.14元/人(0.5分)

生产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指数=1724.14/1250=1.38(0.5分)

基期全员劳动生产率=200万/2000=1000元/人(0.5分)

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率=1000万/8000=1250元/人(0.5分)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1250/1000=1.25(0.5分)

2)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员劳动生产力提高了25%。

(0.5分)

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1724.14*72.5%)/(1250*72.5%)=138%,说明生产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了38%(138%-100%),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绝对数提高了343.75元/人(1724.14-1250)*72.5%。

总产量提高了275万343.75*8000。

(2.5分)

生产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指数=90.63%,说明生产工人的比重降低了9.37%,是报告期全员劳动生产力水平的绝对数比基期降低了93.75元/人1250*(72.5%-80%)。

总产量减少了75万元(8000*93.75)。

(2.5分)

36、1)

指标

计划

实际

增加额

完成计划(%)

工资总额(千元)

平均人数(人)

平均工资(元)

增加值(千元)

900

1000

900

1100

1400

1250

1120

1500

500

250

220

400

155.56

125.00

124.44

136.36

表格中每个数字0.5分,

工资总额的增加额=1400-900=500(千元)(0.5分),完成计划=1400*900=156%(0.5分)

平均人数的增加=1250-1000=250人(0.5分),完成计划=1250*1000=125%(0.5分)

平均工资增加额=1120-900=220元(0.5分),完成计划=1120/900=124%(0.5分)

增加值增加额=1500-1100=400(千元)(0.5分),完成计划=1500/1100=136%(0.5分)

2)员工工资的可变组成指数为124%,表明员工工资提高了24%,员工人数增加了250人,增加值增加了400千元。

(0.5分)

计划百元工资的增加值=计划生产的增加值/计划支付工资总额(百元)=1100000/9000=122.22。

(0.5分)

实际百元工资的增加值=实际生产的增加值/实际支付工资总额(百元)=1500000/14000=107.14。

(0.5分)

可见,实际每百元的工资增加值比计划的减少了15.08(107.14-122.22)。

(0.5分)

工资总额疾患相对完成程度=1400/(900*136.36%)=114.08%(900*1.3636=1227.24)

工资总额相对超支绝对额=1400-1227.24=127.76元

工资总额相对超支率=127.76/1227.24=14.08%

五、综合计算分析题(20分)

37、1)日历工日数=日历天数*每天人数=31*800=24800工日(2分)

公假工日数=工日天数*每天人数=8*800=6400工日(2分)

制度工作工日数=制度工作工日数*每天人数=23*800=18400工日(2分)

出勤工日=制度工作工日数-缺勤工日数=18400-900=17500工日(2分)

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数=出勤工日-停工工日+停工被利用工日-非生产工日=17500-400+280-320=17060工日(2分)

全部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加班加点工日=17060+660=17720工日(2分)

2)企业时间利用情况包括:

出勤率=出勤工日/制度工作工日=17500/18400=95.11%(2分)

出勤时间利用率=制度内时间工作工日/出勤工日=17060/17500=97.49%(2分)

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制度工作工日=17060/18400=92.72%(2分)

(4)加班强度=加班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660/17060=3.87%(2分)

2009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统计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840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企业节约劳动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赢利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

A、提高劳动效益B、提高劳动报酬C、提高劳动生产率D、降低人工成本

2、下列不属于企业人力资源统计内容的是()

A、产品生产统计B、劳动保护与劳动环境统一C、劳动技能开发统计D、劳动报酬统计

3、为避免人力资源统计的重要与遗漏,各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统计时应遵循()

A、在哪工作由哪统计的原则B、由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统一的原则

C、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D、由最初的工作单位统计的原则

4、按用工期限分类,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

A、在一年以上的职工B、不超过半年的职工C、不超过两年的职工D、不超过一年的职工

5、工作时间构成中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A、制度工日数B、制度内实际工作时间C、全部实际工作工日数D、出勤工日数

6、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时间标志是()

A、社交时间B、娱乐时间C、闲暇时间D、受教育时间

7、按照工伤事故损失工作日分类,重伤事故的工作日损失在()

A、90-5999日B、105-5999日C、1-90日D、365-5999日

8、在进行劳动保护措施费核算时,不被作为劳动保护费用的是()

A、有关劳动保护的设备、工具的购置费用B、发放给个人使用的劳动保护用品

C、有关保健食品的购置费用D、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劳动保护设施所支付的费用

9、下列哪一个因数是制约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设施的主要因素?

()

A、基本生产工人B、生产工人C、辅助生产工人D、全部从业人员

10、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产品实物总量与相应的活劳动消耗量之间的比值,称为()

A、劳动生产率B、单位产品劳动生产率C、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D、劳动效益

11、生产合格产品的劳动时间消耗量规定的数量标准,称为()

A、工时定额B、工作定额C、产量定额D、服务定额

12、企业劳动条件失常增耗规定工时的比重指标为()

A、

B、

C、

D、

13、劳动报酬的支付形式具体化表现为()

A、货币B、货币和实物C、证券D、工资

14、如果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高于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会使企业的工资费用相对()

A、多支付B、节约C、不稳定D、稳定

15、为了反映培训对象在文化水平上的差异性,需要学员按()

A、身份、职业分组B、学习专业分组C、培训方式分组D、培训程度分组

16、由于人工成本总额是按实际发生额计算的,所以其采用的计算价格为()

A、实际价格B、计划价格C、现行价格D、协商价格

17、报告期平均人工成本为600元/人,基期平均人工成本为500元/人,则平均人工成本增减率为()

A、(500/600-1)×100%B、500/600×100%C、600/500×100%D、(600/500-1)×100%

18、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职工代表大会至少多长时间要召开一次?

()

A、2年B、1年C、半年D、3个月

19、劳动争议件数与劳动争议处理件数的关系为()

A、期末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本期处理件数+期初未完结件数

B、期初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本期处理件数+期未未完结件数

C、期末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本期处理件数+期末未完结件数

D、期初未完结件数+本期申诉件数=本期处理件数+期初未完结件数

20、我国退休养老人员不包括()

A、退休人员B、离休人员C、退职人员D、离异人员

21、劳动工资资料台账属于()

A、汇总资料用台账B、积累资料的台账C、统计调查用台账D、统计分析的台账

22、企业整理和积累人力资源数据的主要工具是()

A、统计台账B、统计报表C、原始记录D、企业报表

23、劳动生产率提高则工资水平也会相应地提高,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

A、正相关关系B、负相关关系C、线形相关关系D、非线形相关关系

24、针对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集中、深入的分析研究方法是()

A、预计分析法B、定期分析法C、专题分析法D、综合分析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5、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工作的任务是()

A、为编制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并检查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贯彻实施情况

B、为节约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服务

C、发挥企业管理的重要助手作用

D、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统计是劳动者参与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有力工具

E、为各级政府制定劳动政策奠定基础,并监测劳动政策的执行

26、构成劳动环境的因素内容有()

A、生产过程因素B、生产关系因素C、社会环境因素D、生产环境因素E、劳动过程因素

27、培训结业分析指标包含()

A、退学率B、结业率C、职工入学率D、毕业率E、全员培训率

28、人工成本与总成本之间交叉的部分为()

A、直接工人的工资与福利费B、制造费用中的工资与福利费

C、管理费用中的工资与福利费D、管理人员的工资与福利费

E、销售费用中的工资与福利费

29、劳动关系包含了一切与雇佣行为相关的社会现象,具体表现为()

A、工资报酬的集体谈判B、劳资纠纷C、实施执行劳动合同D、劳动争议E、劳动仲裁

30、根据我国的社会历史情况,构建形成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的因素有()

A、社会保险B、社会保障C、社会救助D、社会福利统计E、社会优抚

31、为了能准确地反映企业劳动经济的活动情况,原始记录的内容包括()

A、原始记录的名称和编号B、活动内容的记载C、计量单位D、填写时间E、填表人及责任人签章

32、因素分析法具体分为()

A、差额因素分析法B、动态因素分析法C、相关因素分析法D、连乘因素分析法E、总和因素分析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3、如何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素质综合评价体系?

答:

(1)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综合评价是为了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需要,科学运用经济计量、数学模型、统计等方面,对企业中作为经济要素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2分)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评价的特点有:

数量化、模糊性、动态性。

(1分)

(2)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的设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