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69262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docx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

古代诗歌鉴赏

整理编辑王旭川

第一节读懂诗是关键

一,读懂诗应注意的方法

1、分清题材类别

2、重视诗歌标题

3、推敲关键词句

4、做到知人论世

5、利用诗后注解

6、注意诗中典故

7、理顺颠倒句法

8、懂得基本常识

说明;

1、分清题材类别

①送别诗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主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

③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或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④思乡诗抒发的感情或是羁旅愁思,或是思念亲友,或是征夫思乡。

⑤咏物言志诗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写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⑧哲

4、做到知人论世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例1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例2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例1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例2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代朝廷先天不足,外交上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

例1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2观书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例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第二节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人物形象

一什么叫形象?

1、偏重叙事的主要指诗中的人物形象。

2、偏重抒情的主要指诗歌抒情主人公形象。

3、偏重写景的主要指诗中的景象或物象。

二举例

△1、简析下面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个在春日远怀征夫的闺中怨妇形象。

少妇怨恨黄莺的啼叫惊醒了自己去辽西与夫相见的好梦,写出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和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

※2、简要分析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

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本诗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却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以前的贤君不复可见,后来的贤君来不及见到,生不逢时,倍感孤独。

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三练习、

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形象的意义)

四常见人物形象举隅见《步步高》

景物形象

一意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人的主观情感。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

意象是具体的。

二意境

“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作者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是空灵的

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础

三常见意境

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

四例题讲解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

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

古城的柳树不管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

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空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1)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例: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分析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

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分析写离筵寡欢场面。

一二句叙今昔:

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

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答案“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上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2)乐景衬哀情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

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

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五分析意境型题目的解题方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六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七练习

1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钩疏箔:

把帘子挂起

参考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练习2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咏物言志的?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刺头:

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第三节物象

常见意象举隅

月望月怀人、思乡。

唐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唐崔国辅《古意》: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菊象征着隐逸的风度、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唐元稹《菊花》:

“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宋郑思肖《寒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宋陆游《晚菊》:

“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

梅凌霜傲雪,品格高洁。

何逊《咏早梅》: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宋陆游《落梅》: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元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于谦《和梅花百咏》之一:

“玉为肌骨雪为神,近看茏葱远更真。

莲“莲”与“怜”同音,故常以“莲”表达爱情。

南朝乐府《西州曲》: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莲,出污泥而不染,更是超凡脱俗的象征。

兰高洁的情操,隐士的象征。

唐张九龄《悲秋兰》:

“遇赏宁为佩,为生莫碍门。

”宋杨万里《兰花》: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方岳《咏兰》: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松傲霜斗雪,坚贞不屈。

三国魏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唐李白《赠书待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梧桐凄凉悲伤。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宋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也以此表达幽深的乡思。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迢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宋秦观《踏莎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宋王令《送春》:

“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鹧鸪象征着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

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寒蝉悲凉的象征,既引发思乡之情,又触动离愁别绪。

唐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唐李商隐《蝉》: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鸿雁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唐赵嘏《长安秋望》: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欧阳修《戏答元稹》: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另外,鸿雁传书也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柳送别,思念,惜别怀人。

唐王昌龄《闺怨》: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宋徐俯《卜算子》:

“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宋周邦彦《月下笛》:

“阑干四绕,听折柳徘徊,数声终拍。

”也可象征着时世兴衰。

唐韦庄《台城》: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另外,柳絮的飘浮不定,也常作愁绪的象征。

宋贺铸《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燕在古诗词中意象非常丰富。

(1)表现春光之美,叹惜春之情。

唐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冥冥花正开,颺颺燕新乳。

”元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乌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2)爱情的象征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诗经·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隋薛道衡《昔昔盐》: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宋晏殊《破阵子》:

“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

(3)表现世道沧桑,抒发昔盛今衰、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

唐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宋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文天样《金陵驿》: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4)以燕传书,相诉离情。

唐郭绍兰《寄夫》:

“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元张可久[塞鸿秋]春情:

“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5)寄托着飘泊流浪、羁旅情愁。

宋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

”宋周邦彦《满庭芳》:

“年年如新燕,飘流翰海,来寄修椽。

孤灯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唐马戴《灞上秋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唐杜牧《旅宿》: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唐韦庄《章台夜思》: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船往往是漂泊的代名词。

唐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宋苏轼《临江仙》: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闻风静榖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也表现为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夕阳苍茫,衰暮,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悲叹。

唐李商隐《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唐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寺即陈将吴明彻战场》:

“夕阳依旧垒,寒磐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宋柳永《玉瑚蝶》: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元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猿孤寂、愁苦的象征。

唐王昌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唐韩愈《湘中酬张十一功曹》:

“今日岭猿兼越鸟,可怜同听不知愁。

”韩愈此为反话正说,更有韵味。

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阑或是阑(栏)干。

这一意象在宋词中很多,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它往往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而且指向相对稳定明显。

宋欧阳修《临江仙》: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宋柳永《八声甘州》: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凭凝愁。

”宋晏几道《虞美人》:

“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倚。

”宋秦观《满庭芳》:

“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宋毛滂《惜分飞》:

“泪湿阑干花著露。

愁到眉峰碧聚。

”宋周邦彦《蝶恋花》:

“楼上阑干横斗柄。

露寒人远鸡相应。

”宋辛弃疾《摸鱼儿》: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宋潘牥《南乡子》:

“生怕倚栏干。

阁下溪声阁外山。

唯有旧时山共水,依然。

还有一些物类也具有相对明确的意象,比如:

•禾黍黍离之悲,象征着国家的今衰昔盛

•竹气节,不屈的品格

•沙鸥飘零伤感西风落寞愁怅,游于思归

露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云人生苦短,生命易逝

•霜恶劣的社会环境,人生的坎坷

玉高洁脱俗珍珠美丽无瑕

梅子以其成熟比喻少女怀春

•鸳鸯恩爱夫妻

•丁香愁思或爱恋

•红豆相思红叶传情之物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