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35230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docx

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含答案A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3.1植物的激素调节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⑴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_,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____,发生向光弯曲的部位是___________。

⑵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______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______一侧,_______一侧生长较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实验设计中,注意和原则。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⑴化学本质:

______________

⑵合成部位:

________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⑶运输特点/方式:

①极性运输:

从___________端运输到____________端(方式:

__________)

②横向运输:

胚芽鞘尖端,从_____一侧运输到______一侧(方式:

_________)

③非极性运输:

通过___________组织的韧皮部。

⑷分布:

各器官都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在___________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⑴特点:

_____________,即_______浓度促进生长,________浓度抑制生长

⑵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排序:

__________

⑶作用:

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扦插枝条生根,防止叶片果实脱落。

4、生长激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⑴顶端优势:

________优先生长,______受抑制。

①原理: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运到侧芽,是侧芽生长素浓度________,抑制侧芽生长。

②解除方式:

___________。

③应用:

棉花摘心,修整果树、行道树的枝条。

※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⑵除草剂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⑶形成无子果实

①原理:

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染色体数=________

②方法步骤:

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在_______的____蕊上。

※时间:

开花前;措施:

去雄、套袋。

②实例:

______________。

▲无子西瓜:

三倍体,染色体变异。

⑷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⑸保铃保蕾,防止落花落果

实验: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2010已考查)

实验原理:

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不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不同。

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也不同。

萘乙酸(NAA)是科学家通过化学的方法合成和筛选的在结构和生理作用方面与生长素相似的物质,其生理作用也与浓度密切相关,探究萘乙酸(NAA)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最佳浓度范围,在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验方法:

(1)制作插条。

(2)分组处理:

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1(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分成多组。

如可分别在NAA中浸泡1、2、4、12、24h等)

图1图2

(3)进行实验:

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如图2

结果分析:

300-500mg/L萘乙酸是促进山茶花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

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不能生出不定根:

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都能生出不定根: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的生长。

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

(减少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设置。

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

清水作;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

二、其他植物激素

1、植物激素是由_____产生,能从___部位运送到____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___影响的__量有机物。

2、常见的植物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是孤立起作用的吗?

4、_____能致使水稻患恶苗病,_____能促进果实成熟,______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_____能抑制种子萌发。

▲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类似于植物激素,但为人工合成,不是植物激素。

▲生长素属植物激素,而生长激素则属于动物激素。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激素则由垂体合成。

▲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有微量高效的特点,都是有机物。

植物没有特定的内分泌腺。

※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3.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3.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______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_____中。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3、由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血浆

组织液淋巴

※血浆中的水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pH为_________。

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

反射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4、神经元的结构包括____和___,突起分为____和_________。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以及外面包裹的髓鞘共同构成;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裹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

※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___向的。

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______。

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

从_____部位流向____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

从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

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

突触结构包括:

_______________。

19、由于________只存在于_______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向的。

▲突触小泡的形成与______(细胞器)有关,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_____。

20、一般来说,位于____的低级中枢受____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1、当大脑皮层的____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

(S)

22、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小脑、脑干和大脑中,与有关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

23、________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调节水平衡、血压

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内分泌等重要生理过程

垂体

生长激素

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多种促激素

(如促甲状腺激素)

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I)

促进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

患甲亢。

不足:

患。

缺碘:

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胸腺

胸腺激素

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肾上腺

肾上腺素

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体温调节等多项生命活动

胰岛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调节血糖动态平衡

卵巢

雌激素等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生成和排卵,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睾丸

雄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24、人的血糖水平正常值为_______________。

(0.8-1.2g/L)

25、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

(1)____的消化、吸收;

(2)_____的分解;(3)____的转化。

血糖的去路也有三条途径:

(1)氧化分解成________,释放_____;

(2)合成_________;

(3)转化成_________。

26、胰高血糖素是由_______细胞分泌的,具有______作用;胰岛素是由_______细胞分泌的,具有______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7、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

该调节方式对于机体________具有重要意义。

28、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中,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______等刺激时,下丘脑分泌________,该激素能作用于_____,使之分泌______,此激素作用于_____,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几乎对_______都能起作用。

▲甲状腺激素分泌分级调节的同时,也存在着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工作。

29、激素调节的特点:

______和______;通过_____运输;作用于_______、_____。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0、体液调节是指______等化学物质,通过_______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______和______的共同调节。

其中______调节是主要的。

※单细胞生物只有体液调节

31、人体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__构成。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__构成。

第三道防线由_________构成。

第一、二道防线属______免疫,第三道防线属______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没有针对性,对异物有广泛作用;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抗原。

32、特异性免疫包括______和________。

(1)体液免疫主要靠____________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产生________发挥作用。

(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

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

(浆细胞)

▲抗体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其化学本质是______。

抗体的形成和分泌与____________有关。

(2)细胞免疫主要靠____________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接触________发挥作用。

(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

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属于______免疫,都依靠________细胞发挥免疫功能,都能产生__________。

▲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都起源于_________,B细胞在_______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________中发育成熟。

▲效应细胞在初次免疫时来自_____细胞,二次免疫时来自______细胞。

▲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细胞有_________;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有________。

33、过敏反应是指已______的机体,在___次接受_____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____。

34、过敏反应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免疫系统通过它的_____功能、________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6、艾滋病全称为________,英文缩写为_______,由______(病原体)引起,存在于_______。

发病机理是__________,症状是__________,传播途径主要为_____________。

3.4种群和群落

37、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种生物的____个体形成种群。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________的集合,构成群落。

38、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在________或_____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它是种群________的数量特征。

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将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龄组成

 

39、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法,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及__________。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不能掺入________。

估算动物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法,计算公式为________。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

②标记技术: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动物的;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等;标记符号必须能,但又不能。

40、“J”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等。

“S”型增长曲线出现的条件:

____________。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_,又称______。

▲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特点为:

时增速最快,K值时增长率为。

▲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______的影响。

41、群落的结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

群落中物种的多少称为_____,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_____。

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

森林中的植物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

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

42、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为______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______演替。

4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自然演替的_______和______进行。

实验: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动

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有关。

2.利用________在________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

(二)实验设计思路:

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计数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计算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mL

※注意:

1.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____________。

2.________时间,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3.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__________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

5.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原则是_________。

6.血球计数板使用后应当______________,切勿用硬物洗刷。

(三)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怎样记录结果?

记录表怎样设计?

实验结果如何表达?

[针对训练]

()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

2、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

请回答: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个体和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________相等。

标记技术极为重要,例如:

标记物和标记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记物不能________,否则可能改变该动物与其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标记符号必须能维持一定时间。

(2)为了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1张50cm×50cm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

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差异,你认为原因可能有哪些?

(至少答两项)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10

0.1

28

10

0.1

2

10

0.1

28

①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显微镜定期测定甲、乙、丙三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结

果如右图所示。

请根据右图信息,判断图中曲线A、B、

C分别对应的试管是____________。

③若甲试管继续在该条件下培养,6天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可能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

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

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单位:

×106个/mL)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1.2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1.2

5.2

5.6

4.6

2.9

1.0

0.6

0.2

30

1.2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2

1.5

1.8

2.0

2.2

1.3

0.8

0.6

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法。

(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___℃。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

时的柱形图。

(4)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无关变量。

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K值的时间将__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选填“增加”、“减小”或“保持不变”)。

3.5生态系统

44、由_______与它的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

4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____是必不可少的成分;联系着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成分是____。

⑵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_______渠道进行的。

⑶草→蚱蜢→蛙→蛇→鹰

成分: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

营养级:

一二三四五

※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

例:

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有条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绿色植物属于,猫头鹰是第营养级。

(3)该食物网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4)该食物网再加上和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5)构成了该生态系的营养结构。

46、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

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开始。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

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

______________。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__。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_____个营养级。

⑶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

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②其次是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③还有部分能量_________。

⑷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_______________(渠道)流动的。

⑸在能量金字塔最下端的是第____营养级,含能量最____。

最上端的是最____营养级,含能量最_____。

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_____。

4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⑴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

⑵帮助人们科学规划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__________。

48、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____,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__________,又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