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87425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7.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综述.ppt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2,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海纳百川,注重与他国的友好往来,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

玄奘西游,张骞通西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3,一、秦汉时期,特征:

秦汉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1、丝绸之路开通条件:

a、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b、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意义:

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中国的铁器、丝绸、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图,5,6,中华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明,欧洲文明,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7,思维拓展: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的物品有何特点?

这说明什么?

两汉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请你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条件,并谈谈你对两汉对世界影响的理解。

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思路分析:

一般说来,影响对外交往的因素主要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通、及政策五方面分析;影响可以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世界人民生活、扩大中国影响或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分别对中国和对国外进行分析。

奢侈品为主,影响:

一方面,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其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影响。

8,2、海上丝绸之路,时间:

汉武帝后路线:

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意义:

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9,3、与安息的交往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4、与大秦的交往(指古罗马)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此史实记载于后汉书中),班超像,10,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表现在两汉同朝鲜、日本联系加强;张骞通西域,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沿着“丝绸之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先进的秦汉文化对东、西方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骞、班超、甘英是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11,二、隋唐时期,1、隋唐的对外交通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海路:

a、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12,13,2、对外交往概况:

朝鲜:

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日本:

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印度:

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西亚:

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14,唐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

吸取唐朝文化,通过互赠礼品达到了的目的。

事件名称:

遣唐使来华1.时间,人物:

2.简要概况:

贸易往来,中臣镰足,15,3.意义、影响:

A.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即日本历史上(改革)B.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还保留唐朝人的风尚。

大化改新,16,胡锦涛在日本访问时,参观了唐招提寺,为鉴真大师铜像揭幕。

事件名称:

鉴真东渡:

1.时间、人物:

2.简要概况:

3.意义、影响(鉴真的贡献):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六次才成功,唐招提寺,鉴真在日本十年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的文化。

他设计的,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17,事件名称:

玄奘西行:

1.时间,人物:

2.简要概况:

3.意义影响,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a.游学于天竺的那烂陀寺,成为佛学大师。

b.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进行翻译。

c.写成一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大唐西域记,18,隋唐时期,中外友好交往频繁,究其原因有:

交通的发达:

从长安出发,往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唐朝国力的强盛,各方面几乎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都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中外僧侣在推动中外交流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范围广泛,以亚洲为主;以和平交往为主;以互通使节,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

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20,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陆路:

从长安向东朝鲜;从长安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

从登州、扬州朝鲜、日本;从广东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第四:

双向交流。

以外国向中国学习为主.但同时外国经济,文化等也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21,汉唐对外交往的异同点.,相同点:

朝鲜,日本都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经济技术交流都比较频繁;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不同点:

汉代对外交流物品和技术种类较少,而唐代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并且注重对中外文化兼收并蓄;唐代比汉代更加注重对外交往,政策更加开明,同唐代有交往的国家增多;唐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比汉代更加深远.,22,三、宋元时期,1、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2、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外贸通道由西北的陆路转向东南的海路。

元朝与亚、欧、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交流,中欧旅行家互有访问,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进一并西传,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的中国对外交往中,中国作为当时的领先者,除了物品的大量输出,事实上更重要的输出是在科技上的,其中显然以三大发明的西传最具有代表性,对世界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最大,几乎改变了当时整个西方世界的面貌。

23,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24,事件名称:

马可波罗来华1.时间、人物:

2.简要概况:

3.意义:

元世祖时期、马可波罗,口述了,描绘了元大都的繁华景象和他在东方的见闻,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马可波罗行纪,25,四、明清时期,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条件:

a、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b、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c、明政府的大力支持,26,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到达范围:

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评价:

a、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

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

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b、局限:

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27,郑和下西洋,28,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

指东南亚地区),29,2、戚继光抗倭:

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3、葡萄牙殖民者1553年以欺骗手段占领澳门,后长期租占澳门4、郑成功1662年收复台湾,意义:

维护了祖国完整,促进了台湾的开发,符合中华民族利益5、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进行雅克萨自卫战,俄军损失惨重,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领土。

30,明清的对外关系,

(1)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对外交通发达。

(2)明朝前期国力强盛,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3)郑和下西洋后,南洋各国华侨增多,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4)明朝中后期,海防松驰,出现倭患,戚继光领导戚家军与俞大猷配合,基本上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5)明朝后期以来,中国已开始面临西方早期殖民者的入侵。

(如葡萄牙、荷兰)。

(6)17世纪中期,当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

31,明清我国封建制度由盛转衰的时期。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明朝中期到清朝前期,我国开始遭到外来侵略。

统治者实闭关锁国政策虽然有自卫作用,但长远而言,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32,时间名称:

郑和下西洋1.时间、人物:

2.简要概况:

3.意义、影响,1405-1433,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七下西洋,到达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东海岸,红海沿岸,非洲,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33,菲律宾吕宋岛,越南中南部,印度,索马里,沙特阿拉伯麦加,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金银宝货,丝绸,瓷器,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34,西洋:

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文莱,35,天方,木骨都束,慢八撒,刘家港,刘家港,红海,红海,木骨都束,慢八撒,占城,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6,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南非某政治家,37,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事件名称:

戚继光抗倭1.时间、人物:

2.简要经过:

3.意义、影响:

明朝中期、戚继光,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38,1.时间、人物:

2.简要概况:

3.意义:

4.备注,事件名称: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回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1684年,设置,隶属于。

台湾府,福建省,39,事件概况:

雅克萨之战1.时间,人物:

2.简要概况:

17世纪中期、康熙皇帝,两次击败俄军,1689年,签订中俄历史上第一个平等边界条约。

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统一,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3.意义、影响:

40,清(前期)-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闭关锁国,41,事件名称: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时间:

2.简要概况:

A.原因:

B.表现:

C.影响:

明朝中后期-清朝,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并设“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事务。

积极作用:

有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作用:

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清以农为本,“重本抑末”;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无需同国外交流;害怕受到外国侵犯及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威胁自己统治。

42,材料一:

乾隆皇帝致英王的信函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

嘉庆帝的上谕说: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微货物哉?

”材料三:

据有关明清史料记载:

“郑成功盘踞台湾多年,以海潮为巢穴后因海滨各处奸民商贩,潜为资助故严立通海之禁。

”,根本原因:

重要原因:

直接原因: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维护自己统治,43,清(前期)-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44,西汉:

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唐朝: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宋朝:

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回族的形成明朝: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闭关锁国,开放,闭关锁国,快速回顾,专题总结,45,张骞鉴真玄奘马可波罗郑和,戚继光郑成功康熙皇帝,友好交往大使榜,抗敌民族英雄榜,46,进出口“货物”清单,中方出口,外国出口,丝和丝织品瓷器,茶叶等物品政治制度四大发明建筑技术文字,奇珍异宝香料药材植物动物佛教伊斯兰教阿拉伯数字,贸易,文化交流,47,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政策的方向:

由走向.2.中外交往的表现形式:

一是,二是.3.和平交往出现在实行政策时期,其主要内容是:

与同步进行。

4.中外的战争出现在实行政策时期,时间大约是在.,开放,闭关,和平往来,战争,开放,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闭关,明清时期,总结与归纳,48,纵观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我的启示(感想)是,开放则国兴,闭关则国衰,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以史为鉴,49,明清对外关系原因,1、明朝时期国力强盛,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

2、明朝中期,政治腐败,海防松弛,是外寇为患的主要原因。

3、16、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处于资本原始积累叫期,这是欧洲殖民者东来侵略中国的主要原因。

4、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实行闭关政策。

50,附:

1、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由对外开放转入闭关自守2、对闭关锁国的评价:

对防止西方殖民势力渗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几乎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造成中国的落后,51,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目的、条件、内容、途径、特点和影响,目的:

发展经贸,互通有无。

传播文化,宣扬国威。

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条件: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领先,交通畅通,政策开明等。

内容:

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52,途径:

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

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

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战争(如蒙古政权的对外战争)。

特点:

外贸先陆路后海路。

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以官方贸易为主。

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

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

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53,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原因、影响(总体),原因影响:

中外之间的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经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1、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2、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

3、多数王朝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54,中国历代对外交往的途径、内容(总体),途径内容,1、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

2、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3、通过宗教传播的途径。

4、通过战争的途径,1、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2、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3、文化上,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4、军事上,战争、和平,侵略与反侵略。

55,古代对外关系对我们启示,

(1)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经济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

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才能不断进步。

反之则会走向衰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友好交往是中外交往的主流。

说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56,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前期以陆路为主,但自五代、两宋以后变成以海路为主。

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北方商路衰落的直接原因是A两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B在南方沿海设置了外贸机构C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D五代两宋时期的战争迫使西北陆路贸易中断,D,练习:

57,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汉唐时期以陆路为主,宋元以后逐渐转向以海路为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外贸中的纺织品占很大比例,而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很大,其易碎不适合路上长途运输;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人们航海经验的积累、指南针的应用,也提供了条件。

58,我国古今对外交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沧桑变化。

据此回答310题:

3、我国古书记载的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贡献礼物一事,生动地揭示了:

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同欧洲国家就有了直接的友好往来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开始传人我国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开始传人我国中原地区ABCD,C,59,4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城市有这样一幅题联:

“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

此联称颂的杰出人物和事迹是:

A“玄奘西游”B马可波罗来华C郑和下西洋D成吉思汗西征,C,60,5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一些被侵略的权益,指的是():

A中法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镇南关大捷B北伐战争期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C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美国同中国缔结关税新约D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B,61,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首先实施的重大举措是():

A开始引进外资B正式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C兴建经济特区D开辟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C,62,7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从哲学上说,这是因为: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C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D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A,63,8、结合唐、明两朝有关史实,说明我国古代善于向外国学习,吸取他人长处,促使本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传统,并分析其外交发展的共同原因。

唐朝:

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提高了中国的制糖技术;从波斯传入波斯枣、胡椒等药物;从阿拉伯传入了伊斯兰教;从朝鲜传入高丽乐等。

史实:

64,明朝:

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后广泛种植;徐光启翻译了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并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共同原因:

唐、明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交通发达,与外国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对外交通水陆并重,可通南亚、西亚各国,明朝以水路为主,外贸范围更广。

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鼓励对外交往。

65,9、宋元时期的对外交往同汉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什么不同点?

这些情况到明清(鸦片战争前)发生了什么变化?

简析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不同点:

从对外交往的要道上看,由原来的内陆、沿海转向远洋;从交往的范围看,由邻近国家扩大到西亚、北非等远方国家;从交往者的身份看,由过去主要是政府派遣的官员或修行僧人转为主要是商人和旅行家。

变化:

明清时期虽有郑和下西洋等壮举,以及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但像宋元时期那样的经济贸易往来则明显减少。

尤其是康熙晚年以后,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固然有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一面,但它使中国孤立于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世界之外,正常的对外贸易和外交活动也受到遏制,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66,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处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事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妃之神灵应记(2004年江苏卷),67,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68,

(1)目的:

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前提条件:

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特点:

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的国家多。

(4)评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69,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开放(关系),70,一、中国近代的被迫开放,1、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

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列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权利。

2、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美国兵船可任意进入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权。

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71,3、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1860年10月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5、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72,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侧重点有所变化:

建国初期: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中,这是维护自身主权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73,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逐步实行“一大片”政策,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

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继续对抗,为捍卫国家利益、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方针,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74,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我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既重视发展与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又注重发展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我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75,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80年代后“无敌国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国策;奉行不结盟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对外开放。

76,三、主要外交成就,

(1)建国初期:

建国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

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在万隆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会议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与柬埔寨等二十多国建交,改善了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

77,(3)20世纪70年代: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明确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78,四、建国以来中美关系曲折发展历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