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093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docx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信息技术学科是是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明显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而所谓的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信息技术知识,还要以德服人。

因此,让信息技术课中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传统美德就象水,信息技术就象火,下面就教学中的一些实例来探讨如何让这水和火相融相洽。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线,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

本人坚持以“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学习的热情,使师生之间形成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授表格信息加工的时候,先是让学生去了解老师在考完试之后要做哪些成绩处理。

然后再通过课堂教学亲自体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成绩处理过程。

体验老师的辛苦真情。

如在教学《信息的获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充分发动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灾情和一些感人事迹和资料。

有一位学生在搜集完相关的资料后,在电脑上打出了如下的一段话: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份子,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要在在校学习期间,好好把握机会,努力学好本领,提高技能,发奋成才,要为将来打好一个坚定的基础。

要认识到,自己走出校门后,要能够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没有人知道灾难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降临.那些不幸的遇难者,只是我们的替身而已这一次地震不过是上天给我们的一次坚难的考验,我们一定要坚持.不要被一点挫折打倒,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一定能度过难关.

如总理忘我工作的资料,患病期间忘我工作的资料及人们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等。

使学生感悟总理的伟大人格,进而对总理产生爱戴、崇敬之情。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的空间。

因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异,学习方式不同,感悟教材的深浅不同,我们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分角色朗读,或讲故事,或表演等。

如教学《奴隶英雄》一课时,利用教材是剧本的特点,采用表演的方法,学生知道了奴隶起义的原因及奴隶制度的最恶,对奴隶英雄斯巴达克产生了敬佩之情,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分清敌我、爱憎分明的立场。

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方式,可4--6人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问题,一起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会了质疑问难。

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有的学生便提出了“在渑池会上,葡相如为什么让秦王击缶?

”这个问题,于是老师就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考虑,很多学生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进一步提高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另外,在课内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如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整理读书笔记,制作读书卡等;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利用课前5分钟讲故事、说成语、讲新闻等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他们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和作者一起去爱、去恨、去感受优美的风景,从而达到一种心灵的感受。

 

二、以第二课堂活动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以课堂教学为主,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

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口头、肢体等各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课本剧表演比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自发性;手抄报比赛,致北京奥运会征文比赛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通过亲身时间,对道德观念的认识更深刻、更持久。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如带领学生走出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带领学生到县示范园去参观访问,指导学生写作,带领学生到县体育场去放风筝,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请进来是请校外辅导员为学生举办座谈会,请有关人员为学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等。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之,让德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爱语文、学好语文、打好感情基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升华了学生的道德。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谈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与德育整合

 

鄂宜昌市西陵区铁路坝小学周传华朱文昌雷鸣

 

[摘要]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网络德育

当前,新课程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各课程的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其内涵是由信息技术教学和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劳动者。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其他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整合,这已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网络时代的网络文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特别是今天校园学生。

据我在对校一千多名学生中的调查,就有达60%的学生对网络有特别的青睐,他们用上网来取代了原来大多数的课余活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教育的基础之一,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为中心组织教学,我在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还特别注意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我的教学过程中。

下面,我作为一小学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在这里我就我们学校的实践来谈谈信息技术在网络时代与学校德育工作的整合。

一、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例如,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行为规范等。

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知道,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育人优势

随着我校校园网络的建成和因特网的连接,加上社会上网吧近两年如雨后春笋一样大量冒出,使得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机会大大增加,可能目前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面对这种形势他们的耽心多于放心,但是网络时代确实已经来到而且学生在课余或信息课时间对于上网也乐此不疲,抓住学生这种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发挥育人的优势。

我们上网时特别注意搜索一些与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或学生论坛推荐给学生,如:

中国小学生报、学生在线等。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有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教师有些看法但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我们通过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并将一些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再让他在现实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当然成为他们的网友并与他们交流是我事先安排好,但他们自己全然不知的。

如我校六年级有一个女生,她以前特别沉默,无心学习而且有一点厌世的迹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无法与她交流,我校王老师注意到她很喜欢电脑而且特别爱上网,王老师决定试着与她在网上交流一次,在学校BBS论坛里,王老师与她几次交流后"引诱"出了她的心理话:

因为她父母离异后她跟了母亲,后来母亲结婚后又生了一个儿子,在这个新家里她从来不被重视,…….这使她感觉生活没有一点意思,对什么都无所谓。

王老师知道了她的心态和原因之后,经常与她保持联系,跟她讲了很多很多,认为她应该面对现实社会,并让她知道其实她身边有很多关心爱护她的人,自重、自信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通过班主任多次请她的父母交流,她的母亲也开始重视她了,一段时间后,原本比较聪明的她成绩日趋上升。

发挥网络技术育人的优势的手段有很多,只要我们肯于发现、利用,其实网络对于学生也不完全是"陷阱"。

  三、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

虽然上面提到网络技术在育人方面有它的优势,但要真正让学生在网上接收的信息有"利"无"弊",作为现代信息技术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工作就是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

INTERNET是一个既现代又脆弱的虚拟世界。

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信息、通讯和商机,网络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诽谤、色情、偷窃和欺骗,网络成了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大显身手"的理想空间,成了一些玩世不恭的人戏弄的对象,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和信息技术课堂上贯彻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经常利用学生上机课或下课时间与学生在一起聊一些有关上网的话题,以谈话的方式了解一些他们上网的心态,还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每班一些经常上网的学生进行调查,在进行学生上网心理辅导以前我的问卷调节查结果普遍是:

为什么上网?

回答是:

觉得新鲜,没什么目的。

上网时浏览最多的网站是什么?

回答是:

到哪里是哪里,没固定。

在网上花时间最多的是干什么?

回答是:

听歌,上OICQ,进聊天室与网友聊天。

一般什么时候上网?

回答是:

一有机会就去。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问题。

我收集好之后,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分析,最后召集这一"网民"群体进行心理辅导,告诉他们现阶段他们不能盲目花太多的时间泡在网上,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上网也必须是有一定的目标,比如:

查找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最新信息或进入一些健康的聊天室或参与一些与学生有关的论坛,以提高自己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还警惕他们要特别注意不要掉入网上一些美丽的"陷阱"里,因为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由于暂时没有法律法规的有效调整和有关机构的有效监管,它带给人们信息的同时网络陷阱数不胜数,防不胜防。

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少数网站倒卖用户隐私、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几乎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由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完备的法律和管理体系来规范、引导因特网的发展和使用,学生作为全球"网民"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大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思想特别活跃而且富于创新,"黑客英雄"出少年,所以我们必须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的作用,教育学生不能在网上为所欲为,进入别人的网站搞恶作剧,或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不要在网上散布一些不健康的言论等,总之远离一切有损网络的行为。

要让学生知道Internet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组建的一个网络社会,它不是一个公司,它不属于某一个企业,也不属某一个人,它是由许许多多电脑和许许多多热爱网络的人们组成的一个"虚拟社会",每一个有良知的网民都有责任维护和保持这个"社会"正常秩序。

最后我们要提出的是,在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再落于传统模式下的教育,而应该注意到网络在德育方面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的影响,这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考虑的问题,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忽视的问题。

以上几点是我们在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与学校德育工作整合的一点经验和观点,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

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

  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人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当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在你的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种有道德的个性。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

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

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

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

(见刘纲纪:

《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

(见司马云杰:

《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见丁守和:

《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

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见庞朴: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

《中国文化概论》摘编)

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

信息技术与德育渗透

[日期:

2006-09-21]

来源:

丁健康 作者:

南漕小学

[字体:

大中小]

信息技术与德育渗透

 

南漕小学丁健康

 

信息技术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极大限度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也就极大限度地扩大(延伸)了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在为德育提供机遇和条件的同时,又向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强力的冲击:

其一,多元化信息泛滥,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其二,虚拟世界为“隐形怪杰”提供了乐土,传统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其三,网上色情浪潮,给上网的青少年学生带来极大的危害;其四,一些青少年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面对这些新问题,我们传统德育中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现象和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惩罚等种种手段,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主动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上网,提高他们上网的自控力、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以抵御网络的消极作用,成为新德育工作改进和创新的主题。

新课改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应该是有机整合,相互渗透。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操作训练之中。

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即待屏幕上出现“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的信息时,才能关闭电源,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并且要使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相结合。

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

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同时,根据学生习惯形成的特点,既要注意从早抓起,防微杜渐,高度警惕任何不良习惯的滋长,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又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到底。

二、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维护网络安全的道德。

今天,信息技术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

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

我们必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维护网络安全的道德。

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

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

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

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同时,要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要让学生懂得: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然而,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

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

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此外,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逐渐进入家庭,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因此,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比如,有的学生对“黑客”行径充满了神秘感,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是犯罪行为,反而认为这是有能耐,把“黑客”当成偶像来崇拜。

有的学生甚至跃跃欲试,为模仿“黑客”而去钻研有关的技术。

对这些学生,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否则,他们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的破坏者。

另外,还要教育学生网上活动也要遵守人际交往准则,用语文明礼貌、不讲脏话。

三、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紧密,竞争与合作同在。

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

此外,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是,信息技术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计算机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

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四、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做跨世纪人才的志向。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明确责任,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

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介绍北京金山公司的WPS2000,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并重点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浅谈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   左薇

教育部周济部长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激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

在学习《第二章实现用计算机处理数据》时,我就引入:

改革开放后,我县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五华经济发展的材料。

引导学生学习:

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

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

通过对五华县二十五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

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

二、立学生成材之志

成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

在信息技术课渗透立志教育。

其一,合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我国计算机技术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其二,向学生介绍我国和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实况,提供我国购买软件的(尤其是付给微软的)信息;其三,通过学习使用国产软件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立志为国争光。

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WPS2000时,应该指出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和“破国际通用密码算法”的山东大学信息安全所所长王小云女教授,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三、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样一个信息网络开始普及的时候,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网络的负面作用

1.网络传播的跨文化特性冲击了学生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互联网将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计算机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使媒介文化大聚合成为可能。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

网络上信息的自由度已经超越了文化、政治、军事、经济、地域、民俗等方面的绝大部分限制,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状态。

2.网络传播的信息垃圾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传播信息垃圾数量多,而且网络传播信息垃圾难以控制。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

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学生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3.网络传播的伴生品毒害了学生的心灵。

网络空间到处充满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

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学生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网络上瘾症”、“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