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4585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docx

《李白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只识背影

北宋时,宰相王旦有个马夫,为他赶了五年马车,服役期满向王旦告辞,王旦竟不认识他。

等马夫转身走时,王旦却马上叫出了他的名字,并念他赶车勤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原来,这个马夫平日只知赶车,正脸都难露一下,王旦只熟悉他的背影,所以见到他的脸面时反倒不认识了。

待马夫转身出去,那熟悉的背影,很快唤起了他的回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大批默默诚实劳动、不求闻达的人。

他们可爱而又平凡,无声无息地忙碌在生活的某个角落里,一心扎到工作当中。

人们看不到他们的正面亮相,看到的永远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也从未把头从工作中抬起来,去抛头露面,博得场面上的喝彩。

微感言: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白虎通义》

 赏读:

什么叫智呢?

智就是知识。

你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事情多了,知识面广了,便不致为一些事所迷惑,还能够从一些小事上推知大事。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赏读:

天道(自然规律)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那样仁德的君主)而存在,也不因为桀(那样残暴的君主)而消失。

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就获得吉祥;用紊乱来适应它,就遭到凶灾。

 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荀子》

 赏读:

公道通畅,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杜塞了。

公义倡明,那种只顾小个体或私人利益的事就熄灭了。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荀子》

 赏读:

见到善良的行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问自己;见到不善良的行为,必定引起忧惧,认真地检讨自己。

一、作者视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

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

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

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

这已是他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哭晁卿衡》:

天宝十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就在这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失友之痛。

《丁都护歌》:

天宝三年,李白毅然离开长安,开始游历山川,期间,他清醒地认识到了政治的黑暗和百姓的疾苦。

天宝六年,李白漫游于丹阳横山一带,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下了这首诗,反映纤夫之苦。

《越女词五首(其三)》:

诗人李白在很年轻时就立下了“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了实现理想,诗人远游求仕。

本诗就是作者就途中见闻写下的一首诗,是一首反映江南采莲少女的诗,表现了少女的年轻多情、善良美丽。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渌水荡漾清猿啼(  )

(2)熊咆龙吟殷岩泉(  )

(3)水澹澹兮生烟(  )

(4)忽魂悸以魄动(  )

(5)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6)恍惊起而长嗟(  )

(7)吴牛喘月时(  )

(8)君看石芒砀(  )

(9)见客棹歌回(  )

答案 

(1)lù 

(2)yǐn (3)dàn (4)jì (5)fēi

(6)huǎng (7)chuǎn (8)dàng (9)zhào

2.词语释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势拔五岳掩赤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确实 寻找 

(2)超过 (3)穿上 (4)水波摇动的样子 (5)多 (6)假装

3.名句背诵

(1)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

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

(3)__________,日月照耀金银台。

(4)明月不归沉碧海,__________。

(5)一唱都护歌,__________。

答案 

(1)渌水荡漾清猿啼 

(2)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3)青冥浩荡不见底 (4)白云愁色满苍梧

(5)心摧泪如雨

文本感知

1.《梦游天姥吟留别》

本诗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通过对梦境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名山的热情向往,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对污浊现实无比憎恨的感情。

2.《哭晁卿衡》

这首诗通过联想和想像描写了好友辞官回国旅途的遥远和艰险,赞颂了晁衡明月般高洁的人品,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后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别的真挚友情。

3.《丁都护歌》

这首诗描写了炎炎夏日、纤夫们逆水拖船、艰难行走的情景,表现了劳动人民困顿不堪、极端恶劣的生活境况,揭露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不顾人民死活的罪行,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生活疾苦的深切同情。

4.《越女词五首(其三)》

本诗通过一系列传神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动感天真的越中采莲少女的形象。

结构图示

《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晁卿衡》

借景抒情

《丁都护歌》

照应

《越女词五首(其三)》

可爱、清纯多情的形象

师生探究

一、李白诗多用神话传说,想象奇特,富于浪漫色彩。

《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代表作。

请指出诗中描写神仙世界的诗句。

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1.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表现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对自然的歌颂,对当时社会的憎恶,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二、李白与晁衡的友谊是盛唐的佳话,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动体现。

《哭晁卿衡》的第三、四句既写景,又抒情。

试体会诗中所写的情与景的关系。

提示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两句诗,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

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用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

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

晁衡不幸遇难,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

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

三、请说说下列诗句中数量词的表意效果。

天台四万八千丈。

金樽清酒斗十千。

白发三千丈。

飞流直下三千尺。

提示 这些诗句中的数量词在诗句中构成了夸张辞格,起了很好的修辞作用。

天台四万八千丈。

这里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但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即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金樽清酒斗十千。

斗酒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意即名贵。

这一句写李白的朋友不惜重金,设下盛宴款待他,表现了朋友与李白的深厚友情。

白发三千丈。

这是高度夸张,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长达三千丈,极言愁思深重。

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一句是写瀑布的动态,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把瀑布的景象描绘得生动形象,既写出了山之高峻陡峭,又写出了水流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雄奇瑰丽。

名句品评

(1)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品评 这段话是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

石径舟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听到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

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

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咆、吟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合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2)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品评 心惊梦醒,好梦不长。

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

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品评 从全篇来看,这两句如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湮没无闻!

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下”,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

这句豪气十足的名句,则是李白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它表明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中污秽、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

这是全诗感情的凝聚点,在诗的结构上“卒章显其志”,所显的是诗人嶙峋直立的傲志,不取悦于世而又不苟合于世的一腔怨愤。

(4)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品评 为造成惊心动魄的效果,作者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广大貌)”三字形象表明:

这是采之不尽,输之难竭的,而纤夫之苦亦足以感伤千古矣。

这三字点明劳役性质,将诗情推向极致,有点睛的奇效。

(5)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品评 两句描写少女“笑”和“佯羞”的神态和声音,恍如眼前所见,耳中所闻,“荷花”的背景,映衬着少女的美丽,有着“人面荷花相映红”的画面效果。

极其形象而又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天真纯洁、多情善感、年轻美丽的采莲女丰富纯真的内心世界。

考点链接

诗歌中的修辞方式

1.烘托

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2.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3.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比喻象征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他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5.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又如: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轻言托朋友,面对九凝峰。

”(李白《箜篌谣》)用山峰来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

古诗词中还常用对比、借代、互文(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双关、比拟等用法,特点、作用类似于一般文章中运用的辞格,此不再赘述。

另外,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一、延伸阅读

感觉今日

艾明波

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片氛围。

感觉今日如同感觉一片明媚。

感觉今日就是感觉幽幽的竹箫的鸣响,就是感觉岁月的脚步又一次踏向初旭的光辉。

静静地坐在时间的肩头,看一串串离去的背影涌动着,匆匆地将霞光追随。

听古城上空的时钟嘀嗒着,渐渐地将过去敲碎。

此刻,我仿佛开始意识到:

今日是人生这本大书的一节,是绝不可缺少的灿烂的章回。

它像狂动的乐曲催促人们走过无际的风景,更像优美的抒情诗,等待着人们去细细地品味。

鲜嫩嫩的阳光极好地铺展着一地的甜润以及上升的意念和活跃的思维,温柔的风似乎正在提醒人们,把握住每一片光阴以及昂扬地潇洒注释生命的雄奇与珍贵,为的是不再有遗憾伴着苍老爬满黄昏的心藤,不再有愧疚的墓碑孤立在生命的结尾。

驻守在今天的旷野,让思绪漫步在昨天与未来之间,心淡淡的、清清的、柔柔的。

或许昔日的辉煌雕塑了你的优美和刚劲,但并不意味着今日你必将灿烂动人,因为,今日不是你生命的尽头,你还要塑造今日。

而所有的今日必将以无与伦比的崭新的姿态挺立于你的面前,不是你检阅它,就是它检阅你。

那么,你何以忍心让活泼和鲜明的今日在你手里黯然失色,如一溪泛不起浪花的流水?

或许昨日的故事你没有写好,刚刚有了开头就失去了结尾。

那么就让我们重新开始好吗?

今日并不是昨日,昨天已走进了历史。

你该感觉今天的景色是因你而变得妩媚。

或许你还等待着明天,盼望明天会有一片灿烂的朝霞并且无阴云低垂,那么,我们在憧憬的时刻为什么不把今日的天空擦得晴晴朗朗,为什么不给明天的黎明留一份绚丽的积累?

与其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沉醉,莫如把今日的真实融入辛勤的汗水,一切都是从今日开始,今日就是你的节日,今日就是令你生命崛起的惟一机会。

一生只有一个今日,那么让我们善待它好吗?

今日的味道极好,像一杯浓浓的咖啡……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诗歌鉴赏

题目:

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

角度自定,题目自拟。

不少于600字。

示例

夭矫离奇托梦寄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诗人便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

接着写登山。

本来是险峻的路,但是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

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

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

他又听到了山顶天鸡的啼叫。

这当然不能说明是仙境,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

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

这是为下文蓄势。

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

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

“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来作代表。

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

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的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诗人由梦醒时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

这一段由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在短短的几行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

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生悲,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

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为强烈的一面。

在李白的思想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族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他求仙访道,不是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渌水(lù)       绿林好汉(lǜ)

鸭绿江(lù)氯气(lǜ)

B.殷红(yān)殷切(yǐn)

殷岩泉(yǐn)殷勤(yīn)

C.澹澹(dàn)赡养(shàn)

瞻仰(zhān)膳食(shàn)

D.磐石(pán)磬器(qìn)

馨香(xīn)罄竹难书(qìnɡ)

答案 C

解析 A项“绿林好汉”应读lù。

B项“殷”应读yīn。

D项“磬”应读qì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5分)

A.泥淖   船棹   悼念   掉队

B.打烊徜徉佯装安然无恙

C.壶浆浆洗船桨壮士

D.富饶妖娆饶口令刍荛

答案 D

解析 D项“饶口令”中的“饶”应为“绕”。

3.将下列词语置于下面的语境中,搭配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5分)

李白成功地在其诗歌中______自我,强烈地______自我,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他诗中那摩天的蜀道、咆哮的黄河、__________的天山、________的匡庐、搏击风云的大鹏,无不寄托着他的胸怀抱负。

①壮观天地 ②塑造 ③云海苍茫 ④表现

A.③②①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③①D.④③①②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设置语境的选词填空。

要根据具体语境,针对符合对象的特点及相关词语的搭配来选择。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异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5分)

A.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

副词,实在。

 今义:

书信。

B.脚著谢公屐古义:

穿。

今义:

写作。

C.势拔五岳掩赤城古义:

超出。

今义:

抽出。

D.熊咆龙吟殷岩泉古义:

盛大。

今义:

热情。

答案 D

解析 D项殷,在句中作动词用,震响。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10分)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解析 本题从理解诗句含义的角度考查对诗歌表达技术和内容的理解。

“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

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因此B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

(2)本题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来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成寄

寓自己的理想。

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

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

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5~8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

“意轻千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