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733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docx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专题18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含答案

(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专题18 新闻、访谈、报告、科普文章阅读(第2节)

[A组 对应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修谱之风盛寻根情结浓

——《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访谈录

文汇报:

清明节将至,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又到了。

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重温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意识是不是特别强烈?

王鹤鸣(以下简称王):

应该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

从我研究多年的家谱谈起,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各国修家谱的发展程度、形式各不相同。

我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

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

母系氏族社会讲究血缘的纯正,讲究辈分和宗族,因此中国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

此外,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

尤其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以及海外华人聚居的地方,民间一直非常热衷于在祖先留下的家谱的基础上编修新家谱。

中国历史文化有三个传统:

一是正史,由国家编撰;二是方志,由地方政府编撰;三是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脉络。

编修新家谱是中国历史上修谱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阶段。

文汇报:

为何是近五十年来形成了这股修家谱的热潮?

我国现在修家谱风气较盛的是哪些地区?

王:

近五十年来的这股修谱热潮,最初是在台湾地区出现的。

台湾地区绝大多数人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但是他们的根在大陆,与大陆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一直以来无法割舍深厚的宗亲情感和恋土怀乡的情怀。

因为客观因素,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情。

据统计,台湾家谱约有一万种,其中80%是近五十年编修的。

而大陆出现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一度受到压抑的谱牒研究在大陆重获关注。

民间热衷于修谱之余,还自发组织一些文化活动。

现在,大陆修家谱比较多的是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广东等省。

1987年以前,台湾人不能回大陆,修家谱时也只能记录家族中生活在台湾的人口的信息。

进入21世纪,两岸民间修谱活动更趋活跃,逐渐出现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的现象。

文汇报:

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例能反映出家谱在华人世界的“热度”?

王:

我曾收到很多信件,提供私藏家谱的相关信息,提醒我们编进目录。

我记得,上海音乐学院有一位老教授叶淑莲,退休后定居美国,回国探亲时偶然得知我们的编撰工程,特地来到上海图书馆,把自己的一套家谱送给我们。

她对我说:

“这部家谱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出现在家谱总目录中,这是这部家谱最好的归宿。

”还有一位侨居美国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退休老教授王宜训,好几次写信给我,表示要来上海做一名志愿者:

“我不要任何报酬,一切生活费用自理,我期待着《中国家谱总目》这一功垂千古的历史文献,早日问世。

文汇报:

由此可见,华人心中的家谱情结的确非常浓重。

那么,就增强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言,您认为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家谱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王:

其实整个编修新家谱的过程,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和认同,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合作修编新家谱的过程中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进而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

这对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也必然有推动作用。

在我看来,绵延五千年之久的编修家谱文化习俗,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值得继承、发扬的优良文化传统。

1.下列对这篇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汇报记者认为清明节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

B.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是只有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

C.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厘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情,这是近五十年修家谱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谱牒研究在大陆一度受到压抑,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大陆修谱逐渐兴盛起来。

E.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

【解析】 A.“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有误,王先生并没有对清明节问题发表看法。

B.“只有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于文无据。

D.“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表述不当,文中无此意。

【答案】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历史和记忆的民族?

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答题区域,不难看出答题区域为第2~4段。

具体作答时要对答题区域的内容进行认真阅读,抓住“历史悠久”“延续至今”和“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进行分点概括。

【答案】 ①中国修家谱的历史悠久,自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②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③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

3.作者举热衷修谱的典型人物,举了两位身在海外的教授,而没有举生活在大陆的一般中国人,这是为什么?

请具体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作答本题,要抓住举例前后的有关语句,明确举例的意图。

王先生是应记者要求举例的,在记者的提问和小结中提到“全球华人”“认同感”“凝聚力”等语,由此可知作者举例旨在说明家谱在全球华人中的“热度”,从而说明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作答时可按“为什么要举教授的例子”“为什么要举海外教授的例子”“这样举例便于突出什么主题”的思路进行。

【答案】 ①教授是知识分子,比一般人有影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②举身在海外的华人的例子,更能代表全球华人;③举海外教授的例子,便于反映家谱在全球华人世界中的“热度”,从而有力地说明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4.这些年来,许多姓氏不管家族大小,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修家谱,你认为这样做有意义吗?

选择一个角度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作答本题,可以肯定家谱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如修家谱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也可以否定其意义,如修家谱是一种盲目的怀旧情绪。

无论采取何种态度,都要有明确的观点和恰当的分析论证,做到言之成理。

【答案】 (示例1)修家谱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修家谱,人们可以明确自己的血缘关系,明确家庭的来龙去脉,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知道与族人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促进宗族内部的亲和,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示例2)修家谱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

家谱是一个家庭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家谱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示例3)修家谱是一种盲目的怀旧情绪。

修家谱就是追根溯源,理清枝系,以达缅怀先人的目的。

而先人是各不相同的,有人有功于当代,有人有罪于后人,不加区别,平等出现在家谱里,只要是先人就顶礼膜拜,这就抹杀了善恶的区别,不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B组 真题检测]

二、(2014·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

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

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

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

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

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

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

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

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

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

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

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

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

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

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

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

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

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

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

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

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

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

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

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

遇到的太多了。

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

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

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

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

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

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

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

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

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

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

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

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

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

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

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

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

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

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5.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一问筛选的区域集中在文中第三、五、八这三次问答之中,即第6段的第①②句、第7段的①②句、第11段的①②句、第17段的②句。

然后概括可得。

第二问集中在文中第四次问答之中,筛选区域在第9段的②③句。

【答案】 

(1)过程:

缘起(几十年前在一本书上看到相关记载)—实地考察—得出结论。

(2)结论:

汉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修建的,是“对外开放的见证”。

6.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先确定有关信息的分布区域。

主要集中在第5段②句、第17段②句、第19段①②③句、第21段⑤句等,筛选提炼即可。

【答案】 ①保护好古建筑便于新建筑借鉴其优秀传统。

②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要学好基本理论、掌握好基本技能。

③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和工匠的培养。

④古建筑是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所以要保护。

7.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题干中的“结合全文”,说明分析罗哲文先生形象应该紧紧地结合文本进行。

全文主体分为十次问答,记者的每一次提问都包含暗示。

引导解答此题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概括人物形象,还要结合文本作相应的分析。

【答案】 ①学习古建筑包括师承的基本情况,写他的历史机遇和个人兴趣,并突出他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对长城的研究,表现他对事业的痴迷执着,以及求实和献身精神。

③对“大师”称号的推辞,表现出一种谦逊的品质。

④对古建筑保护和建筑的看法,表现出他见解独到深刻。

[C组 创新预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 曹原

中国青年报:

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方式进行“掐尖大战”。

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

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

一些高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

“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

不给就报其他大学。

”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

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

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也会产生负面冲击。

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

伤害在哪儿?

李越:

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B之前投档录取。

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

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

“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

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

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

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

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

而尖子生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

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

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

两者并不直接挂钩。

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此殊荣。

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

但这位同学却是当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

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

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

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

您怎么看?

李越:

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

由于公平的压力,分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

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

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

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

现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

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

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平行”。

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

学生考前报志愿,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

目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

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

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上世纪30年代的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11日,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